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1
我國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我最熟悉的是書法。
書法分為正書、草書、隸書、篆書和行書五大類。
正書,也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得名,始于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和隸、楷之間的過渡。
行書,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像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于漢末。
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這是漢字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不過,作為書法藝術,都保存下來并各自形成眾多的流派,出現了不少名家,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珍品。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2
在如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3
關于中國文化心得體會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 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4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一直熏陶著我們成長。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間,珍珠的色彩才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才會如此蓬勃。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后誕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對于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后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倡導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為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為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保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么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余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蟲”一樣,在吸食著父母長輩們的“血”。我認為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溫將父母的被子溫暖之后,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還有孔融,只有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朋友,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5
《駱駝祥子》這本書,我去年暑假讀過,至今未忘其中的故事情節,這主要是老舍先生精燦的文筆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介紹一下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兒躋身文壇的人之一,而始終保持平民風格,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城市平民生活大獲成功者,唯老舍先生一人。我們常見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二馬》等,可惜我只讀過《駱駝祥子》,且對老舍先生了解甚少,看來我得補習一下空缺了。那今天我就來談一談《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力車夫的故事。這個車夫叫祥子,之所以書名在祥子前加了個“駱駝”兩字,是因為是駱駝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車,所以因此得名,可見起名也有個技巧呀!如果此書定名《祥子的生活》則顯得過于直白,毫無生趣了。
老舍先生寫文章——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親切、自然,不像有的作家寫車夫是以知識分子來面對車夫,而他是平民對平民,架子放下了,去描寫人物的形象就寫得真,也容易感動人。
我喜歡這一段文字:他確乎有點像一棵樹,健壯、沉默,而又生氣。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新顏,但不好向別人講論。在洋車夫里,個人的委屈與困難是公眾的話料,“車口兒”上,小茶館中,大雜院里,每人報告著形容著或吵嚷著自己的事,而后這些事成為大家的財產,向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這一段文字便把祥子的性格與生活的環境介紹的清清楚楚,語言平實,但又不似白描手法干燥無味,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
中華文化,范圍廣闊。傳統學科中的數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筑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說、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于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后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希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沖擊。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著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采訪,對象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知道,而大多數被采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現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己;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節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們也應該去知道。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7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五千年來所有人的智慧,我們的先輩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龍的傳人背后的悠久歷史帶給我們的力量!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8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欲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于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圣先賢拋卻世俗的欲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后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9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筑、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民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
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里,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后,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谷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征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有關傳統文化的的心得篇10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有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勞動節,清明節,臘八節,元旦節……民間工藝也是多種多樣,有微雕,刺繡,剪紙,泥塑,皮影,吹糖人,磚雕,瓷刻,木偶,蠟染,臉譜……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除夕和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陰歷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夜,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讓我在家帶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天漸漸地黑了,“年”來到了村里,可大家只聽得“年”的一聲喊叫,原來是因為那個乞丐身穿紅色披袍,還把老婆婆的家打扮的燭火通明,還放著煙火和爆竹。所以“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
沒過多久,這件事就廣為流傳了,大家都效仿那個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果然,“年”再也沒有出現過。
更因此,到了春節家家戶戶也會張燈結彩,所以,過年才有了貼窗花,放爆竹的習俗。春節更有拜年的習俗,相互問候。還有吃年夜飯的傳統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一頓晚餐……還有許多習俗。
中國的習俗和傳統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的有進步。”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請“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