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你深化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增強審美能力,從而更好地欣賞各種影視作品。優秀的《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1
昨天晚間也去觀看了電影《唐山大地震》,天崩地裂中人們的慘叫和哭喊……,轉瞬之間的陰陽兩界……,還有震后幾十年仍留在災區人們心里揮之不去的哀傷、壓抑和恐懼……,如今早已在新唐山過著幸福生活的唐山人,有誰能說得清他們內心深處埋藏多少不敢翻開的記憶呢?聽說每年的7月28日,唐山的街頭到處會看到正在焚紙祭奠震災中失去親人的市民,可以想象透過那光耀竄動著的火焰,他們心里追憶的是怎樣濃厚的親情、是何等滾燙的血緣之情!看似只是一場災難電影,可實則正是人世間正在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事情,有誰能保證這世上再不發生災害呢……
這世上每個人,無論他從小是怎樣的成長,長大是怎樣的生存,都是爹媽生養人間教誨的一天天長大,無論怎樣的終結,哪一個敢說未曾感受過血肉相連的親情、即或友情愛情之美好呢?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了那么多思念眷愛、才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結無奈惆悵和遺憾。
生命脆弱,生命無常,生命燦爛,生命也堅強!在我們有生的日子里,讓我們為自己也為身邊的親人友人,為所有善良的人,活好自己,即使是一顆流星,也要綻放出光彩。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2
昨晚看了《唐山大地震》,一夜沒有睡好,眼前總是浮現電影里的場景!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母親元妮面對的卻是只能救一個的痛苦選擇(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被母親放棄的小登,在奇跡般生還并被解放軍收養的32年間,對母親當初的選擇一直不能釋懷,而她的母親同樣在失去丈夫和女兒的巨大陰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
我哭了幾次已經記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樣的情緒醞釀,不是為哭而哭,而是細膩體味某種苦楚后,發自內心的真切痛感。比如方達要被奶奶帶走,媽媽目送汽車漸遠,流下了無助的淚水,兒子跑回來后抱著唯一的骨肉痛苦失聲時;比如小登的養父大吼:“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與母親重逢時的欲哭無淚以及后來在墓地的那次痛哭。幾乎所有的哭戲都在精準把握人物命運的脈搏以及觀眾的淚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讓人感同身受。
劇中媽媽元妮斷然拒絕追求者,而堅守著自己的愛情觀:誰能拿命來對我好?甚至放棄了搬進樓房的機會,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兒的魂兒回來找不到家。也許只有經歷了那樣的生死場景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愛,才會甘愿從一而終。震后的家園幾年間就建好了,而且越來越好,而經歷了地震的人們心靈的重建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生,心靈的重創都難以愈合!
由于時間背景,影片中許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別有感覺:冰棍是用紙包著的、冰棍箱子是當年我媽媽用過的那種、暖壺、茶缸子、電風扇、縫紉機、自行車、自行車把上掛著的籃子(是用包裝條編的)~~~~~~把思緒帶回到了童年!同事玥玥說:走出電影院馬上給在老家的父母打了電話,突然之間特別想念他們。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同感,親人永遠是親人,家,永遠是你疲憊時停泊的港灣!就像劇中母親元妮常說的一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沒了!23秒可以改變一切,要珍惜現有的幸福,不要給自己留有遺憾!
在近幾年里,自然災害不斷發生,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發生的青海玉樹大地震,馮小剛此時拍攝《唐山大地震》具有時代意義,使我們對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能激勵更多的同胞以各種方式去抗震救災,不僅是劇中身在加拿大的.小登,不僅是經歷過地震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隊,更多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電影結束了,觀眾寂靜的離開,面對最后一個鏡頭:20多萬逝者名字的紀念碑,我相信大家都會陷入自己的沉思,——活著 真好!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3
近期我與家人看了《唐山大地震》,雖然我不是唐山人沒有真正經歷過地震,但是這部電影對我的震撼很大。
首先最讓我感動的面對地震的親情!徐帆演的母親和張國強演的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看到孩子呼喊,父母愛子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惟妙惟肖,一點也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遇難后,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做出了的痛苦選擇過程,被演員演得真實、動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無論是誰都是自己的骨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選擇,那可關系著生死,最后選擇了弟弟,反映了重男輕女的思想。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分離,母親無奈的答應,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姐姐回來了,看到母親為自己準備了“西紅柿”,這是地震前母親說給孩子的。上學的書本,母親也買兩套。母親給孩子跪下了說對不起,漸漸姐姐理解了母親,明白了母親的愛。母親,對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
它還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奉獻,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災區的第一線,體現出人民軍隊是人民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電影中對愛的表現處理非常到位。父親不顧生死推開母親自己卻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這些體現了愛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地震后母親30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愛!
當看到記載唐山大地震死去二十四萬同胞的名字的那堵紀念墻的時候,我的淚終于忍不住掉了下來。雖然唐山大地震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堅強的唐山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從一片廢墟上再次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園。這部電影是帶有傷感的,讓我們懂得了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4
昨天我看了唐山大地震,我心中有幾個問題,為什么王登明明已經失去了知覺,為什么她又能在裝尸體的車上活了過來?為什么王登的弟弟遇到地震后第一時間去救援,他不怕再給他扎死呀?看了這部電視,增加了我對親情的理解。這就如我和弟弟之間的故事。
我和我弟弟的感情也很深,雖然我和弟弟在家里打打鬧鬧,我一直都不謙讓他,但是他一走我一個人在家也沒意思。
他走的時候我很親他,媽媽還把他送到電梯口。回來我坐了一會作業,媽媽說:“正道為什么不愛學習呀!我都快愁死了。”我說“媽媽,那是因為你沒有對正道全力以赴呀。我從小你就全心關注的教我學習。而現在呢?你的責任就大了,每天都讀書讀到1、2點,自然沒有時間交正道了。”媽媽說:“哦,我知道了。看來以后還要和你多聊聊,畢竟小孩子最了解小孩子。”
到了晚上,我一個人在家也沒趣,于是我就給弟弟打了個電話。我對他說:“弟弟你是我最依靠的人,請把我的玩具找到,帶回來吧!”弟弟雙開地說:“哥哥,沒問題。”結果弟弟回來了卻沒帶回來我的玩具,我就對弟弟說:“你騙人,我的玩具呢。”弟弟說:“是奶奶不讓帶,不是我不帶。”我說:“哦!弟弟對不起我誤會你了。”
第二天,弟弟回來了。我馬上感覺不孤獨了,我又是原來那個活潑的謝正天了。所以結局王登一家消除誤會又團聚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5
“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看完《唐山大地震》后,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簡簡單單,卻是經歷過災難,體會生死離別后發自內心的一句。在觀影的同時,我自己也在內心問自己,短短23秒,剛才還和自己談笑風生的朋友,山盟海誓的戀人,調皮可愛的孩子……轉眼間一切印入眼簾滿目瘡痍,他們都掩埋在一片廢墟之下。試問自己,我能和那位母親一樣那么的堅強嗎。
說影評不敢當還不如說是我個人的觀后感,先說下戲里的幾位主角。《唐山大地震》是一枚催淚彈,因為我體會到了它的威力,它很煽情,但卻不做作,感情戲自然而流暢,徐帆的功底有目共睹,在這部電影我很認可,相當不錯。把一位70年代的一位母親演的真實到位,立體生動。甚至在電影的生活戲,元妮對方達所做所說中我甚至能看到我老媽的影子。不由自主的感動到淚眼花花,徐帆真的很合適演元妮這個角色,一定程度上,我覺得她撐起了這部電影的靈魂。題外話,今年徐帆能拿獎拿到手軟。
張國強戲不多,但是一如既往的自然,不過沒有對親生父親這個角色做過多的演繹,這估計也是劇本的關系。但是他為了救自己的老婆,犧牲了自己,換來這個女人用30多年的青春去堅持她對自己男人的忠貞。這點我想會讓很多人感動。
不得不說下陳道明,我很喜歡的一個演員,我很喜歡用儒雅,淡定一類詞去形容他,看到他的眼神我覺得他就是大陸的梁朝偉,并非比較他們倆誰高誰低,只是我是這么認為,他們一樣演戲超一流。《唐山大地震》里面他演的后爸溫柔,細膩,給人溫暖又不失男人的剛烈和氣度!他對孩子的脾性的理解,以及后來對方登未婚先孕的包容。中年喪妻,老年的孤獨,一個步履蹣跚,瘦弱卻堅強的老人躍然眼前。陳道明,戲里戲外,始終散發著味道,讓人著迷。經典鏡頭:一位軍人,流血不流淚,但是在重癥病房外看著里面妻子與女兒最后的溫馨,獨自一人強忍著悲痛,抽搐肩膀,努力不讓自己哭出聲來卻淚如泉涌,這一幕讓我閉上了眼睛,不忍再看,因為我也已經淚流滿面……(《我腦中的橡皮擦》女主角失憶后,送自己戀人出門上班,嘴里卻說著她原來男人的名字,男人含著淚笑著出門,倚在門上的那幕)
兩個孩子,尤其是那個小姑娘,演的真好!漂亮的孩子!
張靜初有所突破,李晨演的出彩,群眾演員很敬業!
再來說下電影本身吧,報道上說《唐山大地震》的特效投資比《2012》都要大,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特效做的還不夠好,很多鏡頭都不是特別真實,瑕疵也有。但是我們得知道,《唐山大地震》并不是一部災難片,是一部感情戲。3000萬的特效投資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效果,不要去苛求顯示的效果,只要在電影的過程中起到效果就足夠了。起碼電影開頭的那15分鐘,紫色的天,昏暗的壞境,混亂的鏡頭,嘶聲厲喊,視覺和聽覺的沖擊還是讓人汗毛聳立,相當震撼。
介于很多人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劇情就不怎么說了,但是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劇情流暢,感情煽情不做作,還不失溫馨。眼淚爆點有好幾個,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同時也承認電影有瑕疵,但肯定是瑕不掩瑜。這是部好電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必須的,中國電影界難得出的一部好片子。
最后友情提示:帶上足夠的紙巾,珍惜身邊的一切,因為“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6
近期電影院里在熱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震動人心的大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洗禮,卻感受過汶川大地震的傷痛。印象里也只有媽媽當年給我講的那些點點滴滴。我帶著記憶,懷著一顆堅強的心來到了影院觀看《唐山大地震》。
影片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當年的情形為背景,細致的描寫了唐山一個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訴我們:生與死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僅僅是在短暫的幾秒鐘里,一個繁榮而平靜的城市就灰飛煙滅,成了一片渺無聲息的廢墟。那一聲聲歇斯底里的吶喊,無不刺痛著我們每一顆心靈。夫妻之間的愛,生與死的相守;母子之間的愛如涓涓溪流、源遠流長。就在妻子在丈夫身邊不知所措那一剎那,突然聽到有人喊到了自己的孩子的消息,母親像看到了希望那樣跑去救孩子,當救援隊發問“想好了沒呀,到底救哪個”時,那就像一只可惡的惡魔在一片一片撕扯母親的肉,母親在無奈之下選擇了弟弟。也就是這一刻,女兒從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她誤以為被母親放棄,不敢認真去愛,不敢相信愛,殊不知,她們的內心其實是最飽滿、最真實的、生命可斷,情卻難了。追尋失去的,才彌足珍貴。因為生命,不應該在回憶里感嘆,應該真誠觸碰情感,彼此珍愛,認真的生活!而母親也因此為女兒歉疚一輩子。當若干年后再一次救援地震災區時,他們奇跡般的再次相遇,看著眼前的一幕幕畫面,仿佛唐山大地震就在昨天,女兒理解了母親的心痛,最終還是原諒了母親。
每一個觀看過這部影片的人,無不涌起情感的波瀾,無不感到心靈的悸動,從唐山到汶川地震,無論是影片還是我們的現實生活,都讓我們感動于華夏子孫的大愛無私。“唐山大地震”帶給我們的震撼也遠不止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臉也沒有露的滿身淤泥的解放軍,也是同樣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們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有的傷了,有的還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卻沒有一個人發出怨聲,都是無比堅強的沖上前去,與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災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難預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條心,就一定能戰勝困難,贏得勝利!地震只是一個載體,它引領著我們追憶過去,呼喚情感的回歸。驚天動地,生死離別,告訴我們,地震是苦難的。但是,它又在歲月流逝之時,喚醒我們迷離脆弱的情感:活著,是一種幸福,愛,無可匹敵!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作文篇7
“23秒,32年”這是馮小剛導演用來概括本片的最佳詞語。
昨日,很榮幸,妹妹請客請我去看電影,這種好事當然不錯啊!不過,在查看當天的電影的時,我不是很想看《唐山大地震》(以下簡稱《唐山》)。因為我害怕看完《唐山》會太過傷感,畢竟這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次傷痛,誰都害怕再次回想起那種痛苦的記憶。但是,當我看完《唐山》時,我卻發現我有些過于擔心了。
回憶傷痛,卻不給人留下陰影。這是我看完《唐山》后的感覺。說實話,這次馮導確實厲害。對于曾經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人來說,那確實是一次無法抹滅的傷痛。現在在拿出來還原歷史,會不會在勾起人心中已漸漸撫平的痛呢?我覺得,馮導這次在這個關鍵問題上處理得很好,最起碼是給我的印象是這樣的。
《唐山》是這幾年來我看見過的第一次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主題的中國大片。通過一個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變化,來表現唐山大地震震后32年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很深刻的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我覺得編劇很好的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聯系在了一起,用一個32年后的災難去撫平一個32年前的災難所留給一個家庭的傷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汶川地震中那對母女之間,特別是那位母親的取舍與不舍,很好的化解了女主角心中的傷。這以一種相當于情景還原的方式來化解一個誤會,是比任何的勸說或者是道歉更具有說服力。當女主角緊緊地抱住那位母親時,每個人都明白,一切都好起來了。
最后,在此為唐山大地震的罹難者表示哀悼,以此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