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
新中國建立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和磨難,尤其是在長征時期,從長征精神這里大家學到了什么?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16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
在看《我的長征》影片時,看到那湘江激戰、那飛奪瀘定橋、那搶渡烏江、那四渡赤水、那爬雪山、過草地,見到那一個個倒下去的革命先烈,我心中的不僅僅是悲戚,還有那前赴后繼、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震撼著我!這種精神無時不刻的在我心中回蕩著。我愛長征精神!
主人公王瑞由一名膽小、幼稚的伢子成長為有著堅定意志的共產黨員。這其間,“跟著走”是一直激勵著他成長的航標,由起初的盲目“跟著走”到后堅定地跟著黨走,跟著勝利走。從中我也明白了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高體現,是黨魂、軍魂的集中反映。
長征精神激勵著新的長征。長征就是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而在現實生活中的“新長征”也需要長征也需要這樣的精神: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走在校園里的時,彎腰撿起紙屑;在家幫助父母干家務;幫助有困難的人……雖然這些事在別人看來很平常,但是這美好的品質與精神誰能說不是革命先輩傳承下來的呢?
不單單是學生具有長征精神,而作為炎黃子孫的中國人在災難來臨的時刻依舊保持著艱苦奮斗、永不言棄的精神。就想今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的特大自然災害——地震。我們國家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都匯聚到的一起,用不同的方式來溫暖災區人民的心。
這就是長征精神,這是長征傳承于我們子孫后代艱苦奮斗、永不言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我愛那革命先輩,更愛這長征精神!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2)
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范。縱觀整個長征的過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紅軍將士“大無畏”,不怕艱難困苦,永久堅持的精神。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奮斗精神的楷模。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面對的是一條條波濤洶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無涯際的草地,前有敵軍,后有追兵,可就是在這“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紅軍轉戰兩萬五千里,終于從100萬的敵人中殺出了一條生路。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永久奮斗”的革命樂章。
長征是充滿著無私奉獻精神的史詩。無論是難以自拔的.沼澤,還是茫茫無際的草地;無論是皚皚白雪,還是飛機大炮;無論是酷暑嚴寒,還是饑餓干渴……紅軍將士都抱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與窮兇極惡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死的威脅留給自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團體,只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實事求是,無私奉獻,就能夠成就事業,創造輝煌。70年前的長征是這樣,70年后的今天也是這樣。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3)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一段對于中華民族華夏兒女來說的傳奇歲月,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長征”二字,它的聞名遐邇,它的震撼人心,永遠是一股清泉,流淌在我們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開學第一課》告訴你,長征的路,很長很長……
長征的路——信念不移。
在99歲老紅軍胡正先爺爺的講述中,有一名于長征期間突圍時吞吃密碼本保護部隊的紅軍戰士。試問,如果是你在那種情況下,你會選擇吞下那一張張味同嚼蠟的紙嗎?我猜不會。由此可見,這名紅軍戰士該是有多大的部隊意識,才會做出如此壯烈的舉動!帶著信念出發,是一種勇氣。
長征的路——勇往直前
賀炳炎將軍在被敵人子彈打碎右臂之后,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鋸去了傷臂,這該是有多大的勇氣與毅力!人生無論何事,都需要勇氣。在所有的浮世喧囂里,需要的是享受寧靜的一份勇氣;在所有的紛繁疑難里,需要的是一份沉著應對的勇氣;在所有的波瀾壯闊里,需要的是一份處亂不驚的勇氣。帶著勇氣行進,是一種堅持。
長征的路——堅持不懈
歷時兩年的長征在艱險與拼搏中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挨餓受凍的日子,匯成了一種名為堅持的精神。堅持是可敬的,因為無數秧苗早已枯死途中;堅持是雄壯的,因為毅力是由百般敲打而磨礪出來的;堅持是甘甜的,因為無畏之心早已播下了勝利的種子。帶著堅持沖刺,那是一種永恒。
長征如此,學習亦是如此,信念、勇氣、堅持都是無邊學海中的幾劑良藥。當學習中的困難使你膽怯、退縮時。請想想紅軍,我相信,問題定會迎刃而解。《開學第一課》告訴我們,學習的路,很長很長……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4)
每當聽到激昂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看到紅彤彤的五星紅旗,我便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那艱苦的長征,眼前浮現出紅軍因為饑餓而攤倒在地的情景。
長征,從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結束,一共兩年,紅軍一個個飽受磨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能吃上一些野菜已經不錯了,而這樣竟然持續了兩年。這段歷程絕對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
光陰似箭,轉眼間長征已經 70 周年。長征是中國史上最美的詩篇。生機勃勃的小草對紅軍說:“用你強壯的身體走過 25000 里”,鮮艷的花朵說:“用你的生命為祖國貢獻力量”。
幾十萬紅軍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走出了轟動全世界的長征,紅軍戰士勇往直前,不怕遙遠的路途,不怕艱險的歷程,不怕千變萬化的天氣。這種“無所畏懼”的奮斗精神,時時激勵我們要在實踐中努力奮斗,在學習中努力奮斗,在生活中努力奮斗!
遙遠的長征,縱橫十一個省市,攻占了 700 多座縣城,進行了近三百次的戰斗:“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等都是這里面最著名的戰役,兩年后,終于到達了陜西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天地。長征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的光輝成就。紅軍戰士為了走完長征,冒著槍林彈雨。鮮花和掌聲只垂青于成功者,而紅軍戰士們就是最成功最成功的成功者,因為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成了光彩奪目的五星紅旗,染成了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長征,不但使中國日益強大,也深深地體現了子弟兵與人民的魚水深情。它是一朵鮮花,它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它也是一股用之不竭的力量!
紅軍們的長征精神過去偉大,現在偉大,可以說是“空前”,不過我們這些晚輩會把它視為過去,用我們的力量創造理我偉大的壯舉,不過我們不會忘記它,而是深深地銘記,用這種精神認真學習,認真工作,成為國家的棟梁,贏來鮮艷的“花朵”與激烈的“掌聲”。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5)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光陰荏苒,還曾記得80年前的那只紅色的軍隊,穿梭于敵人的槍林彈雨之間,踏平一個又一個困難。
80年前,由于我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便由此開始。
眨眼之間,13個月零2天便過去了。一年多時間,擱在我們平時,很快便可過去,但由于那只血色軍隊來說,說成度秒如年也不為過。在此期間,他們最遠行程約為二萬五千里,途中爬過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有18座,在爬山過程中,許多戰士受不了這種環境以至于最后缺氧而死。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原,還經歷過大大小小上千次的戰斗。活下來的戰士,已經較之原來的縮水了一大半。
爬雪山,過草地,渡河流,生死戰。這些在常人眼中,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們卻完成了。憑什么?他們憑什么能完成這比死還難的任務,他們又沒有三頭六臂。憑的是為中國百姓謀幸福的崇高精神,憑的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憑的是他們作為軍人的那種敢于擔當,頑強拼搏的品質。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的集中體現嗎?
所以,作為新一代接班人的我們,不正應該要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嗎?
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我們做學生的任務也日益加重,來自各方面的知識不斷涌進我們的大腦,使我們應接不暇,很多時候,我們都想過放棄,不再學,讓那些知識都喂狗去吧!但每當我們一想到老師當初跟我們說的那只血色軍隊的精神時,便又立刻主動去學起來。是啊!紅軍長征那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為建設特色社會添磚加瓦。
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傳承長征之精神,讓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都來體會長征之精神的寶貴。
長征之精神,我們之傳承!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6)
這幾天,學校宣傳櫥窗里,正在展覽紅軍長征的圖片。一下課,總有很多同學圍在那兒。中午吃完飯,我和同學也來到了這里。
“奧,原來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我們剛到那兒,就聽到同學們在議論。
我倆趕緊看了起來。在第一張圖片上,我們知道了紅軍長征的大概歷史。接著,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就像放電影一樣,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看,寒風呼嘯,懸崖聳立,鐵索連接著兩座遙遙相對的山峰,下面是幾十丈深的波濤洶涌的江面。橋的那頭,敵人架起機槍,瘋狂的掃射;橋的這邊,紅軍戰士踩著搖搖晃晃的鐵索,向前沖去。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后面的戰士接著沖,一個又一個的.戰士倒下了,又有一批又一批的戰士沖上去……
看到這兒,我扭頭看看和我一塊兒的同學,他正全神貫注的看著圖片介紹。我沒有打擾他,繼續看下去。
瞧,那張圖片中,幾個戰士相互攙扶著,還拄著拐杖,地上都是草。我猜,這應該是“紅軍過草地” 的故事吧這。個故事我聽過,有個可敬的老班長,為了照顧傷病員,自己吃魚骨頭,在即將走出草地的時候,犧牲了……
早在80年前,我們可愛可敬的紅軍戰士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踏上了長征路,這一路上,灑下了多少獻血,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想起那一次的體育課,老師讓我們跑四百米,還沒過半,我便感到口干舌燥,真想放棄算了,想想這些紅軍戰士,我真為自己的怯懦而感到羞愧。
這些圖片,靜靜地在那兒告訴我們曾經發生的感人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也在默默的鼓勵著前來參觀的每一個同學。紅軍長征精神將永遠散發出燦爛的光芒,激勵著我們向前進。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7)
發揚長征精神加快蘇區振興造福老區百姓中國紅軍冒著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僅用12個月時間,靠著兩只腳,靠著小米加步槍,卻長驅2萬余里,縱橫12個省創造了讓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引以為榮的長征,創造了一首震驚中外的壯麗詩篇,創造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猶記得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用自己的生命鑄造了新中國嗎
他們那英勇抗敵,為國捐軀,堅貞不屈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們自豪的長征精神啊!江西贛州,是長征的根據地,為贛南老區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奮斗,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可是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我們的發展長期滯后。如今,《中央蘇區振興規劃綱要》、《關于促進贛南蘇區發展振興的若干意見》兩項報告已獲中央領導的批示意見。加快推進蘇區振興有利于更好地落實我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確保全國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國家各種重大戰略規劃的整體效益,優化發展格局,打造贛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同時有利于贛南創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統籌協調,在保護生態中加快贛南振興,在加快振興中保護生態,加快構建生態機制,實現贛州綠色崛起。這是我們新的希望。我們又要開始新的長征了讓我們乘著中華民族的船舶,揚起長征精神的風帆,加快蘇區振興,造福老區百姓吧!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8)
在網上看了一篇故事,里面一章叫《死亡線上的新生》我看了之后,它把我深深地感動了。
這篇故事主要講了;在江軍過草地這段時間里,譚政委生了重病,病情相當惡劣,還不讓戰友們抬他走。后來由于戰士們,醫生們等其他人物對譚政委的細心照顧,關愛和團結把譚政委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里面我最欣賞的是譚政委,他不管自己的生命,還不想連累他的戰友,自己現在的處境是多么的危險還想著別人。
有一次,我在樹上看到個鳥窩。里面有著可愛的幼鳥,正在它們玩耍的時候,突然,一只老貓爬上了樹,相對它們下手。我正想去幫忙時,鳥媽媽回來了,它看到這個危險場面,用自己寬大的翅膀撲打那只老貓,最終那只老貓承受不住逃跑了。它的孩子已經脫險了,可它卻因傷勢過重犧牲了。它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孩子的生命。它是多么偉大啊!
我們應向譚政委學,因為,他生了重病后不讓戰友抬。而要坐在騾子上。他寧愿自己去死也不拖累戰友。看!他多么關心集體呀!我們少先隊員也應該學習他,做個關心集體的人。
讀了這篇感人的故事后,我懂得了許多,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關心集體,要團結。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為他人著想,那每個人都干不了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事,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才能成功,只有團結我們才能勝利。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9)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多么感人肺腑的詩句啊!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有多少戰士壯烈犧牲!最近我讀了《炊事班的故事》一篇文章,主要內容是:
一個炊事班,在長征路上給戰士燒水、做飯。經常翻過幾座山去買谷子。有一次,戰士們爬山,有人一坐下就起不來了,炊事員急忙去搶救,不讓一個戰士犧牲在上上,可在搶救中,兩個炊事員卻倒下了。甚至有時炊事員為大家服務,自己累得停止了呼吸,最后,炊事員全犧牲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的眼睛濕潤了。戰士沒有一個因饑餓而倒下,但炊事員卻全死了。
我想起了我學過的一篇文章叫《豐碑》,是寫一位老紅軍戰士,在寒風刺骨的天氣里凍死了,經過一番調查,才知道他是軍需處長。我想:軍需處長管理棉衣,完全可一讓自己穿的暖一些啊!但為什么會被凍死?這位軍需處長與炊事班中的人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動。他們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我們卻很自私。交班費時,不愿交,拖了一天又一天,才交了一點錢。還有時打掃衛生,老師分配完任務,有些同學在勞動時,不是肚子疼就是腳扭了 ,要不然就是去廁所,一直到勞動結束。
自從我讀了《炊事班的故事》以后,我醒悟了,班級是一個集體,學校是一個集體,社會是一個集體,只有我們共同去營造、無私奉獻,才會使生活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0)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時,我的眼前便會浮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瀘定橋邊、大渡河畔,那英勇無畏的身影;那走在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的堅毅步伐;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勝利后的笑顏。七十六年前,先輩們用他們的熱血與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
今天,我便重溫了這悲慘壯烈、史無前例的長征歷程,并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途,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面對屠刀與誘惑,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去傳承槍林彈雨,雪山草地也打不爛,拖不垮的長征精神,進而培育我們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努力的新時代長征精神。
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戰勝困苦的精神力量。長征路上,先輩們腳踏華夏堅實的土地,高擎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飛翔的夢。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險阻。
建苦奮斗、甘于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處境面前,先輩們憑著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強大敵人,取得了最終偉大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大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同樣需要堅定的信念,甘于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信念、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信念、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著創業的激情,散發出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信念、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作為有著鴻鵠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想過,在新的長征途中,我們肩上負載著怎樣全新的責任?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接過長征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同學們,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1)
過草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紅軍指戰員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向北挺進,走在前面的部隊斷糧了還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隊則連野菜也找不到了。
彭德懷率領紅軍團負責墊后。他眼見戰士們一個個饑餓而昏倒在地。現在,草地上斷糧了,彭德懷決定殺坐騎解決燃眉之急。他把飼養員喊了來,問道:“總共還有幾頭牲口?”
“連你的大黑騾子還有6頭。”老飼養員回答道。
“好,全部集中起來,殺掉牲口吃肉!”彭德懷的話一出,就是命令。
“什么,殺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飼養員著急了。幾個警衛聽說后也急忙圍攏過來,大聲說:“軍團長,大黑騾子不能殺呀!”
彭德懷深情地望著拴在不遠處的大黑騾子,平靜地對待警衛員們說:“部隊現在連野菜也吃不上,只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飼養員流著眼淚對彭德懷說:“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別的可以殺,大黑騾子一定要留下,它為革命立過功。”
彭德懷拍著老飼養員的肩膀說:“你們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經走過來了嗎?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騾子為革命立了功,這次讓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最后,手提機槍的方副官長把6匹牲口向遠處牽了牽,槍口對準了它們,大家都閉上了眼睛。
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了軍帽……
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機。彭德懷推開了警衛員端來的一碗肉湯,發火道:“我吃不下,端開!”
漫漫征途,再也見不到大黑騾子的身影了,它融進了北進的的滾滾鐵流,融進了宣傳鼓動員的竹板聲里:“身無御寒衣,肚內饑。暈倒了爬起來,跟上去,走到宿營地。”
上面這個故事,使我深深懂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加倍努力學習,弘揚長征精神,把我們的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2)
在長征組歌中,共有10首詞,這10首詩歌中,寫了紅軍戰士們長征二萬五千公里路程,路程中紅軍戰士們吃苦耐勞,翻山越嶺,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
讓我感動的是王加忠,他無私奉獻,在紅軍戰士過草地時,由于草地里的水有毒 ,他就用自己唯一的一個水壺,救了成千上百的紅軍戰士。在別人休息時,他在雨中為戰士們接水,完全不顧自己被雨淋濕;烈日酷暑時,他自己滿頭大汗,也舍不得喝一口,都舍下來給戰士們喝。
紅軍戰士們為了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在這次長征中,雖然那一條條波濤兇涌的江河,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雪山,一片片茫茫無際的草地,前有荷槍實彈的堵軍,后有鋪天蓋地的追兵,上有狂轟監炸的飛機……艱苦卓絕,逆境叢生,但是紅軍都克服了一切艱難困苦,創造了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向紅軍叔叔們學習,許多人都會浪費糧食,我也是一個挑食的孩子。每當吃飯時,看到不好吃或不喜歡吃的菜,碰也不肯碰,好吃的也就一個人吃,不好吃的都剩下或全都倒了,自從自己知道了紅軍叔叔們為了長征而受的苦。我心里很慚愧,我們不應該這么自私,不能只把好吃的吃完,不好吃的就全都留給爸爸媽媽,俗話說“好東西要一起分享!”我們應該要一起吃,不要獨吞,不好吃的也得少吃一點,因為每個菜都有營養,而且這些糧食都是農民伯伯日日夜夜都在田野里,彎著腰,辛辛苦苦種出來得呀!所以我們要珍惜,那時紅軍戰士們衣服上都占滿了補丁,而且還干渴饑餓。現在呢,我們不愁吃,不愁穿,又待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我們應該要好好謝謝紅軍叔叔,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紅軍戰士們將生存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20多萬紅軍將士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我想對紅軍叔叔們說:“辛苦你們了,紅軍叔叔們,謝謝你們,給了我們幸福而安靜的生活,你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你們那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們新一代人值得學習的!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3)
我們現在的生活豐衣足食,幸福快樂。這幸福安寧的生活是多少流血犧牲的英勇戰士用生命換來的呀!此時時刻,我心中忽然滋生出一種崇高的感動。
在長征中,紅軍毫不畏懼,頑強拼搏,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們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難險阻,舍己為人,給予別人寶貴的生命,自己卻含笑離去。
我不由得想起毛爺爺的詩:“大渡橋橫鐵索寒……”。由 13 根鐵鏈,十幾塊破爛不堪的木板組成了一座長橋,站在橋上,走上兩步,令人心驚膽戰,望而卻步。戰士們卻不怕兇險,鎮定自若,與敵人奮勇戰斗,為解放全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紅的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用生命激勵我們年輕一代。然而,我們現在還常常慨嘆現實的不公,卻從不反思自己是否付出,是否有過堅持和勇氣。在生活中,我們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取得勝利。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因為戰士生病了,需要療養,老戰士留下來照顧他們,因為沒有食物,老戰士去釣魚給幾個小隊員吃,自己卻只吃魚骨頭,因為饑餓而光榮犧牲了,老戰士舍己為人,以高尚的品格照亮了小隊員今后的人生道路。在生活中,我們也要舍己為人,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人人都伸出一雙友誼之手,我們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溫馨。
在現代社會中,人人沉醉在幸福之中,人人陶醉在金錢之中,完全喪失了自主的能力,喪失了奮斗的勇氣,依賴著父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無憂無慮。
“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為什么要自己放棄呢?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力更生呢?震耳欲聾的炮聲,彌漫著毒氣的硝煙,何時才能喚醒我們呢?我們本來就有過人的膽識,為何不發揮出來呢?讓中國更加強大,更加發達,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4)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征途。
這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它的魅力如同一座豐碑,巍然屹立于大半個世紀的光陰流逝中,它的精魂跨越時代,跨越疆域,跨越國界,震撼著每一顆流淌著滾滾熱血的心靈!
回首風雨來時路,漫漫征程,說不盡的艱辛險阻,道不完的嚴峻苦難。
皚皚雪山無情阻截了多少去路,茫茫草地輕易吞噬了多少生命,更毋論那峽谷急流、烏江天險、彎彎赤水、大渡激浪……加之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彈盡糧絕的恐懼與絕望……哪一樣不在長征戰士面前虎視眈眈。
但是!他們就僅僅靠著兩只腳和鋼鐵般凝聚的意志,縱橫跋涉十一個省,長驅直至兩萬余里!他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攻占臘子口……兩萬五千里長征路,兩萬五千里血與汗的洗禮!所到之處,哪里沒有浸透著紅軍戰士殷紅的熱血?
哪里沒有流傳下紅軍戰士動人的贊歌?長征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真真正正的英雄好漢!縱使萬般艱險,又如何能將他們輕易征服!他們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戰斗,戰勝了任何人都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
他們在一條布滿荊棘和鮮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艱難地走來,最終走向了光明和勝利!
人們難以置信,究竟是什么讓長征中的人們明知征途有艱險,卻毫無畏懼、萬死無辭,前仆后繼地奔向同一個目標?是什么讓他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堅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撓的求索、無所畏懼的前行、向著革命理想無盡奮斗的精神!這,難道不是老人們口中述說的長征精神嗎?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5)
今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從1921年的南湖游船到今天,在這90年的風雨歲月里,共產黨創造了無數奇跡。讀了《七律.長征》這首詩后,我心中感慨萬千!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們為了建立新中國,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共產黨員的英勇無畏、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是黨和祖國的希望,我們要去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們少年兒童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在當今和平年代,我們應當盡到自己的責任,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好學習,將來為社會服務,報答黨的恩情。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我們作為小市民都積極配合創建工作:在放學高峰期,紅領巾監督員們認真維持公交站臺的秩序;在公交車上,我們主動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在校園里,我們隨時撿起地上的小紙屑……我校還開展了“現代社會還需要國學經典嗎”主題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向全社會宣傳國學經典,為文明城市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共產黨正領導全國人民走向新的未來,我們要聽黨的話,跟黨走,在黨的光輝下茁壯成長!
“紀念紅軍長征九十周年”心得體會(篇16)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大家還記得這首詩嗎?這是我們偉大的領袖親自為紅軍長征寫的一首詩。其實,我們學過的許多課文都與長征有關。比如,《豐碑》《金色的魚鉤》《軍神》。我們應該向課文里的人學習,學習他們身上的各種好精神。
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解放軍們克服種種困難,縱橫十一個省份,攻占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余次戰斗,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兩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穿越荒無人煙的地區,不知死了多少人,終于勝利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偉大的奇跡!
今年10月,是紅軍長征出發70周年紀念日,我們要弘揚長征精神,學習長征精神。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兩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了原來根據地舉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有一個人叫于利祥,從1998年10月8日至2005年10月22日,自費110多萬元,累計用了整整4年零8個月的時間,跨越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走完了紅一,二,四方面和紅軍二十五軍長征經過的路線,共行9萬多華里,現場拍攝長征遺存圖片2萬多張,尋訪老紅軍數十人,寫日記及相關資料80多萬字。他的行動本身,就體現出了可貴的長征精神。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告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