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
《綠皮書》一部關于萍水相逢,一起合作而產生了深厚友誼的電影,由真人故事改編。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1
《綠皮書》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在美國白人至上運動的1962年編寫,旨在幫助黑人同胞們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廁所。
綠皮書,自由的指南。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種族歧視環境下黑人與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聲名遠揚的鋼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廳中演奏他的音樂,獲得掌聲。卻無法使用餐廳的洗手間休息室等,因為在當時,許多餐廳專供白人而不允許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廁所也只能提前規劃,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場景,第一個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車在南部鄉間小路拋錨時,與田里勞作的黑奴們的對視。雪利看著對面的同樣膚色的人們,卻說不出一句話。引用一位博主的話,“對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點一點向外蔓延?!本S克多雨果在綠皮書中寫下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發布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為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第二個記憶猶新的情節是唐雪利與托尼在車里吃炸雞的場景,唐雪利為了擺脫黑人就是喜歡吃炸雞的歧視言論,從不吃炸雞,但托尼執意將炸雞送給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絕之后,雪利翹起蘭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雞。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為雪利博士準備了炸雞大餐,還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專屬的茅廁上廁所。雪利博士并未因為主人的歧視而怒火中燒,他乘車回到旅店上完廁所,返回后仍若無其事地與其他客人握手道別。
種族歧視是歲月與經歷無法抹去的痛苦。狹隘的思想與認知,不僅在表面體現了偏見與傷害,而且在內里,是對人格平等的不敬與歧視。用表面而非內里,甚至是偏見來評價一個人肯定是頗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單調的,人們定十分向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與理解的共存體。因為差異和多元,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當傲慢決定態度時,人們就會失去友善,當偏見占據主導時,人會因此失去判斷。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們應該開放包容,即便不喜歡也不能侮辱。不要讓人心的偏見成為我們之間橫亙的大山。
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2
電影中的優雅鋼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機,一個感覺高高在上,一個太接地氣,一個收入豐厚,一個為生計忙碌,一個經常是手捧一本書,一個經常是手抓一雞塊,一個處事得體,一個簡單直接......
太多差異的兩個人走在了一起,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敬業,都穿著非常得體,一路走來,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除了友情的暖,還是輕松的笑,討論了很多關于人性,孤獨,偏見的話題,但沒有說教,而是用趣味傳達溫情,暖化了人的內心。
電影讓人領略了美國不同洲的風景和酒店,也讓人感觸深刻,有內涵,相對國內大部分肥皂劇來說,質量確實較高,有中心、有主線,有清晰的傳遞路線。
家庭的紐帶:家庭很重要,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過各樣的方式賺錢,養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為了賺錢愿意離開家兩個月,電影傳遞了離開家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會很重要,再怎么樣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則就“沒有他的床了”。
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傳情的紙信:為了省長途電話費,托尼一路給家里的妻子寫了好多信,從一開始的流水帳到后面的講情畫意,從開始的照寫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寫得已經讓音樂大師都覺得滿意,妻子看得感動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說明交流很重要,表達很重要。
然而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誰還會寫信呢?我們或許已經失去了這個途經。
快樂是什么:是點燃一個煙,是喝一杯酒,是看一會書,是寫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雞塊,是在大眾的酒吧里彈一曲音樂,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間一次簡單的聊天,是在無垠的公路行駛.......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是自然隨性、簡單純粹的一個小舉動。
而我們如今的快樂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忙著追求物質和一些不可及的東西,或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舉止的隨意粗俗,包括有點難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撿塊石頭那樣的小便宜,從扔掉別人喝過的杯子到同桌吃飯、共睡一間……
而生活中的我們或許太計較一些事情,太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電影還告訴我們什么:
要有改變的勇氣,要學著嘗試。
要聽爸爸的話“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象最后一頓" 。
孤獨是什么?不要總是一個人呆著,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頭有時候解決不了什么,有時也能解決點問題,面對別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態度和方式。
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3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綠皮書,回到家后,感覺猶如男主回家時發生了很多,電影給我了很多啟發。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
電影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自己。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問題和需要提高的地方。這些地方并不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得到改變。這個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質和金錢不能夠解決的。比如人的觀念,國家的政治民主,開放,和自由。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汽車,冰箱,電話,電視直播和住房。已經是一個十分發到的社會。但是在社會階級中還存在很多很多問題。特別是對黑人的公平對待方面存在嚴重歧視。電影中這位鋼琴師,盡管他社會地位高,收入豐厚,但是由于膚色原因,還是被各種刁難和歧視。這并不會由于他的收入而改變。1960年代的美國,社會階級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觀我們現在的中國,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均GDP即將突破1萬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論自由,法制等等方面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的互聯網和言論還在遭到嚴格的管控。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鼓勵。美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他們的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們的努力真正的改變了國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這位黑人鋼琴師所做的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做的也是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辦法努力為社會正義公平,法制民主做貢獻。美國人是值得驕傲的,因為回看到現在,他們在種族階級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盡管他們在種族歧視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我們確確實實可以看到,他們取得了巨大進步。黑人在美國已經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對待。美國也已經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中國也需要努力,改變人的觀念和想法,創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會。
同時,片中的鋼琴師給我了很多的啟發。記得以前有一句話叫做:主要看氣質。影片中,無論這位黑人鋼琴師面對多少的刁難,他總是很坦然的去面對。從來不怨天尤人,從來不抱怨。就猶如他選擇了去美國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從來沒有聽他抱怨為什么要來這里,早知道我就不來了云云?;蛟S他心中懷著更大的理想?;蛟S這就是他的氣質。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有時候我們可以控制,有時候我們并不能。如果發生了,我們會怎么面對呢?主要看氣質。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
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4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國,種族歧視無所不在。雖然南北戰爭后美國通過了廢奴令,但人與人之間的溝壑,又豈是一紙條文能夠消除的?
就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下,《綠皮書》的故事開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國北方的富裕黑人音樂家謝利,與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當時,這是一個奇妙的組合。鋼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這種種族歧視,打破這種偏見與不公正,并且告訴那些南方的種族歧視者:原先受歧視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頭,也可以成就光輝的人生!
于是,音樂家懷著這樣的夢,帶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滿種族歧視的南方。
他們終于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南方對黑人的歧視是根深蒂固的,所謂飯廳里“不接待黑人”的“規矩”,又只是一種新時代的種族歧視。
謝利是憤慨的。他面對著種族歧視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還遭到了兩個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聯系了州長事態才得以平息。謝利不理解:同樣是美國,為什么差別這么大?所謂的“公正”“民主”“自由”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變成了“壓迫”“虐待”“歧視”?
托尼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保護好了謝利。但他不理解,明明這位音樂家已經這么富裕,還要追求自己的權利?他告訴謝利:“你不是住在光鮮亮麗的城堡里嗎?為什么你還要鬧出這么多麻煩?”
謝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著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兩人的汽車拋錨了,停在了廣闊的農田旁。農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勞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車上下來的黑人謝利,身著西裝,衣冠筆挺。兩個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著無奈。
同樣是黑人,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壓迫?
謝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平等。而破除這種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謝利將托尼送回了家,與家人團聚。托尼早已摒棄了些許對黑人的偏見,也懂得了許多。
謝利與托尼,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證吧。
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5
種族話題一直是個很敏感的話題,電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讓電影里的這個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離,又要觀眾有代入感和思考,這個平衡和角度很難取舍。一般這種類型的故事,常見的視角是強勢視角,看見弱勢的不順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變實現大和諧,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勢群體中的強話語權人與強勢群體中的弱話語權人之間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沖突有碰撞,tony和tang兩個人物的們每一個點都在沖突,從靈魂到外殼,從外界到內在。發生沖突是理所當然,和解是漫長且考驗人的。
電影展現的和解過程漫長又殘酷,從紐約出發一路向南像是把兩個人從象牙塔抓出來丟進現實世界的霧霾里,從酒吧到西裝店到警察局,對博士種族身份折磨的高點發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從伯明翰開始拴上了最后一環。博士和tony兩個人的和解是從澡堂和警察局這一段開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對自己的辯白和拉扯,給電影前段里的那個私下端的過分臺上笑容親和的黑人鋼琴家的所有行為做了解釋,同樣,tony的市井氣和義氣總是來得恰到好處,俗的時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時候又很能干。電影里有幾個場景很讓我動心,一路貫穿下來博士教tony寫情書,以及圣誕夜妻子悄聲對博士說謝謝他的信的時候。寫信的部分有個博士穿著黃格子西裝指導的場景,配著飄落的黃葉,那個場景太好看了。妻子那個擁抱和耳語之后兩個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請tony作自己的經紀人委婉的表達自己低頭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強的可愛。當然,肯德基的出場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別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個雞排!!雖然那天的晚飯沒有吃成肯德基但是這個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實很開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樣的和解畫面。電影表現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種族歧視其實還是沒有完全消滅,再將目光落回現實又會覺得很無力。但既然這是一個基于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那還是抱著最后一點柔軟先和自己和解吧。畢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絕這份團圓美好。
電影《綠皮書》觀后有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