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觀后感范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孔子》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孔子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孔子觀后感1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關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孔子說:“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并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孔子觀后感2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里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并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十分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使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忽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么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里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并沒有十分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認為,孔子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觀后感3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處處不得志,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他飽嘗憂患遭受了太多非議和世人的誤解,也承擔了太多責任,但精神從未磨滅……這位至圣先師——孔子。
孔子,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這一生處處碰壁,歷經滄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擁有,不斷升華。
開篇時,他用巧妙的語言和他的機智將漆思弓救下,運用計謀與他國抗衡,展現出他的智慧和過人的本領。卻也因此受害,從此開始周游列國。孔子依舊堅持以禮治國的信念。他十分執著。
在雨中離開,歷經風霜雨露,卻又仰天大笑。顏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隨令他感動不已;在列國間傳播思想卻也天不隨人意;弟子不斷離開選擇從政,顏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幾年的漂泊之旅,顛沛流離,嘗遍人情冷暖,事態世態,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從始至終,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這令我感觸頗深。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支撐著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從未放棄。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對于信念搖晃不已,經受不住磨難,沒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
“告訴我,我做錯了什么?”
“您錯就錯在過于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魯君系身上。”
“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么就應當改變自己的內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終于回到故土魯國。他須發皆白,當他跪在故國國門前吶喊:“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于回來了。”我聽到了,那是來自顫抖的靈魂內心的呼喊。這聲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致力于整理文獻、從事教育。他這一生背負太多,坎坷磨難無一不施加,縱使遭受世人誤解唾棄,依舊初心不改。他希望通過教化影響人們。他是偉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觀后感4
第一次看此片可能是去年的五六月份,當時是一種泛泛的感覺,中規中矩,里面的政局、人物讓我有點混亂。這之后,論語斷斷續續讀了半年多,最近井上靖的小說也看了,于是對孔子及其弟子多了許多粗淺的認識,今日翻來重看,果然又是另一種感覺,至少里面的眾人物、各個場景、孔子的很多話已經比較熟悉和明了了。
片子其實不算太差,比如孔子各個弟子的基本性格和作用都是刻畫出來了,能有親切之感,演員選的大體還是比較合適的。但對于只是對孔子如雷貫耳,對其生平、學說只是有些符號化了解的人來說,這片確實平淡了,這只不過是一個稍有成就的古代人物的傳記片而已,換個人也可以有差不多的感覺。
周游列國是最能體現孔子精神的地方,但片中給的比重很小,比例有點失調,孔子與季氏的恩怨成了一條主線,本片的孔子只是一個失意受排擠而被迫出走的政治家。孔子的政治、軍事上的表現涉及過多,或者說并不是這方面著墨過多了,而是作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刻畫太不夠,人格魅力表現的不夠,他的很多行為、言論,在片中一閃而過,對于很多觀眾來說,這只是一句話,難以理解其背后的意義。比較遺憾的是,這次刻意注意了下在陳絕糧一段,片中居然沒加入子路“君子亦有窮乎”一句,孔子“君子故窮小人窮斯濫”的回答是非常能體現孔子的品格。
相比井上靖的小說就不錯,重點全在周游列國,寫出了夫子的人格魅力,論語上很多死板的話頓時鮮活了,讓我感動,電影比之就平淡了,當然電影光拍周游可能也不行,這樣沒了很多背景,人們會更加不理解,怎么一直這么落魄。而且,對于孔子這樣的人,以及許多在文獻中只有幾十個字乃至幾個字的場景,要將之視覺化,要能讓男女老少都能看進去,太難了。拍成這樣已經不錯了。
孔子觀后感5
有一個問題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我想很多人都會把這一票投給孔夫子。國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義、禮、信”,無不源于春秋時代這樣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文化從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響了我們幾千年。是歷史選擇了儒學,還是儒學帶著歷史走到今天?我不懂孔子,但我一直很好奇,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2010年的1月22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團支部抓住了這次機會一起了解這位儒學先師的人生軌跡。
影片取材于孔子51歲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歲病逝這段經歷,并挑選了最有戲劇性的墮三都、周游列國、陳蔡被圍等重要經歷進行改編。影片主演周潤發早前在宣傳活動中說“看《孔子》如果不流淚,那還是人嗎?”。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觸。
這種大題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覺得導演應該可以拍得更好,還有就是戰爭場面動畫效果不夠精致。但轉過來想,看《孔子》,多是抱著一種緬懷傳統的想法,想通過影片,增進對圣人的了解,加深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儒學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儒學思想傳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勞。孔丘其人,本只是一個血肉之身,他的言論,他的思想,是順應了歷史的發展,符合幾千年來的社會制度,所以加上統治階級的極力弘揚,便代代相傳了。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儒學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制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進可退。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藩王,齊家治國無不滲透儒家的思想。董仲舒為鞏固大漢帝國寫下鋪墊,精通儒學的康熙皇帝帶來了康乾盛世。我想到的是,儒學“入世”的觀點造就了一個個時代的發展和輝煌。觀看電影之前,對孔子知之甚少,雖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個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許不只是在休閑娛樂,不只在票房,能帶給我們一些反思,就夠了。
孔子觀后感6
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后感7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后感8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至圣之師,萬世師表”,其言行語錄和思想軌跡被其弟子收錄集合成《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之深遠。
胡玫導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電影,當然也吸引眾多觀眾來觀賞之,而對于影片的評價則因人而異,正面負面當然皆有。而正如對此影片的評價態度一樣,對孔子個人的功過是非當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孔子》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
齊魯會盟中,與齊國斗智斗勇,為魯國討回三城失地,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齊魯會盟回來后,出任代國相,但季桓子嫉妒,假傳音信,叫人予孔子“玨”,孔子知“玨,訣也”。于是這樣被罷黜了,開始了其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到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重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言談舉止中展現了其正氣凜然不為美色所動的君子風范。歷經磨難,最后,當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識時務懂謀略,知道魯國需要孔子,于是去懇求孔子歸還故里。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擾之才回國,季桓子答應。孔子歸魯后,專心治學,開設學堂講學。
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終年七十三歲。他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萬世師表之稱。他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學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