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復興之路心得體會
參觀復興之路心得體會篇1
1840年的中國,一個人口眾多,幅員廣擴的大帝國,由于清政府的閉門鎖國,顧不事實安于現(xiàn)狀而孤立于世界,然而鴉片戰(zhàn)爭撬開了中國千年堅固的神圣的國門,當國人沉睡在“上國迷夢”的時候,世界悄然無息的變化著,英國的工業(yè)革命讓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等,都使世界的格局日新月異。
資本主義國家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同時,急需原料生產(chǎn)地和商品傾銷地,而落后遼闊的中國成了列強爭奪之地,一項項的吥平等條約,使巍峨中華河山,破敗吥堪,一步步的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國家。
虎門消煙牽動的一系列的戰(zhàn)爭,使昏睡千年的國人,漸醒。咸豐帝下召學習西洋文化。歷史有了洋務運動。有了奕新與李鴻章。作為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與好友魏源,組織編寫的海國圖志,其中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在近代中國復興之路起著重要的作用,上面有了中國人從來沒見過的,海上跑的牛,"沒有漿的海輪”,堅船利炮的威風凜凜。打敗中國的卻吥是那些堅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一個革了新的政府。
孫中山以和平之手段,漸進之方法,請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張卻遭到了拒絕,從此他遠去海外成立興中會,開始了救國之路,以明主共和的方式尋求國家的興旺之路,成為了中國革命第一人,20世紀初期推動中國發(fā)歷史性巨變的主要人物,領導的辛亥革命,后來的武昌起義,使當時由清政府統(tǒng)治的十三個省宣布獨立,清政府滅亡了。結束了中國千年的封建社會,艱難的進入了近現(xiàn)代。 結束了百余年的慘淡歲月,立起了一個新的時代里程碑,使更多人思想逐漸前進,社會逐漸發(fā)展。
此刻的中國正如籠中之鳥,斧底之魚,牢中之囚,如處薪火之上,在這急迫的時代驅(qū)使下中國共產(chǎn)黨,一個以馬克思思想為指導的先進團體誕生了,帶著時代的重任,開始了新的革命,帶領中國走入了社會主義國家.
復興之路是艱難的,從一個思想與經(jīng)濟都落后的國家向先進國家靠攏,近代的農(nóng)民起義與革命戰(zhàn)爭都證明了中國人民反對壓迫,強國強族的迫切愿望,多少不懈的國人,沒有停止的復興愿望,證明思想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
如今黨的的召開,與現(xiàn)在國家的迅猛發(fā)展,表明國家正處于偉大復興之路上,在黨的領導下國家必走向更強勢的崛起。
參觀復興之路心得體會篇2
今天,我讀了《復興之路——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這本書,我感慨萬千。
這本書介紹了從1949年成立以來,新中國在60年間走過的風雨歷程,講述了一個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戰(zhàn)勝重重困難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從保家衛(wèi)國的抗美援朝到“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到香港回歸到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明領導下僅僅用了60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這一偉大的歷史復興。 60 年時間,中國擺脫了貧窮落后的舊面貌,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個成果令舉世矚目、令世界震驚!當然這個成果也是多么來之不易。
讀了這本書,讓我不僅了解了新中國的發(fā)展歷史,更讓我懂得只有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才能使祖國繁榮富強;只有祖國強大,人民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今天對于生活在物質(zhì)豐富、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新時代的我們來說,我們不僅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應該從小熱愛科學、刻苦學習、掌握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將來用來改造世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觀復興之路心得體會篇4
《復興之路》給了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高聳的華表,奔涌的江河水,遠處模糊的宮殿,書的封面底色濃厚又艷麗,極富視覺沖擊力。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這樣,既輝煌燦爛又飽經(jīng)風霜,既有著悠久的古代文化氣息,又充滿著現(xiàn)代活力。
“以史為鑒,能夠知興替。“縱觀中國歷史,我們能夠從中明白一件事:志當存高遠。因為人是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持著人們奮發(fā)向上其實可是就是兩個字——信念。
當國人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醉不醒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發(fā)展壯大著,他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志向遠大而又有著令人驚詫的行動力。當本國的資源不能滿足時,他們把目光看向了傳說中“遍地黃金”的東方國家。當英國派出使者向清朝請求通商時,乾隆卻以“天朝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為由一口拒絕了他。那時的清朝已經(jīng)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進,在自我自足的滿足中一醉不醒,渾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于是,中國與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擦肩而過,沒有抓住這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清朝的閉關鎖國,孤立了自我,使自我在世界上落伍。結果以往的東方大國,被歐洲國家的尖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從此步步淪喪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當存高遠。”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錦,不能奢望能一勞永逸,不能滿足于眼前的一點點成就,而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并為之不斷奮斗,最終才能成功。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放上神像,飾以琉璃,飾以黃金,飾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筑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圓明園。1860年10月18日,英國公使額爾金下達焚毀圓明園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們腦海中留下不易泯滅,永遠保存的痕跡……圓明園宮殿為之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擊……警醒其迷夢”這一行動得到了英國首相巴麥尊的同意,他還暗示額爾金燒毀紫禁城。
為了給予中國政府以沉重的打擊,破滅中國人民的信心,這座耗費了150多年時光和數(shù)不盡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來的萬園之園,被一把火和一個野蠻的命令所毀,只給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斷壁殘垣和不絕于書的憤怒。
“志當存高遠。”如果當時的王朝統(tǒng)治者能目光遠大,立志高遠,或許這夢一般的園林不會被毀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會有“如果”,我們必須以此為鑒,從傷痛中走出來,去創(chuàng)造更加完美的明天。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過光緒帝進行了資產(chǎn)階級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雖然變法最終失敗了,可是它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和擴大資產(chǎn)階級政治權力,貼合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它傳播了資產(chǎn)階級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志當存高遠。”這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的覺醒,志向遠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國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淵時勇敢的站了出來,期望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資產(chǎn)階級為此奔走奮斗。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時拒絕了逃生機會,表現(xiàn)出了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這種捐軀的壯烈行為,來喚醒民眾的覺悟。可是樹立了遠大的志向,還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由于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最終使一場千年巨變——辛亥革命爆發(fā)了。辛亥革命給了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張勛復辟帝制的鬧劇和袁世凱的83天皇帝夢都是警醒他人的例子。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先生以往這樣說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意志的重要性,我們要用正確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軟弱與退縮都不是革命者應有的,我們要勇于應對困難,愈挫愈勇。因為“雖然試了不必須能成功,可是不試的話必須會失敗”。很多時候成功都是一扇虛掩著的門,就看你有沒有勇氣去推開它。或許困難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難以解決。
我們除了“志當存高遠”之外還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堅信終有一日會取得成功。孫中山先生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革命,“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他不僅僅樹立了在中國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遠大志向并且還為之奮斗了終生,值得我們后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共產(chǎn)黨也應運而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志當存高遠。”立志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chǎn)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斗,拋頭顱,灑熱血的結果,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國迎來真正的光明之前,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開出一條血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中華民族從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12月,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35周年,在此之際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也需要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我們與世界的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
“志當存高遠。”我們要堅定改革發(fā)展的政策不動搖,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中國的歷史是一條悠久的長河,晝夜不停奔騰向前流去。而作為當代學生的我們要成長起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志當存高遠。”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肩負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當今世界,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逐步向知識經(jīng)濟,信息化社會邁進,不學習,人就會落后。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要胸懷共產(chǎn)主義遠大夢想,要有遠見卓識和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應變的本事,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進取努力,爭創(chuàng)成績。
或許我們此刻仍然很青澀,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可是我們會更加努力。看完《復興之路》,胸中涌現(xiàn)的自豪與活力像是一股強大的暖流貫穿全身。我們的祖國啊,雖歷經(jīng)風霜,但煥發(fā)著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而我們則應當遵循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的教誨:“志當存高遠。”
參觀復興之路心得體會篇5
《復興之路》的切入點是十分廣闊的,它向我展現(xiàn)了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到現(xiàn)今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的近現(xiàn)代史的廣闊畫面。而它的切入點側重于講述在各個歷史關鍵分化點上道路的選擇問題,也就暗合了這部紀錄片的主題“復興”。能夠說是一部想要為觀眾展現(xiàn)一幅歷史大畫卷的大型歷史記錄片,同時也期望觀眾能夠從中獲得對于國家復興的些許感觸。
可是,在看完整部歷史記錄片后,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失望,讓我提不起一點精神。整部片子幾乎就是對于高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材的原文照搬,所具有的新意可謂是少之又少,我想我就算不看這部片子所能夠?qū)懗龅臍v史觀點應當也不比此刻所能寫出的要糟糕。我想整部片子令人感覺如此乏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些:
1、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痕跡太過于明顯。整部片子雖然著眼于整個中國的近代史范疇,可是對于除開中國共產(chǎn)黨在復興上的作為之外的部分太過于單薄。其實對于其他非中國共產(chǎn)黨團體對于我國近代化進程所做的努力實在不小。這些東西其實也值得用更多的筆墨去書寫。
2、史觀過于陳舊。整個紀錄片的史觀基調(diào)依然停留在高中課改之前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水準上,對于晚晴志士們的評價依舊是在一個很陳舊的層面上進行的,這顯然對于一個追求新的史觀的大學生是不能理解的。
3、整個紀錄片的涵蓋范圍過于龐大,沒有很好地駕馭整個紀錄片。拿《燃燒的黃龍旗》作為比較,《復興之路》顯得極為死板,沒有一種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還原的躍然紙上的感覺。這種缺陷也許就是因為它所涉及的范圍太過于龐大而造成的。
盡管有這些許多令我不爽的情景的出現(xiàn),我還是堅持將這系列的紀錄片看完了,期望能夠在里面找到一些對我的歷史知識有提高的地方。看完之后,我也不怎樣清楚這種新鮮知識對我的影響是怎樣的,也許是潛移默化的吧。
以下是我對于中國復興的過程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和見解:
1、中國在近代的落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維多利亞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同時期的慈禧太后對于種.種現(xiàn)實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反應,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說明中國已經(jīng)在經(jīng)濟、制度各個層面上落后于西方的先進社會。改革,或者說,社會變革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各個階層都在做出各自的努力,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已經(jīng)最終中國共產(chǎn)黨的努力,這些努力,無論其最初動機如何,客觀上確實都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以及中國從封建社會的擺脫。也許從反帝國主義這個層面上來說,他們或多或少存在所謂不夠徹底的問題,可是既然是從近代化的角度來講,那就不應當忽略。由于政治獨立是經(jīng)濟發(fā)展乃至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前提,所以,晚清志士們的努力最終失敗是一種必然。
2、反過來說,中國共產(chǎn)黨最終完成了政治獨立的目標并開始進行經(jīng)濟建設也是一種歷史選擇,一種人民的選擇的結果。所以,至少在當時,乃至當前,中國共產(chǎn)黨都能夠算作是一個有活力、卓有成效的政黨,這些歷史功績和作為是永遠無法從歷史的功勞簿上抹殺。的確,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3、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構成的各種錯誤或者說極“左”的思想和作為,盡管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但不如把它看作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波折,也許百年以后,歷史學者會把這一系列事件認為是社會主義制度真正建立起來之前的挫折。一如法國大革命,從熱月政變到巴黎公社之后君主制度在法國的徹底消失所經(jīng)歷的70余年的歷史。再者,對于一個當時執(zhí)政經(jīng)歷尚且淺薄的政黨,經(jīng)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上的錯誤情有可原。又比如英國從光榮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真正確立廣泛的普選制度——政治體制的真正完善,所經(jīng)歷的長時間,是一個道理。所以,或許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今后所見的中國共產(chǎn)黨,會有一些出色的提高。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jīng)濟建設上的成就矚目,一些與經(jīng)濟建設和經(jīng)濟制度采用所相關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構建也有不錯的成就。這點,哪怕是一個極端的反社會主義者也不會否認。可是政治方面的改革可謂是捉襟見肘,建國前的新政協(xié)所訂立的一些政治原則和制度依然沿用至今。這個現(xiàn)象一方面說明了當時訂立的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當前中國政治制度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落后。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觀點,上層建筑對于經(jīng)濟基礎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具有反作用的。落后的政治制度必然對于經(jīng)濟建設存在阻力,或許此刻這種阻力在中國還不明顯,可是今后會是個什么情景,是否樂觀,沒人能夠預測。如果非要等到經(jīng)濟基礎自我去決定一種新的上層建筑,那手段將會是激烈的而非平靜的那種。所以,我認為,中國今后的改革方向,還應當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層面。否則,所謂走向復興就是一張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