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僅供參考。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
東漢末年,三足鼎立,三國演義,三場戰役,三把大火。
第一把大火,官渡之戰。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一次戰役。曹操的幾萬人戰勝了袁紹的八十萬大軍,從而一舉統一了北方,建立了曹魏。
曹操能夠取勝,先是因為許攸叛逃,從袁紹陣營來到了曹操陣營,將袁紹的`底細—糧草全部屯在烏巢,這樣曹操看準時機,半夜襲擊烏巢,一把大火,燒光了袁紹的全部糧草。致使袁紹大軍軍心大亂,曹操大獲全勝。
第二把大火,赤壁之戰,也是以弱勝強。周瑜一把大火,把曹操八十三萬大軍燒的片甲不留,而他自己只用了五萬精兵。“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想必杜牧一定看過《三國演義》,東風是諸葛亮借給周瑜的,其實不然。長時間生活在長江流域的周瑜一定比諸葛亮熟悉當地的風向。
正是周瑜的這一把大火,曹操到死也不再敢來犯,也燒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第三把大火,夷陵之戰,又是以弱勝強。看來要是敵我力量懸殊,易用火攻啊!陸遜的一把大火,直接把劉備燒進了白帝城,再也沒有走出來。復仇的怒火沖昏了劉備的頭腦,多年的積蓄付之一炬,懊悔不已的劉備托孤后,就去見二弟三弟了。
原來,《三國演義》,就是這三把大火。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2)
三國時期,不但有血肉橫飛的場景,也有很多優秀的人物,有像夏侯淳、關平那樣的虎將;有像三國諸葛亮、劉禪那樣無需碎骨卻勝于碎骨的軍師;有像劉皇叔、曹超那樣的霸者……這種人物都幫我留有了十分深入的危害。
在三國里,最令我敬佩的就數趙云了,有些人稱他為黃礁趙子龍。趙云他一生忠勇,他不像夏侯淳那般有勇無謀,也不像龐統那般有謀無勇,他足智多謀,在趙云的一生中,最知名的例子就得數《單騎救主》了,內容是那樣的:趙云獲知阿斗被捉,因此一個人殺進魏軍大營,經歷盡艱辛,才將蜀后主劉蟬(阿斗)解救。由此可見趙云是多么的的英勇呀!怪不得劉皇叔也常常贊美趙云:“子龍一身全是膽也!”
因趙云十分善戰,又創出了許多軍功,因此趙云被劉皇叔封為蜀漢的五虎大將之一。在春秋戰國時代,大家的`使用壽命一般都很短,(由于那時候的醫藥學不比較發達)僅有多習武身體才會健壯,因此有的戰士使用壽命比軍師還長,趙云就活了七十四歲,由此可見他的身體有多健壯呀!
我欽佩趙云,他不像張飛那樣莽撞,也不像關云長那般自豪,因此后代對他的贊美高過關云長、張飛等,由于她們覺得趙云不但是大將,并且智勇雙全,從來不自豪。趙云那樣的精神實質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3)
學習了中國古代史和看了《三國演義》后,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諸葛亮在個人智慧和赤膽誠心方面令我肅然起敬,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我談談他令我佩服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諸葛亮的語言藝術。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舌戰群懦”、“罵死王朗”、“三氣周瑜”。當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時,諸葛亮受命去江東說服孫權共拒曹操,已使南北兩軍互相吞并,好坐收漁人之利。魯肅先引諸葛亮來會見張昭等人后,張昭等見諸葛亮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故都用言語來挑之。諸葛亮自思張昭等乃是孫權手下謀士,若不難倒他們,如何說得孫權?一場沒有硝煙,沒有流血犧牲的戰爭,諸葛亮憑一張能說會道的嘴與眾多儒學士展開斗爭,最終贏得這一場斗爭理論上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至于在《三國演義》中等九十三回,王朗和諸葛亮在陣前對話。王朗勸諸葛亮以禮來降,卻被諸葛亮用言語刺中“要害”。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摔死于馬下。連才貌雙全的周瑜也被諸葛亮用言語弄得英年早逝。雖說《三國演義》有些夸張但也能說明諸葛亮出眾的口才。
其次,諸葛亮的道德思想觀也使我十分欽佩。其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諸葛亮的擇偶標準。相傳諸葛亮外貌上極為出眾,據《三國志》載:“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但是他卻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阿丑為妻。據說阿丑“黑面焦發”,十分丑陋,卻聰明賢淑,知書達理,頗有內美。可見諸葛亮在擇偶時所看重的不是相貌,而是人的內在品質。
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更使我肅然起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句話,也是諸葛亮一生的概括。諸葛亮從劉備的'三顧茅廬后開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征程。從火燒博望坡到病死五丈原,中間的點點滴滴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不顧自己的身體,日夜操勞,直至死前,他還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易其有極!”足見諸葛亮的赤誠之心。杜甫在《蜀相》中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句中也體現了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同時也抒發了對諸葛亮之死的惋惜之情。
總而言之,諸葛亮身上的還有許多方面都值得后人學習。我們要以史為鑒,使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4)
《三國演義》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可是就連那種“精縮版”的《三國演義》我都沒有看過,更別說是原版的人。就在前段時間,新版《三國》在全國熱播,一開始我也沒在意,繼續看我的“仙劍”,后來聽同學介紹,結果我也著了迷,從“桃園三結義”到“天下終歸司馬氏”,我是一集都沒有錯過啊!
在《三國》里,我最喜歡的武將是常用將軍常山趙子龍。我一開始喜歡他是在他單救阿斗的時候。那時百萬曹兵都奈何不了他,真是帥可了酷斃了!雖然人們說“人中呂布,馬上赤兔”,但是呂布雖然勇猛過人,可是他卻是三姓家奴,更何況他沒有和趙去交過手,怎知誰更勝一籌呢?所以,趙子龍才是真英雄!有一句話形容趙子龍再合適不過了——萬夫不當之勇!
武將中我的次愛便是紅臉的.關公了。什么溫酒斬華雄了,斬顏良、誅文丑了,過五關斬六將了,都是我愛看的。雖然如此,但我敬佩的不是他的這一點,而是華佗替他刮骨療傷時,他所表現出的那種鎮定,令我佩服得五體抽地啊!
我最喜歡的文官當然是臥龍諸葛亮了。之前,劉備都是寄人籬下的,自從請諸葛亮“出廬”后,他才能得了荊襄(雖然以后又被吳占)、川蜀之地,有了一個安身之所。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諸葛亮三氣周瑜了,表現出了他神機妙算的才能。記得南陽諸葛武侯祠里有一副對聯,刻錄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
取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燈四十九盞,一心只為酬三顧;
平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變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述三人都是我所敬佩的,除了他們三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也值得我敬佩,那便是被稱之亂世奸雄的曹操。他之所以得了個“奸”名,是因為他說了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話。他不僅這樣說了,他還這樣做了。“雄”,是因其智謀并不在臥龍鳳雛之下,而且其抱負也甚是遠大。他寫過一首詩,表達了他的遠大抱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誠如是啊!不過曹操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能夠知錯改錯,卻不認錯。
接下來讓我給大家論一下三國的大局。在魏、蜀、吳三國中,論天時,當屬魏,論地利,當屬吳,論人和,當屬蜀。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最終卻是蜀先亡。劉備真是太窩囊了,人說“臥龍鳳雛得一者便可安天下”,可二者盡在其身邊,最終還是失敗了,我都替高備感到惋惜。不過這也怪他自己,若不是他一開始執意不取益州,龐統怎么會喪命落風坡?若不是他急于為弟報仇,意氣用事,被火燒連營,損兵折將,后來孔明北代怎會失敗?其實我挺佩服司馬懿的,他不但智謀過人,還能忍辱負重,讓上天都助他啊!
好了,不說了,三國里面的精彩故事多著呢,如果你也感興趣的話,就一起去看看原著吧!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5)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故事也浩如煙海。從小,我就特別喜歡看歷史故事,媽媽給我買了《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故事集》等書籍,每天做完功課后,我都會進行閱讀。
在這些歷史故事中,《三國演義》最讓我著迷,也最讓我神往。我經常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故事中的情節,其中,我們最為佩服的英雄就是趙云——趙子龍。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趙云這個人物,暑假里,爸爸媽媽安排我觀看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從而讓我對趙云有了全面的認知。
趙云是現在的河北正定人,自追隨劉備后,他忠心護主、勇猛殺敵,為劉備成就霸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這期間,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事跡就是他為了保護幼主劉禪,單槍匹馬在曹營中殺了七進七出,最終完成使命的壯舉。每當想起這段史實,我都忍不住熱血澎湃、心生向往!
對趙云的了解越多,我就越加覺得趙云是一個忠肝義膽、機智勇敢的'英雄。他為了完成劉皇叔托付給自己的使命,面對強大的敵人,以無畏的膽識和卓越的本領完成了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
作為一名小學生,光榮的少先隊員,在學習中,我應該向趙云那樣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勇敢的去面對困難、努力的去解決困難。
在生活中,我也應該學習趙云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的精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自己做,不再麻煩爸爸媽媽!
為了表達我對趙云的景仰之情,我還偷偷的寫了一首贊美趙云的詩呢!
詠子龍
征戰四十八,
青絲變白發。
逝前無遺言,
惟念必北伐。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6)
在三國初期有個叫董卓的惡人控制了漢獻帝。于是十八位諸侯匯聚一堂。決心除掉董卓
可是他們的心里卻想統治天下。就這樣漸漸的成為了三國。
在三國演義中分別有三個主公。分別是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和孫權。字仲謀。在他們的背后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比如說有勇無謀的'呂布,才高量窄的咒語,讓人惋惜。還有聰明過人的諸葛亮,奸詐陰險的曹操讓我驚嘆不已。有正直憨厚和仁義愛才的劉備。讓我敬佩。
現在我就來說說他們是怎么變強大的。
首先劉備是三國鼎立。他有諸葛亮,龐統。他們號臥龍和鳳雛。再加上火燒赤壁的那個戰役逐步強大。在他們的第一個軍事不單單品德好而且很聰明身在曹寅,心在漢。那就是元直。
第二強大的是曹操。他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軍事家思想家他通過自己的只會把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蒼盛
第三個是孫權,雖然他的國家是中間的,但是去處于不敗之地。因為他有個計謀,那就是如果曹操強大。他就聯合劉備攻打曹操。如果劉備強大,他就聯合曹操攻打劉備。在他的背后還有一個時間奇才就是周瑜。可是他的度量太小,最后被諸葛亮氣死了。
這一個個杰出的人物,給我們演藝了精彩的三國演義。我們的軍事,都是有古代流傳下來的的,才有了現在繁榮富強的中國。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7)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人性的五味湯,里面包含了各種人與俱來的性格—正直、驕傲、詭計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于惡。比如說,關羽就是正義的化身,他勇敢、仁義且充滿機智,對任何惡事都進行斗爭,也是東漢時期最令曹操畏懼的人之一。還有曹操,他擁有奸雄的智慧。電視劇從東漢未期到三國未年,魏,蜀,吳三個國家的興起與滅亡。在其中,忠臣義士的殉國,人生的不如意生與死的交織深深打動了觀眾。
每一顆“將星”的燦爛與衰敗,都給這碗湯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歡的人物,則是那有著千古盛名的諸葛亮。我喜歡這個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著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著泰山般的頑強毅力。阿斗,這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沒錯,他就是蜀國的后主,昏庸無道,貪圖享樂,可以說是一個“爛泥扶不上墻”式的人。而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暴打劉備“三顧茅廬”的情意。盡管爛泥扶不上墻,死水成不了活水,他還是用他的生命緊抓著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進攻魏國,勝利遙遙在望時,后主聽信謠言,對諸葛亮的忠誠產生懷疑,將他召了回來,結果是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盡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沒有責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對抗魏國。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還是以生殉國了。有些人可能會說“諸葛亮太愚蠢了,明知蜀國命不久矣,卻還進行無謂的反抗,這不是自找苦吃嗎?”但我認為不是。他可能明白這一點,但他卻一定不會放棄。因為他至少做到了“問心無愧。”他不進行反抗,可能不會成功,但是,他盡力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一群同學在操場上打籃球,其中有一個是初學者。他望著球架認真地投。但事與愿違,那籃球架偏偏跟他作對,怎么也不讓他進。旁邊的同學看到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但他呢,面對這些“笑”,只是抱以微笑。為什么它能以這種心態看事情呢?那是因為:貴在嘗試,而不在于勝負。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8)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視劇,那就是中央臺正在熱播的新版《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劇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表現了渴求和平統一,反對戰亂的思想,反映了百姓擁護明君,反對暴君的愿望!此外還宣揚了“忠義”觀念!
有人喜歡武力高強的呂布,有人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人喜歡老謀深算的曹操,而我最喜歡的是忠勇雙全的關羽。關羽是《三國演義》中重筆刻畫的人物之一,他武藝高強,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在我眼中,關羽是一名英雄,字云長,河東解良人,身高九尺,面如重棗,眉似臥蠶,胡長二尺,手持青龍偃月刀,很是威風。我眼中的關羽是勇敢的。關羽被曹仁的毒箭射傷后,華佗說用刀割開皮肉,刮掉骨頭上的毒,再敷上藥,縫合后就會好。關羽答應了,他一面伸開胳膊讓華佗刮骨,一面與馬良下棋。我眼中的關羽是仁義的。火燒赤壁之后,曹操敗走華容道,遇到了看守華容道的關羽。關羽本想殺了曹操,但想起曹操的恩情,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也未派兵阻攔……
這電視劇看得我熱血澎湃,讓我想穿越時空和關羽成為結拜兄弟,一同征戰天下!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9)
近日復觀《三國演義》,讀到曹操于渭水擊敗馬超一節,突心有所感,成文以記之。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冬,馬超為替父報仇,起兵奪取潼關,直逼許昌。曹操率軍迎擊馬超于渭水,被西涼兵連挫幾陣,棄袍割須,好不狼狽,只得閉門不戰。數日后,韓遂率領羌軍數萬來援馬超,曹操帳下眾將皆憂,唯曹操大喜,治酒以賀。其后,曹操用離間之計,使韓遂與馬超二人反目相爭,從而徹底擊潰西涼軍,馬超敗走,韓遂歸降。慶功宴上,眾將問曹操,為何聞敵添兵而喜,曹操說:“其眾雖多,人心不一,易于離間,一舉可滅,吾故喜也。”
渭水之戰中,兩軍兵力相差無幾,西涼軍占有地利,加之長槍快馬,驍勇剽悍,所以在戰場上屢次獲勝,以致讓曹軍大敗,曹操自己也險遭不測,成為日后禰衡的笑料。但最終曹操卻出其不意,充分利用人天性中的自私和猜疑心理,巧用離間計,使馬超懷疑韓遂暗地降曹,從內部瓦解了二人的團結,使二人自相殘殺,曹操坐收漁人之利。
渭水之戰初期,馬超、馬岱、龐德三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為馬騰報仇,加上一些有利因素,所以殺得曹操慘敗;后來,在人馬增加的情況下,西涼軍反而被擊敗,其原因便是馬超、韓遂二人不能團結一心所致。
團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一個集體內部人際關系融洽,工作效率高,有著為一個目標努力奮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凡是一個團結協作的集體,必定會做出驚人的業績。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幾個留洋的學生在國外合伙開了一家中餐廳。開始時,資金短缺,店面窄小,但是幾個人為了把店干好,紛紛想點子、出奇招,不遺余力、不計得失。不久,生意越來越紅火,店面不斷擴大,而這時,創業的幾個年輕人開始計較你拿了多少錢,我得了多少利,從而展開了勾心斗角,你爭我奪,挖墻腳、使絆子。時間不長,中餐廳便難以維持,關門大吉。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創業初期,幾個年輕人同心同德,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不懈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后期,大家失去了團結,各打算盤,成為一盤散沙,結果使辛辛苦苦創立的事業毀于一旦。
從以上實例到渭水之戰,都提醒我們,一個家也好,一個集體也好,一個國家也好,要想進步,要想發展,團結一心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化不可能為可能,戰勝一切困難,克服一切險阻,使我們的家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的國變得更富強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0)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三國演義》這部大型歷史劇,感慨萬千。
這是一個群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個文爭武斗的時代,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時代——三國時代。
三國鼎立,劉備、曹操、孫權雄才大略,手下謀士機智多變,將士英勇善戰。其中有太多讓人難忘的人和事,我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是:是諸葛亮聰明還是司馬懿機智?
爸爸說:“諸葛亮,他多聰明呀,機智勇敢,還會奇門八卦陣,多厲害呀!我覺得是他最為聰明,有例為證:馬謖失了街亭,蜀軍慘敗,功虧一簣。接下來是諸葛亮上演了空城計,只有兩三千殘兵的西城,他卻敢大開城門,于城樓之上鎮定自若地撫琴,退了司馬懿十萬大軍,如此看來,諸葛亮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
我說:“我覺得是司馬懿最為聰明機智,雖然屢屢敗于諸葛亮,但是他其實是一個有大智的人。”
“為什么?”爸爸問。
“因為,他大智若愚,深藏不露,最后是誰統一了國家?”我問。
“是司馬家族。”爸爸說。
“這不就完了!從結果來看,他是最后的勝利者,難道不算是最聰明的嗎?”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1)
復習迎考是很痛苦的,媽媽看到我的愁樣,打算給我放半天假!于是,我一做完作業,就上網看電影去了!可看什么好呢?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好,最后還是看《三國演義》吧,我就在三味影院查找《三國演義》這部電影,找到后我隨便點了一集看。
這集是奪戰西川,故事是這樣的,劉備想要奪得西川,就帶著五了大軍殺到西川,一路上通過諸葛亮計策打得非常順風順水。西川的川主劉璋擋不住,便求救于東川川主張魯。張魯就叫手下猛將馬超前去,馬超立營在劉備城前十里,馬超每天在叫陣,可劉備城中沒有人能敵得過馬超。剛好張飛來了,他就下城與馬超大戰,張飛與馬超打到幾百回不分勝負,他們有打夜戰,又打到幾百回不分勝負。
劉備想要奪得西川,但見馬超如此勇猛,又特別喜愛,想招為自己的手下。就在他沒有辦法時,孔明來了,給他出了條妙計!想先用錢去收買楊松(張魯的手下),讓楊松去跟張魯說,讓馬超撤兵,就可讓張魯為漢寧王。但馬超不肯撤,張魯又譴人三番五次去勸,馬超還是不撤,張魯再譴楊松去勸馬超,楊松說:“你要在一個月里完成三件事,一要取得西川,二要劉璋首級,三呀退荊州兵,如沒完成,就把頭獻來。”馬超便馬上撤兵,楊松又傳流言說:”馬超回東川,必有異心。”張魯聽了后,就吩咐手下張衛分軍七路,堅守隘口,不放馬超兵入。馬超進退兩難,無計可施。劉備又派剛投降的李恢去說服馬超,最后馬超被說服了,歸降了劉備。有了馬超后,西川就被劉備占了。
看完這回,我真是佩服張飛和馬超,竟然打了幾百回合也不分勝負,又佩服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三國演義》果然是四大名著,每一回都是那么好看,那么的精彩!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2)
今天早上,我們看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在這三國演義里面,其中的曹操、劉備、孫權、他們分別是蜀國、魏國、吳國、這三個國家之間互相打仗,發生了許多故事,比如桃園三結義、黃巾軍起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 其中的黃巾軍起義時,是因為:“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外戚和宦官之間爭權奪位的斗爭,相互輪番擅權,同時更加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強強占土地,使之出現“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對人民加重征收賦稅,加之旱災,水災連年發生,致使廣大農民生活貧困,傾家蕩產,“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到處出現“地廣而不得耕,民矢而無所食”的`凄涼景象。勞動人民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舉起義旗,起來造反。公元184年,冀州農民在張角領導下首先起義,接著潁川和南陽等地農民起來響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最后各地農民起義軍在東漢朝廷和地方豪強武裝的鎮壓下告敗了。所以,就有了黃巾起義,三顧茅廬是:劉備、關羽、張飛、三次拜訪“臥龍鳳雛”中的“臥龍”孔明,也稱諸葛亮。三英戰呂布是:張飛用“蛇矛槍”關羽用“青龍偃月刀”劉備用“雌雄雙股劍”,他們三個一起去迎戰呂布。
《三國演義》很好看,請大家看一下吧。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3)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讀了兩遍,越讀越有味,它成為了我摯愛的一本好書。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本書的開篇詞,也是整個故事的縮影。在故事里無數的英雄豪杰中,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有勇有謀、鞠躬盡瘁、忠誠不二,是天下少有的人才之一。他為蜀國的崛起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一個茅廬之中,劉備、關羽、張飛前去拜訪諸葛亮,誰知去了兩次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劉備再去拜訪是,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一直安安靜靜等到他醒來,諸葛亮特別感動,便成為劉備的謀士,為劉備出謀劃策。
赤壁沿岸,大江之上,曹操的萬條戰船從北駛來。面對周瑜的嫉妒陷害,諸葛亮并未與他斤斤計較,略施小計,便向曹操“借”來了三萬支箭,讓周郎自嘆不如。又過幾日,大戰迫在眉睫,諸葛亮散發赤足,又“借”來了東風,使曹操的`無數戰船化為火海,一時間頓如白晝。
諸葛亮討伐中原,卻因少主有事,不得不緊急撤退,將士已走在前面。魏國大軍卻突然趕到。諸葛亮急中生智,羽扇綸巾,坐在城樓上,大開城門。魏軍主將司馬懿心生疑惑,竟下令撤軍。就這樣,便有了空城計的故事。
這就是讓我所佩服的諸葛亮,我要學習他所具有的各種品質:善于思考、勇敢、忠誠。不僅如此,諸葛亮還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等等。他是中國歷史上一顆璀璨而耀眼的星!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4)
追尋你留下的痕跡,只想擁抱你在千百年前留在歷史紅塵深處的背影。
——題記
又一次這樣習慣地想起你,又一次自然地寫下你的名字,又一次我望著天空發呆。孫策,孫策,又一次被你亂了心跳……
大概是五年前吧,無聊地陪姥姥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我第一次見到了他:提槍馭馬,一襲白袍,馳騁疆場。小時候的我,膽小懦弱,總被人欺負。那時候,我看著他無所畏懼的颯爽英姿,剎那間覺得莫名的感動,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無比強烈的勇氣。或許是從那以后,我逐漸變得堅強。從那以后,我記住了他的名子——孫策。
后來,我讀起了《三國演義》,我領略到了他沙場上的霸氣,我看到他禮賢下士的謙遜,我也感受到了他曾寄人籬下的不甘與無奈。而這所有之中,最感動我的,是他對夢想的堅定。那是一種任何逆境與挫折都無法磨滅的堅定。當我漫步于黑夜時,我總要抬頭望一望,每當此時,心底便漫出一堆堆的感動;每每此時,從身體某處發出一股力量,蔓延周身;每每此時,你帶我穿越黑夜,直達黎明。
我開始不僅僅滿足于《三國演義》的閱讀,因為想要更了解你,想要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那個已經被歷史模糊的身影,我卻貪心地想看清他。我開始上網查詢關于你的記錄。我花去自己攢的零花錢買《三國志》,原版和白話的都買了。前者是想了解你那時的語言習慣,后者是怕自己看不懂或是理解偏差。你站在漫漫歷史之路的那一頭,我們之間的距離是一千多年的滄海桑田。我像一個孤獨的旅人,堅定地邁著步伐,即使是再遠的跋涉也不愿退縮,因為你就站在那里,從沒移開過腳步。就算我窮盡一生或許也望不到你的脊背,但我的旅途中沒有這些無聊的傷感,我只知道我是一步步地靠近你,一點點勾勒出你的容顏。
我站在江南這片土地上,觸摸著江南的氣息,我比以前到任何地方都要用心,因為一千多年前,是這片土地孕育了你,造就了你,你曾是這片土地的王者,是這片土地上人民的英雄,是江東男兒敬佩的小霸王,是江南少女心中的孫郎。在這里,你遇到了那個“曲有誤,周郎顧”的周瑜,那個“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那個輔佐你成就霸業的周瑜,那個你一生的知己。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征戰無數。殺戮與征服,吞并與占領,本無正義之分。孫策就是正義之流嗎?我不敢茍同。我只知道每當攻占城池時,孫策嚴令三軍,不搶百姓一分一毫,在那樣紛亂的時代,卻能使江東將相同力,軍民同心。那時的孫策,不過是弱冠之年,二十出頭而已。
江南又飄起了細雨,朦朦朧朧,迷離婆娑。是否一千多年以前的某一天,你也獨自在這片江南雨中惆悵呢?也許你曾在這里,在雨中縱馬馳騁,揚起一片塵埃。我似乎聽到那一聲無奈的`嘆息與戰馬的嘶鳴逐漸消失在耳畔。
二十六載的年華,卻有著比六十載還要精彩的人生;二十六個春秋,成就了江東的小霸王;二十六載的長度,你在歷史的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即使經過千年的風雨,也磨不掉你的痕跡。我知道,叫做“孫策”的那條痕跡,無論是在那段歷史上還是在我的人生中都是怎么樣也無法抹去的了。
我沿著你留下的痕跡,摸索前行,將你的痕跡一點點更深地雋刻。
三國演義電視劇觀后感范文(篇15)
當年曹操出征袁紹,碰到饑荒,所有人都面帶青色,只有遇到董昭時,看到他紅光滿面,不像挨餓的樣子,問他原因。董昭就回了下面這句,意思是我吃淡吃了三十年了。大概董昭在袁紹那里作為謀士,雖然官職不低,俸祿不少,但是他已經注意節食了。可惜這樣注意吃淡的人,偏偏不肯做淡事,后來勸曹操控制皇帝劉徹,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應該是天底下最風光的事情了吧!
又有諸葛亮,雖然從正史上可以看出劉備白帝城托孤的驚心動魄,以及劉備死后諸葛亮和劉禪的種種矛盾和摩擦,但是從小說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是真的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作為宗旨,這是相對正史我更喜歡看小說的原因:正史更接近真實,里面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小說則大多虛構,好人可以好到極致,壞人可以壞到極致,奸人可以奸到極致。
央視版三國演義諸葛亮主題曲臥龍吟里面一句“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也讓我足夠感動。在被這個世界搞得焦頭爛額之后,我更寧愿去看小說里虛構的童話故事以尋求一點慰藉來欺騙自己,而不愿看正史里的更接近真實的勾心斗角來傷害我幼小、脆弱、善良的心。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當然太高大上,不是我這樣的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人到中年,大概也應該按照董昭那句食淡三十年來行事,雖然董昭自己都不能算做得很好。
年歲漸長,各種欲望漸漸減少,從吃飯做起,多吃清淡,少浪費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少吸收一些不必要的營養,身體體力也沒那么旺盛,行為也沒那么激進了,也明白了有些東西不能去要,有些事不能去做,有些話不能隨便說,還有很多地方自己遠遠不如身邊很多人,大概,這也是慢慢變得成熟的表現吧!
四十九歲的年紀,活到六十歲就不算夭折,超過六十就算賺了,所以我也希望食淡三十年,并同時行淡三十年。
疫情下的今年,更需要淡泊名利的心境,國家才有希望!復興才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