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
2022年3月,《征程》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列入2022年廣播電視重點節目名單,屬于“奮進新征程”主題。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五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篇1
這是一部新時代的群英譜,這是一部中國基層新實踐的生動畫卷。這里有帶著夢想出發、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奮斗精神,有到中流擊水、舍我其誰的奮斗姿態,有披荊斬棘、風雨潑墨寫春秋的奮斗本領,還有大道同行、山河落筆續華章的不懈追求。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中央文獻研究院共同創作的大型紀錄片《征程》,9月27日起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首播,科教頻道次日20:00檔重播,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
“視野廣、選材準、轉化透、人物活、故事奇、情感暖、手法新”,《征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折射大時代,用精彩的瞬間、感人的細節、標志性的成果呈現中國這十年的非凡成就。
《征程》共20集,每集30分鐘,是一部追夢路上牢記囑托、不負重托的奮斗史。
故事的主角既有設計中國高鐵、AG600水陸兩棲飛機的工程師、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育種專家、走向深海的勘探工人,也有在大陸創業的港澳臺青年、用數字化創新傳承敦煌藝術的守望者以及練兵備戰的陸海空官兵,還有當年沿著懸崖去上學現在過上幸福生活的孩子們。
他們是傳承文脈、鐫刻歷史的藝術家,時尚的“新農人”,一波三折堅持到底的藥價談判代表,守護家鄉碧水的護漁員;他們是在北大荒凌晨三點迎接第一縷陽光的農機技術員,在中國南海開采油氣的工程師,祖國最西陲的帕米爾高原的駐村干部……
擼起袖子加油干,每個人都了不起!他們的足跡遍布神州,他們用動人的身影勾勒出多彩的中國畫卷!
追夢征程,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篇2
大型紀錄片《征程》第二集《沸騰的鄉村》通過講述四川崇州90后“農業職業經理人”王伶俐回鄉創業,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機械化的種植,助力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浙江富陽朱梅娟借助美麗鄉村生態優勢開辦民宿,在國家政策和村黨委的支持下,和鄉親們一起發展民宿產業、共同致富兩個故事,展現新時代鄉村的壯麗畫卷。
在四川崇州,90后姑娘王伶俐畢業后,選擇返鄉成為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王伶俐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機械化的種植,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更多像王伶俐一樣的“新農人”,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浙江富陽,是著名國畫《富春山居圖》繪就之地。借助當地打造美麗鄉村的生態優勢,60后“老大姐”朱梅娟開辦民宿,生意紅紅火火。在國家政策和村黨委的支持下,朱梅娟和鄉親們一起從事民宿產業,共同致富。當地完善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距,繪就一幅跨越古今的“富春山居圖”。十年,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篇3
十年,是時間的跨度,人生的刻度,也是衡量家鄉變化的尺度。
在溫州博物館歷史館內,有這樣一個主題:溫州人,一個生存與發展的故事。這句話精辟概括了溫州的畫像:一個為了生存而崛起的城市。
溫州人是不安于一隅的。在我的記憶中,有許多結伴到全國各地做生意的叔叔阿姨,他們在各個領域摸爬滾打。從紐扣到鋼筆,從服裝到眼鏡,從皮鞋到電器,從生發劑到打火機……
這也認證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哪里沒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在開拓市場。盡管這條路步履艱難,但溫州人敢想、敢拼、敢闖、敢走。
但對于許多溫州人來說,無論已經走了多遠的路,鄉音鄉情仍難以忘卻,家還是一生的牽掛。可以聽到,他們回歸故里的腳步聲真切而急促。
部分在外的溫商、溫州人回流浙江省內,許多畢業大學生也選擇留在家鄉發展。相比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近10年外出常住的溫州人已從96.1萬下降到72.45萬。
他們看到家鄉在發展在進步,營商環境有了變化,出現了更多合適的發展空間。除此之外,政府號召的“溫商回歸”政策也切合了一大批在外溫商心靈深處的鄉愁,點燃了他們反哺家鄉的創業激情。
回鄉的溫州人道出了他們內心的聲音。
有些人說,每一次回溫州都能看見城市發展越來越好,同樣也激勵著他們回家創業。回報故里,為家鄉發展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也是拼搏這十多年的意義。
還有些人說,走遍千山萬水、闖遍五洲四海,不管走多遠,最魂牽夢繞的地方還是家鄉,還是溫州。外面的食物再有滋味,也不如家鄉的咸糯米飯和甜豆漿。
十年前,他們走南闖北,拿著產品開拓市場,揣著資金辦企業。十年后,我們看到許多溫州人帶著拼搏出的成果回到家鄉再發展,為這片熱土添活力。這十年,溫州人步履的變遷,也映照著溫州發展理念、發展環境的嬗變轉型。
出去的理由千千萬萬,但歸家的理由只有一個。“任憑世界萬千繁華,難抵吾心所安”。
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篇4
十年是個很特別的時間跨度。它足夠長,讓一些長期的變化可以發生;它又足夠短,讓我們不至于忘了之前是什么樣子。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櫛風沐雨。時代變遷,每個人都是親歷者,更是見證者。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家鄉處處都發生著改變。你,還記得家鄉十年前是什么模樣嗎?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策劃出品的《家鄉這十年》音頻節目正式上線,由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獨家播出。節目選取國內有代表性的城市,邀請當地青年明星帶你“穿越時空”,與你分享他們家鄉最近十年的故事。
9月23日即將上線的第一期節目中,楊紫將帶大家走過縱橫數百年的北京中軸線,俯瞰一場由時光雕琢出來的城市變遷史詩。接下來,我們將跟隨更多藝人的聲音,走進更多的城市:與白宇一起撫摸西安南門城墻,感受現代與過往的交融;行走在南頭古城,許凱為你講述深圳城中村的十年蝶變;漫步小清河畔,和李一桐在熱氣騰騰的煙火氣中品讀濟南的向美之變;樂山大佛“洗腳”之后的風雨往事,聽王鶴棣娓娓道來……
家鄉帶給每個人難以忘卻的記憶。正是這一粒粒細小的泥沙,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堆積成令人魂牽夢縈的故土,堆積起一座又一座高大的山脈,堆積出我們祖國的萬里江山。家鄉的每一處細微的改變,匯聚成祖國蓬勃興旺的巨變。憶往昔,看今朝,你的心中會否也有萬千感慨?
歷史的車轍不斷向前,但是留下的記憶永遠不會磨滅。光陰的故事,仍在繼續。
2022《征程》優秀觀后感篇5
記得小時候,父親在瑞昌高豐中學教書,每個星期六下午從高豐中學騎自行車回家,每次都要騎好久,遇到上坡,便推著自行車走,非常辛苦。當時的國營人民機械廠就建在瑞昌洪下鄉的山溝里,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出行環境,該廠對原有的瑞昌城區至洪下鄉土路進行碎石硬化。修好后的砂石路,雖然不平坦,但很開闊。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我們所有人都為之歡呼著:“現在下雨天終于不用穿膠鞋了,外出再也不用看天氣了。”后來,瑞昌交通局對洪下至肇陳的公路進行了砂石路改造,天氣好的時候勉強可以通車。由于源頭山山高路陡,雨雪天氣,立肇公路則無法通行。
記得上世紀80年代,瑞昌汽車隊開通了瑞昌至洪下的客運班車,每天早上從瑞昌城區開到洪下,只有一班車,下午從洪下回城區,特別難等。父親有事去洪下,下雨天早早就要去汽車站坐班車,天晴的時候還是騎自行車去,每次都是一整天。
到了2000年時,我們這里大力實施了“村村通”項目,立肇公路是瑞昌市的一條省級二級公路。當時瑞昌市委、市政府爭取到江西省交通運輸廳的財力支持,全市干部職工積極捐款,把立肇公路進行柏油路改造。歷時兩年,立肇公路柏油路全線貫通,結束了立肇公路砂石路的歷史。記得當時竣工的時候,瑞昌市政府還舉行了隆重的慶典儀式,我們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微笑,載歌載舞在路上歡奔著。
到2016年的時候,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不斷加大,民生工程的實施項目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江西省在全省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立肇公路也列入江西省農村二級公路改造,其中源頭山新建隧道。經過3年的建設,立肇公路水泥路全部完成,源頭山隧道于2018年年底通車,通往各個行政村的通村水泥路也全部完成。通過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和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的實施,逐漸打通了農村道路的“毛細血管”,使“斷頭路”逐漸循環起來。沿線鄉鎮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土路、砂石路全部都被嶄新的水泥路、瀝青路所代替。從瑞昌城區通往沿線鄉鎮的村鎮公交也開通了,沿線百姓出行更方便、快捷了,從而帶動了沿線鄉鎮經濟發展,為沿線百姓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
通過“四好農村路”項目的實施,使我們家鄉道路發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如今在瑞昌市,農村家家戶戶都通上了水泥路,鎮、村都有公路管理站,每條道路都有道路養護工,村鎮公交車能開到家門口,從此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難困境。通過新農村建設,以前破舊的房屋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別墅。看看如今的變化,心里有說不出的感慨,是民生工程讓我們的家鄉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好、路越走越寬。
泥路——柏油路——水泥路,家鄉道路的變化,是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真實寫照。一次次蛻變,無不展現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