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顯得多么渺小,而在團結友愛的人類面前,災害又顯得多么的不堪一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1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反映災難的影片,整部片子都表現出“愛”的主題。父母對子女的愛,丈夫對妻子的愛,解放軍對人民的愛,人們對生命的愛。
影片開始的場景就是漫天飛舞的蜻蜓,這預示著災難的來臨。頃刻之間,大地在震動,房屋倒塌,山河顛覆,人們在彷徨中嘶聲力竭地吶喊……家園被摧毀,千萬條生命被毀滅。這一切都令人震撼。在那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它在災難面前不堪一擊;在那一刻,我也看到了生命的堅強,它竟然不曾屈服;在那一刻,我還看到了親情的偉大,愛情的無私;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奉獻與責任,一個女人的堅強與勇敢。
由徐帆飾演的母親在痛失丈夫之后,面對著“救姐姐還是救弟弟”的抉擇,她痛苦、無助。這種痛苦,這種無助,不是誰都可以體會的。母親的本能讓她不愿放棄任何一個,所以她不停地重復“兩個都救,兩個都救……”。迫于情勢,她最終做出了折磨了她32年的選擇—— “救弟弟”。其實無論選擇誰,她都是最痛苦的,無論救誰,她都會愧疚一生。
同時,這三個字也使水泥板另一頭的姐姐流下了絕望的眼淚,讓她失去了生還的希望,年幼的她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奈,甚至給她造成了一生的陰影。也許一個西紅柿的偏袒她能接受,但這是生命的抉擇。母親的一個選擇,在拯救一個生命的同時,也在摧毀了另一個小生命。后來,她從死人堆里爬了出來,衣不蔽體的她在那片廢墟里無助地張望,除了一對找尋希望的眼睛,過去的天真和幸福,在她眼里完全成了奢侈和虛華。這時,一個解放軍救走了她。后來,她被陳道明和陳瑾飾演的解放軍夫婦收養了,她的生命得到了重生,因為養父母對她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
在重獲新生之后,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他們都長大了,姐姐有出息了,弟弟發達了,但他們在這些流年里從來沒有過交集。那個生活在心靈枷鎖下的母親日益老去,昔日的光采不再,逝去的是年華,也是她的青春。不變的是她的堅守。為了女兒、丈夫在“記得”回家的路,她始終堅守著那所破舊的房子;為了堅守愛情,她孤獨終身;為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每當給兒子買一份書就會給女兒買一份。
年輪輾轉,32年過去,2008年在那場讓我們至今仍記憶猶新的災難里,姐弟倆相遇了。闊別32后的重逢,是悲喜交加的。這份失而復得的親情,母女相見, 32年為了的懲罰終于到了盡頭。白發蒼蒼的老母的一個跪,讓女兒和兒子以及所有觀眾都非常震撼。這樣她的心才可以解脫。
也許只有經歷了死里逃生的洗禮,才明白生命的可貴;也許只有遇到過災難的人,才知道災難的可怕;也許只有失去過親人的人,才體會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也許只有無家可歸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辛酸;也許有錢的人就不會懂得缺錢的悲哀;四肢健全的人感受不到殘缺的無奈;青春蓬勃的生命想像不到年邁的孤獨……
《唐山大地震》教會我們珍惜擁有,珍愛生命,感恩他人,心存善好。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2
7月23日,我和媽媽、奶奶一起去看電影《唐山大地震》。電影講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
那一天,動物們表現的和平常大不一樣,尤其是蜻蜓,遍地都是,到處亂飛,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這是災難來臨的前兆。夜晚,一陣巨大的“轟隆”聲,把沉浸在美夢中的人們驚醒了,大地劇烈的震動起來,這時候人們才明白是地震了!
方登、方達姐弟倆被壓在廢墟下,他們的爸爸為了救媽媽而犧牲了。人們發現方登、方達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面的兩端。只能選擇救一個,可是他們的媽媽一個也不想放棄,兩個都想救,但是余震又來了,沒有時間再考慮了,媽媽最終選擇了救弟弟。被壓在樓板下說不出話的姐姐清楚的聽到了媽媽的選擇,心都快碎了。姐姐方登在拉尸體的車上奇跡般的醒了過來,后來,被一對好心的解放軍夫婦收養。姐弟倆一天天的長大,成長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們都參加了唐山的志愿者救援隊,這才相會、相認……
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媽媽和奶奶哭了很多次。我為了不破壞自己小小男子漢的形象,硬忍著才沒讓眼淚掉下來,真是太太太感人了!
影片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我也明白了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災難,只要心里有愛,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3
最近,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它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為了救妻子李元妮,丈夫方大強死了。孩子方登和方達都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如果救方登,弟弟方達就會被壓到,如果救姐姐方登,方達就會被壓到。周圍余震不斷,若再不下決定,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在萬不得已的情景下,母親做出了決定:“救弟弟吧……”兩個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的聽到了媽媽的話。震后,李元妮堅強地獨自撫養著失去一只胳膊的兒子,而劫后余生的方登卻被軍人王德清收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后的汶川地震,他們才重新相逢。最終姐弟倆一同回家看母親。老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忘。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淚如滂沱。電影的最終,女兒最終寬恕了媽媽。
母親李元妮在應對救援人員的問題:“到底救哪一個”的時候,泣不成聲地說:“都救”??墒?,如果再不忍痛放手,兩個都會失去。女兒年紀雖然小,但也很懂事:弟弟被人欺負了,身為姐姐的要保護他;弟弟和自我都喜歡吃西紅柿,只剩一個西紅柿的時候,姐姐也要讓給他吃。當方登聽到“救弟弟”這三個字,她哭了,她恨、她委屈、她絕望,但自我卻活了下來,于是她再也不要認這個救弟弟舍棄自我的媽媽。
母親和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后,應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終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和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母親一向都沒有再嫁,是因為她的心里一向放不下方大強。她也沒有離開唐山,因為她怕方大強和方登回家,會找不到,所以年年都要講一次家的地址,講了整整32年。母親心里憋了32年的是對方登的愧疚,她這32年來,一向都在忍受著折磨。
養父母給予方登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生命,對待方登視如己出,把她當做自我親生的孩子,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表達了人性的關懷,拍得十分真實,十分震撼人心。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4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1976年"23秒、32年"的故事。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一家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停止了手敲地面,處于昏迷狀態,被"安置"在死人堆里,經過大雨的淋漓,她慢慢的醒來,被一位解放軍救走,經過治療回復,又被解放軍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
震后,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后余生的方登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因為媽媽元妮做出了萬不得已的選擇后,使方登在內心深處對媽媽產生怨恨,養父多次催促回唐山找親人,她都默不作聲。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姐弟倆同時參加了救援工作,使失散32年的他們重逢。方登在參加救援的過程中,也諒解了當年媽媽的選擇,內心里原諒了媽媽,使32年的怨恨得以釋懷。馮小剛導演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里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對于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后遺癥,不僅僅是震后的生存問題,更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后人們如何釋懷并擺脫心靈的枷鎖。
《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一部反映了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也是一部呼喚親情的影片。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5
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了《唐山大地震》的電影。
電影講的是一對龍鳳胎,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達。大地震的時候他們的爸爸大強沖進房子救他們,結果房子倒塌了,因為爸爸推了媽媽一把,媽媽幸免于難。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石頭壓住了,幾個救援人員發現了他們,救援人員老說只能救一個,方登和方達的媽媽元妮總是說都救,最后迫不得已才說救弟弟。弟弟獲救后,少了一只胳膊。大家都以為姐姐死了,其實姐姐并沒有死,后來姐姐被解放軍給收養了。姐姐認為媽媽放棄了她,她恨媽媽,三十年都沒有回去看過媽媽,也不和他們聯系。弟弟和姐姐后來都去參加了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姐弟倆終于在汶川災區重逢了。最后姐姐跟著弟弟去見了媽媽,她知道了媽媽這么多年來一直生活在災難的陰影里,她給媽媽道歉,因為她認識到自己不該那么多年了都不去找她的媽媽,她不該折磨媽媽三十年,最后媽媽和姐姐都原諒了對方,一家人團聚了。
我覺得方登在汶川大地震后自愿去救援做得很對,她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很好。但是她有的地方做得很不對,當時她媽媽雖然沒有先救她,但那也是情非得已,她也不應該這樣去折磨她的媽媽,不該三十年了都不去看自己的媽媽。我還覺得方達在汶川大地震后做得很好,他給災區的人們捐了很多的物品,還有他很孝順,他要買新房子給他的媽媽去住,他媽媽都沒有答應,那是因為他媽媽懷念他的爸爸和姐姐。地震無情人有情,地震給人們的傷痛是永恒的。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6
有一種情,叫親情;有一種愛,叫母愛。
一場無情的地震,使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變成了一家兩口,但那位母親還不知自我的女兒被一位解放軍叔叔收留。小女孩心中一向有陰影,因為在她和她弟弟之間,她的母親選擇了弟弟女孩長大后,在另一次地震中,最終理解了自我的母親。
在小女孩的成長過程中她一向記得三個字,也是讓她徹底絕望的三個字:救弟弟。對于她,這樣的選擇也太不公平了,有什么事,都是她做,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弟弟吃,最終連生的期望都不給她留下。
小女孩獲救后,也許他對自我的生活有怨有恨,不是也許,是必須。然而她的母親也在為失去她而痛苦。對于這位母親,她得到兩條命的喜悅,也掩蓋不了失去一條命的痛苦。當初在選擇時,他曾央求過:兩個都救。這說明,他同樣不想失去女兒。只可是條件不允許罷了。我們也再也沒有理由去責怪那位母親的偏心。
在女兒前去救援時,看到一位母親為了挽救她女兒的生命,竟選擇了鋸掉她女兒的腿,而真正據掉后,她的母親卻又哭著喊要她女兒的腿。在這位母親選擇后,女兒問:“你不怕你女兒將來恨你?”她說:“恨就恨吧……”
恨就恨吧多么簡便的四個字,卻是經過多少思想斗爭后得到的?她為了換回女兒的生命,寧愿讓自我養大的女兒恨自我。
這時,女兒似乎明白了,母親也是被逼無奈才選擇救弟弟,她說出這三個字,經過的思想斗爭也不比那位母親少,她應當原諒她母親,因為她母親為她已付出了更多的代價。
我最終明白:什么情都會磨滅,但親情不是,什么愛都會黯淡,但母愛不會。
《唐山大地震》觀后心得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