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里認真看完一本書籍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篇讀后感記錄收獲吧,這樣還能加深對書中情節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1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兒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包裝外殼,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的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若凌,從小被父母拋棄,被家人無視,由此心里陰影面積極大,對外界充滿著仇視,感覺不到溫暖,只有心寒。婚后的她生活狀態也是不好,與丈夫志明結婚十幾年,沒有生的一兒半女,被婆婆,小姑子看不慣。與丈夫的感情即將分崩離析,被外遇,恰好被自己遇見,心碎一地,最后還是結束這段婚姻。慶幸的是偶遇大學同學,倆人志同道合,互為知音,最終在一起。事業上,被好朋友背叛,最終靠著堅強,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這一切,由壞變好,由逆境轉為順境,事業蒸蒸日上,婚姻情感亦是甜蜜美好,偶遇的老人給當時的若凌給予了前進的動力,老人的諄諄教誨,幫助她脫離苦海,一切都要感恩老人……
世間只有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天下事。除了自己的事,其他的事情我們無力改變,只能臣服,進而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什么事都是由內心的反射而來,只要由內改變,相信一定可以勇敢面對一切問題。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充實,愉悅的生活,精彩的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2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內容揉和了心理學、哲學、神學等許多形而上的內容,無論形式看上去多么簡單生動,也注定不是一本能一口氣消化的書籍。雖然我已經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但我知道離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還差十萬八千里。
我挺喜歡作者的表達方式,以小說的形式,將這些如此神秘深奧的理論融入到一個故事中,層層解析,讓讀者讀起來不覺得過于枯燥和吃力。這樣的表達形式讓我想起《蘇菲的故事》,每當大家對哲學望而卻步的時候,常常會有人推薦這本書作為入門。把晦澀的理論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故事中,讓普通人也能接受,其實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很喜歡這樣的作者。
《遇見未知的自己》,通讀全書,我覺得它就是引領人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命題:我是誰?我想很少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包括我自己。也許是因為我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用不著思考的問題。
但作者告訴我們,正是因為很多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被很多表象所迷惑。她還告訴我們,我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情緒,不是我的思想,而事實上人們常常把他們混為一談。那么究竟我是誰?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答案。真正的我也許就如宗教里說的人的靈魂,但靈魂又是什么呢,我們也無從知曉。所以作者說,我是誰,我們只能從否定的角度回答,那就是以上皆非。人的真我應該是充滿了愛、喜悅、平和的感覺的,那為什么我們總是那么不快樂,即使我們擁有了我們想要的一切,比如金錢、地位、名聲、愛人等等。
作者說,那是因為我們誤認為那些表象就是真正的自我。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在這些表象中尋找真正的自我,傾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不時地審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緒。只有我們看清那些表象不是真正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才不會困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3
書的扉頁上記載著買書的日期,20__年1月1日。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是20__年元旦我買給自己的禮物。剛買來的時候,興致盎然地讀了幾頁,便擱置起來。后來斷斷續續的讀了幾頁,感覺深奧需要費腦經去想,所以不愿意讀下去。
重讀此書時,兩天內竟然讀完了,渴望已久的感覺。讀起來也不那么費勁了。雖然有些句子還是需要用腦子好好想想,消化消化,但是想來還是有道理,并且可行的`。
這本書不是讀一遍就能完全讀懂的,需要讀多遍,并且應用到生活中,行之有效。
晚上整理資料的時候,用一個文件夾替換另一個文件夾,替換完了之后,辛苦好幾月的稿子找不到了。于是兩個電腦來回找,就是沒有找到。這意味著我所有的采訪資料和帥選資料都功虧一簣了,那一瞬間我快要崩潰了。氣憤、沮喪涌上了心頭。立馬起身準備出去,又考慮到夜深了,去一條半個人影都沒有山路實在不安全。想到書中說得,要接受事實,臣服情緒。只有臣服了,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才會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于是,我接受事實,找出那個被替換的文件夾,對照上個月的文件夾,一個文檔一個文檔的對比,這樣可以少費些力氣。我發現被替換的文件夾只有一個文檔錯了,其他的都是正確的。終于可以不用熬夜加班,早點睡了。回到臥室之后,打開蘋果筆記本電腦,桌面上我的稿子好好地躺在桌面的中央。為什么我剛才回來找的時候就是沒有看到呢?原來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的身上。很多事情都是我的粗心大意,然后自己假想出來自尋煩惱的。
我要再仔細看這本書,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美好。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4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也改變了我一些從前的看法。“親愛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就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大不相同。因為父母是命中注定的,是唯一的,他們對你的愛不會摻假,不求回報,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自己結交的,可以說每個人的每一個朋友的結交,都是有目的性的,且不說朋友會經常隨著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更新,對于朋友的好壞也不是那么容易區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別人也許會不求回報的幫你,但是絕不會在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上幫你的!
書中還說,每個人的本我都被層層包裹,深深地藏在同心圓中,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角色扮演。現代人都說活得很累,試問,每天演戲會不累嗎?網絡中,角色扮演的游戲很流行,也許大家在扮演他人時才可以體現本我吧。畢竟,沒人會在虛擬世界中監督、評價你的一言一行。
愛、喜悅、和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又有幾人真正在追求這些,又有誰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這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利”字使得多少人疲于奔命,又使多少人身敗名裂,乃至家破人亡!其實,愛、喜悅、和平,真的很簡單!爭名逐利沒有盡頭。簡簡單單生活,安心做好自己,這個世界沒有你是可以的。
我是誰?我不是誰?這兩個白袍老人的問題,我已有了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每個人都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得牢籠中,放不開手腳,害怕碰壁。這個牢籠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說過,至少心中暗暗想過,將來要成為某某。可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那個某某,這就夠了,為什么你還要去當別人的翻版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取代的。
活出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出自己的風范!
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命運!轉變自己的思想,以愛、喜悅和和平的思想充實自己,以愛、喜悅和和平的態度對待別人,以愛、喜悅和和平的行為處理事情,你的命運也必將會充滿愛、喜悅與和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5
學校組織的心理講座教師推薦我們讀一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已》,很快從網上下載了下來,但拖了很長時間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讀一讀。最近總是被一些事情困擾,便想起了這本書,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兩個晚上讀完了,雖然有些地方自我不是很明白,但還是覺得收獲頗多。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當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以前也讀過幾本,這類書總給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我總是說自我的心態很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并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研究,對于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理解,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其實我明白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后還是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人人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明白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明白原理,讀了這本后,明白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明白了我們要什么,我覺得書里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期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我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夢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我,自我給自我上課,自我給自我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閑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6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獲,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后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里面講什么,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里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著“都市身心靈修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等字樣,標榜的內容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悅、和平。但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說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可以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知道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積極樂觀的意識可以吸引到積極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著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松自己,享受著寧靜,享受屬于自己的一份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7
讀上了好幾遍,對書的內容卻也沒能真正地透徹。
驚喜,竟會碰見這樣一本書,以小說的形式,以白領的角度,以老人的口吻,將生活如此地透明。
我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快樂,自己的人生,卻不知覺地做了生活的傀儡,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重復著的,單調著的生活,早已將我們的尋找淡化,早已將我們格式化,早已將我們迷離了方向。
無意中探知到了這種本質,不知所措,抱怨?抱怨?還是抱怨。我們似乎早已不能用一種平靜的態度去對待,早已失去了這種淡定。
老人說:“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老人仿佛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我們所有人這種心態的不合適。我們總是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衡量、批判他人,探討著別人的不當,生活的不公,卻忽略了自己。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生活。
但我們早已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要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在瑣碎的細節中,天性的純真被蒙塵,踏入社會,我們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外在,物質,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于是我們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于是我們便就只會去追求那些并不代表我們本身的東西了。
放下吧,我們需要的只是一次與自己心靈的交流,一次就足矣。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是朋友推介給我的,讀了好幾遍,真的很有感觸,希望你也能真正地去閱讀這本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00字篇8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有多少人能拍著胸脯大聲告訴全世界:我足夠了解自己。大概,就算是下一秒就要直面死神的可憐人,也不會有足夠的自信說:這一輩子,我徹底了解了自己吧。世界是充滿未知的,我們每個人也是充滿未知的,如何遇見未知的自己,發掘全新的自己,這恐怕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既然這樣,那倒不如先給心靈來趟正能量的旅行,凈化心靈,重新出發。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這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階層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意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記憶中依舊清晰的留存著前年此時,面臨著畢業、即將參加工作的自己,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對于這個充滿未知的未來,感覺一切都是空白的。然而那又怎樣,剩下的路,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堅強的走下去,即使頭破血流,那也不過是成長的代價。大家是不是也會常常在想,未來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工作、生活都會呈現出怎樣一種狀態。誰又會知道呢。生活自然會告訴我們答案,只愿到那時,我們都能以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用最平和的心態,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既然我們不能掌握,那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而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尋找內在的真我。或許,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并沒有過多的思考過,也是,誰又會平白無故的去問自己"我是誰"呢。然而我們不妨從這一刻起,試著問下自己:我是誰?在搶救大廳的短短兩年,見到太多各型各色的病人,見到太多生死之間,他們又有幾人能明白內在的真我。為了一點小事尋死覓活的年輕人,若有一天當他想通為自己活著,活出自己的價值,不為取悅任何人,那他該有多后悔今天所做的一切。面對突如其來的橫禍,命懸一線的中年人,想到更多的依舊是家庭,殊不知就連"自己的事",可能都回天無力。身患重病,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老年人,這漫長的一生,也不知他究竟找沒找到自己的心,是不是活成了他所希望的樣子。這看似簡單的一句"我是誰",又哪里是這么容易的三個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北京青年》,正如它的主題:重走青春。只要你愿意,沒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許瘋狂,也許天馬行空,但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己,不妨大膽邁出這一步吧。
"愛過、痛過、哭過之后——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有時越是抗拒就越會持續,當真正放開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也許病人是脆弱的,這需要我們有一顆更強大的心,去教會他們接受;也許病人是堅強的,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無限生命力,教會了我們活在當下。人們總說,醫院才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沒錯,就在這樣一個直面生死的地方,臣服和活的精彩或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不如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刻,保持一顆向上的心,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呢。未知沒什么可怕的,未來也未必會充滿荊棘,既然這樣,為何不調整好心態,準備遇見未知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