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優(yōu)秀的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1
《威尼斯商人》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寫的四大喜劇之一。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在威尼斯生活著很多不同經(jīng)歷,不同品格的商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名字叫:安東尼奧。他聰明、勤奮、慷慨大方,博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事業(yè)發(fā)展很快。最近又一批買賣即將成功,這使他萬分高興。
這時,安東尼奧的朋友巴薩尼奧,正匆匆走來,原來他深深的愛上了鮑西婭公主,想去求婚。但他覺得只有自己穿上最好的衣服才能和公主相配,但他現(xiàn)在很貧困,因此只好向安東尼奧借錢。安東尼奧答應了朋友的請求。但他全部的財產(chǎn)都在貨船上,但貨船還沒有到岸。那么只有向夏洛克借錢了。夏洛克是一個心胸狹窄、貪圖小便宜的人,他一直很嫉妒安東尼奧的才華。當他得知安東尼奧要向自己借錢,心中暗暗高興。于是,在條約里寫到:“如不按時還錢,就要從你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安東尼奧冒著生命危險答應了。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結(jié)婚了。但是,一個壞消息傳入了他們的耳中。安東尼奧的船隊沉沒了,夏洛克逼他馬上還錢。但安東尼奧現(xiàn)在一貧如洗。夏洛克把他告上了法庭,準備按條約上說的去做。
在法庭上法官說:“你只能從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允許有一滴血,要不然你就是違約。”可夏洛克根本做不到。最后法官判夏洛克敗訴,并把他財產(chǎn)的一半分給安東尼奧,另一半歸國家。事后,安東尼奧才得知那個聰明的法官就是鮑西婭裝扮的.為了救朋友她想出了這個妙計。不久大家得知了一個好消息:安東尼奧的船隊并沒有沉沒,現(xiàn)在已經(jīng)抵達港口了。我被莎士比亞小說里的每一個情節(jié)所感動,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人世間的道理。從安東尼奧、巴薩尼奧、鮑西婭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都有對朋友真誠、友好的一顆心.為了朋友的幸福,安東尼奧冒著生命危險滿足了朋友的需要,為了讓朋友得到幸福,寧可犧牲自己。
鮑西婭既聰明又善良,她用自己的智慧,換回了朋友的生命。但是一提到夏洛克,我的心頭就充滿了厭惡:他心胸狹窄、貪婪、兇狠,世界上難道還有這么狠毒的人嗎?我覺得讀書可以讓我懂得好多人世間的道理,分清善惡,指引我的未來——做一個善良聰明,有愛心的人。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2
每當我翻開《西游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lǐng)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jīng)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xiàn)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jié)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jīng)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tài)。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zhì)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xiàn)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nèi)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jīng)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fā)展,人們對物質(zhì)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xiàn)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3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shù)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yǎng),又經(jīng)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極高。而他培養(yǎng)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于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shù)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shù)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xiàn)。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shù)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fā)展,沒成為藝術(shù)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shù)的人,他除了藝術(shù)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guān)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yè)人生藝術(shù),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guān)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shù)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yǎng)。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nèi)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jīng)歷中給出經(jīng)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diào)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lǐng)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jīng)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yǎng)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yǎng)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懂得了許多,我更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4
漫畫、卡通、寓言、童話和小人書曾讓我百看不厭,此外,我也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吃過各種版本的“卡耐基”、喝過各種各樣的“雞湯”。眼前這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似乎綜合了它們所有的口味,著實叫人喜歡。
書中有4個“人物”——兩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里,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gòu)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tài)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jīng)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jīng)消失的殘酷現(xiàn)實。后來,唧唧終于沖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并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郁郁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nèi)心的沖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后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并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于“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么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臟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
一位詩人說,“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nèi)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即醫(yī)學病態(tài)心理之外的個人心理問題,又叫“正常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nèi)f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尋。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5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曾這樣說過。
剛剛懂事的時候,便開始和書籍打交道,從識字識圖本到小畫冊;從童話故事到歷史讀本;從漫畫書到科幻小說,這一步步的改變,都使我增長了許許多多的知識。
年幼的我,每天都纏著媽媽講故事,聽童話故事便成了我的必修課。媽媽每天都會先讀幾個故事,然后再講給我聽。后來,媽媽告訴我,你要多看字、認字,這樣識字多了,你就可以自己閱讀了。那時的我多么希望盡快認識那一個個方塊字,能捧起自己喜歡的書盡情地閱讀呀!
慢慢的,我長大了,上學了,隨著識字量的增多,一本本書令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每到節(jié)假日,我便讓媽媽帶我去書店買書、看書,繼而成了書店、圖書館的常客。只要是我喜歡的書,不管多貴,媽媽都慷慨解囊,毫不吝嗇地給我買來。我們家的書架上擺滿了書:《十萬個為什么》、《歷史解讀》、《三國演義》……應有盡有。我常常沉浸在書的海洋中,我會因為看一個故事情節(jié)而開懷大笑,有時也會為書中的氣氛所感染,以至悶悶不樂。
漸漸地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讀書成了我最大的愛好。每天晚上,不管多晚,我都要看上至少半個小時的書。有時候上衛(wèi)生間的時候,我更是喜歡也習慣了抱一本書,細細閱讀。讀書,讓我結(jié)識了很多朋友,也使我更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努力地完善自己。
書,帶我游覽過祖國的高山大川,名勝古跡;了解祖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燦爛文化;書,帶我周游世界;是書,為我打開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畫卷;還是書,使我開闊了眼界,懂得了只要勇敢面對挫折,成功就在眼前……總之,讀書真好,讀書是娛樂、是享受、是放松、又是收獲。
讀好書,好讀書。書是我的好伙伴,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愛讀書,他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6
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時間越長,情誼也就越深厚。
——題記
千百年來我們視書為我們的精神食糧。
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從中感受到要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莫讓人生留下遺憾;讀冰心先生的《繁星春水》,明白了世界上最無私的是母愛,最偉大的是母親;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懂得了奮斗、拼搏;讀老舍的《駱駝樣子》,學會了堅強,學會了適應。
春游書海!
陽光明媚的日子,坐在書架前,隨手拿幾本書肆意地看,盡情地在書海中遨游,迎著溫暖地春風,體驗著“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珍貴。惜!
夏品書意!
烈日炎炎的天氣,掙脫懶洋洋的哈欠,手握一本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走到樹蔭下,傾聽著蟬叫、鳥鳴,享受著輕風微拂,細細品味“保爾柯察金”的經(jīng)歷給予我們的啟示,努力學習他那種奮斗、拼搏的精神。奮!
秋戀書情!
枝枯葉落,大雁南飛,傷感繚繞。輕輕拭去心頭的一絲愁意,取來一本古詩書,怎見得杜甫筆下“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情景?只有李清照“雁過也,正傷心,”曾是舊相識的悲涼。又怎見得“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只是留戀罷了,有的只是“床前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懷!
冬吟詩句!
雪花紛飛的季節(jié),何必再次拿起書呢?不必留戀春詩了,何不吟一首毛主席的《沁園春雪》,讓眼前展現(xiàn)“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飄雪。”的景色。或拿起那《世說新語》,翻到《詠雪》,體驗“謝道溫”“未若柳絮因風起的。”紛飛,贊!
自古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何不閑暇時刻手持一本書,體驗“春曉秋冬”的韻味,體驗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艱辛,體驗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給予我的啟示……
書,知識的源泉!快,讓自己也愛上書吧!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7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德吉利夫?qū)W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gòu),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zhàn),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過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熱愛。她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本條件,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會憑著自我堅強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話,那這將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的短暫的一刻。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有部分人哀嘆命運對于自己的不公,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殊不知現(xiàn)實社會是靠知識才能生存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的!
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
有關(guān)讀書觀后感作文篇8
現(xiàn)在書的市場魚龍混雜,有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該買哪本書來讀,經(jīng)常是很多書翻了一半就讀不下去了。學校舉行的教師讀書活動中,老師們?nèi)翰呷毫Γ扑]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好書,在工作之余,到書海里暢游,讓我們覺得自己依然年輕,自己和這個世界依然緊密相連。好享受那種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如饑似渴地讀完一本再去讀另一本的感覺,很充實、很快樂、很甜蜜。
對于柴靜,以前只認為她很另類,很多年輕漂亮的主持人都積極尋找嫁入豪門的機會,不惜嫁給能當自己父親的富翁,她沒有。她不浮夸、不奢華,普通、真實。真正地認識她緣于讀《看見》這本書,從心底里佩服這個外表柔弱,內(nèi)心堅強、倔強的小姑娘,她帶給人令人振奮的一股力量正能量,而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這種正能量。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每一篇報道都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絲毫沒有廢話,這也正是做教師的我應該努力學習的地方。
回到書的內(nèi)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
當把這本帶著油墨香的《看見》捧在手心兒里時,首先,書的封面讓我一看便親切得不能自已,作者那恬靜的笑容被一群純樸的笑臉包圍著,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開篇直言不諱地表明來自思想深處的觀點: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gòu)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gòu)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而從整本書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的確是在用一個成熟記者的思想和平實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
我天生沒有什么機靈勁兒。這是作者剛到央視工作時,面對男同事們的戲謔而對自己的評價,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幾杯水。類似的鏡頭對每個人來說都感到很真實,因為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但隨著在工作崗位上的歷練,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兒,還有面對各種突發(fā)事件時對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漸漸成熟起來,并且能冷靜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苦難。就像作者在書里說得: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這句話似乎給萎靡的人注射了雞血,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會自然而然地對人生進行觀察、思考、反思和評判。
有人說《看見》這本書的內(nèi)容除了給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記錄得是自己的成長。這話我覺著挺在理兒。什么是真實?最真實的文字莫過于作者對自己真切的成長記錄,而讓那些處在人生懵懂的人們從這成長的文字中體會和感受到真實的愛與痛,只有在這種愛與痛中激發(fā)出來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寫了一個去新疆地震采訪的鏡頭:路已經(jīng)破壞得很厲害,一顛簸,我和巨大的德國搜救犬一起滾倒在廂板上。它一聲不吭,從我的身子底下挪開,把大尾巴抽出來,廂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著我,等我爬起來了,豎耳擰頭目視遠方。沒有真實的經(jīng)歷,你怎么能編造得出如此驚心動魄的畫面!
而真正讓人驚心動魄得是關(guān)于作者記錄探尋事實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負責人看看錄音桿:這個毛茸茸的東西不能進。這是因為錄音桿不能消毒。面對這樣的危險,作者堅定地說:那讓我進去,我可以消毒。看到這里時,作為一個讀者,我的心已經(jīng)熱血沸騰!雖然沒有作者那種經(jīng)歷與豪氣,但她無私無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對汶川地震的細節(jié)描述中,讓人產(chǎn)生更多對生命的珍重和親情的思索。要說誰不怕死亡,那真是睜眼說瞎話,但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來臨時,亦或者說看到那些在災難中,還沒來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后,那種痛心疾首的體會似乎無處渲泄!而作者在書里對人類中人性的解讀,特別是對生活在底層人的關(guān)注和敢于為老百姓說話的膽量,剎那間就將讀者的心疏導開來。
讀完這本書,突然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有時候一個人的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作千萬不能瞎編,要盡可能地讓我筆寫我心來還原事實真相。作者用記者敏銳的眼睛觀察,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就這樣在平淡中用內(nèi)斂而樸實的筆觸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我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如果把每個孩子都能培養(yǎng)成說真話、做真事的人,我們的民族何愁不振興,我們的國家何愁不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