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
寫心得能夠鞏固經驗、提升能力、展示思想、表達情感、促進交流、分享經驗、記錄生活、留住回憶。好的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1
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閑暇空余終于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币稽c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說,看似動作很慢,起床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后,了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
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后來有一次,兩人曾經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而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
這本書將對我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幫助,我現在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妒勒f新語》中有這樣一篇小說:“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宗白華先生是這樣評析的:“這是何等嚴肅的責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禮法的責備,而是由于對自己人格美的重視和偉大同情心的流露?!弊谙壬脑u析見解獨到,深刻精辟,所謂“析義理于精微之蘊,辨字句于毫發之間?!?/p>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2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愿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為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愿同他辯論時還逼著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游》有著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于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著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經常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辯論、清談玄理,自己水平不夠高深,還依舊大言不慚的和別人辯論著,所以經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視,還依舊和支道林這樣的”偽高僧“辯論,讓人看著和狗咬狗沒什么區別。
可能說得有點重了些,但這些所謂魏晉名士確實令人失望,辯論來辯論去,爭名來爭名去,又有何用?問了很多同學,連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著的時候爭到一點名聲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能夠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可笑,可悲!和同時代的陶潛相比,實在是太過于膚淺了。陶潛也沒有爭名也沒有辯論,就是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表達出自己對于生命的思考,反而為后世所稱贊,所景仰。
這其實也能說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夠被世人所銘記。而那些裝模作樣,做學問只求名利的人,雖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實也就是打著文人的幌子來撈名利、撈虛榮心的牛鬼蛇神罷了。
僅是個人見解,持不同意見者可以反駁,我虛心接收。我覺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樣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3
《世說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
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戰時謝安的沉著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還有,桓溫伏甲設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p>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于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因為政治原因,魏文學智慧、人生智慧晉時期“玄言”成風,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麈尾,作神姿仙態名士風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標舉才情,狂放不羈,隨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蝮w現為山林之志,或表現為乖時癖行。耿介不阿,傲視萬物,不與時務經懷,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人的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妒勒f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4
這本書是初二時老師發給我們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著她我并不開心,我不喜歡文言文,因為每每語文考試時,最令我頭疼的不是繁瑣的閱讀,不是麻煩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簡短的文言文。就是這一小段文字,我卻幾乎看不大懂,半猜半會的勉強去寫題目。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這本文言文體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敘事簡明,精煉生動。對于這本好書,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說新語》的過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讀一個故事我就能有心得體會。這樣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譯和導讀,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測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譯,查漏補缺,在文言文閱讀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渡嵘×x》中的荀巨伯面對胡賊攻郡,“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雖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結局“遂班軍而還,一軍并獲全”。但我想已經是對荀巨伯很大的贊美了,危難之中不棄朋友,可謂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義的意思。胡賊的撤軍也展現了東漢以德為上的人物評價標準。宋劉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賊亦當入德行之選矣?!边@種品德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看過《國寶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這個忠理應打上雙引號,奸邪的王國寶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撓孝武帝見王徇之事可見他的陰暗心理和卑劣行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錯誤。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應該尊之敬之,向他學習,憑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礙他為國家作貢獻,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脅到自己,這是自私愚昧的行為,孝武帝親近他,是一種可貴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對這一信任的踐踏。
《世說新語》是一本好書,對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好處,讀過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5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梢侨A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6
暑假我接觸到了《世說新語》這本書,里面都是一則則小古文。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則我最喜歡的小古文: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币馑际顷惣o的兒子陳群很有才華,與陳諶的兒子陳忠都說自己的父親厲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結論。于是就去問陳寔,陳寔說:“元方作為哥哥,不要難為弟弟。季方作為弟弟,不要難為哥哥?!边@個故事告訴我們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地里鋤菜,見到地上有塊金子,管寧照樣舉起鋤頭把金子當作小石頭,而華歆是撿起來然后再扔掉。
兩個人以前同坐過一張席子讀書,外面有官員駕著車通過,管寧似乎沒有察覺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讀書。而華歆卻興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寧割斷席子說:“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弊x到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現管寧氣憤的樣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這里。
還有一則故事是: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歲時,曾經與很多小孩子玩。他們看到馬路上有一棵李樹,李樹上結滿了果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孩子們都去搶李子,只有王戎一個人沒有去。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王戎說:“馬路上人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個人嘗了以后發現果真是這樣。王戎小小年紀真是洞察入微,無比聰慧。
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币馑际穷檺鹬愿收幔瘸愿收岬啬┥?,人家問了以后顧愷之說:“先苦后甜,漸至佳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說新語》是非常適合每日誦讀,讀起來很押韻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歡聽我搖頭晃腦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語就可以鮮明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幾句話就講完一則小故事,讓大家伙聽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寫作的魅力。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7
《世說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
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戰時謝安的沉著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還有,桓溫伏甲設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于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因為政治原因,魏文學智慧、人生智慧晉時期“玄言”成風,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麈尾,作神姿仙態名士風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標舉才情,狂放不羈,隨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蝮w現為山林之志,或表現為乖時癖行。耿介不阿,傲視萬物,不與時務經懷,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人的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妒勒f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850字讀書心得篇8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梢侨A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