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
人生經歷中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歡迎閱讀與收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同時也介紹了她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
作者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最近我在讀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中,海倫凱勒一個堅強美麗的女子,她在失明后,不灰心喪氣,而是積極向上的生活,她沒有特殊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恢復三天光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她每天堅持學習,努力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她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需要這種品質,需要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和日常生活中,做到爭分奪秒、不輕易放棄。
最后,我想借用原著里的一句話:“在我的一生漫長的黑夜里我讀過的和人們讀給我聽的那些書,已經成為了一座輝煌的巨大燈塔,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靈最深的航道。”我們要學習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指引我們追尋五彩斑斕的彩虹,我們要像她學習,做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只要我們像海倫·凱勒一樣,在困境面前不退縮,有她那種不謂困難的精神,在絕境中求生的信念,有什么困難我們不會克服,有什么逆境我們不能戰勝呢?
海倫·凱勒因為信念,所以她始終用一顆勇敢的心,畢業于哈佛大學,又開始嘗試寫作。從她這一舉動,我感受到海倫是那么堅強,雖然她是聾啞人,但憑借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她的一個愿望——寫作。當然她還有第二個愿望——希望自己有三天光明。海倫·凱勒提出的三天光明里,想看到的全部事物,我們正常人卻每天都可以看見。她市那么渴望光明,如此渴望能看見周圍的一切。我從她的兩個愿望中,體會到我們應該學習海倫的不屈不撓,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學會如何戰勝風雨,學會如何戰勝自我!
生活也是如此。安妮寶貝曾經說過:“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所以,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堅強,有信念的人,不會被困難所擊倒的人。因為在以前,我常常遇到困難,就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會我很多,海倫·凱勒教會我更多!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人一瞬間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主要記敘了美國聾盲女作家、教育家海倫的一生——海倫一歲時因病喪失了聽覺和視力,這對于我們來說,是無法想象和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反而戰勝了困難,學會了說話和用手“看書”。
一個盲聾啞人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海倫屈服于病魔,那么她將成為一個可憐而又愚昧無知的寄生者,但是海倫并沒有向命運低頭。她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走完了輝煌的一生。我常告訴自己:“海倫的一生是多么坎坷的一生,她還能為這一生畫上如此完美的句號,我們健全的人不應該更加珍惜時間,珍惜眼睛嗎?”
現代人的生活是肯定離不開電視和電腦的,但如果我們看一些動畫,瀏覽一些不健康的網頁,不僅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還會傷害視力,如果我們僅僅因為這些而成為一個盲人,那是多么不值得啊!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認真學習,不讓自己為后一秒而失去它。
我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我也奉勸大家:珍惜時間,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4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讀完后對海倫·凱勒十分佩服。
海倫·凱勒一生下來不久,生了一場大病,病魔把她的聽覺和視覺帶走了,從此生活在無聲無色的世界中。
海倫·凱勒這樣一個殘疾人,竟然創造出如此多奇跡。她向我們展示出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給我們看到殘疾人的與眾不同。
人的一生總會有挫折,總沒有萬事一切都如意,就像海倫·凱勒,她依然樂觀向上,勇敢抬起頭,向著新生活,向著明天精彩的生活出發。記得我5歲的時候,第一次學騎自行車,跌倒一次又一次,膝蓋痛了一次又一次,在媽媽的安慰、鼓勵下,我不但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更加堅強、努力去學,最后終于學會了騎自行車,嘗到了成功的快樂!
這篇文章同時讓我明白要學會珍惜時間。一寸光明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不會留戀時間,而那些虛度光陰的人,到頭來必然要后悔。珍惜現在,才能擁用美好的未來,珍惜不是享受,珍惜是奮斗,奮斗是最好的珍惜,奮斗才能擁用美好的明天,才能讓生命煥出燦爛的色彩。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海倫·凱勒那樣堅強面對所有的不如意,堅信只有不放棄,自強不息,平凡的人生會綻放出不平凡的生命花。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5
翻開書頁,一縷縷墨香撲鼻而來;細嚼文字,一股股能量充實內心。《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本讓我喜愛的書籍,海倫·凱勒——一個讓我感動的人物。
海倫·凱勒出生于1880年,美國人。童年時的一場大病,讓她成了聾啞人,突如其來的變故也曾讓她恐慌,悲傷了很長時間,那時,她才19個月大。后來在母親和莎莉文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她克服了重重困難,用超人的堅強的毅力,考上了哈佛大學,還學會了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多國語言,她不但是作家,還是慈善家、教育家、演講家。
作為一個盲人,她取得了超過我們正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就。她幻想著上帝能給他三天的光明,因為她有太多太多想要親眼看到的事物,她想看看一直陪伴她的親人,想看看精彩的戲劇,想看看博物館里真實的寶物,想看看雄偉的城市建筑……
這三天的光明對于我們正常人來說簡直是低到塵埃里的愿望,但是對于海倫來說卻成了奢望。作為一個正常人,我甚至從來沒有珍惜過視力。我恍然大悟,不能等失去了之后才懂得珍惜。我想:我以后會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感官,用眼睛好好去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用耳朵去聽大自然中各種美妙悅耳的聲音,不止是視覺、聽覺,還有嗅覺、觸覺、味覺等等,這一切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最好的禮物。
讓我們以海倫·凱勒的頑強意志激勵自己,書寫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童年故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6
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我們每個人都要讀書,都會從書中學到許多道理。最近,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悟到了作者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本書是海倫·凱勒的一本自傳。從幼年時的頑皮,到沙利文老師與無數人無盡的關愛,再到16歲進劍橋女子中學,學習7門科目……最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這么多的成就,這么高的'地位,誰都不可能相信,這竟然是一位失明失聰者所得。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這么令人吃驚的人就是海倫·凱勒。
讀完這本書,我想,一個人失明失聰的人都這么努力,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我不由的想起了那次在長城上見到的一幕場景:一個瘸腳女人,她不是被人扶著,而是自己堅定快步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勇往直前,讓我看的不由得被震驚了。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光明美好的世界,要好好看,認真聽,去努力,要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人們總會發現你的閃光點,你就能成功。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不屈不撓,不會輕易被打倒的精神。馬克吐溫大作家贊嘆:十九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是海倫·凱勒。拿破侖試圖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敗了;海倫·凱勒用筆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勇于向生活抗爭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7
最近讀了一本關于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我不禁感慨萬千!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進行了的生動地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我們做為一個正常、健康的人,真是太幸運了。擁有了健全的體魄,優越的生活學習條件,可以享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但是我們都從來不覺得有什么,總以為是理所應當的。讀了這本書,才知道要珍惜擁有的一切,感恩身邊的一切。
我們要向海倫·凱特學習,學習她用勤奮刻苦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去面對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困難。這樣才不辜負了上帝賜予我的一雙明亮的眼睛和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
是的,珍惜現在,珍惜每時每刻,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8
讀了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之后,我的心被她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海倫·凱勒原來是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19個月大時,因一場急病導致失明、失聰和失語,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無知、缺乏同情心和愛心是個被寵壞的孩子。
直到7歲時,她的家人給她請來了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帶她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大自然的偉大和美好,讓她理解了什么是愛。她在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與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成為了一個身懷愛心的、博學的、有能力幫助人的人。并且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
雖然海倫·凱勒是個盲聾人,但是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盡管她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遭遇很多的困難,可她還是依然堅持下去,最后創造了奇跡。父母給了我們一個健康的體魄,用嘴巴可以說,用耳朵可以聽,連寫字都比她方便的多,可是有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還是找各種理由去推脫
比如: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發言不積極,勞動時偷懶等等,我們應該在這么好的條件下努力學習,以凱勒為榜樣,用聰慧的大腦和健全的四肢,創造出一個個屬于我們的奇跡! 在這篇文章中還有一段內容讓我感到了人性的偉大,那就是莎莉文老師用母親般的關懷教導海倫什么是愛。“她緊緊地摟住海倫,并用手
指在海倫的手心里寫下了:我愛海倫,”還用手指著海倫的心說:“愛在這里”。海倫滿臉的疑惑,不理解莎莉文老師的意思,莎莉文老師用童話故事般的語言告訴海倫什么是愛,她說愛有點兒像太陽出來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但你能感覺到它,像細細的雨霧拂過臉上一樣。要知道經過一天酷暑的煎熬后,植物和大地也能得到雨霧的潤澤,會多么高興啊!
愛摸不到,但你能感覺到它的甜蜜。海倫在懵懂中體味著愛的美好和真諦。并在這種精神和力量的感召下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頑強的毅力面對困境,從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又將光明播撒向全世界。 今天,我們生活得很幸福,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時光,我們要發奮努力去打開知識的大門,不斷攀登新的高峰,為社會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家長:讀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同女兒在一起,海倫的經歷給我觸動很大,是對我的心靈深處的一次洗禮。海倫是一個精神強大、超越自己挑戰生命極限的女人。她用自己的頑強與堅韌獲得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她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向世人詮釋了人—存在的價值。
親子閱讀是維系親子關系的一條紐帶,也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天父母陪孩子讀讀書、探討一下里面的內容,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增進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利于養成融洽的親子關系。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難題,現在或許年齡太小,不懂如何表。假如父母從小就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會讓父母與孩子自然建立起親密關系,有了這種關系,不論孩子年幼年長,我想他都會跟你有無所不談的話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9
再次翻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卷,其中依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事件。但卻又一次深深地打動了我。的確,海倫·凱勒那“不平靜”的人生及她與命運抗爭的歷程鼓舞了我,給了我奮斗的力量,作為正常人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而且又失語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天地萬物,海倫就是用心靈去傾聽著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看見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海倫·凱勒原來是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19個月大時,因一場疾病導致失明、失聰和失語。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和孤獨,直到7歲,她在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于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聾盲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將仔細端詳自己的莎莉文老師、親人、朋友,還有環視自己生活的環境;到森林進行一次遠足,放縱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館對世界的歷史與未來、人類進步的奇觀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時由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到劇院或者電影院享受色彩、優美和動作的完美結合;瀏覽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筑藝術;漫步在大街、公園,瞧瞧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會輕易放過一件小事,它爭取密切關注它所看到的沒一件事物。
“此后,我摸到每一件物品,我的記憶都將鮮明地反映出那件物品的樣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風險給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我要看人與自然的歷史;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現實世界中度過。”這一段話是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寫的語段。這個語段深深打動了我,每次翻開這本書我的腦子里就會浮現出這三句話,時刻提醒自己珍惜現在美麗的時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像海倫這樣不服輸,不因自身殘疾而跟命運抗衡,從而改變了命運。
我想起2年前我初看這本書時發生的一件小事。……“妹妹,我給你講海倫·凱勒的故事吧。”“海倫·凱勒!哪國明星呀?”“不是,她是個又盲又聾又啞的偉人。”“那有什么好講的啊,你還是講講Jay最近的消息吧!”……從沒有遭遇過災難,從沒有體驗過不幸,甚至從未領悟過挫折的弟弟妹妹當然不會思考人生,他們只有享受快樂,他們是那么的美麗、年輕、聰明,令人羨慕,沉浸在快樂中,在一覽無余的光明中,我們失去了對現有事物的感恩,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仿佛人生一路輕歌慢舞,精彩世界任我逍遙。
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荊棘密布,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再回首,一切都在昏暗中消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要時刻充滿感恩之心,用充滿感恩的心去接受一切,觀察一切,那時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大全精選篇10
輕輕打開一扇窗,窗外風景依舊美好,可對于班上有的同學來說,它們已模糊不清。那綠葉中昂首挺立的鶴望蘭,在我的眼前是橙艷得發亮,而那些“四眼貓”們摘掉眼鏡后就無法辨認。
從窗邊回到了課桌邊,我繼續讀起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舉世震驚的好書,是她用心、用手、用身體體會光明,才寫出來的。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海倫對光明特別在乎,尤其渴望。在書的最后一章節中,她設想了自己三天的光明生活:第一天,她希望自己能夠看一眼身邊最親近的人,看看那些曾經幫助她的朋友,把他們的音容笑貌銘刻在心中;第二天,她希望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眼——白天參觀博物館,晚上在電影院或劇院里渡過,走進人與自然的歷史;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她希望游覽城市,感受人們一天忙碌的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我邊想,邊從書中抬起了頭。目光落在同桌張瑋身上,天吶,他的眼睛都快貼到作業本上了。我馬上伸出左手,輕輕地扶起他的前額,慢慢地向上抬起。瑋瑋抬起頭,那雙大眼睛茫然地望著我。我笑道:“腰板要挺直,注意寫字的正確姿勢!”他的臉一下子紅如六月的太陽,立刻把身子挺直。
噢,第三桌的小濤正瞇著眼,記錄著今天的作業任務。他最近經常瞇眼看黑板,有時還頻繁眨眼,可能是眼睛出現問題了吧!我走過去,柔聲問他:“小濤,黑板上的字你看不清嗎?”“有的時候看得清,有時候又看不清。”小濤說著,又不自覺地瞇了一下眼睛。”“讓你媽媽抽空帶給你去正規的醫院看看眼睛吧,看看視力下降了沒有!”我建議道。小濤像小雞啄米似的點點頭。
看看班上,戴上眼鏡的“四眼貓”不下十人。上周一,我后桌的林遠剛配戴了眼鏡。昨天,小藍的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鏡。現在,正是課間休息時間。有的同學歪著頭看書;有的同學趴著看書;有的同學寫著作業,不知不覺間眼睛就“親近”了作業本……有誰在乎自己的眼睛?照這樣下去,小學畢業時,班上有多少人不用戴眼鏡呢?我的心里籠上了一層愁云,襲過了一陣揪心的疼痛。我想起了中國之聲《央廣新聞》的報道,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報告稱,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幾乎是中國總人口數量的一半。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國中小學生近視率僅為10%。
“失明的我可以給那些看得見的人們一個提示——對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天賦視覺的人們一個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的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的最后,海倫的話語如警鐘敲響在我的耳邊。我這個一班之長,也給大家一個忠告:在乎你們自己的眼睛吧,保護明亮的心靈之窗,不要讓明天的生活失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