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
發言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更好地展現自己。在我們工作生活中,發言稿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該怎么寫發言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篇1)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地理是一門研究自然和人文的學科,學好地理能使我們開闊視野,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能夠熟悉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自然規律,了解我國以及世界的人文特色。我從小就對地理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對我們的地球充滿著好奇,我喜歡的科學家竺可楨就是一名杰出的地理學家。
這次我參與競爭地理課代表就是想很好的學好地理這門學科,而且也想幫助咱班的同學學好它。如果我當選了地理課代表,我一定協調好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按時收交作業,對同學感興趣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老師,讓同學和老師之間互動起來,給咱班帶動起一股濃厚的學習地理的氣氛。
希望老師和同學給我這次機會,我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的,謝謝大家。
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篇2)
學習方法:
一、預習:在預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后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了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__即找重點、難點__分別標出并記下來。
這樣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勢;這種需求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我們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聽課: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老師傳授的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真理;是老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精華。提高課堂效率是尤為重要:
1、做好課前準備:精神上的準備十分重要。保持課內精力旺盛,頭腦清醒,是學好知識的前提條件。
2、集中注意力:思想開小差會分心,要專心聽講,排除干擾。
3、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不要做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會取得的學習效果好。
4、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5、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有的同學在聽課,往往忽視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同時還要注意老師反復強調的部分。
6、做好課堂筆記: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筆記,一份永恒的筆錄,可以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語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因此必須記筆記。同時做筆記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協同工作可幫助學習。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祝學習成功!
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篇3)
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
今天,我校初二全體師生共聚在此,舉行隆重的生物、地理會考動員大會。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初中生活一天天地從我們身邊流過,在這些日子中,相信同學們都曾經在這校園里灑下過辛勤的汗水,體驗過快樂和憂傷。初中生活那么令人難忘,而轉眼間它已經過去了一大半,6月20日生地會考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準確地說,還有100小時,6000分鐘,360000秒!我們就會迎來進入中學以來的第一場重要考試。
6月20日生地會考會考成績要納入我們明年升學考試成績。納入升學考試成績的共有10個科目,除去明年的語文、數學、外語、政治、物理、化學、歷史、體育之外,就是今年的生物、地理。這是我們學業路上第一個有意義的成績!如果這次會考能考出滿意的成績,那么在初三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就能夠輕裝上陣,集中精力面對其他課程;而如果我們在這次會考中失利,那么在初三時便會背上一個思想包袱,影響升學的信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一段時間里,我們八年級的班主任老師、生地老師還有學校領導、老師們,以及我們八年級全體同學們都在不斷地在克服著天氣的炎熱、身體的疲憊、頭腦的倦怠,精神的緊張,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全力以赴,全體師生一起為地生會戰而精心準備。在這里,我向所有的無私奉獻的老師們和勤奮刻苦的同學們說一聲辛苦了!你們的努力定會有豐碩的回報,你們的付出定會有輝煌的結果,你們的汗水定會化作微笑和凱歌。
生地會考是我們人生旅途的第一次沖鋒,他關系著我們的前途和命運,挑戰生地會考就是挑戰命運和未來!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這兩年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6月20日,我們八年級的全體同學,就將走進生地會考的考場,接受人生第一次大考驗。同學們都知道,軍隊在臨戰前都要舉行誓師大會,為戰士鼓足士氣。借《曹劌論戰》中的話與大家共勉,“夫戰,勇氣也!”。試場就是戰場,6月20日,衡山四千多學子狹路相逢,考場爭鋒,勇者必勝。今天,我也想為我們八年級全體同學們鼓鼓氣、加加油。我只想送給大家四個相信:
(一)相信態度決定一切。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解決的是態度問題。我一直信奉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在復習迎考中我們絕大多數同學在對待生地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在最后的100小時,6000分鐘,360000秒!把這種態度和熱情保持到最后,切不可產生松懈情緒。
(二)相信自信就是力量。在最后的迎考階段、在即將到來的考試面前,我希望大家經常默默地對自己說一句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事實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難以做到。人自信了,會激情奔放,人自信了,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我們要充滿自信,別人能夠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夠做到。
(三)相信堅持就是勝利。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末路之難也,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同學們,我們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時越艱難、越關鍵,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能完成,功虧于不能執著堅持?,F在,不僅僅是在座的同學們覺得辛苦,覺得疲憊,全縣其他四千多名初二的同學也是一樣。最后100小時,6000分鐘,360000秒!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能笑到最后!
(四)相信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碧斓莱昵冢∮辛诵燎诘膭趧?,才會有豐碩的成果,不勞而獲的事情從來就是不存在的。請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有付出,就必有回報!前面的日子我們的同學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已經做到了全力以赴,精心準備,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堅信我們的付出會收獲豐厚的回報。
同學們,明天的輝煌是以今天的汗水與艱辛為代價的。今天的辛苦是為了明天的快樂,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的幸福。置身于競爭的洪流之中,面對省級重點高中的誘惑,面對未來的高等學府的誘惑,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別無選擇,面對考場這個戰場,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奮勇拼搏。同學們,今天你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你們為榮。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盼,不辜負老師的厚望,更重要的是不能辜負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我相信你們一定會贏得會考的勝利,翻開輝煌人生精彩的一頁。
最后,預祝全體同學20__年生地會考成功!
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篇4)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
下午好!
今年6月20日,我校初二年級159名同學將面臨進入初中以來的第一次真正的考驗——地理、生物會考。現在,離考試只有100來天的時間,為了及早地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使大家能夠和自己的孩子一道盡快地進入臨戰狀態,我們特意召開這次家長大會,其目的就是商討對策,達成共識,家校配合,全力備戰。在此,我想講四個方面的意見。
一、認識地理、生物會考成績的重要性。
從20__年開始,常德市城區初中學生的地理、生物會考采用合卷的形式進行考試(兩科一張試卷考試),滿分150分,其成績計入升高中時的總分。這兩科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能否上高中,或能否上重點高中,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關系重大??己昧耍瑫奈枋繗?,增強信心,為升入理想的高中增加一個很重的籌碼;考差了,甚至考砸了,會嚴重地影響到整個畢業成績。根據以往的經驗,要想考入省屬重點中學,這兩科的成績不能低于145分,假如丟分太多,很難從其它學科中彌補回來。如果讀一般高中(六中),這兩科成績也不能太差,因為按照國家政策,高中階段不屬于義務教育,市教委要在全市范圍內統一劃線錄取,達不到分數線,你就只能去讀職高,假如離分數線較近想讀普高,那么你就只能交納昂貴的辦學經費,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地生會考成績的分數,已經和經濟(錢)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或者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了你家學生的前途。
二、學校采取的措施
為了保證復習時間,保證地理、生物復習的系統性、科學性,盡最大可能提高每個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幾點:
1、成立地生會考迎考小組,加強學校的領導,加強集體的力量。為此,我們專門請出了富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迎考經驗的李盛艷老師,制定迎考方案,精選復習資料,統管生物總復習,我們要做到校長抓、科任老師抓、班主任抓,舉全校之力,打好地生會考這一重大戰役。
2、加強對外聯系與溝通。我們多次和市教育局基教科、教科所聯系,以取得他們在業務上對我們的指導,我們還加強了和兄弟學校的溝通,以便了解最新的迎考信息和動態。譬如說,從市教科所,我們就了解到,現在的中考改革已經加速,會考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4月份,我們將派老師參加全市生物迎考復習研究會,以便在會考前獲取最重要的考試信息。
3、增加地理、生物的學習時間,加大管理力度。為了保證復習時間,我們增加了地理、生物兩科的上課時數,即由原來的每周3節增開到每周5節,也就是從下周開始,每周星期六上午上生物、地理課。其中,鮑慧老師繼續上新課,李盛艷老師同時開始上復習課,四個班的班主任老師全部上班,主管校長也全程坐班,加大檢查督促的力度。可以這樣說,這樣的授課時數,這樣的管理力度在市城區學校中是非常少見的。
這里我要說明的是,我們舉辦地生業余培訓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絕不是為了經濟利益,之所以收取一定的費用,完全是為了維護正常的開支,譬如說老師的加班加點,印發各種資料等等,我想,這一點開明的家長是完全能理解的,也絕不會斤斤計較的。
三、學校的希望與要求
為了全力備戰復習迎考,我提三點希望:
1、希望科任老師吃透教材和新的考試標準,精心準備復習資料,精心篩選復習題目,科學地系統地搞好復習。
2、希望家長們密切配合學校的行動,配合各科老師制定的學習計劃,多操心一些,多辛苦一些。比如老師規定的要在家長手中背誦過關的任務,家長一定要督促完成,不要隨隨便便就簽字。
3、希望家長們多關心自己的學生。進入會考階段,他們的學習任務比過去更加繁重,家長們要從生活、心理等方面比以往更加關注自己的孩子,譬如說合理地安排飲食,科學地安排時間等等。
四、學校的目標
去年,我校首屆學生參加地生會考,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三項綜合指標和每一個單項指標均列市直25所學校第二名(僅次于長怡實驗學校),今年,我們要保持市直第2名并向第一名發起沖擊,我們要有40%以上的學生成績優秀,20%的學生成績在145分以上,這就是學校的目標。
我相信,有家長們的鼎力支持,有老師們的辛勤工作,有同學們的刻苦學習,有學校的高度重視,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地、生會考的勝利。
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篇5)
初中地理課《印度》教學反思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以中印國情的相似為主線,層層深入,貫穿全課,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在學習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時,注意和中國的比較,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反思我國的人口問題,由印度的水旱災害聯系到我國的三峽工程,由印度的農業改革聯系到我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業聯系到我國軟件業的'差距。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現象和特征,在相似國情的基礎上了解印度的獨特性。我認為學生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識記地理基礎知識,更要學會地理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有所判斷、解釋和運用,以便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揚己之長、補己之短,對別人一些成功的經驗善于學習和借鑒。
為了比較的完整性,列舉了文明古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發展中國家等基本相似點,從而導致本節課容量比較大,加上計算機故障,有些重點、難點(如氣候、農業)分析得較為倉促些,原來設計的小組討論競答未得以充分施展。開放式多媒體教學容量大,更需要教師把握突出重點,給學生清晰的思路、鮮明的主題。
地理課代表高中發言稿(篇6)
初中地理課教案《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旅游資源的分類。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記住地理知識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強學生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1、我國的民俗。2、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
【教學難點】我國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與該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授式、讀圖分析法 、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課件學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談談旅游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展示圖片
[轉承]我國疆域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板書)
二、民俗與環境
1、[自主學習] 結合學案問題提示,認真預習教材P92-94頁內容,仔細研讀教科書。
2、【解釋】民俗即民間風俗。
3、活動:閱讀“地方美食圖”、“中國民居圖”、“中華民族服飾圖”和有關資料,體會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民居、服飾的地方特色。
4、[講述]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差異、風俗習慣不同,飲食文化、建筑藝術、節日慶典、衣著禮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分別從食 、住 、衣 、行 、節日慶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異。
(1)食:學生讀【知識之窗】 了解我國的八大菜系 課件展示地方美食圖片
【學生活動】 課本P92 活動、P93活動1、2。
(2)住: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圖片中國民居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1
(3)衣: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展示圖片中華民族服飾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2
(4)行:學生交流 南方與北方的交通差異
(5)節日慶典(視頻播放)
6、拓展練習:
三、旅游與文化
(1)旅游業及其意義(播放視頻)。
(2)我國旅游資源的分類.
(3)世界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分類,找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景點,并完成P96活動1
(4)旅游業的開發與保護因注意些什么?(視頻播放)
四、作業 完成學案 練習冊
板書設計
一、民俗與環境
1.民俗差異
衣、食、住、行、節日和宗教
2.民俗差異因素
地理環境
歷史習慣
風俗因素
二、旅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