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國演義作文范文
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最欣賞的要數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么陰謀詭計都瞞不了他,他還能利用自然環境的變化來完成用兵之計,簡直聰明賽神仙啊!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高中三國演義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1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那時群雄紛爭、英杰輩出的戰亂年代。其中令我感觸深刻啟示巨大的要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了。
三國時期,周瑜見諸葛亮平時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設法刁難他。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提到我們國要與曹軍水上交戰,但是緊缺弓箭,請先生十天之內趕造十萬只,先生不要推卻。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可是諸葛亮卻好不推卻地答應。說不需要十天,給他三天就夠了。能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都簡直是天方夜譚荒謬之論了,更別說三天了。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諸葛亮造箭,肯定不會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許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囑咐他不要讓周瑜知道我用這些材料,不然他的計劃就泡湯了。
前兩天,諸葛亮沒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軍出征的時候,那時大霧朦朧,霧就像一個白帳子籠罩在江邊,根本看不清有什么東西。曹操用兩眼眺望,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二十幾條船,和許許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駛向自己的營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間,萬箭齊發,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諸葛亮和魯肅坐在船倉里盡管飲酒取樂,等齊刷刷的箭雨一直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個個草把子上插滿了數百支箭。諸葛亮數了數,足足有十五六萬支。于是,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萬支箭搬到周瑜那兒。周瑜一看,長嘆:“先生神機妙算,我甘拜下風啊!”
讀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觸。諸葛亮真是足智多謀。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須先算計好天氣、時間等事件。而諸葛亮把這些事件都計算得準確萬分,才導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沒計算好的話,不知道曹軍什么時間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氣,借箭能成功嗎?這就說明諸葛亮謀略過人,諸葛亮的借箭計劃可以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形容。一般人想達到這種境界都是很難的。諸葛亮的謀略、智慧真值得我學習。
周瑜其實也是以為挺聰明的統帥,他擔任著吳國的大都督,這可是一個很高檔的職位。他曾經用連環計把曹軍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這么聰明的統帥,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導致老是比不過諸葛亮。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三氣周公瑾(為周瑜字),那時周瑜連用了三次破蜀之計都失敗了,導致自己身體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后氣絕身亡。那時的諸葛亮只是稍微地動動手指頭哇。就是因為周瑜度量小導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話:“宰相的肚里能撐船,做人一定要度量大啊。”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2
寒假里,我利用課余時間,完完整整地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政權瓦解后三個國家三足鼎立,相互牽制并發生戰爭,最終司馬昭結束三國分裂狀態,統一中國。在這本書里,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龍鳳,聰明并且驍勇善戰,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賞的人是諸葛亮。我對他真是贊嘆不已。
諸葛亮是個將才,在軍隊中起到很好的領導作用。有一次他帶著五千騎兵去送糧草,突然斥候趕來報道說,司馬懿帶領了15萬大軍,向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身邊沒有可用之大將,只有2500名老弱殘兵駐守城中。他身邊的幾位文官聽到這樣的緊急軍情急得團團轉,不知所措。但是諸葛亮卻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打開四個方向的城門,每個城門里派20名老兵打扮成農民的樣子打掃街道。”他自己便攜帶著古琴和兩位琴童,微笑著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的軍隊來到城門前,看見大門敞開,反而起了疑心,懷疑諸葛亮是誘敵深入,不敢進城,他們擔心城內有埋伏,于是反而退兵40里地。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空城計”。“空城計”是諸葛亮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特征,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重要的是,這次空城計考驗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壓力,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諸葛亮不僅聰明,而且還非常忠誠。《三國演義》中白帝城托孤這段故事說的是當時劉備病危,召諸葛亮和李嚴托孤。名為托孤,實為禪讓,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諸葛亮哭著說發:“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里展示了諸葛亮對劉備以及他兒子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在我看來,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有能力一統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沒有野心去取代劉禪,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輔佐劉禪,他的忠心日月可鑒,這讓我非常佩服。
最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也讓我大開眼界。古代沒有汽車飛機可以快速運輸各類軍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書上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于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于汽車的車廂。在蜀地行路難的實際地理環境中,木牛流馬為蜀軍運輸糧草做出了很多貢獻。諸葛亮還自己設計了諸葛連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諸葛亮改裝設計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斗力。
諸葛亮聰明又忠誠,而且有很強的統帥指揮本領,他是千古以來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們后輩學習。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3
這天,懷著激動的情緒,我又一次翻開了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從《三國演義》里,我們能夠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戲:劉關張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好戲讓我留連忘返,直呼過癮!
每一出戲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個主角都有獨特的性格。比如: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劉備的愛民如子,曹操的敢作敢為,司馬懿的陰險狡詐,趙云的英勇善戰,張飛的粗中有細,關羽的忠勇,魯肅的敦厚等等。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被羅貫中刻畫得淋漓盡致,如同一幅幅動人的畫卷,令人讀后贊嘆不已!
而這天,我要著重說一下曹操和劉備。曹操和劉備,一個是將相之首,一個是漢室之后,但結局卻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狹窄,甚至于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他的多疑。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狹窄,從而導致一個個名士之死:楊修是他肚里的蛔蟲,偶爾跟他開點小玩笑,結果卻被他殺死了;華佗好心為他剖顱治病,卻被他起疑心殺死了……這一個個充滿鮮血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怕,不能不說是導致魏國衰敗的一個原因。
反觀劉備,論才智,他沒有曹操聰明;論謀略,他沒有曹操出色;論武功,他也沒有曹操高強。但他心胸寬廣!三請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他在長沙誠懇接收降將黃忠,從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這一個個充滿仁義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喜,不能不說是蜀國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盛的一個原因。
如果,曹操擁有劉備的胸懷,那么三國的故事是不是會不一樣呢?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想。從曹操和劉備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哪些呢?
在生活中,不好為了得到一點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淺;在學習中,不好為了取得一點成績而驕傲自滿,裹足不前;在與人相處方面,不好為了一點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在班級內部,不好為了沒選上干部而心懷不滿,從此孤立自己。
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我國的俗話也說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讓我們一齊發奮,做一個心靈比海洋更遼闊、比天空更高遠的“船長”吧!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4
《三國演義》這本書最精彩之處是用計,書中各種計謀無處不在,有我們熟知的空城計、反間計等。依靠計謀,咆哮一聲可以驚退敵人;明明城中什么士兵都沒有,卻能嚇跑敵人;一封信可以拔除自己的眼中釘;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三國演義》里面有許多戰役,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最的以少勝多,拼斗計謀的兩場戰役。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兵強馬壯,而曹操兵力很弱,曹操又挾天子令諸侯,封孫權為將軍,袁紹因此而憤怒,便起兵七十余萬去攻打曹操,而曹操兵力只有七萬,明顯打不過袁紹。幸好袁紹不聽大臣的話,田豐獻了一計,袁紹不聽,反而將他關進牢里;許攸也提了建議,他也不聽,于是許攸便去投靠曹操。許攸對曹操說:“袁紹雖然兵多,如果沒了糧食,三天后必亂”于是讓曹操派兵扮成袁紹的士兵去接近袁紹的糧倉,去燒袁紹的糧食。曹操大喜,便照做了。結果袁軍糧食被燒光,軍心大亂,于是曹操勢如破竹,把袁軍殺個潰敗。袁紹很后悔沒有聽大家的話,不久便病死了。袁紹死后,他的兩個兒子逃到遼東,請求支援。郭嘉又用遺計定了遼東,使袁紹的兩個兒子被殺,于是,曹操便平定了袁勢力。
袁紹被滅,原先投靠袁紹的劉備便無處可去,只好投靠荊州劉表。曹操那時已經兵強馬壯,又欲收復中原,一統天下,便要去攻打劉備和孫權。劉備軍師諸葛亮說:“唯有和孫權聯手,才能抵抗曹操。” 于是便去東吳舌戰群儒。最終,孫權同意結盟,一起抵抗曹操。首先,諸葛亮草船借箭,弄了十萬支箭。周瑜又擔心從東吳逃走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會對自己造成隱患,便施反間計除了兩人。接著,用苦肉計讓黃蓋詐降在曹操軍中,打探消息。后來,龐統建議曹操用連環戰船,諸葛亮就用火來燒。大家又擔心沒有東南風,于是諸葛亮又登臺巧借東風。赤壁之戰便正式開始了。諸葛亮火攻把曹操的水軍燒得狼狽之極,哭爹喊娘,共折八十三萬大軍。最后曹操兵敗華容道,幸得關羽講義氣,在華容道處放了曹操。
在赤壁之戰后,三國便正式開始,原來被打得東奔西跑的劉備,但赤壁之戰以后,他便有了固定的地方。
從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兵多不一定勝利,勝利的關鍵是用什么樣的打法才是最重要的。戰爭中實力很重要,計謀更重要。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5
《三國演義》取材于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全國的歷史。作者羅貫中以歷史為框架,稍作加工,精彩地演繹了一段曹、劉、孫三家鼎足而立,爭奪天下的故事。“三顧茅廬”、“長板橋之戰”、“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現在出現在戲劇電影中的著名故事都出自這里。在這些橋段中,曹操的奸詐,劉備的仁厚,周瑜的小氣的形象被描述的栩栩如生。
我覺得《三國演義》其實是一組英雄人物的刻畫所構成的,他們都有著別人所沒有的特點,例如關羽的“義”,張飛的“莽”,諸葛亮的“謀”,等等。可我想講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雖然她在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也沒有真實的姓名,只有寥寥數筆,可在我心目中,卻是個頂天立地的形象。她就是徐庶的母親,徐母性格剛烈,在曹操利用她寫信招徐庶來曹營后,十分羞愧惱怒,懷抱了必死的決心,將計就計,諄諄教誨兒子要忠于漢室,輔佐劉備,不要管自己,最后為了讓徐庶沒有后顧之憂,選擇了犧牲自己。而她的教導和以身作則也深深影響了徐庶,最后他在曹營也沒有助紂為虐,輔佐曹操。這就成了著名的歇后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在這個故事里,徐母的教育令人敬重,然而,她的寧死不屈和忠肝義膽的氣節更加令人欽佩。
在徐母的故事里,固然是以徐母為“主角”,可身為“配角”的曹操的奸詐形象也被刻畫的淋漓盡致。在當時的三國,曹操的奸詐也未必是一件壞事,這有助于成就一番大事業。可曹操在不該奸詐的時候奸詐,在需要三思的時候反而不奸詐了,比如,華容道之戰,曹操考慮走大道還是小道的時候,多疑了一回,結果就到鬼門關上走了一遭,正應了前一句話,而火燒赤壁的時候,對龐統的計謀曹操言聽計從,結果導致了百萬大軍喪身火海,正應了下半句話。
在那個戰火連年的時代,曹操能夠善終并吞并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梟雄袁紹已經是很了不起了,但其他人也同樣建立了不世的功勛。這個時代是紛亂的,是精彩的,同時也是一個屬于英雄的時代。讀著《三國演義》,眼前浮現起那個時代的場景,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是多么的幸福啊!我們現在的努力學習,不就是為了更好的建設我們的時代嗎!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6
三國,一個戰火連天,硝煙四起的亂世,一個英雄齊聚,人才輩出的時代,一個驚心動魄,嘆為觀止的故事。在這部豪情萬丈的小說中,能學的東西有很多,很多。
全篇小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191個,而我真正喜歡的,也就那么幾個人。
首先是人稱“奸雄”的曹操。縱觀全局,最強大的莫過于占據北方的曹魏政權了。而這一點又與曹操的品質密不可分。敢獻刀行刺,召諸侯伐董。攻袁氏,挾天子以令諸侯,戰赤壁等都體現了他的膽識。他求賢若渴,知人善任,有伯樂的氣概。一路上,他曾三下求賢令,招降了大量人才。文有郭嘉 、茍或、許攸、賈詡、茍攸、程昱、楊修等。武有典韋、許諸、樂進、徐晃、夏侯淳、夏侯淵、曹仁、龐德、李典、張郃 、張遼等。這些人才可謂是曹魏的奠基者,更體現出了領導能力和任人能力。他的文學修養也很高,《觀滄海》、《龜雖壽》等都已成為了名篇。他還提倡節儉,自己的陪葬品就幾件衣服和陶器,甚至看見兒媳崔氏穿錦緞游園,便賜死了她。雖然他也有缺點,如多疑、好色、自大、妄尊等,別不得不否認,他是位英雄、偉人。
其次就是被譽為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都是他智慧的寫照。隆中對策 ,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借箭借東風借荊州,六出祁山北伐,都是他為蜀漢做出的汗馬功勞。先帝托孤卻沒有像司馬懿一樣趁機上位,足見他的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當年徐庶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則安天下”足見他的能力之強。天下竟有如此之奇才,著實令人佩服 。
還有一位是曹操手下的家將&大將夏侯淳。早年變隨曹操起兵,作為曹操堅實的后盾鎮守后方。站呂布時雖兵敗當了人質,但隨后變展現出拔失啖睛 并大喊:“父母精血不可氣也”的勇氣。他善待百姓,曾率軍民阻斷河水灌田。他也十分好學,在打仗之余四處求教,甚至親自迎師。他和曹操一樣,清撿節約。所得的賞賜通通賞給了自己的將士,以至于他死后家里竟無家財。真不知是曹操影響了他,還是他影響了曹操。另一位是早期劉備的軍師徐庶。自古以來都會出現“忠孝不能兩全”的現象,徐庶卻成功地處理好了這點。當得知曹軍俘獲他的母親并要他投奔曹營時,他立下了不為曹操獻一謀的誓言,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后才離開了劉備。此后他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生在曹營心在漢,做到了忠孝兩全。
郭嘉也是位忠臣,也是曹操智囊團的核心謀士由茍或引薦,郭嘉得以見到曹操,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此后郭嘉屢薦奇策,如放劉備滅呂布, 歹袁紹,并提出了十勝十敗之論,獲得了官渡之勝。可惜在遠征烏桓時英年早逝,為曹操的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有這樣的忠臣,何求?
書的開頭便總結了歷史的規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正是在這一分一合中,各路英雄豪杰齊聚一堂,在三國這個舞臺上,上演著一出出精彩絕倫又耐人尋味的大戲。
高中三國演義作文7
亂世出英雄,在這戰火紛飛、烽火連天的戰亂年代里,英雄豪杰數不勝數,一個個英雄故事激勵人心!草船借箭、單刀赴會、大戰長坂坡、火燒赤壁……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牽動著我的心。《三國演義》最生動的部分就是對人物性格和外貌的描寫,并把外貌與性格聯系起來,比如,曹操,白臉體現他是一代奸雄最直接的描述,用這樣的方法讓文章變得栩栩如生,讓我百讀不厭。
《三國演義》這本書把歷史變得更加有戲劇性,許多事都好像令人難以置信,引起我的種.種猜測。它把一個人說得十分夸張,像劉備兩耳垂肩之類的描寫,讓文章變得更加有趣。細細地品味每回的內容,其實它正是在告訴我們一些大道理。書中的忠臣有很多,以忠義為代表的關羽、趙云、郭嘉等。而奸臣小人,如楊松、呂布,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忠義是一個英雄身上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我有所啟發,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在亂世中涌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其中對曹操的描寫極為生動:白面細眼長髯。把曹操評價成了“奸雄”,在我看來,其實未必,曹操也是個英雄啊!他大戰官渡,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終身理想就是“以安民定天下”,這造就了曹操強大的魏國。可曹操為什么被稱為奸雄呢,就因為他曾經面對陳宮說過一名十分自私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當時的曹操對權力的渴望,可是直到曹操去世還沒有實現自己的霸業夢,但是堅持不懈讓他的軍隊變得兵強馬壯,這種精神也是十分可貴的。所以曹操也是個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
諸葛亮對我來說就是個神人,他是智慧的象征,是劉備霸業的奠基人,他以智服人,讓不是那么“聽話”的張飛也對他服服帖帖的。他舌戰群儒,讓東吳的眾家謀士都“目瞪口呆、啞然無言”。他初出茅廬便火燒博望,讓夏侯敦和曹仁心驚膽裂……諸葛亮是一位絕無僅有的能人志士,他甘心為劉備的霸業而赴湯蹈火,鞠躬盡瘁。他熟知天文地理,顧全大局,讓我對這樣一位世間奇才深感敬佩。文中對諸葛亮形象的描寫是羽扇綸巾,從中體現出了他淡定自若的智慧,也讓我想起了蘇軾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那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為了輔佐阿斗他曾經幾天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工作,所以諸葛亮死時,年僅59歲,英年早逝這讓我感到深深地惋惜。
趙子龍是武將里“勇”字的一個代表,他在曹操百萬軍馬中殺了一個七進七出,并保護著幼主阿斗,立下奇功。趙云是一個虎將,是忠臣,他的一生都在戰火中度過。有一件事是最讓我驚嘆的,子龍年已七十卻還能力斬五將,他的威風形象因此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他奮勇殺敵時,如入無人之境,趙云馬到處,陣陣倒退,后人有贊美子龍的詩: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沖陣,猶似當日救主雄。
看著昔日的英雄豪杰,心中升起無限的欽佩,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豪爽,他們的義氣,讓我難以忘懷,使我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