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啟示寫出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寫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下載,供大家參考。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1
家風里有父母對子女最深沉的愛,好家風,更是父母對子女最豐厚的饋贈。大年初一,電影《你好,李煥英》上映,除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有趣情節,這部電影更流露出了濃濃的愛與親情。這樣一部電影,珍藏著回憶,更生動地刻畫出中華民族“母慈子孝”的優良傳統。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兒賈曉玲意外穿越回20年前,與正值青春的母親李煥英相遇的故事。電影一經上映,好評如潮,“又笑又哭”“后勁兒太大”成了許多觀眾的評價。從二八式大梁自行車,到藍色工裝褲,再到黑白電視機……電影中那些懷舊元素,瞬間勾起了我們兒時的回憶。然而,真正引發我們共鳴的,則是電影中李煥英與賈曉玲這對母女間最為真摯的情感,也是那“慈”與“孝”的優良家風。
寧肯自己苦點累點,只要能讓兒女健康快樂,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只要我的'女兒,健康快樂就好。”這是母親李煥英對賈曉玲說的一句話,也是整部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句話。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天底下所有母親對兒女無私的愛。看著兒女一天天長大,我們的母親也已然從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為此,《人民日報》專門做了一期“你好,這是我的李煥英”的稿件征集,不少網友翻出媽媽的舊照。有網友留言說,“我媽媽真的挺能吃苦的,歲月侵蝕下,原本苗條的身材和纖細的手指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少女感。”也有網友留言道:“老媽得了重病,我瞞著她。她自己偷偷知道,又偷偷裝起自己的知道,讓我們以為她不知道,這就是愛。”為母則剛,為了兒女犧牲一切,甚至燃燒自己的生命,這便是一種充滿愛的家風。
希望兒女出人頭地是每一位母親共同的心愿,但最重要的,是兒女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母親李煥英快樂一回,是電影中女兒賈曉玲“穿越”后最大的動力。為母親“搶購”電視機,與母親一起打排球比賽,甚至為了讓母親能過上好生活而“阻止”其與父親結婚,女兒希望通過這樣,來彌補“沒出息”的自己對母親的愧疚。可李煥英卻說:“只要我的女兒,健康快樂就好。”一瞬間,賈曉玲淚如泉涌。希望兒女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天底下所有母親最大的心愿。常言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不重視品德修養,即使獲得“成功”,也是經不起考驗的,而經歷成長的“陣痛”,雖然可能遭遇挫折,走一些彎路,但能夠在成長中感悟人生,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成功,這便是這部電影中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注重品德教育的優良家風,才鑄就了中華民族堅韌且向上的優秀品質。
“子欲養而親不在”,電影里可以“穿越”,而在現實中卻是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每個人都在拼了命地努力奮斗,認為這樣就能報答父母,可是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陪伴父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這難道是真正的“孝”嗎?趁著父母年輕,常回家看看,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這是整部電影向我們傳達的更深層次的聲音。近日,一則新聞感動了無數網友。2月17日,陜西西安的馮先生看完電影后深受感動,本想回家準備給母親拍個小視頻做紀念,沒想到母親卻難掩對故鄉和年邁雙親的思念而落淚。看到母親想家了,馮先生心里酸酸的,他當即決定帶上母親,驅車900公里回家見姥姥和姥爺。到了姥姥家,“一下車我媽就特別激動地抱著我姥姥”,馮先生說,“見到我媽的滿臉笑容,一切都值了。”對父母來說,精神的“孝”往往比物質上的“孝”更為重要,常回家看看,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每個家庭的家風里,都“珍藏”著父母對子女的愛,有一天,我們會在不經意間“打開”它。當我們解開其中的家風“密碼”,那時,父母老去,我們也早已長大。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2
大年初七,我看了電影《你好,李煥英》,劇情搞笑又有新意,片尾的反轉更是整部電影的亮點,發自肺腑而又感人至深。
整部電影融入悲劇亦融入世態百象,有愛與溫情,又不乏遺憾。
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是:“我的女兒,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這是劇中李煥英對女兒僅有的一個希望,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有這簡單、質樸的愿望。
賈曉玲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女孩,在上大學之前,她認為從沒做過一件讓母親開心的事。她為了哄母親開心,偽造了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卻被識破。
即使這樣也好,只要和母親能相依為命,就是幸福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遺憾的是,在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賈曉玲,永遠失去了母親。母親的意外去世,成了賈玲內心永遠的痛,沒來得及帶母親坐敞篷車,沒來得及看到她女兒更有出息。
失去母親,就失去了快樂,也是失去過年的意義。為了彌補生命的遺憾,賈曉玲穿越到1981年,即她出生的前一年,在母親正值青春之際相遇。她要重來一回,也是自己的贖罪之旅,決定要做讓母親開心的事。她讓母親買回了全廠第一臺電視,參與排球比賽,安排母親與廠長兒子沈光林相親。
她想憑借未來人的身份,重新書寫媽媽的命運,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在她即將回到現代的時候,她看到褲子上的補丁,才發覺母親也穿越回來了。
雙開門的冰箱,嶄新的綠皮大衣,都只能成為賈曉玲永遠的回憶,對母親的回憶。
回憶里的點點滴滴,母親在她摔之前,想要接住她;母親舍不得買車票,在大雪里走著回家;母親在她喝醉的時候背她回家,給她補褲子;與沈光林表演二人轉把觀眾逗得哈哈大笑時,坐在臺下的母親卻淚流滿面……
這是賈玲的處女作,為了懷念她的母親,專門拍攝的作品。
看完這部電影,它喚醒了我們對母親的愛。
我們要趁著現在,有時間,有機會,不錯過陪伴父母的每一天,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想法設法讓父母開心起來。我們可以帶父母去看一場電影,帶他們體驗一次新時代的高科技,無條件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尊重父母的選擇和決定,而不是意氣用事,做一些讓父母傷心,自己遺憾的事。
為了愛我的父母,我們要學會感恩,斂去一身桀驁,淋著星光向愛我們的父母走去,為他們捧起世上最溫柔的海,陪伴就是我最長情的告白!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3
一直到電影結尾,看到照片中的李煥英(母親)與賈玲(編劇,導演,主演女兒賈曉玲)相貌相似,才知道這其實是一部以母親真名拍攝的電影。
電影的結構和《夏洛特煩惱》很像,講述了一個穿越式的故事。但我覺得這個故事不能完全說是穿越,也像一場夢。這個夢看起來是賈曉玲為了圓自己的心愿而做的,但看到最后更像是母親為了幫賈曉鈴完成心愿,而給賈曉玲做了這樣一個夢。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升華,最打動人的地方:母親到了生命的最后,仍然在為孩子著想,還在鼓勵自己的孩子繼續前行。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出人頭地,但更希望孩子一輩子健康快樂。
賈曉玲穿越回去,后來發現了機遇,想改變母親的命運。可母親最后還是選擇了從前的“老路”。從因果關系來說,如果母親走了所謂的“新路”,就不會有賈曉玲這個人了。但女兒穿越回去,內心這份純粹的心思只想著改變母親以后的命運,為母親謀取女兒心中的幸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不會在人世間出現)。就沖著這份孝心,我想李煥英也會選擇走“老路”。
這也就是電影里李煥英把結婚證給賈曉玲看的時候所說的:“昨天喝酒的時候,一下把我點醒了,我一想我是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我想,李煥英所說的被點醒的話,應該就是賈曉玲說的“下輩子和下下輩子我們還做母女”。
從電影情節來看,我覺得李煥英是幸運的。她第一次選擇婚姻是因為愛情,第二次重回人生的這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她仍然選擇了這段婚姻,是因為她覺得她已經經歷過的未來人生的二十多年是幸福的,同時還有一個如此有孝心的女兒。那么,她還有什么理由不選擇這段人生旅程呢?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4
今年春節檔的格局原來挺明朗,陳思誠導演,王寶強、劉昊然共同主演的《唐人街探案3》會一騎絕塵,最終票房應在30億以上;劉德華、肖央主演的《人潮洶涌》和陳坤、周迅聯袂的奇幻片《侍神令》都是10億級票房的作品;《熊出沒·狂野大陸》有望再創系列票房新高,8億應該是可見的目標;雷佳音、楊冪主演的《刺殺小說家》和動畫電影《新封神:哪吒重生》票房應在5億元上下。
《侍神令》
沒想到的是,賈玲帶著她的導演處女作《你好,李煥英》突然加入戰局,讓今年整個春節檔的格局,瞬間變得混沌不清。
賈玲現在的人氣有多高呢?可以簡單看兩個數據。
我們知道,賈玲的師傅馮鞏現在是位短視頻達人,此前其短視頻社交平臺賬號的粉絲有七八百萬。就在10天前,鞏哥上傳了一條他和其得意弟子賈玲的一段39秒的搞笑短視頻,內容是兩人談論賈玲的擇偶問題。這條視頻隨即火爆全網,開啟了鞏哥漲粉奇跡,短短一周,他的賬號粉絲從七八百萬暴漲到了1400余萬,一度沖到該平臺明星榜單第一位。此條短視頻光點贊人數就接近400萬,是馮鞏發布的100多條短視頻中,點贊人數最多的作品之一。
另一條數據就是《你好,李煥英》的相關宣發數據。這部電影此前沒什么消息,兩個多月前突然宣布定檔在今年大年初一,隨后又消息寥寥,直到最近才陸續放出預告片和相關宣傳物料。
但在某權威售票平臺上,《你好,李煥英》想看人數接近70萬,并且每天仍在飛速增長。在春節檔的七部強片中,這個想看人數僅次于《唐人街探案3》的378萬(將近3年的積累數字),遠高于其他五部影片。《侍神令》的想看人數為37萬,《熊出沒·狂野大陸》為32萬,《刺殺小說家》為30萬,而劉德華的《人潮洶涌》僅有11萬人想看。
《你好,李煥英》由賈玲自編自導自演,改編自她的同名小品,這個小品曾看哭無數觀眾。而無論小品和電影的內容,都取材于賈玲母親的生活,“李煥英”就是其母的名字。
《你好,李煥英》的劇情大意是,賈玲飾演的女主角賈曉玲在上大學時,突然接到其母發生嚴重意外的消息,情緒崩潰之下,賈曉玲突然莫名其妙地穿越回了1981年,那時候她的母親和父親尚未戀愛結婚,賈曉玲便開始想方設法介入父母的戀愛和婚姻,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爆笑又感人至深的溫情故事。
影片情節有點像《夏洛特煩惱》和《回到未來》的結合體,但故事的設定要比這兩部電影悲情得多,似乎更接近韓寒的《乘風破浪》。賈玲在接受謝楠的采訪時稱,影片的劇本陸陸續續寫了四年,她的本意是想通過這部電影,跟自己去世已久的母親,做一次道別。
賈玲在采訪時稱,自己現在的生活越好,對媽媽的遺憾就越深,因為媽媽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卻從未在物質上得到過任何回報,這成了賈玲的心結。她是熒屏上的開心果,但從母親去世的那一刻起,她就從未發自內心地開心過。相信每一位失去至親的人,都會感同身受,所以網上才有這么一句流行的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你好,李煥英》歡樂、懷舊、溫情、催淚,是一部最適合春節檔氛圍的電影,影片打出的宣傳口號是“大年初一,笑順爸媽”,其中的“笑”指的是這是一部喜劇片,而“順”則是電影的主題。目前來看,《你好,李煥英》的氣勢很盛,加上有沈騰、張小斐、陳赫等人的加持,甚至可以稱之為“來勢洶洶”,恐怕不僅是《侍神令》《人潮洶涌》等影片要擔心,就連春節檔“頭號種子選手”《唐人街探案3》也要“瑟瑟發抖”。
個人認為《你好,李煥英》的票房至少10億起步,如果它直接搶走《唐探3》的春節檔冠軍寶座,也不會讓人太意外。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5
沖著《你好李煥英》的好口碑以及提前做好緩解假期綜合癥的目的,大年初四我和家人一起看了這部“笑著哭”的喜劇片,進影院前我還覺得妻子問我要不要帶紙巾有點小題大做了,看完電影我才意識作為成年人的那點麻木的情感是多么的自以為是,我們善于迎接置身事外的故事,卻羞于表達關于自己的情感,比如我的表哥,電影里的包袱他笑得像吃自助餐一樣不遺余力,一到煽情的地方他就顯得很不自在的說應該快演完了吧。其實這部電影的雛形早在幾年前賈玲演出的小品中就有過劇透,局限于小品的節目容量和表現形式不足以撐起這個內容和情感都很飽滿的故事,但經過電影的打磨和升華后所營造的情感輸出足以像子彈一樣密集而準確的同時擊中觀眾的笑點和淚點,什么叫笑著哭最痛,我想《你好李煥英》無疑給出了標準答案。
想寫寫《你好李煥英》基于三個關鍵詞,一、共情,這部電影是賈玲紀念自己亡故的母親的電影,電影結尾有段字幕:“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媽媽一直是一個中年婦女,我常常忘記了,她也曾經是個小姑娘”,這句話很打動我,在我記憶里我母親也是這樣一副中年婦女的形象,母親從單位下崗后便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我記得母親經常坐在靠近窗邊的靠椅上繡鞋墊,明晃晃的陽光投射在她的眼鏡上讓人忍不住眨眼,以至于她抬起頭叫我的時候,我都看不清她的樣子。母親去世那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母親彌留之際,我夢見母親搬進了一座白色的大房子,我把夢告訴了母親,母親偷偷留下了淚,母親的離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打不起精神,但外人看不出我的傷感,我明白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就像電影里女兒為了讓母親高興做了很多努力,而這一切也是母親為了和女兒做最后的告別而掩飾的悲傷。整部影片其實都是母女共同營造了一個夢,女兒穿越到了母親年輕時的年代試圖去改變母親的命運,同時母親也陪伴著女兒完成她對母親的“拯救”。影片中女兒一邊流著淚奔跑,路上所有的景物一邊失去色彩,這注定只能是自我和解的歷程,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輪回,但我們可以努力像母親希望的那樣“健康快樂!”
二、懷念,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遺憾和無奈不知道折磨著多少失去至親的人,汪峰的《當我想你的時候》有句歌詞“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年沒流淚了,但在看電影過程中我留了兩次淚,第一次是女兒和母親邊哭邊喝酒的時候,第二次是女兒意識到母親已經去世淚奔過程中閃回的哪些兒時回憶,我甚至產生了某些記憶的重疊,我想起了衣柜里母親那件紅色緞面上繡著金色圖案的棉襖,那件我只在相冊里看到母親穿過的棉襖,照片里她很年輕,風有點大,我和她的頭發都有點亂了,她微笑著,我做了一個鬼臉靠在她身上。這些年我很少想起母親,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而渾然不知的淡忘了我原本以為清晰卻日漸模糊的母親的樣子,感謝李煥英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也懷念起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影片結尾時賈玲公開的那幾張自己和母親的照片一樣。
三、原諒,愛麗絲。門羅說過:“我們總會被原諒,或我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但我們原諒了,我們每次都原諒了”,影片中女兒重復著一句臺詞“我沒有一次讓您高興過”,但母親始終相信女兒將來會有出息,就算只是說幾句遙遙無期的美好承諾也足夠讓母親笑得心滿意足。我們每一次傷害父母時,總是父母最先選擇原諒我們,我們從不需要任何借口就可以全身而退,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們總以為對父母的報答是孝順是美德甚至是恩惠,其實我們只是在彌補作為子女對于父母那微不足道的問候和關懷,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父母對于我們的愛有多深。父母永遠都會理解我們的各種苦衷,他們會幫助我們找各種搪塞或者拒絕的理由,他們永遠相信我們牽掛著他們,而我們也一次次相信他們會原諒我們。母親已經離開我十七年了,有些事我已經無法得到她的原諒,我也無法體會到當時她的感受,我只知道無論我怎樣讓她生氣和失望,她都會等我回家。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6
今年春節檔電影《你好,李煥英》賺足了觀眾的笑聲和眼淚,實現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影片根據賈玲親身經歷改編,講述“賈曉玲”穿越到媽媽“李煥英”的青年時代,希望通過“逆天改命”讓她高興,雖然鬧出不少笑話,但讓人深深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李煥英”是現實生活里無數母親的縮影,她們吃苦耐勞、樂觀堅強,只“希望女兒健康平安”。但和同時代的廣大“農村母親”不同,電影中的“李煥英”是“吃國庫糧”的,雖然她也有困難和煩惱,但有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眾多“農村母親”眼中,她的生活仍然是令人羨慕、遙不可及的。
農村的母親們,肩上的擔子更重,吃的苦更多。她們就像個陀螺,每天忙里忙外,一刻不得清閑。她們除了要和男人一樣下地種田,努力賺錢,還要操持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慢慢地,銀絲染白了她們的鬢角,皺紋爬上了她的額頭,生活的重擔壓彎了她們原本挺直的身板,曾經的颯爽模樣一去不返。
有句俗語,“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反觀子女,一些人嫌棄母親年邁體弱,不能干活,成了自己的拖累;有的厭煩老人精力不濟,面對新事物幫不上一點忙;有的怨恨父母一碗水不能端平,斤斤計較……
也有一些人,把“養”簡單地理解為給錢給物,但在儒家的視野里,孝包含了三個層次:大孝尊親,次孝弗辱,其下能養。孔子認為,如果孝僅停留在最低層次的“能養”,這與動物是沒什么分別的,因為鴉尚有反哺之義,羊尚有跪乳之恩,而人畢竟是更高級的生靈。
想起在一個村采訪時,筆者問老人,為什么明知道被騙,還要參加騙子組織的“一日游”。其中一位老太太說:他們是騙子,可是會和我拉呱,會來看我,會噓寒問暖,他們組織的活動熱鬧得很,我天天一個人在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由此可見,農村老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的豐富,還有兒女的陪伴。哪怕只是一次耐心的傾聽,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問候的電話,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作家莫言曾把母親接到城里同住,一段時間后,老人家只覺“終日似囚籠一般”,非要回老家不可。無奈之中莫言寫下《老母親》一文,文中說,“生存延續的意義是什么,生養我而我不能反哺,是獨我之悲哀還是生命注定孤獨?”
電影的最后,賈玲以字幕的形式向自己現實中早逝的媽媽李煥英真情告白,但現實中再熾熱的愛也無法傳遞給已離世的母親。古人曾說,最大的悲劇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孝親應趁早。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作文篇7
春節檔的影片正在緊張的定檔路演當中,娛樂圈一年一度的大場面即將來臨。新晉導演賈玲攜自己的傾情之作,正在四處宣傳當中。電影《你好李煥英》什么時候上映,主演是誰,講的是什么故事,也引起了無數網友的好奇。畢竟作為搞笑擔當,賈玲沈騰的號召力,在娛樂圈中也是無人可及的啊。
該片曾經被搬上熒幕,賈玲陳赫還有張小斐,三人曾在舞臺上演過這個小品,把大家感動的稀里嘩啦。這一次大碗娛樂重新演繹,對故事進行了深度挖掘,更大層面的把母親的愛用笑聲傳達出來,寄托了故事親歷者的思念和祝福。要知道,李煥英女士就是賈玲的媽媽,據賈玲之前的采訪可知,媽媽生前的愿望是想要一臺冰箱,可是直到離開這個世界,她也沒有能力送給媽媽。
如今的賈玲早已功成名就,也如愿過上了媽媽想象中的生活,只是媽媽再也回不來了。該片以穿越的方式去見證年輕時候的李煥英的生活,從而引發一系列爆笑而催淚的故事。因為該片中大量的時代背景就是觀眾本身父母那一個時代的縮影,所以會引發不少人的思念之情,加上故事本身還是相當感染人的,預計電影票房會有不錯的成績。
該片歷經三年方才成片,傾注了賈玲等人大量的心血,是一部難得的深情之作。該片定檔于2月12日,也就是大年初一上映,相信會有很多的好朋友去電影院支持她的吧。著名影評人說過在該片中,賈玲暫時放下喜劇人的角色,只想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事業有成之后,想給媽媽說點什么的感覺。催人淚下的場景一定會有,但是據賈玲所言,她會盡量讓包袱多一點,因為愛不需要刻意表達。
在今年的春節檔,《你好,李煥英》是最具有黑馬氣質的影片,開心麻花團隊和大碗娛樂強強聯合,賈玲、張小斐、沈騰、陳赫、魏翔,最討喜的喜劇組合,笑中有淚的真實題材故事,放到什么年代,都不會過時。
前面說了,劇本打磨3年,大碗娛樂的編劇班底, 賈玲 / 孫集斌 / 劉宏祿 / 卜鈺編劇實力有目共睹,在原小品中,孫集斌 曾飾演賈玲的爸爸。3人本身就對賈玲和她媽媽的故事耳熟能詳,也深知“老板”的感情共鳴點。再加上賈玲的真情實感,電影的故事性,觀眾自然大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