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當我們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完一本書籍后,相信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篇讀后感吧,這樣能加深記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1)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和心靈修行的書,看后很受啟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主人公在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己,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己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己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己,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己,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
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2)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接觸的靈修的書籍的第二本,哈哈哈,第一本是《斷舍離》
這本書給我一個最大的感觸是直視自己的陰暗面吧,接受臣服于那些已然發生的是事實。
其中最喜歡的一句是,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回憶起過往自己的一些經歷經過,會發現我也有老人說的,勝肽,我執意尋找,所以能量場吸引來的,自然而然就是我想要把自己營造成受害者的.樣子,其實人這一生,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內在的一個投射。
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我們產生勝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學會敢于直面,學會讓情緒的能量場來去自如。這樣活的才自在。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然后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所以要自信的經常暗示自己,才能更好的得到自己想要的。
不要讓自己的思想停留過去和未來,而是要關注當下。杜絕胡思亂想的一個好的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的呼吸,學會冥想,再遇到已然發生的事情,不要被情緒帶著走,先去接受。
我們一生會有很多身份,很多途徑去尋找認同感。但是那些都不是真我,事物其實都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認知也是。所以先學會認可自己,才能一步步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3)
看了張德芬女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當看到開篇那場奇怪的對話,一個神秘睿智的隱居老者問女主人公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是誰?”我怔住了,我默默沉思了良久,一直想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我是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我自己而言,曾幾何時我一直都很迷惑:我是誰,我來到這個世上為了什么。我是楊歡,不,名字只是個代號。我是一名大三學生,不,職稱只是個身份認同。我到底是誰,恐怕我無法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不管我是誰,最起碼我是我的身體和我的一切思想情感的集合體。
撇開“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想想“我們來到這世上是為了什么?”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我為了享受生活而來到了世上;我來到世上不為什么,只為一生平平安安;我為了賺很多錢,買名牌車,買豪宅……這又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說,當母親誕生下我那一刻,我就自然地來到這個世上,我來到這個世上是由先天決定的。不錯,我們無法決定我們的出生,但既然來了,就得好好地過,有所追求,有所夢想,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奮斗。“為了什么?”這個問題從我們懂事開始就得徹底想清楚。我們不是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而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彼此有感覺的人;我們不是為了結婚而去結婚,而是遇到能牽手走一輩子的人。如今,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急著為兒女找對象,閃婚現象層出不窮,但閃離也不在話下。所以,我們應該想清楚自己來到這世上,最想要的是什么,明白了這一點,就矢志不渝地朝著自己的需求奮斗,這才不枉此生!
很榮幸在有生之年巧遇《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它讓我徹底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它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追求,我會一直堅持自己的初衷,不懈奮斗。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4)
我們單位發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幾天,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本書是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第一次看時很不好理解,最近又重讀《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看后有了一定的啟發。這本書要多看幾遍才能慢慢有所體會,它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現實的生活中扮演這不同的角色,都像是帶著層層的面具,我們應該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我的情緒模式總是下意識的把自己擺在“弱者”“無能為力”這種狀態下,覺得把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能夠更容易接受這種失敗或者挫折。其實我心里很明白,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逃避,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咎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自己的性格或者是不努力之類的,然后怨天尤人。從書中,我知道了原來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后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讀了這本書我總結了以下4點:1活在當下,停止無謂的思維。2用頭腦賺錢3用心靈面對家人,家庭,朋友和愛4用靈魂來面對自己。而不是思維,頭腦或者是物質。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于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我應該學著把事情看淡。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
我會再細細看這本書,細細品味。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5)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獨立完成。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讀完本書后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然“唯心論”一詞在心中慢慢滋長。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
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余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可事實上,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么?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部環境改變時,發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時,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外在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多么平和、樂觀、現實而健康的心態啊!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也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讀著讀著,突然發現與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卻是同理。
于是印證了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說就是想什么就會有什么。那么,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6)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后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霉,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并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后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7)
來到爸媽在線工作不久,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事給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當聽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單是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工作閑暇間,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份神奇的禮物,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德芬,品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搭乘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腦海里一直有個念頭兒,總覺得《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來的禮物,在打開禮物的過程中我收獲了許多許多……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論斷時,或許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讓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很多憂慮和焦躁都是自己編造的,把別人強加到自己的故事里,制造麻煩。有時候換個角度想一下,事情就會有另一個表情。如果非要編故事的話,為何不編一些美好的情節呢?讓生命溫馨一點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