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
《拆彈專家2》的劇情真的非常好看,翻轉一個接著一個,并且并不落俗套,還讓人覺得非常的自然,小編一個個跟大家講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1
《拆彈2》的賣點就不應該是港片,劉德華和劉青云再合作也沒那么重要,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其實是成熟的商業大片思維,7年前杜琪峰拍《毒戰》七個反派大佬還在為一個億打破頭,現在《拆彈2》的反派拉了伙兒人就沿著地鐵路線爆HK了。
商業大片的重點不就是這個嗎?拍點觀眾想象不到的事和畫面!《拆彈2》危機核心是組織性恐襲,這對中國觀眾來說是非常陌生甚至有點神秘的領域,恐襲還不止是故事背景,更是故事主線,這樣的講述角度尺度很難把握,正反雙方的設定也是很容易觸雷的點。
正方太強反派太弱就很容易讓觀眾覺得片方把人當傻子,反派太強正方太弱就很容易讓觀眾覺得片方是傻子,那如果正反方都是一個人呢?以下內容將涉及劇透,畢竟這是一部全片沒有一句廢話的電影,提到的每一個細節都有用。
壞蛋是誰他居然是反派
這電影主要講的一個拆彈專家(劉德華飾演的)在一場爆炸中失去了一條腿,然后因創傷性格偏激變成了,策劃了多起爆炸案,造成死傷無數,失憶后又幡然醒悟,犧牲一人,拯救大家。
套路就是這么個套路,演員演技和特效都很好,特別是爆炸的場面,在電影院里看著非常震撼人心。
不過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著,那些路人真的是好無辜啊,動不動就要中槍,動不動就要被炸。路人招誰惹誰了,真的是沒有一點底線,這也太可怕了吧!
最后結局男主犧牲自己,女主在滴答滴答掉眼淚的那段,看著沒有什么感覺。因為最后那場大爆炸本來就是男主策劃的,由他來阻止也是應該的。況且去阻止行動的過程中還死傷很多警察和普通人,
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2
最近幾年來,對于香港電影的期待值,真的是越來越低。即便是這次《拆彈專家2》,若非是劉德華和劉青云兩位坐陣,我想我也是不會看的,而看完之后的感受,覺得是出乎意料的好,但是仔細想想,由這兩位來主演的電影有這么好的觀影感受,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兩位影帝穩住場面,一個不拖后腿的花瓶,加上宏大的場面,有思想內涵的故事,這部《拆彈專家2》,在我看來,絕對是一部上乘之作。
電影中,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從陽光到黑暗,再到最后完成自我的救贖。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不論如何,也要掙扎著向世界證明自己能力,展現自己實力的故事。電影中的潘乘風,即便是受傷了,少了一條腿,但依舊陽光積極,自信樂觀,有著明確的目標,返回警隊,繼續當一名守護市民的拆彈專家,繼續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發光發熱。
只是人生,并不能如我們一廂情愿的那樣發展,而且很多時候,期望越是大,當期望變成失望的時候,帶來的傷害也就越大,每個人都有自己能承受的極限,不論是精神壓力,還是身體機能,一旦緊繃的弦斷了,自己堅守的信念破滅了。
這一次,潘乘風不用站在天臺上喊“我想當好人”。這一次,當好人還是當壞人,不用去和法官說,這一次,善與惡的抉擇,由他自己來定。但問題是,當好人的結果,是成為別人眼中的“廢人”,英勇負傷后,變成一個殘廢。當壞人,可以讓所有人都知道,即便是我少了一條腿,但我的雙手還在,我依然可以是最厲害的拆彈專家!這個問題,若換做是你,你怎么選?
潘乘風選擇了自我價值的證明,選擇了即便燦爛只有瞬間,那也要在天空中留下最絢麗的煙火!那消失的煙火里,是無奈,是不甘,是自嘲,是豁然。至少,全世界都看到了他的能力和實力,全世界都不得不認可他的實力。
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3
現實殘酷,所以,大家最好躲起來,當做看不見,就這么過?
這也很符合大眾的心理。
比如我,一些太現實的影片,我是不愿意看的,因為從殘忍,雖然這個社會本身就很殘忍。
前幾天,一個兇手殺了湖南高院一個法官,兇手該死,法官值得尊敬!
看了這個有關兇手的勞動關系判決書,又覺得這社會還真的是殘酷。
與公司有矛盾,兇手陳述公司說道歉賠償后不解除勞動合同,但這只是說說而已,第一天道歉賠償獲得諒解,說不解除合同,第二天就解除合同。
這種毫無信用的事怎么看?
不是都在說建設誠信社會嗎?
兇手對此事除了自我陳述以外,沒有其余證據,法庭就認為她說的不是真的。
是不是兇手要帶著錄音筆去錄音,這不是逼著每個人都不相信對方,增加社會運行成本,豈不是與建設誠信社會相悖?
解除合同以公司人事管理部門作出,依法,應當由該公司作出,法院卻認為可以,這好像不妥當吧?
解除勞動者合同,要經過工會同意,在工會沒有明確的書面同意外,僅僅一個通知就能認定工會同意解除勞動合同嗎?
法院認為工會同意了。
兇手提出了在工作群里面公司布置工作的群聊信息,法院認為這個群聊沒有公司蓋章,不認可。實際上,公司在群里布置的,哪個能不遵守呢?但法院以證據不符合形式要件予以否決,感覺要認定事實真相,卻是與事實背道而馳。
作為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盡到了責任,但執行者和司法者為何把握不住這個保護勞動者的宗旨,以各種似是而非的操作,實際上剝奪了勞動者的權利,屁股坐到了資本家這一邊。
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因此,人們在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有一種逃避現實的趨勢,電影所以如此超脫實際,看不見人間疾苦,沒有教育功能反而麻痹受眾,卻那么多人趨之若鶩,這就是基礎。
希望以后有好的值得一看的電影出現,因為我喜歡看電影。
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4
第二部講到劉德華飾演的專家,因為拆彈過程中炸斷了左小腿,不能再做拆彈專家,他覺得警隊過河拆橋,于是就加入恐怖組織,要炸香港。
這里面的人物善惡轉化太快,電影僅僅用這個情節交代,無法令人信服。
好吧,我們不去計較這個轉換。
居然能弄來核武器,并且這個核武器居然能在香港爆炸,這已然超出常識,天馬行空也不能夠如此亂來吧,又不是科幻片?
劉德華從好人變成壞人,又從壞人變成好人,這些轉變過程太單薄,好到壞,壞到好,好又到壞,壞又到好,也真太難為他了。
整部電影,節奏緊湊值得表揚,動作戲份夸張,一如劉德華夸張的表演,只是感覺太不真實了。
也許,演員這種表演更適合在劇院進行表演,而不是電影。
情節夸張,表演夸張,故事夸張,感覺這樣的電影是云端電影,高高在上俯視眾生,這樣做,到是完美的避開了所有的人間疾苦,至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視而不見,也符合了人們不愿意面對殘酷現實的心理。
我認為,一個好的電影,首先其人物塑造上面要符合大眾的認知,即使有夸張,也不能超越大眾的心理期待,故事情節也要有內在邏輯性,這個邏輯性也要符合大眾認知;演員表演和臺詞,要恰到好處,要真實可信,就是當觀眾代位進入演員場景,也會有和演員一樣的選擇等;這樣的影片,才可能是一個好的影片。如果影片主題反映了人類美好的感情,可能會成為一個經典。
很簡單,《拆彈專家2》不符合這個標準。
曾幾何時,香港影片風行于大陸,成為一時風頭無倆。
現在衰落了。
香港的導演沒有什么社會底蘊,所做的作品基本上跳不出小家窠臼,所以,就要夸張的打斗、情節來演繹了。
抗日奇俠之類讓人無語的電視劇等,就是拜他們所作。
電影也是如此,插科打諢,火爆場面十足,演員敬業拼命,卻也支撐不起好的作品。
他們的衰落無可避免,因為家國情懷的缺失,忘記了電影首要的功能是傳遞價值觀,也就是教育功能。
作為一個濃縮重要的教育陣地,電影這個功能從未改變,只有加強沒有削弱。每一部電影都傳遞了自己的價值觀,都在潛移默化的教育大眾。
電影拆彈專家2觀后感作文5
因受女兒的強烈推薦,今天和老公一起去看了電影《拆彈專家2》。大概是因為我學了心理學的原因,看完電影之后,對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的幾次心理變化,總想把自己的心里感受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最開始的潘乘風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了自豪感,能感受到他每次完成任務后,對自己的那種滿意感、驕傲感!他工作態度積極,樂觀,恪盡職守,是一個寧可犧牲性命也要保護市民的拆彈專家,人物形象很陽光。
甚至在一次任務中失去了一條腿,他也沒有消極悲觀的情緒,積極地配合治療,每天堅持高強度的體能訓練,盼望能早日回到工作崗位,可見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終于等到了復職的那一天,沒想到給他安排的競然是文員的職務,他對上司的安排表示不滿,在和上司強烈申訴后,依然沒能如愿。
此時的潘乘風性情大變,憤世嫉俗的他不再相信身邊的任何人,憤怒的他黑化了,并加入的行列。最后是在他曾經的搭檔和女友愛的感化下醒悟過來,犧牲自己的生命將爆炸案的損失程度降到最低。
如果當初身邊的人能關注他對文職工作不滿后的感受,并及時安排相關人員提前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消除他不被重用后的失落感和喪失感,并幫助他重新找回他的價值感,他就不會走上極端和歧途。
每個人最初的內心都是善良的,善和惡,就在一念之間,而惡,并不是無由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