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書心得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1
17歲那年,在語文課外讀本里讀到,屬于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于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后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著迷于這般潔凈、高貴的文字。開始尋找他的書,我忘記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擁有了一本,后來隨我去西安、青島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書一并丟失。后來買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懷宏在1988年從Geroge Long 英譯轉譯過來的,他的譯本已經給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這本后再無讀過其他譯者版本。
六年間,我多次,反復地讀《沉思錄》,但始終沒能寫點什么。少女時期所能體會到,是一種語言本身的寬廣魔力,而并非真諦本身。也許恰如譯者前言里認為,斯多亞學派對于年輕人來說,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漸成長所自我培養的判斷力,讓我每次重讀都覺得珍貴、又能開始學會主動去思考。
我是一個常常會過度焦慮的人,總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許之下發展,對于過去也時常會突然上泛起無法抑制的悔恨。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么人能從他奪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遠離對未來所有事情的焦慮,因為那些事情即使發生了,不發生,我也會照樣用我對待目前時的理性,在那一日對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會在時光里消逝,你的記憶會消失,別人記憶中的你也將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熱誠地從身邊人們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去熱愛勞作,了解自己的質料和藝術,尊重公共利益并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遠想著最好的東西,偏愛最好的事物,給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關心,不沉溺他人強烈的感情從十七歲以來,兩千年這位在馬背上的古羅馬皇帝,我一直在他顛簸戰場時寫就的文字里尋找解脫。
我深信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定需要一個充滿智慧、擁有開放心態的成人。而命運讓我缺失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17歲的語文讀本里知道馬可奧勒留,在一本小說合集里讀到加繆的雅尼娜,從而初次知曉了自己的質料和內心激流,在書店的角落看到了呂坤的《呻吟語》,我為那種文字,傳達千年、百年的緣分所感動。所以,這條人生道路我沒有走錯,并且一直也熱烈地開放自己的心,去尋找其他能發自內心喜愛、信賴的一切。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2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閱讀并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索時,無意中得知此書是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鐘、青睞有加呢?
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里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書。回家后隨手翻閱,能讀懂的段落并不多,對于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柜的角落里。時隔幾年以后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為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環視星球,仿佛你是和它們一齊運行,不斷地研究元素的嬗遞變化吧,因為這種思想將濯去你塵世生命中的污穢。
靈魂的力量在于讓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對無關緊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態度。
不要總去注意別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內心活動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幾段話摘自《沉思錄》,從宇宙到人生,從靈魂到死亡,馬可·奧勒留無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隨身寶典,有空便翻開逐字逐句地精讀,其間的每一個字符,每一句教誨,都教導人類摒棄一切無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過樸實的生活,從而抵達心靈的最大寧靜。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3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么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于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學,在于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后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么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系。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于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作為哲學著作,《沉思錄》是人學著作,是人的哲學。哲學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學,就是生活的,人生的,為人處世的。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字數不算多,內容卻繁雜。與一般譯本不同,梁實秋先生的導讀本,給每卷加了標題,從中可見書的概貌,比如這些:閃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靈魂不能為肉體奴役、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只做必須之事、不朽之譽不過一時虛幻、不斷地用思想去熏陶心靈、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靈魂先于肉體屈服是可恥的、愛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對把舵的心靈并無傷害、靈魂乃是一個美妙的圓體、永久過最高貴的內心生活。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4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書記載了他與自己的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于作者對身羈宮廷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把“名節”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將此種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如今的蕓蕓眾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走上的卻是爭名奪利,不惜爾虞我詐的道路。但當今天讀到《沉思錄》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后亦與世長辭”一句時,我卻被震撼了。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思量名聲,它也并不是一無是處。追逐好的名聲如同人體中的膽汁,是一種促人分發行動的體液。但是當它被阻擾而不能稀釋時,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使人惡毒的毒素。因此,當追逐名聲而感到事業有所希望成功時,他們是忙碌的人物。但是當他們的抱負收到壓抑而心懷積憤時,他們將成為危險人物。經過此思考過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蓋了雙眼,而忘卻發現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縛,而失去那種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養一點靜氣》所提倡的那樣,在名利場中的我們,應當給自己留下一點靜氣,時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過分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就可以煙消云散,心境自然可以豁達泰然。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于每個人來說,它即禮物,也是恩賜,是我們唯一所能把握的。我們曾糾結于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于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于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于將來的裊裊迷霧;我們郁結,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但,又如何?莫奈何!當“現在”流逝成“過往”,我們不應還陷在不能改變的“過往”泥潭中自憐;當“將來”還未演變成“現在”,我們亦不可煩躁于不可知的種種變相之中。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過往的失意,無礙于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遙望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于你當下擁有的“現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變化太快,這一秒的我與上一秒的我已經不盡相同,佛學中稱之為“無常”——事實無常也!易學稱之為“變化”,“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一次災害,無數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復返。正因為這種人為不能控制的不確定性,更顯得現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性。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5
由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這本來自于古羅馬的瑪克思奧勒留所創名著—《沉思錄》。對于本書的作者瑪克思奧勒留,我并非做過詳細的查閱,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羅馬的一代帝王,而對于這樣一個有如此歷史重跡的人物,或許,他的人生也比較不一般了,這一點從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覺這本書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書的資料就似一個個隨筆的組合,并且是思維性極強的隨筆,很精練,許多事實能一語中的地表述出來,而非有意過多地采用少見的詞語來彰顯作者自我擁有多少知識。另外,更重要的是,書的資料很勵志,閱讀起來會讓人覺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蘊含了類似于魯迅筆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更是一個有生命的導師,因為,它能夠正確地開啟每一個翻開它的讀者的思緒,從而將其引向一個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羅馬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于戰火中的,而瑪克思奧勒留卻能在如此不安穩的年代安穩地沉淀出這樣一本為后人所熱衷于的書籍,這確也實屬不易,同時,從中我也明白到,他不僅僅是經歷著當時環境里的一切,并也給自我留出了足夠用于思考的時間,從而留下了這本對于現實境遇以及對于自身的頓悟,而這樣的頓悟也必將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日成為人們處世的有效良方。當然,序言部分在對瑪克思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介紹時提到:他的這部著作不是準備藏諸名山傳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備供人閱覽。他這樣的舉動確實讓我感到很費解,我想,或許這與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他對現實的一種處世狀態有關吧;再或者,用現代的說法,這只是他個人的日記罷了。
讀了瑪克思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他本人擁有著十分強大的內心,以及他一貫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無理的特立獨行,也許,正如他自我所說,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繼而存活的良好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或許,瑪克思奧勒留有足夠充分的天資,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為義子,才為之后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然而,相比瑪克思奧勒留,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生長在良好的環境里,每一天應對著父親、母親、叔叔、阿姨,還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師,卻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圍下,竟也出現了一些無理的特立獨行現象,不明白是不是因為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這些無理的現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說到教育,就會讓人很輕易聯想到東西方的教育。許多人總喜歡拿東西方的教育作比較,既而從中挑一大堆所謂的教育缺陷。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樂意偶爾出現這樣一些爭議,因為,這將促使我們的教育機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們身后更多的來者能理解到更加嚴謹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謙虛。假設某個人因為發現教育上的某個不足之處從而將其無限放大,并最終否定全盤,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后以自我的方式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那么,對于這樣的人,我只能說,他確實有勇氣也很有創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資上異于常人,否則,這必將成為這可憐的孩子一生的噩夢!
從《沉思錄》中不難看出瑪克思奧勒留是一個善于自我督導、寬恕自我以及別人、極為理性的這樣一個人,如此理性的一個人,在他的靈魂深處和精神深處,至少比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離世時僅僅59歲。
我很困惑該如何解讀“理性”,是不是儲備的知識越多,取得的學歷越高,就表示這個人是理性的呢這樣的認為又是否理性呢我們都明白“理”,從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長輩們對我們所灌輸的道理,雖然這是一件益事,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么。因為當今社會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寵愛與袒護在所難免,這也勢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們的誕生。家長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無可厚非,但哪一個孩子不是從受傷中走過來的呢請容我姑且說一句,世上絕對沒有任何人在童年時沒有受過任何傷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這輩子他永遠都只是長不大的孩子。而對于“理性”,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同時,誰都并非能夠一朝一夕就輕易做到這個標準,這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不斷總結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夠細致都不行,正所謂“細節決定品質”。
我之所以認為瑪克思奧勒留善于自我督導是在于他在書中所用的語言方式。在寫一段篇幅、一個語句時,他多次以“你”開頭,表面看,這是在對讀者的一種說服,當然,確也如此,但除此之外,這更是他對自我自律性的一種強調,因為,他是一個極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義者,所以,這也是他為了能夠加深對自我一種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許他也不只一次地閱覽過自我的這部著作吧。
此刻,當我每每再一次翻閱起這本《沉思錄》的時候,我不僅僅感受到得是書的厚重,更感受到了書中意義的厚重,當我每一次用心去讀時,我都會發現自我每一次都會又得到新的收獲,就像此刻……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6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 在尋找青鳥的路程。
在路上,艱難地跋涉著……
我害怕,變成了青鳥,沒有腳,只能不停地飛,唯一的一次著陸,就是死。
馬可,你畫下的每一個符號都讓我深思與敬仰……
這樣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記了句號。
“帝王哲學家”,雙重雍容華貴的身份冠稱你完美的魂靈。作為帝王,竭忠盡智,夙興夜寐卻仍無法遏制你的帝國衰敗成朽木,沒落為泥沙。如李煜般痛心疾首的事先拋開不談,怕還的你在千古風塵中的一聲嘆息。單從哲學家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這本《沉思錄》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傳了。
“語言平實,無華麗辭藻”的空話起就不講了。畢竟當做日記寫,庸人自擾又何必?而其內容蘊含的寶藏才是真正發人深省的。
你說,哲學家都是愛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齡。平時用時思考與自身無切實利益或直接相關的事物的人,總是被認為不務正業,荒誕不經。生命與智慧多么抽象,誕生與滅亡多么虛妄。諸如此類的,確實沒有太多考慮過現實功利性的問題。邁入社會,作為一個現代人,面對現代快節奏生活與浮夸功利的現實主義,確實顯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討好,空想而不切實。而我也無力辯駁。其中,與社會個體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寫道“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事實是少數人要服從多數人,于是真理就還是由多數人掌握,多么無奈!魯迅先生也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而能肩扛得住輿論壓力剝削的又有幾個勇士?精神上的宰割最終會帶你走向無盡的深淵。而我就是這樣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靈魂上的救世主。讓我不在掙扎于所謂的世態炎涼,也不搖頭嘆息世風日下。選擇退守自己的心田,立志做一個溫良謙遜的人,忽視外界甚囂塵上的唯利主義,構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這將成為傻子,一個無人問津的孤獨者。學習哲學與思考這一點足以被貶得一無是處。單后生活又帶給我們恐懼根深蒂固。哲學家們精神失常甚至選擇死亡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我卻選擇了堅持。在我腳下最真實的路只有我切實體會到,磨礪成泥沙。我不愿讓一時的害怕造就終身的遺憾。你如此想,于是你寫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為了一塊腐肉爭得頭破血流,誰也沒有力氣去做或去想別的東西,當然,除了明天的食物問題。然而其中一員愛上了看星星和眺望遠方。幾十萬年后,現代人類學家說,那個第一個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類,開始了人類的新時代。只是沒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饑寒交迫,并被同伴唾棄。真是死有余辜,他們恨恨的想。
《沉思錄》讀書心得篇7
馬克。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于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學,在于這部《沉思錄》。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能夠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我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我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并不因為自我的果實要求什么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異常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期望別人指導的,不僅僅要使行為高貴,并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