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1
讀過徐遲為中文版《瓦爾登湖》寫的序,第一句話便是“你能讓你的心安靜下來嗎?”那么,親愛的,你能讓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在讀這本書之前,或者閱讀所有的書之前 。徐遲先生是敏銳的,以至于我只能一味的引用前輩的話“《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
梭羅出生于美國革命開始的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小鎮。他讀過許多書,自然受到一些思想家的影響,但他沒有單純的踩著前人的腳印,而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去體會、去思考。梭羅是一個極簡單極純潔的思考者、實踐者。于是才有了安靜的《瓦爾登湖》。
我喜歡讀書時從后往前讀,毫無緣由?!锻郀柕呛纷詈笠粋€目次是‘結束語’。梭羅要離開瓦爾登糊了,他通過實踐告訴人們:“倘若一個人滿懷信心的朝著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過上他想象的那種生活,那他會在平常的時光里獲得意外的成功。”但這絕不是如今市場上暢銷的勵志書,絕不是功利的,短視的?!锻郀柕呛分兴罅_先生所說的夢想是:尊重你內心。不是安于現狀,不是毫無追求。你聽,先生也那么堅定地說過:要面對它(生活),好好過下去。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占領市場,沒有教你如何獲得財富,沒有教你如何獲得地位,沒有‘教唆’你去按照別人的價值觀奮斗,疲于奔命,只為了趕上別人的腳步卻不知自己丟失了什么?!锻郀柕呛分皇且粋€你生活的旁觀者,它只是在提醒你:傾聽你自己。瞧,多么溫和。親愛的,你呢?有沒有安靜地聽自己的心在想要什么?
有幸讀過音樂人馬修連恩的自傳,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訴讀者:“我記得當我三歲時,每每別人問我多大時,我似乎只會講:I am free。”是的,I am free。他用音樂詮釋了自己的自由。我在想,梭羅先生也是自由的,《瓦爾登湖》也是,自由的讓人妒忌。你看先生在‘春天’里聽冰雪消融的聲音,聽鳥兒的鳴叫??吹搅魃常阆氲剑骸叭瞬痪褪侨诨哪嗤羻?,人的手指肚也不過就是凝聚起來的一滴,耳朵可以想象成一種苔蘚。。。。。。下巴是一個更大的滴,是臉上匯合滴水的尖端,。。。。。。植物圓圓的葉片也是一個濃稠的隨時下落的滴?!彼罅_先生從不是一個嚴肅的說教者,他是自由的,生動的,《瓦爾登湖》也一樣。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2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于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里,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里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安槐亟o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3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叭糁链汉途懊?,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奔抑械拈L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4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蔽以谙?,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__x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5
今天我終于讀完美國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李暮譯本),歷時十天。
梭羅是著名作家、實用主義哲學家,三十多歲時在出生地馬薩諸塞州康科爾德鎮的瓦爾登湖岸上,親手建造了木屋,在那兒靠自己雙手度過了兩年多的時間。本書便是對那兩年多的時光的記錄與總結。
第一章《經濟》,梭羅從衣住行食方面講了他的經濟觀——從簡。就住而言,我還清晰地記著他的木屋——一間不大的帶大窗而無窗簾的房子。室內只有一張床、一張三腳桌、兩把椅子、一個壁爐;室外有一給矮棚類的廚房。他的家具極簡,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家具也是一種拖累。他還在這章中談到了“慈善”。他認為人們對慈善有太多的溢美之辭,事實上正直和慈善是一個人必需的也是普通的。“他的善良不是局部的,短暫的行為,而是過剩的、持久的,不僅沒有任何的損耗,而且對他來說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彼岢氖恰耙环N將萬惡隱藏起來的慈善”。
總的來說,這兩年他過得簡單而安寧,生活得充實而明智。
第二章,他審視“我生活的地方”,自問“我為何而活”。他生活的地方時清幽迷人、美麗和諧的,然而鐵路使這些減分不少。它就是一條城市剝削當地的通道。從別的章節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生活的地方”。那兒飛禽走獸種類繁多,且極具靈性;那兒的村民勤儉淳樸但也有愚昧無知的一面;那兒還有好多還有好多了不起的人,如精通歷法、演算的智慧內藏、真誠憨厚、孤獨快樂的伐木人,又如那閱歷豐富、健康快樂的隱居老太太,還如那充滿智慧的獵人等等。
他大概可以用清醒從容不迫來回答自己的問題。文中大量出現“清醒”“從容”等字眼。“虛偽與困惑已被尊稱為最健全的真理,而真實確實荒誕不經?!贝朔c更是旗幟鮮明地表明他的立場——清醒地活著,分辨虛偽和真實,不在甚或在困惑中。
第三章《閱讀》,它十分犀利的道出“文盲”的定義:一種是完全目不識丁的市民,另一種是只限于兒童讀物或低級趣味的讀者。這真讓我臉紅啊!多少年沒碰這些思想性、建設性的讀物了,除了課本、輔導書,該最多的還是那些無營養的言情小說。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6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彼贿m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7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斗,戰斗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爾登湖》的品讀,總覺得地點不夠好,每次翻閱,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墻,讓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卻又覺得如此得體,這一種感覺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從樹上掉下來,爛透了!直到有一次,與朋友爭執被騙,躲在窩里再次翻閱,只覺每種生命都是一個悠哉的精靈,暢快與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書自然有寂寞的讀法,也許只有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讀出這本書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覺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爾登式生活,天作棋盤星作子,地為琵琶路為弦,或許作者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可以舉杯邀明月,飛鳥相與還,大自然就是他的無窮無盡良友,清風作伴,任爾春水東流。只是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許恐怖了,終日難見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這么長時間的孤寂,人終究是一種群居動物,或許人們可以有魯濱遜的堅毅,但極少能忍受閉關鎖國的“百年孤獨”。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作者在這一寂寞中尋找自然的弦律,書中那個留下痕跡的小動物描寫令我神往,晨曦出黃昏歸,卻發現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問候,何等愜意與滿足?恐怕陶淵明知道了也非得羨慕不可。
正是這份寂寞,給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覺與美好的想像,縱然雨中漫步,四處飛舞著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說作者甚至可能將一個水分子幻想成一個水精靈,傾聽著它們在和風細雨中的律動與笑聲。這種極端的聯想令作者深深愛上了自然,因為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并且仁愛有情,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8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于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么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里關于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大體上來說,混跡于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獨處來得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并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學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里,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著但思考著的狀態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裸裸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后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著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于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說,次數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9
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瓦登爾湖》的書。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很漫長,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雖然讀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時,但我要在一天的閱讀完成后,再重新慢慢地感受書中內容所帶給我的思考。我覺得每一本書每一次看都會帶來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復體會。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中,一天一天地,我將這本書讀完了。
讀完這本書后,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樣的經歷:《瓦登爾湖》是記述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在瓦爾登湖邊隱居兩年零兩個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給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相伴,并重塑自我生命的經歷。
這本書有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愈是富足的人,舍棄的事物就愈多。
那么“富足”與“舍棄”有什么關系?“富足”,如果是指擁有很多財物,那與“舍棄”是不是相沖突?
在文中,這句話出現在“我”選購即將要生活的土地時,卻并未像其他購買土地的人一樣,思考怎樣利用,而是覺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標)。這么看來,他所說的“舍棄”應該是物質層面的舍棄,“富足”卻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并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裝飾,他覺得只要能夠欣賞眼前的美景,“無論我被置于何地,我都能在那里安然地生活,家不過就是一個棲居之地……”。作者的這種態度也許可以用“隨遇而安”來形容,雖然他的生活態度我還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從書中的描寫中,我能夠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案蛔恪钡?,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愈是富足的人,舍棄的事物就愈多”不僅可以在書中感嘆“我”的選擇,一定程度上也能用來形容人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現在過上了舒適的生活,總會遇到一個淋滿鮮血的“將來”。畢竟將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卻可以為之準備的。美國原住民有這么一句話:“我們的地球,既是從父輩手里繼承來的,也是向子孫手里借來的”。試想,身為子孫,是否愿意接下父輩的爛攤子?身為父輩,是否要有還子孫們一個宜居地球的義務?
將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有道理:“舍棄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時的貪念,是否會獲得更多?是的,總有人會認為只有擁有得越多才會越富有,于是在不斷掠奪資源的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的平衡。但像我思考過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么,與美好的未來相比,美好的現在就顯得十分自私了。誠然,有什么比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適度地放下,適度地舍棄,即使只是體驗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只要舍棄那樣一時的貪念,這樣便能獲得擁有一個未來的富有,同時還子孫一個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來。
在《瓦爾登湖》這本書中,作者描述的不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實說,也許我不盡理解他的想法,也并沒有資格去說贊同或不贊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的個人心得篇10
梭羅是現實的,瓦爾登湖也不是一個理想國??赐赀@本書也許這樣的概括最能體現我的感受了。梭羅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條道路都是命運之路,唯獨你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請繼續走你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來了然后有又離開其原因用他的話說“或許是因為我認為還有好幾種生活等著我去體驗,而且無法勻出更多的時間給那一種生活”梭羅是有信仰的,信仰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如電影《等風來》上的那句話:“人活著,總得信點什么”但不幸的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還有什么信仰。終于明白了為什梭羅把那個“總是頌揚上帝,貶低煩人,反正他的頭腦里只有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學家視為貴客了。
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爾登湖在梭羅眼中并不僅僅是一個湖,而是一個充滿著性情的湖,是一個心靈的歸所。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這塊地方可能并不是我們現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發去尋找它,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更是給了我們信仰,我們可能終老于此,也可能離開它,即使離開,我們也會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樣時常需要它。
寫的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為必要表達什么看法,只傳達一種溫馨的氛圍。梭羅用質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告誡我們,一億人當中才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