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
養成讀書的習慣,能夠豐富你的內心,而且能讓你獲得不一樣的興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篇1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眾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于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為是。網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于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后,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愁”字漫上心頭,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朱先生如是說。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盡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過“盡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為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并不是時時可盡性而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盡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郁于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沖直撞以泄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于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總而言之,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為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先生是這么說的。或許與我本身的性格有關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時間”。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為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裊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讀書,可見讀書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如今,無論我們想要看什么書幾乎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就這一點,不知要羨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選擇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怎么選了。誠如先生所說,讀了一本沒價值的書就等于喪失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正因為如此,對于選書,我們更是應該慎之又慎,就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應該是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而非只是看過就忘,消遣娛樂的工具。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閑,閑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前頭曾提到,最近由于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能我之前錯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于我的興趣,取決于我想過怎么樣的生活,而不是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于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為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杰出地完成了。
論述至此,大都為鄙陋之言,觀點淺薄,不曾有條理。我才疏學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閱罷此書,我在前行路上便會多一位摯友了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篇2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后,收獲只限于當時,后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于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于感受,在于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篇3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是讀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如談寫作時所說的:“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響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談讀書》;我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特別不愛看課外書,每次看書都是被迫無奈。但是閱讀完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書籍好比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書籍好比帆船,它能幫助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書籍好比陽光,它能幫助我們掃除內心的黑暗。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是啊!真得沒有時間嗎?真就那么忙嗎?每次同學圍成一團,分享自己的閱讀之路時,我卻是滿頭霧水,同坐在一個教室,同樣的環境,那為什么別人有時間,而自己卻沒有呢?
短短的一句話,成為了點金之筆。我不能在繼續荒廢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動,改正缺點,閱讀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認為我能做到堅持閱讀,這件事就不再平凡。堅持閱讀需要足夠的耐心,正如人生的歷練,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學生,同時這也成為了我的一大煩惱,一個眼神會讓我幻想出很多事情,無論是對同學,家長還是老師。因此我媽媽天天說我感情太豐富。
談到感情同時就會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強的人,如果我說錯了一些事情,她就會與我講起道理,但有時我并非那個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間真的有間隔嗎?過度的理性可能會使感情產生裂縫,感情同時也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感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這也讓我產生了許多疑惑。
閱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情與理》中,他認為:“仁”勝于“義”,情感的生活勝于理智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同時情感也更加豐富,肩負的責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選擇題,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成長。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對的事情千千萬萬,誰也預測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人生聚散無常,起落不定,但走過去了,一切便以從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財富。我認為這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學習,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學,起碼要16年,那換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換今后幾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會是殘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們能好好讀書。
在尾篇《談人生與我》中,作者將自己當作一條草木蟲魚,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活著,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風順將變得無趣單調,別再抱怨生活的苦,順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變中成長!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篇4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于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并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愿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啟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著,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于事。我們總是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著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著“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峰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于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于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00篇5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作文、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里總含著笑;縱然滿頭銀發,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復。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昂首闊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