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1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余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禮貌,生動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述一向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馬遷應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趣味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2
我有許多課外書,其中《史記》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問為什么?那是因為作者給了我心靈的震撼。
《史記》的作者是漢代史官司馬遷。當年,他被打入大牢,義憤填膺想自殺。可是他覺得自己就這樣死的話,輕于鴻毛。于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淚鑄就了《史記》這本著作。我讀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非常的優越,吃得好,穿得好,樣樣都能得到滿足。可是卻承受不住任何打擊。報紙上、電視上、廣播里報道孩子自閉、自殺的消息屢見不鮮。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一點點壓力夜承受不了,那么將來的重任如何擔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雖然還不能跟司馬遷相提并論,不過我卻在努力鍛煉自己的意志。我長的比較胖,每次上體育課,我總是累得氣喘吁吁,每次體育測試,我也是勉強過關。為了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體育成績,我定下了鍛煉身體的計劃,同時我也下定了鍛煉自己意志的決心。每天早上,我堅持6點起床跑步,跑45分鐘。做一件事情也許很容易,但是堅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夏天還好,可是冬天就比較困難了。每當我思想懈怠時,我就用司馬遷來鼓勵自己。現在我已經堅持了一年多,身體結實了,自己覺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鍛煉自己,才能做一個頑強的人!讓我勇敢面對現實,努力拼搏吧!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3
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發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采集植物果實為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后來炎帝發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里,收獲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于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谷物,推廣種植這種谷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谷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嘗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脫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后,他嘗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一了天下。后來,人們稱他為黃帝。
黃帝執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發生戰亂,黃帝就去征討,掃平判亂,安撫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他制定歷法,讓百姓按季節播種收獲;劈山開道,方便天下人往來。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勞碌,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們世世代代的楷模。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普照。他們的精神將永世長存,我們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永遠發達,永遠年青,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4
說到讀書,這是我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也是我很自豪的事情。因為上小學前我就已經認識了不少字,并且會使用字典了。一般的書我還是可以靠自己讀下來的。懂不懂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嘿嘿!
最近又看《史記》,并重點看了漢朝的二十四位皇帝。(《史記》只記述到了漢武帝劉徹)兩漢400多年,先后有24位皇帝登上歷史舞臺,他們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也有說不出的悲歡離合和無盡的人生苦楚,《漢本紀》就是以這24位皇帝為中心,來解讀大漢帝國的興衰演變和坎坷歷程。
寫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歷史的風風雨雨,常常讓我們唏噓不已,涕泗長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廢食!楚漢戰爭的硝煙與戰火,劉邦用人的明智與愚蠢,文景之世的無為而盛治,漢武大帝的盛極而始衰,光武劉秀的續漢而中興,外戚宦官的肆虐與禍患,清流黨人的不屈與抗爭,等等,等等,都時時撥動著我們的神經,觸發著我們的感情。
寫史又是神圣的。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名散文《報任安書》中說,他寫《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過歷史的記述,探究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求索歷代王朝的興衰成敗之理,表達對社會、歷史、政治的獨到見解。因此,無論是歷歷在目的人物描寫,還是“原始察終”的史事敘述,無論是游觀足歷的實地考察,還是論載其則的史文撰述,寫史的人都肩負著神圣的歷史使命。所以,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
寫史是為了給人讀的。于是,讀史也便多了一份凝重,同時也便多了一份神圣。
讓我們感慨的是,漢代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太重要了。雖然是“漢承秦制”,但秦祚太短,它所創立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漢代確立、實施、完善,以致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余年的。漢代在亡秦之后,第一次在更廣闊的范圍上實現了大一統。這時期,生產極大發展,經濟空前繁榮,民族的精神、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也得到了充分的弘揚。這確實是一個產生了“非常之人”,出現了“非常之事”,建立了“非常之功”的時代!
有人覺得我很奇怪,為什么讀這些“無聊”的史書?!其實說來很簡單。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了。一個人一生的經歷有限,智慧也是有限的。但是古人的經歷,古人的智慧遠比你我要豐富的多。所以就算我個很懶的人,也應該去讀讀這些寶貴的史書。讓我好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從古人身上學習的更多一些,讓我走的彎路更少一些,讓我知道的事理更明了一些。我覺得這才是聰明的。
讀史書就象讀故事一樣。象看電影一樣。象欣賞史詩一樣……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按照你的想象來讀你的歷史。每個人從里面都會得到一種答案。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以史為鑒,可以明事理!”我收益匪淺。也希望我的朋友們可以有時間讀一讀我們民族自己的故事。來了解我們的民族。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5
《史記》有本紀十二、世家三十、列傳七十、書八章,凡百三十篇。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他告訴我們:中國是具有五千年輝煌文明的古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讀《史記》,會使我們對本國以往的歷史、悠久的文明,懷有一種深深的敬意。
《史記》還告訴我們:歷史發展是有瑰麗的,讀《史記》,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的智慧,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它會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和特點,使我們明了其興衰、復習、更替的奧秘。鑒往知今,我們如果懂得了歷史,自然就會尊重歷史,并懂得如何選擇前進的合理途徑,以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史記》還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司馬遷運用高瞻遠矚的卓越思想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描繪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風采各異的歷史人物,如一身英雄氣的項羽、智慧潮人的張良、勇敢機制的李廣等。而且還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偉大傳統。這些生動的文學形象永恒的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美的享受。其中的人物遍布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有貴族、官僚、策士、隱士、商人、醫生,也有刺客、占卜師、游俠、優伶等。他們對后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后來魯迅先生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完《史記》我的收獲呢,一個是對我國歷史封建王朝更替的了解,再一個是對古代文言文的認識有了解的更透徹了!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6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我閱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獲。
在《史記》里,我讀到了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跡。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陽居住,為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說,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孔子進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后,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為孔子態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孔子學到了很多關于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師。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剛上小學,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教師發現了。教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教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現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為這樣我就能夠好好聽課,誰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教師板著臉說:“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才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著教師嚴厲的臉,便明白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著臉低著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臺前。當我轉過背,發現全班同學都在看著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鉆進去,并暗暗發誓以后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后,教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教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為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教師期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住:尊重別人是在莊嚴自我!”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我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榜樣。
相較于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7
魯迅先生對司馬遷的《史記》有著極高的評價,曾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看出《史記》是多么的出色。
但是,《史記》是文言文,像我這樣大的孩子,有點看不明白。However,令人高興的是,青島出版社出版了《少年讀史記》這一系列書籍,把文言文翻譯成了簡明易懂的白話文,讓我們能夠輕松的讀懂《史記》。
這本書的主題是絕世英才的風范,里面有一個個戰國時期的小故事,比如有:應侯范雎的故事、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田單復國的故事……
這一個個小故事,都表明在戰國時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君王重用。為了讓我們悟出更多的隱藏含義或道理,《少年讀史記》每個章節都會有"三分鐘讀懂歷史關鍵"這一欄。用一些古人對人物的評價,透析人物形象,并且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告訴大家關鍵點,對故事進行解讀。最后,還會告訴大家通過這件事得到的道理。
每個章節還會有史記原典精選,就是用《史記》中這章的一些原話,讓我們讀到原汁原味的古籍,其中較難理解的詞語會有注釋,后面還有這段話的翻譯。每一章最后一欄,就是詞語收藏夾,有的是文章中出現的詞語,有的是對文章事例總結的詞語,緊隨的有這些詞語的例句,讓我們學習掌握好詞好句,希望我們能夠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聰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在書海中我選擇負有盛名的《史記》作為本次假期的閱讀書籍。我在品讀《史記》后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歷經的滄桑與深藏的豪邁。
先不談書中的故事,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他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隨后開始編纂《史記》。專心寫作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漢武帝下獄并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未能成稿,出獄后歷經16年終于完成對史記的寫作。是司馬遷的堅持才有今天的鴻篇巨作,他的經歷不僅使人們得以在閱讀中思考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對待生活的各種矛盾與困境,而且對于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著無盡的啟發。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司馬遷那種堅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讓我明白了堅持的意義,是它讓我看到了堅持過后的光明。
在《史記》中,我敬孔子。禮崩樂壞,動搖不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決心和毅力;周游列國,顯示出孔子“仁者愛人”的胸懷;縱使棲棲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編訂《春秋》《詩三百》孔子將文明教壞的火種傳承,廣收門徒,有教無類,孔子的思想照亮了萬古長夜。
在《史記》中,我憐李廣。張弓搭箭,躍馬瞋目;一代名將,李廣所向披靡,遠征匈奴,建功立業,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李廣的剛愎、獨斷竟與他的勛業一樣的鮮明,所以才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萬年遺憾……
在《史記》中,我佩荊軻。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涼慷慨;素衣單車,卷揚起凝重的長河落日。千金雖重,卻重不過荊軻的那份承諾;匕首雖寒,也難比荊軻炯炯目光。一劍,承載國之重負;一歌,詠盡生死離別;一笑,彰顯英雄本色。
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史記》既是對先秦文化的重要總結,也是后人了解西漢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史記》不論是在中國史學還是中國文學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不僅如此,《史記》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上的影響力,可以說從古至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本書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響是,《史記》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無數個實實在在的個體的精神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大廈需要全民族的人來支撐,而《史記》中大量的優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撐中華民族大廈的過程中起到了中堅作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所展現的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逝,也沒有隨著歷史的過去而凝固,相反它經過不斷的“揚棄”“凈化”成為了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史記》 不僅是我們在精神上、美學上的享受,更能以史為鏡,古為今用。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既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呼吁更高層次的民族精神,為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9
《史記》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史記》則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于《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著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于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為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并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為自己的知己,認為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消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說了“庶子不足以為謀”這樣憤怒的話,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為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并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云外。作者通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說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后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嘆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托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在這里,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為奴,日后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后寫成了《史記》,成為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后,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史記心得體會感悟怎么寫篇10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歷史知識,是我收獲不小呀。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里沒有多少多余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愿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于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么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后還是自盡了,哎,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