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挪威的森林》在各大地帶受年輕人的喜愛,尤其在日本,是那里最暢銷的小說之一,村上春樹因此廣為人知。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挪威的森林讀后感,方便大家參考學習。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1
從北京飛到紐約需要十二個小時零四十分鐘。前六個小時,我離家越來越遠;后六個小時,我離學校越來越近。
于我而言,這段飛行似乎已經脫離了其物理含義,從單純的距離上的跨越變成了人生狀態的轉換。北京和紐約為我提供了兩種幾乎是相反的生活。一種是愜意而悠然的,另一種則是緊張而冒險的。身在其中的我,除了努力調整節奏之外似乎別無選擇。
從去年8月開始,我已經在這兩個城市之間飛越了五次,每次航程都令我感到奇妙不已。飛機上的空間無疑是陌生、狹小、閉塞的,可它卻像一條時光通道一樣,連接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不是那種上了飛機就能倒頭便睡的人,由于容易暈機又幾乎找不到什么事情打發時間。睜著眼睛無所事事的時候,我總是在胡思亂想:在這兩個世界里,我究竟占據了怎樣的位置?我算是個導演,還是個演員呢?如果我只是個演員的話,我在其中扮演了相同的還是不同的角色?類似的問題在我腦子里轉來轉去。我有多渴望答案,就有多一無所獲。
前六個小時的飛行已經足夠我斷斷續續地看完《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把青春和死亡塞進了同一個故事中,看似對立的主題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主要人物渡邊、直子和綠子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紀,本該享受著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卻屢屢經歷身邊人的離世。渡邊的朋友自殺,直子的姐姐和戀人相繼自殺,綠子的母親和父親則接連病逝。這些不幸的插曲為他們的人生打上了一層悲傷的基調,讓主人公渡邊如同一個局外人一樣無法融入到周圍同學們幸福的氛圍中。
這樣的安排雖然殘酷,但卻無比現實。今年我十九歲,和故事發生時的渡邊一樣大。像他一樣,在過去的一年中我經歷了許多所謂成長的“陣痛”。對于死亡與苦難的恐懼組成了靜默的陰影,日積月累之下甚至令我失去了面對的能力??墒?,看看書中渡邊那悲傷卻平靜的描述吧,原來無論何事降臨,我們都能夠應對?;蛘哒f,我們都必須應對。
距離飛機降落還有差不多五個小時。緊急逃生口的舷窗被拉下,顯露出一方小小的天空,淡藍色之下是一片柔美的粉色云霞。我一時分不出這是朝霞還是晚霞,但還是頓時感覺心情大好。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
陳英雄將《挪威的森林》搬上銀幕的困難,不僅僅在于村上這部“私人性質”的代表作之難以處理(且是在兩個小時的電一影而不是電視劇中),還在于陳英雄的一貫風格:這種貌似一一團一和氣的清新暖調,首先要大刀闊斧的,便是村上,或者說一切處理“青春”這一主題的作品首先要直面的芒刺。
不過,陳英雄恐怕不太同意“青春”的主題歸屬,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部作品“首先是個愛情故事”,這本來沒有什么問題——有哪一部所謂的“青春片”不涉及“愛”、又有哪一部“愛情片”沒有折射一出青春的流光溢彩呢?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愛作為靈魂的出口,正如青春之于少年一樣,是探出自身的殼,與 外面的世界接觸與碰撞的過程,這是患得患失的,也是躊躇不安的,既不乏對未知風景的朦朧憧憬,同樣懷有對命定結局的隱秘彷徨。
然而,陳英雄卻沒有把重點放在這種自我與自我以外的張力上,而是定位在了三角戀的問題上。這種偏見并不是他的專利,《挪威的森林》中譯本的封面題詞便是“孤獨的都市少年,徘徊于兩位少女之間”。因此,這里恐怕不能排除出版社或制片方的利益導向可能起到的作用。那么,不妨從一些關鍵情節與角色出 發,來看看導演自己是如何表現原著的。
村上將背景設置在60年代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有學者提醒我們,綠子感興趣的比薩餅、色|情電一影都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在日本出現的新鮮事物,而非原作設置的鄉愁年份)。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婁燁的《Summer Palace》中都不算失敗地使用過此種生理的青春期與時代的青春期合拍共振的比擬。對于村上,這種處理方式的困難在于,渡邊是通過疏離這個時代的方式來保持現實感亦即對這個時代負責的,到了陳英雄那里,這一反向運動被簡化為個人生活之于時代脈動的徹底絕緣,諸如綠子與渡邊討論Marx(及緊接其后渡邊向綠子父親講述歐里庇得斯)的段落被完全刪除,渡邊的沉重(“196一9年這一年,總是令我想起進退兩難的泥沼”)完全失去了根基。
即使是在陳英雄講述的這個純粹的三角戀故事中,直子的部分著墨太重,以至于綠子的戲份刪減許多,這不僅破壞了平衡感,更偏離了原著的題旨。水原希子死氣沉沉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傳達出(以村上夫人陽子為原型的)綠子的“動”——作為直子之“靜”的襯托與對照。原著中兩處極其動人的描寫:一是綠 子如“印度打擊樂的演奏者”般的高超廚藝,另一處是綠子拉渡邊看某類型電一影時“餓虎撲食”般的專注神情——用渡邊的話說是“較之看電一影,看綠子要有趣得多”。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綠子關注的“食”與“色”,正是與生命直接相關的兩大主題;其次,綠子感興趣的是烹飪(歪打正著的關西風味的菜肴)與看 片(用她自己的話說是case study),而非饕餮與縱一欲行為本身。諸如此類的精微細節幾乎無一不在陳英雄的一一團一漿糊中被搗爛,觀眾也就無從體味渡邊眼中綠子那種“難以抗拒的力量”。
渡邊與直子的段落也許是全片不那么糟糕的'部分,據說導演專門鋪設了120米的軌道,以拍攝直子向渡邊講述她與木月過去的那一場,即使在原著中,這完全是一場室內戲。原著中,直子始終是沉靜、幾乎凝滯的,唯一的例外不過是生日那場劇烈但依舊無言的哭泣,而陳英雄似乎認為,歇斯底里的肢一體動作與 狂躁的尖聲叫喊才能夠傳達這位神經癥少女的分裂內心,就像敘述只有在暴走中方能升華為某種行為藝術?!杜餐纳帧返拇_是一部不諱言身體的作品,但肉一身在村上那里的意義恐怕不限于陳英雄的理解,不要忘記直子形容木月與自己的關系“就像肉一體的某個部分緊緊相連似的”,即使他們從未發生過關系。而水原希子—— 在她令人遺憾的表演外——在外形上也沒有傳達出小說中有著誘人身體的綠子所指向的生命力。直子的完美身體,作為尚未或拒絕同現實世界交鋒的少年靈魂之化身,在渡邊的眼中,因為“過于完美無缺”,甚至令人“感覺不到一絲興奮”。
原著中僅有的兩段徹底完成的肉一體關系明顯地對應著兩場死亡,在第一場祭奠中,身體在此前與此后都“打不開”的直子試圖通過與渡邊(她與木月唯一的“與外界相連接的鏈條”)的身體交流走出為了保護自我而封閉自我的囚籠。這一嘗試的失敗直接通達至直子的死——渡邊祭奠直子的方式同樣是通過與直子生 前摯友、玲子的身體儀式完成的,這既是對缺席的直子的哀悼,同樣也是對先前未遂的身體之愛的某種補償,這即是原著中渡邊所說的“如同我與直子曾共同擁有木月的死一樣,而今我與玲子又共同擁有了直子的死”。因此在原著中,對玲子的提議,渡邊回答自己“想的同樣如此”。而陳英雄卻讓渡邊再三確認玲子的請求,還 讓玲子在完一事后感嘆總算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死去的直子在這場沒有音樂的祭奠中,終于形散神亦散了。
渡邊的確面臨著二選一的困境,卻不只是兩個女孩那么簡單(我開玩笑說渡邊的問題并不能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中得以解決)。這是每一場青春所面臨的必然抉擇:或是為保全自我的純潔與整全而棄絕“百孔千瘡的生者世界”,或是在現實感中任自我在同外界的碰撞中支離破脆。這與直子綠子互為表里的對身體的態 度是對應的,也是玲子口中“肯掏心”與“不掏心”的人區別的實質。綠子作為小說結尾處渡邊呼喚的對象,代表了渡邊最后的抉擇。永遠十七歲的木月與永遠二十歲的直子重歸“無人島”,泅渡歲月之河的渡邊與綠子也“必須為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小說在日本發行之初,村上將上卷設計為紅色,下卷設計為綠色,大 概也是“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暗示。
既然在導演眼中,本片的主題是愛情或三角戀,敢死隊、永澤、初美、玲子的枝節便被大量削減。即使是在這些少得可憐的配角場景中,陳英雄依然不遺余力地加深著觀眾對這部作品的誤解。以永澤為例:不同于將遲鈍作為盔甲的敢死隊,永澤的存在感絕不稀薄,在村上的原著中,正是對經典文學的愛好才讓他與 渡邊走到了一起,而陳英雄卻讓渡邊為尋求性體驗而找到了永澤,后者則將渡邊手中的書扔進了垃圾箱。有人把永澤比作蓋茨比,渡邊比作尼克,這里的確有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的意思,不過,蓋茨比是忠實守著他的(哪怕是惡的)心(黛西)的,永澤則把自己的心挖了出來。一方面,永澤喜愛的是巴爾扎克、但丁、康拉 德與狄更斯這類沒有“當代感”的作家,另一方面,他的身上又集中體現出現代性的惡,考外務省也好,尋花問柳也好,不過讓他名正言順地以冷漠的外衣裹起彌漫性腐蝕性的惡。用渡邊的話說,永澤“把自己身上的不正常因素全部系統化、理論化”,正是韋伯總結的: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文明社會的癥結所在。
初美正是永澤丟棄的靈魂,渡邊在東大與外務省以外“唯一羨慕”永澤的地方即是這位“搖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長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的女性,因此,在初美結束生命以后,永澤會感嘆“某種東西消失了”,渡邊則斷絕了同他的聯系。永澤與初美的結合、或曰一個有靈魂的永澤的下場,已為(同木月一 樣在十七歲)自一殺的直子的姐姐所暗示,這也是永澤絕不可能同初美結婚的原因。可惜片中的初美,美則美矣,神情姿態全然不對——倒是很像陳英雄把捉到的青春或愛情的浮光掠影。
尼采說:我們承受青春如承受一場重病。這一片群魔亂舞——無論這魑魅魍魎是來自外部世界,還是內心投射一出去的幻影——的森林,自己縱然是不乏狼狽地走出來了,可是我的弟弟妹妹、還有將來我的孩子,終究還要鼻青臉腫頭破血流地走這一遭的。這篇文章,在這個意義上,是為他們而作的——雖然其中的悖 謬在于:青春中的他們看不懂青春的文本,而一旦參透了這一切,便已不復青春。倪湛舸有過極其動人的描述:那位“總是抹鮮紅口紅的老太太”三句話之內必說 60年代,“碧色的眼睛里儼然有當年的壯闊波瀾,然后罵現在的學生,罵得我們恨不得打自己的耳光”——她卻又凝視著這群青年人,“幾乎掉下淚來地說:你們多年輕,多好”。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
春節過了,斷斷續續在休息的時候,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幾年前就聽文友們談起過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因為不是太喜歡村上,村上抑郁得厲害,我同樣也偶爾抑郁,不愿意自己抑郁得厲害,所以就盡量避免閱讀那些孤獨一類的文字。過了春節,去成都圖書批發市場轉,挑選了兩本工筆牡丹和荷花的畫冊,看見老哥挑選了余華老師的文集,這時,我的目光正巧就落在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因此,突然有了想閱讀他的想法。買回來放下并沒有想要迫不及待的看,手里還有那曲文化局的洛扎老師讓我修改校對的書稿,每天不能坐太久了,坐久了脊背痛。起身來,就順手拿起《挪威的森林》,——我就是這樣把這本書看完的。有一些不得不記下一些感受,把自己粗淺的種.種感受寫出來,算是讀后感吧。雖然現在日本人有點看不起中國人,說不定日本人連中國的文學也是不屑一顧都有可能呢,日本人城府太深,日本人經歷的太多。
如果這是中國的作者寫的書,絕對沒有哪個出版社敢出版。——太不陽光了嘛!太沒有正能量了嘛!有些人永遠都不會有正能量的。讀了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真實,只有一個真實的作者才可以寫出這樣的書和書里面如此頹廢如此真誠的大學生。書的開始就寫一口隱藏在草地里的井,那隱藏著的井是一個年輕女子意識里充滿危險的地方,是個生命的陷阱。可以說這是一本很自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只寫自己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在村上的筆下,看似潑辣的綠子的生活卻有那么多了不如意,看似溫柔的直子卻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看似連皺紋都笑起來美麗的玲子,受過的傷害竟然那么嚴重。不知道是先憐憫這些女子,還是先憐憫那個渡邊君和自殺了的木月。村上對人物的刻畫上,給了我內心很大的震撼。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并不是文字閱讀上的感覺,而是文字激發了很多作者那個不為人知的泛黃的想法。從別人覺得的黃里,我閱讀到是青春的迷茫和絕望,那個地域的年輕人,在那個特定時期的幾個大學生的愛情、友情和性糾結,在友誼的遮掩之下相互吸引糜爛,后來是在生活的痛苦之中沖突掙扎,讓讀者不得不繼續閱讀的情節此起彼伏,這些情節里無不充斥著憂郁、痛苦的掙扎和孤注一鄭的解脫。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在不正常的生活中終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一個年輕人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的大學生活跟著也就結束。究竟是那個時代不正常?還是這些年輕的生命不正常?——渡邊君害怕聽見那首《挪威的森林》的曲子。
人為什么要活著?為了愛情而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等待(希望)而活著?
男主角渡邊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向往的真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里和可愛的小熊打滾,一個大男孩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于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態的尋歡作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和愛分開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他憋不住的時候想著遠在精神病院的直子的身子借以完成宣泄。但是,綠子讓渡邊可以想著她一邊宣泄,渡邊甚至告訴綠子,自己只有想著直子才可以,想著其她女子不可以把憋在身體里的東西宣泄出來。我比較喜歡綠子這個人物。綠子在渡邊在這里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她的堅強和果敢的性格,她對生活的無所畏懼,她的樸實的真性情給她帶來了看似還在等待著的結局。從綠子身上使我感覺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怎么去形容這樣一個叫渡邊的男孩子呢?這絕不是用一個“黃”或者是“污穢”就說得清的。如果說《挪威的林》充滿污穢的話,那么,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道德里《紅樓夢》這本書是不是更加污穢不堪,既然污穢不堪,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村上描述的是年輕生命無法回避的痛苦失去和無奈接受的現實生活。誰的青春都是從煩惱與失落中度過的。
結尾是渡邊與玲子無愛的性而結束。玲子在渡邊這里得到了友情和性。因為玲子這個人到中年的女子從沒有奢望渡邊的愛情,她知道渡邊的愛情已經隨著直子的自殺而消失。所以,書的結尾是離開精神療養院的玲子獲得了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其實,任何一個人有那么一個時期精神都要經歷困惑和扭曲,她們自己把自己束縛在一個逃不出的空間里,或者是她們家人強制性的把她們關進一個不正常的空間里,或者是現實的一些約束把人們的精神關在一個逃不脫的空間里。直子最終就死在了自我的精神折磨中,對于她來說,死才能解脫;玲子是個歷盡生活滄??雌萍t塵超凡脫俗的女子,她已經可以坦然面對生活了。
人性之中本來就充斥著這些殘酷的內容。寫這句話的時候,不禁使我想起閱讀過的另外那些書,想起《一個世紀的懺悔》,想起《德伯家的苔絲》,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想起《百年孤獨》。這些書的主題都沉重,都是既荒誕又悲傷。單純的愿望開始,悲劇的結局終了。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4
當我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初中學生時,便拜讀了春上村樹的名著—《挪威的森林》
剛開始只是純粹的把它當做是一部愛情小說,沒有多少的現實意義。雖說如此,這本小說還是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長大了,懂得的事情也多了,不時回想起這本小說便開始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村上先生只是在純粹地談愛情嗎?”于是高考后暫時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我又把村上先生的名著又讀了一遍,并帶著它跨入了大學的校門。而這一讀,讀的不再是純粹的愛情,而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當今中國青少年的生活與感情狀態—迷失與不安。
就如小說最后的幾行文字“我在那里?我不知道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著頭腦.......”。 這是一部動人心弦的、平緩舒雅的、略帶感傷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次戀愛是高中時,他同女孩睡覺后把女孩甩了。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后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后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并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后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里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落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后的人生。對于它我一直想說些什么......但對于當時還是一個14歲的少年的我又能懂些什么,無非是像在看一部青春偶像劇那樣,只關注劇情的發展,而沒有太多深入的思考。但即使如此,這一部長篇小說還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一直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但隨著日子的流逝,生活閱歷的增多,個人的感情與思想慢慢變得越來越復雜。對于這一部小說,終于弄懂了點什么,那是一種迷失,一種在年輕人身上特有的對生活的迷失無奈,面對現實的生活他們在很多時候選擇逃避。這是我今天對于這部作品最直觀的感受。
但盡管如此,我還是能在小說中的人物中找到一些痕跡,雖然他們都是在不經意之間坦露了他們對于生活的迷失。迷失于個人的感情,逃避面對相反的現實。我一直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木月,渡邊的唯一好朋友,為何會選擇自殺,但在多年之后,對于木月的自殺,我有這樣的理解,那便是他察覺到直子其實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樣愛他。雖然他的這種察覺并不一定都對。迷失于自己對直子深沉的'愛中,卻在現實生活中若隱若現中感受到現實與他所想的不同,于是無奈之下自殺變成了逃避的方式。結局令人心酸,但這或多或少的揭示了年輕的一代在處理感情問題的脆弱的這一社會現實。反顧直子,他最終也采取了自殺之一可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的生命。關于直子,她一直以來都與木月在一起,從少到大都在木月的陪伴之下度過,與他一起歷經了姐姐自殺的陣痛,直子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深愛著木月,但是現實并不如此,雖然自己離不開木月,但直子慢慢的發現自己對待木月是親情多于愛情,直到木月死后,去少了木月的直子一個人帶著歉意覺得自己一個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凍的森林深處,彷徨、恐懼與孤獨。即使是渡邊與玲子的關愛也始終沒把她從自我迷失解救出來。也許直子自己也想從那自我迷失的森林里走出,可是過于脆弱的心靈使她一再受困,最終一切以自殺結束。也許這也是那以避免的,就如很多人所說 “年輕脆弱的心靈有一雙易折的翅膀?!敝弊雍湍驹略谧晕曳忾]的“無人島上”長大,想要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的努力始終不能成功,最后終究要償還成長的艱辛。木月以自殺的方式解脫,十七歲的生命嘎然停頓;直子在療養院仍然未能治愈自己,也自行中斷了年輕的生命。生與死之間仿佛只有薄薄的一紙之隔。直子的姐姐和初美雖然是人們眼中出類拔萃的典范,卻也有著難解的心結而走上了不歸路。不同的道路最后卻是殊途同歸。死亡離得如此之近,帶著宿命的悲哀和鉛灰色的沉重。迷失于生活與自我放縱。談到渡邊,他同大多數人的20歲一樣,上寄宿學校,與三兩個知交一起消磨時光,當然還有,戀愛。日子緩緩地流淌,年輕生命的水流總是新鮮、動蕩的,不時有一些驚心動魄的情節和突如其來的意外。他雖然有著相對于木月與直子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坦誠地接受直子其實并不愛自己,雖然在得知直子以自殺身亡的那一刻,他徹底的放縱自己,自我放逐,試圖用肉體上的痛苦來遮掩心靈上失去自愛的無比沉痛。但他還是很快的走出傷痛并認清了自己的感情,其實自己一直愛著綠子,并在電話中真情告白,但當綠子問了一句,“你在哪?”的時候,他終于認清了自己,原來他一知不知道自己在哪,自己身處動蕩不安的時代,學潮接二連三發生,卻漠不關心,反而對不現實的愛情的追求熾熱無比。明知直子心系死去的木月,偏偏不舍追隨左右,而綠子一直在他身旁他卻一份玩世不恭的樣子。上不上課對他來說好無區別,不思考自己的未來,自己應該走的路,而把時間花在有事無事便在街上毫無目的地閑逛,或與永澤到酒吧物色女孩子過夜。
生活是如此的放縱與如此不堪。這一切我覺得都在綠子的這一問中是渡邊晃然大悟,與其再為已經不再人世的直子傷痛不已,自我放逐與放縱迷失于自己以為正確的生活方式之中,還不如好好珍惜自己身邊已有的一切,比如綠子。但渡邊的這一生活方式卻在我們當中隨處可見但很多人卻沒用覺醒而是在這種狀態下繼續沉淪,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在無序而無為的狀態下度過,這不能不說是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挪威的森林》雖然是寫日本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現狀,對于中國當今的青少年的現狀依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就單從時代來看,當今的中國與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處于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社會急促轉型,對于處于這樣時代的青年來說背負著時代富裕的巨大機遇,但也面臨著異常激烈的競爭與肩負著沉重的壓力。于是在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但中迷失,逃避,放逐,放縱成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偟膩碚f《挪威的森林》有著對時間空間的把弄,有對現代都市的燈火的欲拒還迎,有對歷史的無視和揶揄,對老天和上帝的某種希冀、依賴、祈求、抗爭的最終的無奈,對世俗庸眾的拒斥,對逝去時空的頻頻張望但也不乏希望,玲子從新開始了新生活。而雖然村上先生沒有交代,我想渡邊君應該會在綠子的這一問中找到迷失的自己,重新開始的生活。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5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
主人公總是一副與外人無交集的狀態,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蹤、不滿,兩位摯友皆以死亡告終,主人公卻依舊平靜生活,雖然內心難受,卻以平淡對人生,在孤獨與面對中體驗生活。
“把過去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也好獲得新生?!边^去已是過去,未來尚需憧憬。我們坐在現實的長椅上,唯有望向那時光的盡頭,又怎有時間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說“不翻頁,生活如何繼續?”只要不被頁面的灰塵迷濕了眼,我們依舊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當?!弊约簾o需同情,無能就是無能,失敗就是失敗,沒什么好說的,沒什么好推脫的,自己不夠格那就用努力去彌補,沒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們不要做懦夫,人當頂天立地,存于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我們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獲得,主動去營造機會,并且要有針對性,這樣的努力方能不白費,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虛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要對等的”不對等的關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暫的,只會讓低微的人對處于關系優者產生厭惡。沒有人能永遠守護另一個人因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畢業前我們才領悟,不過至少還不算太遲,對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記住的,在記憶被沖淡以前,我們需要永銘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