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1
很難想象,那副瘦弱的身軀,竟然蘊藏如此堅韌的力量:為改變落后面貌,他20多年執著堅守,矢志不渝。懸崖峭壁上,他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辦法開山劈石,一干就是7年,終于開出一條出山路;為發展產業,他勇于嘗試,失敗了再重新開始,最終帶領鄉親們打通脫貧致富路。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壁立千仞,群山合圍。翻幾座大山,盤過108道“之字拐”,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便映入眼簾。這里地處巫山深處,如“深井”一般,“井底”緩坡上,小樓星羅棋布,大片柑橘林連綿起伏。
毛相林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老村支書,當地人稱他當代“愚公”。
成為“愚公”,是被窮逼出來的。“鎖”在深山里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游。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15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2
“學習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跡,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深深地被打動。”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第一書記宋建峰說,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從毛相林身上學到很多。在關鍵時刻,一定咬緊牙關,沖鋒在前,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重慶市巴南區圣燈山村扶貧干部謝志耕說,下莊人脫貧摘帽,毛相林這個帶頭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為榜樣,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重慶市綦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謝邦金說:“毛相林是當代黨員的優秀代表,我們要認真學習他不等不靠、艱苦奮斗的精神,引導退役軍人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旭表示,激發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至關重要,毛相林等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斗,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學生要學習毛相林的奮斗精神,立志到基層去,將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會的“大我”中去,讓青春之花在廣闊天地綻放。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3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游。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15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小時候,毛相林就常聽長輩們念叨。坐“井”觀天,村民們有時也開玩笑說要修路,可沒人敢下決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歲的毛相林去縣里開會,發現鄰村村民家里有電視機,還有車子來收購蔬菜。“沒想到山里還能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馬上召集村民們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這山,鳥都飛不過去。”“錢從哪里來?”“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幾百畝地,鄉親們不想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難也是特別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毛相林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公路預計七八公里,計劃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將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沒出路!幾經周折,全村人終于下定決心。
男女老少齊上陣,冬去春來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塊塊石頭鑿。絕壁上,一個個“空中飛人”綁著繩索鑿開炮眼、放上炸藥……鞋子磨破就赤腳,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壞消息還是傳來了。村民黃會元被巨石砸中,滾落下山,悲痛萬分的毛相林一度動搖了修路的決心……此時,黃會元的父親站出來說,“為了子孫后代,我兒子死得光榮!繼續修!”頓時,大家齊刷刷地舉手,擦掉眼淚,繼續走向工地……
終于,2004年春天,一條“玉帶”出現在山腰上,下莊人終于打通康莊大道!
“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當天就能往返縣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村里沒有產業,只能自給自足,村民依然貧困。“修好路,還要發展產業,打開財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來,帶領村民繼續“折騰”。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便號召村民種桑樹養蠶。沒想到,100多畝桑樹欣欣向榮,30多張蠶子卻死氣沉沉。原來,下莊村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養蠶。
“毛矮子蠻干,就知道瞎搞!”失敗后,村民們意見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會作檢討。
“老毛心還是好的嘛,只是急了點。哪個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產黨員還怕這個?”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鼓勵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議論。
山里人,脾氣倔。失敗反而激發了毛相林的韌勁:“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不過,這次他精明了,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
可喜的是,種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賣到縣城,賺了一筆錢。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于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今年,村里西瓜種植面積達200畝。
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14年,他邀請市縣農業專家深入考察分析,確定發展柑橘、桃、西瓜三大產業。
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終于打通了脫貧致富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南瓜,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村民劉恒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2萬多元。“光靠游客開著小車來采摘,就賣完了,都不用出門嘞。”劉恒保說,明年柑橘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番。
“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舊閑不下來。他在琢磨,怎么能讓村里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鄉村。
29歲的毛連長曾在外種西瓜、跑銷售。今年春節回家,毛相林上門找他,“連長,留在村里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
看著毛相林滿頭白發,毛連長又回憶起當年修路的場景。看著村里產業蒸蒸日上,他動心了,選擇留下,還說服女朋友也回來,準備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
這兩年,返鄉村民越來越多。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選擇回來,振興家鄉。
2018年,毛相林提議,建一個全村的事跡陳列室,記錄下莊人修路的故事:“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下莊人事跡陳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奮勇,當起講解員。
在村口的下莊人事跡陳列室里,常常可見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講述當年的奮斗故事。
“這是我們當年修路時穿的鞋子,已經磨穿了……”毛相林說。這樣的話,毛相林不知講過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滿感情。
看著一撥撥年輕人來來去去,毛相林感慨萬千:“我愿當一輩子筑路人!”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4
重慶市巫山縣的下莊村,曾經極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鎖”在“天坑”之中。1997年起,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問天要路,以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出山路。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并于2016年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多年以來,毛相林帶領村民奮進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鋪出一條建設美好生活的道路。
守初心,鑿出“脫貧路”
老下莊村坐落在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條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到縣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下莊的閉塞和貧困成了壓在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當時全縣村級干道建設規劃是由易到難,下莊的路太艱險,未列入規劃,縣上何時規劃修路也不確定。但下莊人要想改變貧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從“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看到過去封閉落后的鄰村如今通了公路,家家電燈亮、戶戶電視響,毛相林下定決心要帶領村民修路,走出貧困。在全村黨員干部會上,毛相林對大家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
1997年冬,毛相林帶領村民在“魚兒溪”畔正式動工修路。村民們個個腰系長繩,趴在籮筐里,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在懸崖峭壁上放炮,炸開一處處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穩步向前推進。
自修路以來,毛相林身上的擔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嶺到各個工地巡查安全,晚上還要在工地上總結安排工作。為了早日修通絕壁路,毛相林最長在工地駐扎了3個月沒回家。
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雙膠鞋,手上和腳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04年,整整用了7年時間,毛相林帶領村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終于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天路”,修通了人們盼望已久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接路、出行路,讓村民們看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用真心,蹚出“致富路”
出山的路通了,青壯年走出了下莊。看著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還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歲的毛相林留了下來。“我要在這片土地上開拓一條致富路。”
2005年,老下莊村和兩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當選為新下莊村村主任。“作為群眾選出來的村干部,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毛相林堅定地說。
毛相林學歷不高,但他知道,要脫貧致富,除了先修路還得發展產業。聽說漆樹值錢,他就帶領幾個青壯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萬余株漆樹,沒想到當年夏天樹全部熱死了。
后來他又在村里養山羊、種桑樹養蠶,但都失敗了……
為此,毛相林主動在村民大會上做了檢討,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學,不能蠻干”。雖然屢戰屢敗,但毛相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下莊村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他請來縣里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氣候、土壤環境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確定了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產業。為打消村民顧慮,他積極爭取縣農委補助,組織村民代表到曲尺鄉實地考察柑橘產業,還率先種植10畝柑橘,并讓開車跑運輸的兒子到鄰近的奉節縣自費學習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產業+農戶”的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500多畝已掛果,每年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
2019年村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游,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強信心,走好“未來路”
毛相林常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于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于脫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為激勵下一代繼續奮斗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18年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跡陳列室。
2020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持下,下莊人事跡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筑路英雄譜”,上面刻著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學、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著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絡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臺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游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說,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跡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莊人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5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在沒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伙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后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鉆機,村民們就腰系長繩,趴在籮筐里,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說,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釬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后,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游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沖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愿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苦干實干,就一定能取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勝利!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6
在巫山縣竹賢鄉,大巴山深處,有一條被當地人稱為“絕壁天路”的崎嶇山道。道路盡頭的下莊村,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險峻大山包圍,因其仿佛置身萬丈深井中,而得名“下莊”。
在竹賢鄉一帶,毛相林被稱為“當代愚公”。20多年前,時任村支書的他帶領村民們在絕壁上開鑿天路,改變了下莊與世隔絕的狀況。
如今,這條路已被拓寬、加固,村里先后發展起柑橘、鄉村旅游等產業,“絕壁天路”又成為村民的致富路。
不甘“坐井觀天”
帶領村民絕壁開路
記者近日乘車從巫山縣城出發,在群山中顛簸了近兩個小時才到達下莊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村民開鑿的天路順著山勢蜿蜒而下,路的一側連著絕壁,一側臨著深淵,頗為壯觀。
不高的個頭、花白的頭發——再次見到毛相林,他的臉上又多了幾道皺紋。幾年前,記者就曾來到下莊村,對毛相林絕壁鑿路,帶領村民“愚公移山”的事跡進行過深入報道。此次故地重游,毛相林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年輕時,毛相林最愛哼唱這首祖輩傳下來的歌謠。正如歌謠中描述的一樣,下莊村坐落于“天坑”之中,20多年前,這里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手腳并用,翻過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懸崖。
1997年,時任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著天坑中的下莊,心里騰起了修公路的打算。可當他說出自己的計劃時,村中反對聲卻不少,原因很簡單——修路要錢,村里拿不出。
毛相林不甘心“坐井觀天”,他偷偷挪用了母親的700多元養老錢,作為第一筆修路資金。在其帶領下,村民們東拼西湊,5天時間共籌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的1萬多元,下莊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閉塞發起了挑戰。
這年秋天,毛相林和村民們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大部分路段要在懸崖絕壁上開鑿,沒有任何機械設備,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將紅繩纏在腰間,在半山腰蕩著“秋千”勘測;用鋼釬鑿孔、鐵鍬鏟土,然后填上炸藥,劈山開石。
2004年,一條2米來寬、全長7.9公里的絕壁天路終于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們買來長長的鞭炮,炸得震天響。
不甘落后
發展產業鋪就致富路
“天路”改變了下莊人的命運。
有了這條路,下莊與竹賢場鎮的距離由過去的一天縮短為1小時車程。隨著與外界交流的逐漸頻繁,下莊人發現,鄰近的村莊早已依托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把下莊村遠遠甩在了身后。
光修路還不夠,下莊的村民更盼著脫貧致富。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不甘落后的下莊人向貧窮發起了挑戰。
“要我說,打通村民的致富路,絲毫不亞于在絕壁中劈山開石。”毛相林感慨,“流血流汗我們都拼過來了,還有什么能阻攔我們呢?”每次院壩會,毛相林都給村民們打氣。
聽說曲尺鄉柑橘種得好,果農一年可收入好幾萬元,毛相林眼熱了。他帶著一波又一波的村民前去取經,一次又一次地請專家到村里論證,還發出號召,引導有文化、頭腦靈活、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充當產業發展“排頭兵”……
聽說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他心動不已。和村干部一起喬裝打扮成跑買賣的客商,把“觸角”直接伸到瓜田李下,見縫插針刺探“情報”、偷師學藝、打聽銷路,一次不行跑兩次,腳板磨起了泡,他套雙襪子又出門,直到把結滿西瓜的瓜地“復制”到下莊為止……
與此同時,毛相林還鼓勵村民種植南瓜、芝麻、小麥等農作物,配套開設了廠房,加工麻油和麥子面條,使下莊村形成以瓜果為主,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格局。
“剛回家時,我便被漫山的柑橘樹深深吸引。在毛支書的帶領下,這幾年,下莊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下莊村“電商達人”王石感慨道。21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下莊人,前年,剛剛中專畢業的他放棄沿海的工作機會返鄉創業。他巧識商機,將村里的農產品放在網上銷售,第一年就掙了十多萬元,“尤其是村里的柑橘,每年剛一上市就成了網紅‘爆款’,行情最好時,我一天共銷售出200多單。”
在下莊村,這幾年,像王石這樣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為下莊發展注入了活力。去年,下莊全村人均純收入達8000余元,比20年前增長了4倍。
打造民宿村落
實現效益疊加
一個絕壁中的“天坑村”,一條懸崖上的“天路”。
20多年來,全國各大媒體對下莊人戰天斗地、絕壁開路的事跡進行了多次報道,“下莊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遠貧困地區的群眾。
2015年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巫山縣委縣政府利用幫扶資金對這條絕壁天路進行了硬化,并將路面寬度拓寬至4.5米。隨著交通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城里游客將私家車開到了下莊村,慕名前來尋訪下莊“天路”,感受“下莊精神”。
雖然已卸任村支書,但毛相林依舊閑不下來。這一次,他又萌發了打造民宿村落,發展鄉村旅游的念頭。
“下莊村地靠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豐富,若能將村民家的農房改造成鄉間民宿,將游客留下來,就能實現農旅融合的效益疊加。”毛相林盤算著。
可是,農房改造需要資金,村民們沒看到效益,都擔心這是“賠本生意”。
于是,毛相林帶頭將自家房屋簡單改造,辦起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墻被我涂黃后,更有鄉村風味,室內用木條吊頂,凸顯原生態氣息……”毛相林領著記者在改造后的民宿中穿來穿去,興奮地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
去年紅葉節期間,毛相林的農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個月,就為他帶來上萬元收入。
有了老支書帶頭示范,村民們積極性高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縣里也決定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戶民宿,二期72棟88戶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啟動建設。
“下一步,我們還將引入旅游公司,打造‘下莊古道’‘雞冠嶺’等旅游景點,并與巫山縣博物館合作,在村委會廣場打造一個‘下莊精神陳列館’,將‘下莊精神’融入到旅游開發中,讓鄉村旅游更有內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謠。站在“天路”的盡頭,他心里還有著一籮筐打算。
毛相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7
事跡概述
1997年以前,位于竹賢鄉的下莊村與世隔絕,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七年,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出山公路。反映他們修路的壯舉的“下莊精神”圖片展覽在全國引起轟動。路修通后,通過10多年的努力,烤煙、柑橘、養魚、芝麻、西瓜等產業已在下莊村發展起來,僅烤煙、柑橘兩項作物每畝都能增收3500—4000元,當年的全國貧困村將在今年實現脫貧目標。為了縮短農產品送進城的時間,他又帶領村民拓寬了通村公路,開鑿出下莊人的“致富路”。
詳細內容
上世紀的世紀之交,曾有一群“井”底人,渴望一條通向未來的生命之路,有了用生命挑戰懸崖的壯舉。這就是當時震撼了一代人的“下莊精神”。而今,仍在下莊村,依然是這群人,為了脫去貧窮的帽子,再次拿起鋤頭,向懸崖宣戰,將12公里的山路拓寬成一條致富大道。
時間跨度整整18年。18年間,一直有一個人,在下莊村起著主心骨的作用。他就是被稱為“當代愚公”,現任下莊村村主任的毛相林。毛相林,今年56歲,1992 年入黨。2012年開始任村主任。由于他身材矮小,當地人稱“毛矮子”。
英雄之路
下莊村位于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一個巨大的天坑里,現與原兩河村合并。該村共有176戶716人口。其中,居住在天坑內的有96戶、397人。曾經的下莊,流傳著這么一首打油詩: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兩眼直發昏。這首民謠不知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它既是對下莊自然環境及地貌特征的形象寫照,更是下莊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反秧。村里的人要想出村,唯有徒步穿越懸崖峭壁上一條總共有108道彎的羊腸小道,到縣城要走上整整三天。在鑿通這條“天路”之前,300多人的村莊有153人從未到過縣城,甚至還有50人從未出過村,不知公路汽車為何物,全村數十年只出過3個高中生,下莊人做夢都想走出大山。
1997年農歷7月,支書、村主任一肩挑的毛相林從巫山縣委舉辦的村干部培訓班學習歸來,坐在海拔1300米的巖口子上,望著天坑中的下莊,毛相林不停地問自己:下莊人的日子越來越緊巴。許多外出打工的青年都一去不復返,剩下的單身漢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找老婆。難道下莊就在這“井底”永遠窮下去困下去嗎?難道我毛矮子就硬是比別人矮一大截?望著遠處直視蒼穹的巨巖“笑天龍”,心里騰起了修公路的打算。“毛矮子莫是發了瘋祖祖輩輩都只是感想的事,他居然敢做?”毛相林剛提出修路,村民就議論紛紛。懷疑的,擔心的,嘲笑的都有。
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一九九七年冬月十二,一個陰冷的日子。隨著毛相林的一聲令下,下莊人炸響了第一眼開山炮,向大山、向閉塞、向貧窮發出了挑戰。動工修這條路的時候,村里只有80多個勞動力,用的是鋼釬、鋤頭、撮箕這些最原始的工具,用肩扛手掰這些最原始的方法,一寸一寸向前掘進,村民沈慶富、黃會元等6條生命的代價和無數個日日夜夜,下莊村民硬是鑿通了天坑,用血肉之軀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他們修路的壯舉,被原萬州日報連續報道,并提煉出了“下莊精神”:勤勞友善、甘于奉獻、自強不息。用圖片展覽的方式在萬州、重慶、湖北等地展出,引起了全國性轟動。
奉獻之路
毛相林人雖矮小,但意志堅強如巖石。他家5口人,其妻長期有病,母親70多歲。要修路,他是村干部,必須一心撲在工地上。晚上,他找妻子做思想工作。妻子抱怨:“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幾口人張著嘴巴望著你,你還想修路?”沒有辦法,他只得找到母親。母親是個老黨員,全力支持兒子:“你放心去干,干就干出點臉面。路沒修好,我找你;家里有差錯,你找我。”
為了修路,毛相林沒日沒夜地吃住在工地上,與村民們同甘共苦。為了修路,他“挪”用了母親700元的養老錢,還以個人的名義在信用社貸款1萬多元……有一次,工地上炸藥、雷管快用完了,眼看就要停工了。毛相林回到家里,叫妻子把妹妹寄存在他家的3000元錢拿出來去買材料。一向溫順的妻子態度十分堅決:“不行。”毛相林輕言細語不見效果,火了。不禁上前推了妻子一掌,將妻子推了一個趔趄,險些跌倒。妻子撲了上來,和丈夫抓扭起來。后來,在母親的調解下,妻子才答應把妹妹的錢拿去救急。
發展之路
下莊人有不服輸的性子。毛相林更具備這種性格。
以前,下莊村還可自給自足,村民們一年到頭不缺糧少肉。但是,相鄰的貧困村阮村通過勞務輸出和發展烤煙產業,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原來別人羨慕的下莊村逐漸被甩在身后,成了一個貧困村。他帶領鄉親四處考察取經,學習發展經驗,找尋合適的產業。種植烤煙?不行,下莊村海拔三、四百米,不行。發展天麻種植?不行,一是成本大,二是地理氣候條件不適宜。有一次,他到曲尺鄉參加現場會,發現了當地的柑橘樹長得喜人,村民憑借種植柑橘、小水果等,一年收入上萬元。一打聽,柑橘適宜中低海拔種植,下莊正適合。2013年,下莊村500畝柑橘園基本成型。
“路通、車通,才有人通、財通。”當年曾全程參與修路的下莊村校老師張澤焱告訴記者,自從公路修通以后,村里至今已走出去20多位大學生,有的還上了名牌大學,村里有了漂亮的小學,學生們不僅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而且學校還配備了電腦,隨時可以上網。張澤焱說,隨著出山公路的打通,到山外闖世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村民的觀念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村民栽果樹,種西瓜,拉到山外去賣,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現在,電視、洗衣機、智能手機已不是什么希罕之物,有些人家還買了私家車。
下莊村是2015年脫貧村。在縣交委和幫扶牽頭部門工商聯的幫助下,下莊村的產業已然規劃清晰,產業發展正邁出新的步伐。“全村在鞏固300畝烤煙的基礎上,又發展了500畝柑橘;還鼓勵勞動力外出務工……”毛相林說,除了產業外,現在全村的水、電、路、衛生等基礎設施也大為改善,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十足。“我們村要確保今年脫貧,再過二、三年基本實現小康。”毛相林告訴記者,該村還準備打造“下莊精神”教育基地,發展生態旅游產業,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致富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路要寬敞了,車輪才會滾滾來。上世紀末下莊人第一次修通的路,只能通摩托車和小型農用車。每逢下雨,山上滾滾落石和泥石流,經常阻斷交通。這條8公里長的公路,拉近了下莊村與外界的距離。但仍然無法承載讓下莊村富裕起來的重任。眼看別村的公路車水馬龍,而自個村的公路年久失修,毛相林決定再次帶領村民整修公路。
2015年5月8日,毛相林和24位曾經參與修建8公里“生死路”的下莊勇士,主動站出來,帶領村里的青壯年,對下莊出山公路進行拓寬整修。路窄了,擴。彎急了,取直……在整修公路的現場,隨時可以看見毛相林忙碌的身影。有時,他與村民們一起輪鍬揮鋤;有時,他與技術人員盤坐在公路邊,盯著圖紙指劃著什么。數月過去,一條2米來寬的機耕道變成了3米多的碎石路。
“我們以前修路,是為了走出天坑看看外面的世界,”毛相林的語言很直白,從來沒有提及“下莊精神”幾個字。“18年前修了路,村民們能出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讓子孫后代不再愚昧。”毛相林說,現在修路,是為了發展產業,大伙兒致富的渠道也拓寬了,以前交通不夠通暢,更不夠通達,運輸成本高,很多蔬菜、經濟作物賣不出去。現在,可以大力發展了。總之,讓村民們不再貧窮,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但我們深信,下莊人的戰天斗地、頑強拼搏、自力更生的下莊精神早已浸入到他們的骨肉和血脈之中。毛相林是其中的一員,更是其中的代表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