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的心得感想
在這兩個星期里,我看了《名人傳》這本書。這本書寫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成長事跡。其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米開朗琪羅了。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雕塑家。他小時候拜了一個師傅,曾鑄了一座青銅雕像《大衛》。之后,米開朗琪羅出師了,也雕了一座石雕《大衛》,這還不算他最厲害的作品呢。他不僅僅是一位雕塑家,還是一位畫家。他在步入中年時,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在一所教堂里,畫了一幅巨大的畫作,這幅畫上一共有數百個神,幾乎耗費了他畢生的心血。他在步入晚年時,也留下了不少未完成的雕塑和畫作。
雖然沒有人能與米開朗琪羅相提并論,可是我依然要向他學習一個東西,那就是在每時每刻都要有自信心。記得前不久,英語教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背誦Unit3Holidayfun的課文,星期三背給教師聽。我和幾個同學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有兩個大膽點的問教師能不能背給組長聽,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第二天,我鼓足勇氣,開始背書,誰知,我流利地背完了書,還得到教師的一句話:“背得不錯,很熟練的。”聽到這幾個字,我都快昏過去了,要明白第一天的兩遍課文算是白抄了呀。
讀了這本書,我必須會重拾自信心,讓自我的一切都變得有自信。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2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終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后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82年,他意識到自我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愈,并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后期能寫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期望。
讀了《名人傳》,我不禁深深地思索起來:作為21世紀的一名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應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應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夢想。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3
古人云: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名人傳》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難,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他們靠著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以及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在對抗磨難中爆發了自己的“小宇宙”,登上了藝術創作的最高峰:貝多芬用“痛苦”換來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用一生的心血獻出了震撼心靈的杰作;托爾斯泰在“痛苦”和“哭泣”中追求真理,并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名人傳》猶如像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使我們感受到: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對;與其羨慕那些偉人,不如腳踏實地來點實在的,學習他們的偉大品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與其靠急功近利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于不朽者之列。
我們渴望成功,有時候卻不想奮斗,終日幻想著一夜成名,面對小小的挫折,就喪志了前進的動力。《名人傳》就像一面鏡子,把我們的懦弱卑劣都顯現出來。我們都清楚:只靠幻想是無濟于事的,我們要真正的認識自己,真正有敢與挫折對抗的決心,真正要腳踏實地的去做,真正向他們一樣去“戰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是我們的心態,我們持之以恒的精神。讓我們一起聆聽這首“英雄交響曲”,享受英雄們的呼吸吧!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4
借名人光芒,擦亮雙眼------《名人傳》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后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8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愈,并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后期能寫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就應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期望。
讀了《名人傳》,我不禁深深地思索起來:作為2世紀的一名小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應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應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5
《名人傳》是羅馬最偉大的傳記作家。羅蘭以一個天生的戰士的精神和信念探索精神和藝術的情感。音樂上,神秘而敏感地描述了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傳》,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傳》,最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傳》。所以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是顯著的。
書中有很多名人的名言,比如貝多芬:“一心為善,愛自由高于一切,只為王位,永不背叛真理。”如米開朗基羅:“越痛苦,越喜歡。”托爾斯泰:“在這個美麗的世界里,在這星星點點的廣闊天空下,人就不能活得舒服嗎?”他們在這里怎么會有一些兇仇的感情,有破壞同類的戾氣?人心中的一切惡事,一接觸自然就應該消失,這是善與美的直接表現。"
看完《名人傳》,我特別感動貝多芬完全失聰時的貧窮、殘疾、孤獨和痛苦,他創作了這么優美的交響曲,給人帶來了歡樂。
看完《名人傳》,我特別感動米開朗基羅對工作的投入:有好幾個月,他仰著頭畫教堂的拱頂,眼睛都碎了,連字都看不清楚;為了建造朱利葉斯二世的陵墓,他三年沒有休息。他從刑臺上摔了下來,腿受了重傷,還在專心致志地創作。
看完《名人傳》,我特別被托爾斯泰深邃的思想和博愛的精神所感動。他把財產分給窮人,他愛孩子辦學校……我知道愛是力量的基礎!愛是生存的理由!愛是托爾斯泰代表作《戰爭與和平》的精髓!
《名人傳》精讀一定會受益匪淺,我再讀一遍。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6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描述了三個偉人的一生,里面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
貝多芬用痛苦寫作的與生命對抗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享用不盡的神魂糧食;米開朗琪羅創編了永不磨滅的好作品;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里描畫了萬千性命的渺小和偉大。他們用他們的作品向全世界播撒愛的種子,同時控訴社會的不公,他們不向命運低頭。面對世界的哀苦,他們沒有一絲驚顫和害怕,他們的英雄品質就像是怒濤,就像烈風,不斷吹響歡樂輕快的號角。
他們從來不想別人傾訴他們的苦痛,事實上,他們的苦痛卻是別人無法想象的,他們堅信只要他們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哀苦一味沉淪,那麼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向生活的崇高境界邁進。
正如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奉告我們的樣子:“噢,人啊,你應該自強不息。”
這些人都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或是凄慘的命運在人的身體和靈魂上煎熬,在貧瘠和罪惡的鐵皮上淬煉著他們的心靈。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7
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
一個是意大利的藝術家;
一個是俄國的文學家。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國度,卻同樣的有著人性的真、善、美,同樣的為了一份事業而獻出了畢生精力。始終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巔峰。
強者無畏
貝多芬“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正如作者羅曼羅蘭形容的“他的整個一生都像是個雷雨天”。年少的貝多芬就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可以說他是音樂的天才,并且他的父親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恰恰就是因為這樣,在他父親強行的控制下開始學習音樂,也同樣開始了一個悲慘的童年。貝多芬卻沒有就此自暴自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接著,他又拜海頓為師,潛心學習音樂。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就在聽力正每況愈下的時候,這位“巨人”也曾想過放棄,放棄作曲,放棄生活。但是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爭,他終于開始面對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在痛苦之中為他人帶來歡樂,寫出了《英雄》、《田園》、《命運》等不朽的傳世佳作。可以說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
忍者無懼
米開朗琪羅“愈受苦愈使我喜歡”。實際而言,米開朗琪羅的生活并不算是痛苦的。他出生于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不像貝多芬一樣受到身體上的痛苦折磨,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就像活在高壓鍋里一般,巨大的壓力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專制的教皇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七十余歲的高齡居然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于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特定的時代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仁者無敵
托爾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出生于貴族家庭,從小就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的生活。但是,托爾斯泰卻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這使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自己身處社會的上層,心里卻始終想著社會的下層。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開始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托爾斯泰,要面對的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最終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借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古語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以及托爾斯泰,他們都是精神的傳承者,傳奇的締造者,世界的征服者。貝多芬的堅強;米開朗琪羅的隱忍;托爾斯泰的仁愛,無不謳歌著人性的光輝,書寫著真、善、美的華彩。他們不是傳說,但都是傳奇。他們就是一個個大寫的“人”。
《名人傳》的心得感想篇8
金色的九月,慵懶的陽光透過窗子,照著一本散發墨香的書——《名人傳》。《名人傳》這本書給我以很大的啟迪,特別是《貝多芬傳》頗受我的青睞。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許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后對于一位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后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癡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奏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動。貝多芬一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但是貝多芬最終獲得成功。
貝多芬成功的事跡,或許或已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標,目標一定能實現。自古以來,那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著名人士,在自己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16歲時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詩句,周恩來12歲時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在我們身邊缺少的還是這種毅志力,這種不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么也挖不到水,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并不是沒有水,而是他沒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決心,或許只要再挖一下,就可以見到水了,可他選擇了去挖別的地方,這樣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勞的。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可以打破的。
音樂應該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
音樂是一種智慧,任何哲學......必須擺脫其他人掙扎其中的苦難。
貝多芬的音樂可以讓人擺脫痛苦,可以讓人思想擦出火花。
一個貧困、殘廢、孤獨、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給他以歡樂的人,竟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壯語所說的一樣,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造歡樂。
貝多芬的精神必將永駐人間,年輕的朋友們,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于神靈,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說的:人啊!靠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