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范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1
9月1日晚上,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2017年開學第一課。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內容主要是講了五個部分:字以溯源、武以鎮魂、文以載道、棋以明智、絲綢新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漢字。
中國的漢字發展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漢字可分為七大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在不同的時代用的字體形狀也不同,每一個漢字背后都藏著豐富的知識。北師大的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王教授還現場演示了“正”、“直”兩個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最有意思的是“直”這個字最早是象形字,字的樣子是一只眼睛上面是一條直線,因為目光都是直線,不會拐彎,非常形象。概括起來就是“目不斜視就是直。”
原來字是這樣演化過來的,這讓我想起了經常下象棋時看到的“馬”字。開始,甲骨文里的馬就像畫出來的,能夠清晰的看見三角形的頭、兩雙腳、馬尾巴,連脖子后面的鬃毛都能看的一清二楚;但是在晚期甲骨文里就把尾巴、腳都簡化成了簡單筆劃,馬尾巴和鬃毛都消失了;金文就更簡單了,連頭都只是一個圓圈了,但尾巴卻被加長了;楷書就更簡單了,連頭都沒了,還把尾巴變成了四個點;現在我們學的字就更簡單了,雖然看起來沒頭沒腳的,連尾巴都被一橫取代了,但仍然能聯想到馬的樣子。這就是字的演變過程,其中也蘊藏著有趣的知識。
我之前不愛寫漢字,字也寫的很丑,通過今天的對于漢字知識的了解,我發現漢字真是有趣極了!每個小朋友有機會都應該去深刻體會漢字的演化和每個漢字背后的知識,因為這是中華驕傲的一部分。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2
絲綢之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看著節日,不由得想起那滿載輝煌的古道。跟著漢使張騫的駝隊,從長安出發,飲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陽關。一路走來,歪歪斜斜的足跡,印滿歲月里不尋常的邂逅。
撫摸著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長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動秋天的根須,卻在仰天一瞥時看到了遠天的歸鴻,我聽到了昭君出塞時那凄婉的琵琶聲,看到了蘇武牧羊時緊握的漢使旌節;目睹了李廣自刎前憤怒成一團燃燒的火焰。
心上有一堵斑駁的城墻,永遠地橫亙著。樓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絲綢路,像一顆疲倦的星辰,在銀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溫柔的綠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廈古雕樓的飛禽走獸,凝望著慘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幾堵斷壁殘垣在風沙中演繹著一個古城的興衰榮辱。
遙想大漠絲綢路,孤傲地懸著它世紀的心思。就這樣獨步在磚石構成的豐碑上,已經枯死的沙柳,佇立著怪影,印證著千年前的繁華。沒有盡頭的巷子啊!無數的門,無數聲“吱呀”,無數人們的身影。來了一撥又一撥,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漿洗的麻衣,難掩的一串漸遠的蹄聲……叮叮當當的詠嘆里,有多少魂魄穿過黑夜的隧道,敲打歷史的回音壁。晨霧里睜開眼,絲綢之路的商人都閑坐成羅漢,無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礫。客棧中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一張張黑白膠片,留下狂風中隱約的冷笑。
沉默是積蓄,是力量,絲綢之路在向天空接近著,一隊無聲的駱駝帶著永久的繁華,消失在風沙的后面。風沙大啊!多少錢莊、店鋪、貨棧、作坊,還有多少舞榭歌臺、酒樓客舍,就這樣不經意地被風吹散了。多少重大的歷史事件,就這樣不經意地被風掩埋了。暮色古道變成一堆熄了火的紅炭,伴隨著滿東方散步的佛,留下一座座洞窟,演繹著一幕幕啞劇。望著那金燦燦的沙礫,我忘記了日落照著大旗的豪邁,忘記了來自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無限愜意,甚至忘卻了什么叫做草肥水美,而這里曾經是帝王將相的行宮獵場。
想象著人們沒有私心,但人們不可能沒有私心;想象著風沙不吹,但風沙不可能不吹;想象著古道依舊繁華,但古道不可能依舊繁華,所以這一切注定發生。悠悠的駱駝依舊在耳邊回縈,絲綢古道,我希望下次在夢中與你相遇。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3
20__年的開學第一課又開始了,它已經舉辦了十年,今年的主題是“中華驕傲”。讓我們驕傲的傳統文化有:源遠流長的中國漢字、振奮人心的中國武術、逸韻悠揚的琴棋書畫、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這些文化瑰寶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
古語“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教會了我們要有一顆謙遜學習的心。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就是教給我們一種簡樸節約的生活道理。古詩“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詩句來激發我們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從哪來的,要到哪里去,追根溯源,鑒古知今,更好的認識過去,才能更好的創造未來。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是唯一流傳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古文字,漢字記錄著中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是中華文化精神價值的源頭,漢字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石,帶領我們穿越歷史,感受未來,漢字真是魅力無窮。
中國既有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又有振奮人心的中國武術。武以止戈,武術的精神在于維護和平,保衛祖國。真正的英雄不是想如何戰勝別人,而是用這種強大的力量來保護自己,來保護身邊的人,真正的英雄還需要由內而外的強大。千錘百煉、自強不息彰顯中華武術之精神。中華武術不但技藝高超,更蘊含著中華民族仁義正直、勇敢堅韌的精神,保家衛國、自強不息的氣節。我們要繼承發揚武術精神,做有擔當有骨氣的中國人,以自強精神振奮民族之魂。
每年看“開學第一課”,都受益匪淺。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4
今天下午,爸爸陪我觀看了,開學的第一課《中華驕傲》。我看的有點入迷,看完后,爸爸突然問我:“視頻的題目是什么?”
“視頻的題目是。”我實在是想不起來,只顧的看視頻的內容了,有點尷尬,心想,這還是我親爹嗎,天天給我挖坑兒,坑兒的我上氣不接下氣。
爸爸又問:“視頻講了幾部分內容?”
”漢字,武術,詩詞,戲曲,琴,棋!“爸爸不吭聲,看來我是答對了,還好我搬回了一局,不然太沒面子了。
爸爸又問:”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什么其他值得驕傲的地方嗎?“"敦煌的壁畫,佛教的造像,書法,瓷器,絲綢,唐詩宋詞,元曲戲劇,明清小說。"爸爸說,你說的很好,”你認為中華文明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漢字!
漢字是我們華夏文化和文明的載體,可以讓我們和我們遠去的古人對話,知道了我們是誰,從哪里來,未來我們將要做什么。爸爸說,讀懂了漢字,就讀懂了中國文化的一半。比如,幸福的”福“,爸爸說,一人一口田,有衣穿,有飯吃就是幸福。
因為古時候,我們的東方文明屬于農耕文明,我們的漢文化就屬于農耕文化。所以,有田可種,有飯可吃,有衣可穿,就是幸福。再比如,大海的”海“,海如此的浩瀚,竟然是由每一滴水組成。
大多數人,認為我們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沒有信仰的國家。爸爸卻告訴我,我們有信仰。我們的信仰就在,我們的文字里,就在我們的唐詩宋詞里。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的溫良恭儉讓,就是我們的仁義禮智信,就是我們的家,國,天下。
是的,我們是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只是有時候我們忘了我們的信仰。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有了戰勝一切的力量,一個國家有了信仰必然走向繁榮富強。
是的,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5
中國是東方沉睡的雄獅,那是曾經,如今他已醒來。
——題記
再一次相聚到《開學第一課》,由去年的“走好長征路”的主題,到今年“中華驕傲”的主題,我們再一次熱血沸騰。
“中華驕傲”,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漢字,是振奮人心的中國武術,是逸韻悠揚的琴棋書畫。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也就由此展開。
中國漢字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古至今從未間斷過,他是中國悠久文化的源頭活水。一筆一畫,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橫平豎直承載著中華文明厚重的底蘊和價值。世界上只有20%的人說英語,而有70%的人說漢語,就像《開學第一課》中漢字叔叔說的”漢子不僅是中國人的漢字,漢字是全世界的漢字。”
中國武術不但技藝高超,更蘊含這中華民族仁義正直,勇敢堅韌的精神,保家衛國,自強不息的氣節。中國圍棋凝聚著東方的智慧,啟發者無數的暢想,黑白棋子往來之間,教會我們勇于挑戰,敢于突破的精神。中國文學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情懷和志向。字里行間,有意境,有韻味,有風骨,回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共鳴。
不管是中國漢字,中國武術,還是中國文學,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中華驕傲”。作為中國人,作文中少年,應該傳承中國文化,讓全世界都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在應該學習他的時候排斥他。我是一名中學生,我很熱愛中國文化,我喜歡朗誦,無論是優美的現代文,還是飄逸的古詩詞,我都喜歡用真情實感,把它讀出來,因為我覺得,我熱愛中國文化,就應該珍惜和傳承。
《開學第一課》上,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巴基斯坦的米斯巴教授的演講,她現如今已經60歲高齡,他不是中國人,沒有中國國籍,可是卻比中國人還要熱愛漢語,她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潸然淚下。
她說:“我要到我最后一口氣,教漢語。教到教不動為止。”雖然米斯巴教授不是中國人,但她卻把中國當做她的第二故鄉,把漢語當做她的第二語言,這種精神哪一個中國人能不欽佩呢?
但仍有中國學生錯誤的認為,因為自己是中國人,所以不需要去學習中國文化,可現如今,我們已經能在各種代大型網站和綜藝節目中看到許多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并且比正在學習的中國人還要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可也意味著這些中國學生連外國人都不如,連自己的本國文化都不熱愛,那還能有何作為?就像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說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在中國,在全世界,最應該熱愛,學習,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就是中國少年。
我作為中國少年,因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為熱愛中國文化而自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每一個中國少年都有責任,有義務將它傳承下去。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6
中華驕傲,中國之魂,那是中國人血脈中流淌著的精神;心中之志,神行之堅,那是華夏圣祖傳給人民意志;望盛之目,思正之心,那是炎黃子孫的代表。
回望歷史,千年之上,有黃帝破蚩尤,倉頡造千字,大禹治川水;千年之中,是孟德強挾天子,子龍又持青釭,荊軻為燕赴秦,始皇一統八荒;千年之近,訴祿山動唐亂,明皇起義軍,則徐毀鴉煙,學良勸蔣和,國共致對外。俱是我中華的歷史。
字以溯源。中華文明以漢字為主,自甲骨文起,至金文、篆書,又到隸書,來到如今的楷書、行書,只有歷史悠久,沒有傳說中的失傳已久。橫平豎直,是中華人民的正直;捺撇提折,是華夏民族的細膩感情;橫折斜勾,是炎黃子孫的敏捷思維。見字如見人,字以表人心。
武以振魂。中華武藝由古傳今,那泛指中華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結合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來源于遠古生產勞動,武術也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中國功夫是一種學識,一種防守,不為戰爭,只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華武術的內涵,則要拋開一切門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為武術沒有任何形式,但同時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術沒有任何強弱長短之分,而中國武術的練習,也正是為了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中華武術不分高低,而去講究體會武者的精神,由外轉化之內,從而感悟武學的真意。
棋以明志。中國富有琴棋書畫,棋以思路縝密聞名。圍棋,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流行于東亞國家,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歷史長久,可以說是棋類鼻祖。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棋的奧秘展現于此。
文以載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正所謂“風對雨,天對地,大陸對長空,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它具有一定的韻律美。它與英文不同,不是靠一個腦半球來記憶的,而是靠兩個大腦半球共同記憶。它簡單明了,寓意優美,是真正的智慧結晶,智慧語言。
絲綢新路。張騫出使西域,路遇胡匪,大好時光用在了絲綢之路上;鄭和七下西洋,傳播明朝威信,與各國開通了海上貿易渠道。這是華夏民族熱愛和平的象征,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延續至今。
中華之人也可埋下沉默的紅塵,終將銹劍尋得灰燼里;華夏民族亦有曲調纏綿,清流光輝;炎黃子孫方能丹心照明月,故人心不遠。
中華驕傲觀后感作文7
我和弟弟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內容主要是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彩的節目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
96歲“詩譯英法第一人”,講述長達六十余年翻譯人生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是本次《開學第一課》最年長的嘉賓。他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余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詩經》、《李白詩選》、《紅與黑》等中外名著都是經許淵沖的翻譯后才得以流傳國外或引進國內的,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
許淵沖爺爺說:“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傳播到海外。”
看了節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中華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我們應該向許淵沖爺爺學習,為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向著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