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
寫觀后感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練習,可以讓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這里分享一些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下載,供大家寫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參考。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1
就在前天我和父母一同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網上都說這部電影十分好看,所以我們就前往了電影院去觀看。
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于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后一役,故事圍繞“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率420余人,孤軍堅守最后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便是幾位戰士背著炸藥包往下跳念名字的時候,想一想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是有父母妻兒的人,所以他們都在那個時候往下跳也是十分勇敢的。還有更多讓我感動的片段,他們400多名戰士都十分的勇敢,為了不讓四行倉庫變成他們的墳墓,他們只能在那里抵抗,最后他們贏得的勝利。
而這部電影充分的發揮了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2
電影《八佰》票房已經突破__億,點燃了剛剛重啟的國內電影市場,同樣也收獲了許多好評。電影的上映也引發了網絡上關于那段慘痛歷史的熱議,故事原型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遺址紀念館也隨著電影的上映引來了大批市民前來參觀。
《八佰》是什么?
電影從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后一役開始,講述在謝晉元團長的指揮下,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日軍進攻達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跡,呈現出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和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八佰》是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是一條河間隔出天堂與地獄的戰爭史奇觀;更是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英雄縮影。
電影里中國軍人堅守倉庫英勇抵抗與一河之隔的租界里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1937年的大部分國人并沒有覺醒,他們不認為這個國家的戰爭跟他們有任何關系。很多人認為保家衛國流血犧牲那是軍人的事情,就算日本人已經轟炸了上海,摧毀了這個城市,也依舊炸不醒租界里的人們。在他們看來,日本人是不敢進入英國租界的,生意繼續做,大戲繼續聽,日子一切如常。就連支援淞滬會戰的地方保安團的民兵,都琢磨著趕緊溜號回家,好把家里的那幾畝麥子給收了。
四行倉庫保衛戰讓租界的國人看到了什么是戰爭,什么是舍生取義,倉庫對岸的蕓蕓眾生也最終完成了從麻木到奮起抗爭的轉變。
在收獲好評的同時,電影《八佰》的熱映也引來了網絡上的不同看法,認為影片夸大了真實的戰況,美化了國民革命軍隊,掩蓋了主力軍隊潰敗撤退的事實。這些批評大多是基于對抗戰初期國民革命軍抵抗不利的不滿情緒。不過,也許對于這部電影大可不必如此苛刻,以電影的形式還原歷史,本身就需要不少的藝術加工。更何況在《八佰》之前,許多人并不了解淞滬會戰這段慘烈的歷史,這部電影起碼讓人們知道了四行倉庫,也知道了上海晉元中學是為了紀念哪位民族英雄。這難道不是《八佰》最大的意義么?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3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應該最適用于人們讀小說時對角色的理解。當一些看過的小說被搬到熒屏的時候,覺得這個角色、這個畫面不是我想象的樣子,會有一絲絲的失望。當我的小伙伴們還沉浸在瑪麗蘇式的劇情中的時候,我猶愛戰爭題材的電影、小說、電視劇。
因為在苦難的戰爭中更能看出蕓蕓眾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棄義,更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情懷。而電影《八佰》,全程 技術拍攝,每一幀都是美學角度,無論是視覺效果、故事情節所傳遞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對戰爭故事的想象。導演管虎似乎正在開辟新的國產戰爭片類型。
8月15日下午3點,濮陽圣雅恒豐超級巨幕影院,一場特別的《八佰》點映會正在舉行。我并不知道故事梗概,剛看片頭,感覺自己在“漫威”的畫面中。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這部影片,細致地刻畫了戰役的獨特環境和身處其中的中國軍人的成長以及中國各界的反應和轉變。影片以一匹被束縛著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馬為線索,深刻的暗喻了戰爭的本質和普通人民對光明的渴望。一條蘇州河分隔了倉庫與租借,地獄天堂,形成強烈對比,南岸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炮火連天尸橫遍野,這種直觀視覺沖擊太過于震撼,導演管虎獨辟蹊徑地將視角聚焦在戰爭中底層小人物身上。
他們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過著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這樣一群卑微到塵埃里的普通人,誤打誤撞的來到四行倉庫,他們不完美,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頑強的抗戰,承擔起重任,寧死也要護樓頂的國旗不倒。戰爭的背后都是政治,在國家大義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為民族英雄。這些英雄就像戰爭廢墟上的星光,匯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傳說。
還有更多的感動,來自民族苦難的共情,也來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氣,小人物在家國大義面前,舍生取義。不讓四行倉庫變成400人的墳墓,只要有一個人在,就一定堅守陣地和敵人戰斗到底的決心。他們大多數沒有名字,但他們真實地活過。想到這里會覺得我們今天的生活實在是來之不易,這種感動化為一種力量,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身邊的幸福,努力奮發向上。
四行倉庫像是一個中國抗戰的縮影,四行倉庫中國軍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戰爭中所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喚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蒙昧初醒的國人。租界里的各國觀察員們,以為這是一場沒有什么懸念的戰役,唯一的關注點好像是預測多少小時結束戰斗。然而,“八佰”和”樓頂不倒的旗幟“終讓他們肅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應。
《八佰》這部電影或許是近幾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戰爭片,不光有宏大的場面和激烈震撼的槍炮聲,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電影背后每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在國家岌岌可危時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而電影里不倒的旗幟和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白馬,就像穿越時空的燈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4
這是疫情以后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有一點點小期待。聽說這個電影是管虎為了上映剪來剪去才得到這個版本才能順利上映,但是看后我喜歡這個結局,一個沒有結果的結局,一個不必解釋說明的結局,一個給人無線想象的結局......
這個電影 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后一役-上海主戰場之一的戰事,“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電影主線還是全程清晰緊湊的,人物的活動心理狀態 (在戰爭面前人們崩潰的心理狀態)活靈活現的展現了出來,人們只有在最關鍵的時候遇到了事情能夠表現出來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這才是王者。謝晉元做到了,不愧是國軍的將才。人要是想成事就要一心一意不要總是想來想去,三心二意什么也干不成。還要有事事分析的能力,在電影里國民黨升旗與不升旗的過程中,一部分人:是為了堅守的目標(可以多堅守兩天)也為了生存下去;第二部分人:為了更大的價值更遠的利益去看,這個使我看到了你是主動出擊的人還是按部就班的人,主動出擊有風險可能會全軍覆沒,可是按部就班就是任人宰割缺乏狼性。
另外主要的三個故事人物也刻畫的相當到位:姜武是只會吹牛一遇到事情就慫了、張譯是老算盤一直茍且到最后、王千源還是一如既往的硬漢形象,但是他是聰明的不會主動沖鋒陷陣,除非是命令,因為他了解也清楚如果逃避也是被處死還不如硬著生。他們無意殺死小四川的時候只是懵的狀態,張譯還在為自己找借口在美化自己,為了茍且的生活下去。最終的一個鏡頭也是那種懦弱的生存,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那些麻木的中國人,那簡直是一個模子生動形象的刻畫,只有在大眾都起來吶喊的時候也捎帶茍延殘喘兩聲,如果讓自己站出來估計嚇破了膽。姜武跟過老張、老馮有句話說的對就是個老兵油子,在隊伍里吹吹牛,一到真格的就是慫瓜,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算是居其中,不想跑只想安穩的混下去,遇事不沖結束后第一個沖到前面這也許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生存之道吧。王千源呆的隊伍沒有慫包,但也只有一股子拼勁兒,并沒有主動出擊思索的思想。
還有大家爭先恐后背著手榴彈跳下去的時候,我忍不住落淚了,我發現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而且這些事情真實的發生還沒有一百年,這是真的很近,應該多給我們傳播這種正能量,使我們保持警惕的危機意識,不要說國民黨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和貢獻,都是中國人,都是華夏子民,是他們的付出,管虎這點做得很好,但是相反電影總局靠自己的判斷讓片子不斷的剪輯,不過這個版本也還算說的過去,珍惜現有,保持永遠在路上的狀態。
一河之隔是完全的兩個世界,對面是夜上海的情形,相反對面就和羅生門的場景差不多,全部是滿面瘡痍,誰不想像張譯那樣逃過去打著自己的算盤過上茍且的生活,我也不是說我多高尚,只是感覺,沒準我到時候還沒有他的意志品質,沒準和方記者一樣只為利益四處出賣情報,包括自己同胞的處境,沒有人感化他,在最后為了活命他也是只拿了手帕,而攝像機被槍打碎,攝像機是一個戰地記者的命,他們在用攝像機來表達來傳達,而他卻輕易的放棄了,不得不說人們沒有太多的信仰,不會相信中華民族會站起來,知識為了能夠將這些影視資料換取更大的利益。
在最后大家沖橋的時候,即使在這樣生命攸關的時刻,大家還能保持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準備著,體現出了一定要在大的環境中磨煉和吸取好的事情和東西,只有這樣才會練就最佳的素養,最后沖橋沒有人是為了活命,都是命令一下即使上刀山下油海都沒有任何顧慮,中國不會亡充分得到了體現,沖過去是火種為了更好的將來抗擊侵略者。但是雜牌軍就是炮灰是利益的犧牲品,影片沒有詳細的寫王千源和姜武最后的狀態,因為他們是被拋棄舍棄的人,我相信他們也有顧慮也不想死尤其是姜武,不過真心不帶他們玩了,跑也是死、落下個好名聲的死也是死。最后只是幾聲槍響就說明了一切,說明了他們的命運。
八佰并不是真的八佰壯士,而是一種精神,一個火種,一個可以傳播的星星之火,保持高度警惕,有機會參軍豐富人生,但人們都說和平年代不當兵,可是當兵是為了磨煉,是為了理解服從就是命令,這個軍人的天職。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5
因為疫情,已經有一年多沒有進電影院了,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暑假有幸和爸爸媽媽觀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電影——《八佰》。
通過觀影介紹,我得知這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歡的演員鄭凱和俞灝明,讓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好奇。
對歷史沒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媽媽的初步講解當中,大約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這部電影由管虎導演執導,電影出現的人物眾多。它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末期,中國軍隊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報出虛假人員800人,這才有了“800壯士”之說。在生與死的決擇中,“800壯士”為和平奔赴沙場,發出了“不當亡國奴”的怒吼,他們以血肉之軀誓死堅守上海,彰顯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氣節。
電影的開頭是一條河,隔著四行倉庫和租借,河這邊斷壁殘桓,滿目蒼夷;河的那邊,萬家燈火,歌舞升平,影片一開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進入,這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自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團。
這些人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卻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送進四行倉庫;也有積極領軍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條,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了這場戰斗。
“兄弟們,我們這些軍人一步都沒有退守!東北淪陷,華北淪陷了,但是現在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這段臺詞,簡直將現場觀眾的愛國情懷和淚點激發到了極致,全場充滿了嚶嚶的抽泣聲,中國正是有這樣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強大。
電影結束時,全場鴉雀無聲,都在悲痛的情緒中默默地離開,這樣的場景是我沒有見過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沒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沒有真正的英雄,畢竟他們和我們一樣也只是凡胎肉體,是父母細心呵護養育長大的。歷史雖然過去了,但是要牢記歷史,要努力讓自己更強大,少年強則國強,吾輩應當自強自立!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6
明天就是國慶節了,王老師為了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懷,在香江電影院包了場,帶我們班的同學們一起去觀看了電影《八佰》。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走進了電影院。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陳樹生的烈士。之所以對他印象深刻是因為這樣一個片段:當日軍要炸毀四行倉庫時,戰士們為了保住倉庫,陳樹生帶頭抱著炸藥包從樓上跳下去與敵人同歸于盡。在他跳下去的那一刻,他大聲喊出了自己的名字,隨著一聲巨響,我甚至都沒有看清他的臉,就這樣一位年僅21歲的小伙犧牲了,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了他的名字。像這樣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戰士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把他們永遠銘記在心!
看完電影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建設國家,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更加繁榮昌盛!
關于八佰觀后感的作文篇7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于放棄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們的“白”在于愿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于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不能死,我娘還等著我回家呢。”這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端午說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們所令人憤怒的“黑”其實是由每個人對團圓盡孝這一期望的“白”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有恐懼,每個人的無畏都需要被喚醒。
影片中的蘇州河(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后被上海人稱為蘇州河)隔開了租界和四行倉庫,隔開了浮于表面的繁華與令人戰栗的荒蕪。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說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著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梁。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己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臺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希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后在廢墟中踏出的帶著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著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駒,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