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
一個人的經歷再豐富,也絕對沒有書中提到的那么多,一個人的一生時間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我該怎么辦?只有學習,從書本上學習,當然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其他的,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如何成功和失敗,也是在學習,但主要是通過看書來學習。俗話說,學者不出門就知道世界上在發生什么。學了該怎么辦?我們也應該學以致用,努力在學習和實踐中取得成功。不管你不需要學多少,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的東西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解決問題。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也就是學習。舉個例子,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習公式,然后用公式回答問題。這就是學習。
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好士樂學。有些同志一看到書就焦慮,一時讀不下去。坐不住就學不會,當然也找不到學習的快樂。試想,書籍是思想本質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在思維的海洋中徜徉,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一些事情,應該是很幸福的。中考前,我因病不能學習。回到學校后,我自己壓力很大。有時候,我在一節課上做一道物理題,反復檢查。我的心沒有分心,我的精神世界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感覺很好。我不認為所有的感官刺激都像投入的感覺一樣好。回答問題后的成功感是外人想象不到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位朋友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相信真正朋友的概念是一樣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好的,朋友也是好的,如連綿不斷的水,從純到純,依靠水,互相幫助。有這樣的朋友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假朋友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利益是這類朋友存在的前提。如果兩個人之間沒有利益關系,自然就不會成為朋友,或者說這樣的人不能稱為朋友。
他不是一個完全有道德的人嗎?盡管人們可能不會注意到他,他也不會感到不安。這句話的土點可以翻譯成:人們不知道我們可以,但我們不生氣,所以我們不是紳士?這在現實世界中更合理。現在有觀點認為,能做一點,十點就能做,十點就能做,會有一點成績。如果你寫幾篇手稿和文章,你就會被發表。如果你唱一首歌,你會把自己當成明星。太浮躁了。農村俗話說,恐怕別人會把他當傻子。我覺得,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調,保持低調。那種善于炫耀和開發能量的心態是絕對沒有必要的,遲早會吃虧的。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2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再談《詩經》。《詩經》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邪”(“思”為語助詞,并非思想的意思)。這里的邪不是邪惡,而是邪曲,即偽飾。無邪,就是真誠無虛。李澤厚《今讀》引鄭浩《論語集注述要》: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徐之意。
若說“為人之學”,其中偽飾必然難免。文章偽飾并不難,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卻很少聽說有誰耗費心力去硬寫詩來偽飾自己,更不曾聽說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寫成的詩被譽為佳作。“詩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偽飾,即便試圖偽飾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詩最可稱得上一個“真”字。
《宋詩菁華錄》評陸游《釵頭鳳》曰:“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唯其情真意誠,筆端才能凄婉蕭索。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寥寥四句,語意平凡,直似脫口而出一般,豪無華麗辭藻可言,不帶半點修飾。但這首極為平凡的詩,卻因感情真誠,便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歡詩的,自忖也還有一兩分詩情,只是空有詩情,無奈缺少詩才,所以只能體悟詩人的情感,卻難以用好詩來表達自己。以前也曾硬著頭皮湊出幾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腳之極,看來這寫詩是勉強不來的。
孔子不是詩人,似乎也不見得有詩人氣質,但《詩經》是先秦思想家必讀的典籍,孔子沒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讀《詩經》,讀的是興、觀、群、怨之道(《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詩句都帶上了禮樂教化的色彩,這才有了《論語》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詩無達詁”, 況且詩中本就很多比興,后人對《詩經》斷章取義,強作類比,也無可厚非。而且這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本來就為孔子所慣用。孔子思想不重嚴密的邏輯推理,也很少論及“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他的思路多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為要求中見大智慧。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3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艱深,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
可是在20--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看到于丹老師講《論語》。由于于丹老師講的太精彩了,從此我每天中午準時收看“百家講壇”,慢慢地喜歡上了《論語》。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遺憾,將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現《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迪。
……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于《論語》的博大精深,終于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4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學習思考之,于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著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著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后,老師是扮演著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后,當選學生干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么來博得民心,用什么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么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并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
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著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后,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5
我和父親一起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通過我自己的理解與父親的解釋,我了解到了《論語心得》的內容以及《論語》的道理。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于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后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死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說:“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么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了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于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么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么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6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說: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現在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7
窗下桌前,我手捧《論語》,如同握著一位摯友之手,與《論語》的點點滴滴漸漸彌漫心間。我陷入了沉思……
結緣
我永遠忘不了九歲生日那一天,姐姐送給我一本書——《論語》。
看著這本裝幀精美的書,我好奇地說:“姐姐,這是什么?”“這是《論語》。”“寫什么的啊?”“是寫我們的文圣孔子的。”我又追問道:“那孔子是誰?”姐姐笑了,摸了摸我的頭:“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有三千弟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世界上名氣最大的讀書人,姐姐希望你做一個孔子一樣的人。”我不禁對這本書肅然起敬,決心好好讀一讀。
就這樣,我和《論語》結下了不解之緣。
相伴
看著看著,我漸漸喜歡上了這本書。每天早上,我一定要讀上兩句孔子名言才肯上學;每天晚上,我一定要讀上一個孔子小故事才肯睡覺。姐姐一回家,我就纏著姐姐談孔子,說《論語》。姐姐說我都快成“《論語》迷”了。不出半年,我就把《論語》背得滾瓜爛熟了。
感恩
從《論語》中,我學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有一次,我和好友吵架了,原因是我沒有如期歸還他的筆。我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卻堅持要我認錯。當我一想到《論語》中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便馬上醒悟,向好朋友道歉了。
還有一次,我語文考砸了,非常沮喪,心情和天空一樣灰蒙蒙的。可我一想到《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明白了失敗的緣由,立馬恢復了信心。
……
我感謝《論語》,因為我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懂得了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強加給別人;我感謝《論語》,因為我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懂得了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我感謝《論語》,因為我從“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中懂得了一個人不一定要什么大志向,一個最樸素最深刻的志向也許是最好的……我感謝《論語》給了我知識,給了我力量,給了我光明,讓我在國學的浸潤下茁壯成長。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轉眼間,《論語》已陪伴我三個春秋了。我愿《論語》伴我長大,將來成長為一個孔子一樣的人。
讀論語心得900字左右篇8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能夠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采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盡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盡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以往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著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于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以往問教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
教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于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并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歡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著自我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歡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