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
《華爾街》是一部以美國紐約華爾街為線索的,內涵著現代金融的來龍去脈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拍攝的,在整部影片當中采用了紀實的手法,采訪了眾多金融企業的領頭人,為觀者講述了一個又一個關于資本的故事。華爾街是一部以美國紐約華爾街為線索的,內涵著現代金融的來龍去脈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以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拍攝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1
華爾街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但也是滋生貪婪與罪惡的地方,像電影中戈登一樣吃人不吐骨頭的股市黑手和銀行家比比皆是,他們的手段高明,往往能逃過法律的制裁。電影中有這么一句經典臺詞:“貪婪是個好東西”,雖然它不好聽,可是默默被它指引著的人卻很多。
盡管戈登的違法行為讓華爾街的大多數人反對,但他大的價值觀還是被贊同的,合法的騙局能給資本家帶來金錢,所以他們一定會去做。等到金錢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大了的時候,他更多的動機是為了參與這種挑戰并且成為贏家。
機遇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關鍵點,在巴德催頭喪氣地回到原來的崗位的時候,那通關鍵性的電話打來,他被認同了。對于渴望出人頭地的小人物來說,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他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同時也步入黑色渾濁的腐朽黑暗的新環境。在這個時刻的轉變,考驗的不只是巴德的定力,也考驗著我們在貪念面前的表現。
這部電影塑造了電影歷史上批判現實丑陋的最閃亮一面。在巴德得知“藍星航空”的悲慘命運的時候,那種驚訝和悔過的神情表現的很自然,那種復雜的心情困擾著他的思想。他困惑著,他在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他在思考這段時間的富貴到底是為了什么。人性的貪婪和人性的良知在這里赤裸裸的表現出來,特別是這種強烈的人物心態對比,這種人物心態和思想的彷徨,在這里表現的如此真實。讓人嘆服。
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這部電影在人物的塑造上,不可否認的成功,導演大膽的披露著華爾街浮華背后那丑陋的一面。可惜這是一部電影,而不是一部紀錄片,否則披露出來的東西絕對不只是電影里那么簡單的一個故事。而應該是恩多的我們所不知道的手段和技巧。當然這應該是不可能拍出來的。不過該電影還是有自己特別的紀念意義,特別是放在今天,放在金融危機過后的日子,這個故事還有警示我們的意義。貪婪的結果始終是把自己吞噬,最后自己成為貪婪最美味可口的食物。特別是巴德最后的懺悔和反擊,讓人大快人心,不過結果還是他為自己的過錯接受應有的懲罰,特別是最后他走在法院門口的階梯上,望著父母的眼神,他回歸了,他知錯了,他心甘情愿接受懲罰,那燦爛的表情,我至今都難忘。他就是用著這樣的表情,走在去法院的路上。
人類貪婪的欲望與道德法律的交鋒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貪婪是魔鬼,是洪水猛獸,會吞噬我們的靈魂,撕碎我們的心靈和肉體。可我們也必須保持必要的貪婪,對知識,對生活,這也是我們奮斗前進的動力。就像恩格斯所說的,人類的貪婪、欲望是永不滿足的,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杠桿。可在兩者之間究竟保持什么樣的平衡,什么的尺度,可能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解答了。
影片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道格拉斯飾演的蓋葛在影片中經常教導巴德的那些話,自信、貪婪、赤裸而直白的語言,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是會有感觸的。
“外面的人買股票是猜的,我可不會亂槍打鳥,我只做最有把握的事。”
“你(巴德)沒有我想象中聰明,你有沒有想過為何基金管理人,打不過史坦普500股價指數,因為他們是綿羊,綿羊就是要被宰的。”
“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多數比狗屎還不如。(股票買賣)這一行需要窮苦的聰明人,要夠饑渴,還要冷血,有輸有嬴,但要一直奮戰下去。若你需要朋友,就養條狗吧。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
“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局內人,那你就是出局了。”
“我不是指年薪40萬、在華爾街討生活的老古板,坐坐頭等艙、生活舒適就算了。我說的可是大筆的現金,有錢到可以自己買飛機,有錢到不會浪費時間,我說的不是五千萬而是一億。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當無名小卒。”
“美國企業的法則似乎變成了,不適者生存。而我的看法是,你要不就做對,要不就是被消滅。”
“(賺錢)這不是夠不夠的問題,這是場零和游戲,非輸即嬴。金錢本身并沒有輸嬴,只是轉手了而已,就像變戲法一樣。”
“我不去創造,但我能擁有。規則就是我制訂的,朋友!”
共同的夢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市場是殘酷的!
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2
人欣慰的,親情、正義、良知還是戰勝了人的貪婪欲望。
本片描述了一個年輕的底層股票經紀人Bud,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一心想通過結識大人物飛黃騰達。憑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聰明才智以及適時的機遇把握,他終于結識了金融大亨Gekko,并在Gekko的指引下通過獲取內幕消息和充當間諜幫其賺取了巨額金錢,作為回報,自己也收獲了金錢、豪宅和美女。為了拯救父親所在的航空公司,Bud建議Gekko收購航空公司,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拯救計劃。后來Bud偶然了解到Gekko收購航空公司的真相,不是為了拯救這家公司,而是為了將公司清盤變賣,獲取更大的利益,而罔顧航空公司眾多工人的利益。他的正義與良知支持他同航空公司的人一起反戈一擊,挽救了藍星,也使Gekko蒙受巨大損失。氣急敗壞的Gekko揭發bud從事非法金融交易的事實而被逮捕,Bud在同Gekko見面時偷錄了Gekko自述犯罪的證據,親手將之送入了監獄。
影片活靈活現的展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全過程,華爾街這個集合高端人才的地方的人們是如何憑借投機、欺詐、炒作等非法融資手段賺錢的,將人前光鮮亮麗、備受尊重的金融騙子的貪婪嘴臉演繹的淋漓盡致。
沒有一個在華爾街工作的人會心甘情愿的一輩子坐在最底層,費勁唇舌、耗盡體力只換來依然入不敷出的窘迫生活。就像bud所說: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換到電話的另一頭,在那里才有錢賺。當今的社會,無論多清高,多視金錢如糞土,沒有錢,就是寸步難行。bud沒有錯,他想擁有財富,不用到處欠債還貸,只是他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快速致富但違背良知、忽視法律,一條駛向深淵的不歸路。就像joe說的:人往深淵里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了解自己的個性。可是為時已晚,一切以投機欺詐、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的謀取暴利的行為終有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那一天。貪婪無止境,在金錢、美女、豪宅誘惑蒙蔽雙眼的時候,問問自己的良心,這筆錢我是否賺之有愧,它是不是應該屬于我。沒有一夜暴富的方法,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才是最貨真價值,最穩健的攀高峰的途徑。
真的不想在將來做一個大金融騙子,雖然有些時候入了這個行當就難以擺脫忽悠、夸大等手段來爭取客戶,但昧良心的錢不賺,越法律規范的事不做,憑借自己所掌握的金融知識幫助客戶實現其投資期望,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
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3
在沒有選擇金融這一專業之前,就對神秘的華爾街充滿了好奇,而好奇心主要來源于它巨大的財富,所以就選擇了把《華爾街》作為了我觀看的對象,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僅選擇了資本無眠和拯救危機兩節來換看。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金融全球化也日漸成熟,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個覆蓋所有角落的金融網,而華爾街這條僅僅500米的街,卻成了整個世界金融網的中心,掌控著全球的金融市場。影片指出,華爾街的主要功能是高效融資,分散風險。這其實和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的功能是一致的,但有不同是金額與效率,作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每日進出華爾街的金額達到了2萬億美元,這是沒有任何一個金融中心可以比擬的,另外單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達到了3000所,而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90多家都在華爾街上市。通過華爾街籌措到的資金被運用到各個領域,最典型的就是好萊塢的電影,好萊塢電影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拍,不僅僅是因為技術問題,更關鍵的龐大的資金投入,而好萊塢電影就能夠依靠華爾街來籌集所需的資金,拿《阿凡達》來說,總耗資3.5億美元,都是從華爾街的來的。
華爾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紐約證券交易所,從05年開始了交易的信息科技化,交易工具全面使用互聯網,這樣使交易不再僅僅局限于所內,在世界任意角落都可以隨時獲取信息進行交易,更先進的是,有交易所編制了計算機自動交易程序,計算機可以自行獲取數據,進行分析,自行決定證券買賣。于是就有人預言,未來個個交易所股票買賣的輸贏,不再取決于是否擁有優秀的證券交易員,()而是更先進更完善的計算機程序。當然有利必有弊,很多人都把20--年9月29日道瓊斯指數最大單日點數跌幅--下跌777.68點歸因于計算機自動交易。所以說,金融全球化離不開金融科技化,但是科技也是有利有弊的。
20--年3月美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低價收購,成為金融危機的第一滴血。兩大房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局,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機正式登場。面對危局美國政府宣布了8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卻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個人失業,公司破產,國家經濟動蕩,讓拯救的過程極具挑戰。而就在80年前,正經歷戰后繁榮的美國,同樣遭遇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1929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災難性的一年。資本主義世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影響也會隨著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的擴大,所以我國面對外來的金融沖擊和內在的金融系統問題時,應該要借鑒華爾街成功的經驗,也要以其失敗的地方為鑒,努力完善我國金融體系。
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4
1.對于熱愛金融背后的邏輯、盈利之道的朋友,30分鐘女主角老爸演講的核心主題是:”人性本貪婪,貪婪自會杠桿,杠桿形成泡沫,泡沫最終破滅”,電影在55分鐘開始,女主角的老爸提到了郁金香投機熱,最終泡沫破滅,然后在109分鐘,老爸再次在電話中提到:“我在找有危機的證券,在政府之前得到它”,這正是抓大行情之道,只是背后需要多年的積累!喜歡索羅斯的朋友一定會有深度同感!
2.關于人性A:老爸從監獄中出來通過未來女婿一次次的“交易”獲得了女兒的原諒,然后以欺騙的形式套取瑞士銀行里面的1億資金,用危機證券將1億的基金做到了11億美金,這里的欺騙可以看出來,在有機會讓自己脫胎換骨,改頭換面還是女兒的感情重要,即使是一個快要入土的老頭,最終“高位的風光”還是占了上風!
關于人性B:男主角在劇情中有很多任務,其中一個是復仇!在復仇還是跟著金融界巨頭無線好的前途面前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復仇,這在當下的社會中很難出現,因為當下的老板在你面試的當天起,就已經在內心給你一個明碼標價之外沒有任何感情,少有的鬼才除外,說到底,如果老板對員工如同兒子般對待,不僅死前會得到忠誠,死后還有“意外收獲”,只是現實中少有!
關于人性C:53分鐘男主角問BOSS(布雷頓)你心中的數字是多少,BOSS回答”無限”,已經達到頂峰的人對現狀依然“不滿”,知足的境界非一般人能達到!
關于人性D:BOSS(布雷頓)在會議中通過道德風險和精湛的談判藝術將老BOSS落井下石,不要小看最后的一句“3塊,一毛都不能多”,這直接要了已經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老BOSS的命!對這種狡猾的BOSS只能用鱷魚來形容,夠狠,但是最終被調查!在08年的金融危機時,以白騎士代表的巴菲特是以高額的回報在低價購買了高盛的優先股,相比起來這里的鱷魚的確是狠上加狠!對自己狠你將會長勝,對別人狠遲早要還的!
個人感言:波浪理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握人性才能更好的把握趨勢,更透徹的看懂金融市場!
華爾街電影心得體會5
1987年,影片《華爾街》的男主角、金融巨鱷戈登·蓋柯成為了代表華爾街人士的標志性的角色,并為華爾街創造了一種文化。一些人對斯通說:“我到華爾街工作,都是因為看了你的電影。”
“貪婪是對的。貪婪是有用的。貪婪可以闡明一切,披荊斬棘直搗要害。貪婪無所不在——對生活,對金錢,對愛情,對知識的貪婪——貪婪激發了人類向上的動力。”
1987年,影片《華爾街》的男主角、金融巨鱷戈登·蓋柯用這樣一段語驚四座的演講,將自己帶入了美國電影、甚至美國文化的經典人物行列。
2001年,因內線交易不法牟利被判重刑的戈登走出獄門。這個世界仍舊貪婪,但是華爾街不再是那個華爾街。戈登如何才能重新回到華爾街的核心權力體系?
在被譽為“金融教科書”的《華爾街》上映23年后,該片導演、三屆奧斯卡金獎獲得者奧利弗·斯通推出了《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10月15日,這部影片在中國大陸全面上映。除了由于戈登一角榮獲奧斯卡影帝的邁克爾·道格拉斯繼續出演同一角色外,影片還云集了老戲骨喬什·布洛林、奧斯卡影后蘇珊·薩蘭登,以及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新生代明星、《變形金剛》男主角希亞·拉博夫和“小赫本”凱瑞·穆里根。
和《華爾街》一樣,影片的矛頭直指金融市場,而人物關系更為詭異而錯綜:他們一面在感情上互相羈絆,一面又彼此陷害。
當女兒的男友雅各布向戈登請教金融世界的生存之道時,戈登為了利用他縫補自己與女兒的情感裂痕而對其傾囊相授,但同時聲稱,“任何被稱為良師的人只會吃掉他的學徒!”按照主演希亞·拉博夫的評價,“電影里五個主角,都想讓對方生不如死”。
2009年,導演斯通讀到持有美國職業經紀人執照、自稱“金融宅男”的編劇阿倫·勒布所寫的劇本后,開始有了拍攝新“華爾街”、讓劇中人物卷土重來的想法,因為編劇把“2008年的華爾街以及全球經濟都濃縮在劇本里,多切合時事,多么令人興奮!”
奧利弗·斯通迅速表現出了對電影真實性和逼真度的堅持。他帶領制作團隊訪問華爾街多家投資銀行跟避險基金公司,還拜會了美國商界的巨頭們,很多華爾街的真人真事都被加入電影中。有報道指出,《華爾街2》在戛納舉行首映后沉寂近4個月才迎來全球公映,正是“為了不觸動和華爾街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廣大股民的神經”,“因為目前經濟局勢相當敏感”。
影片一個重要的情節是,頗負盛名的Keller Zabel投資公司股價暴跌,而布蘭頓·詹姆斯代表的知名投資銀行Churchill Schwartz則趁火打劫,最終導致了前者的倒閉及其擁有者、雅各布的恩師路易斯·扎貝爾的自殺。這極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所引發的、由美國次貸危機轉變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很多人指出,這間接隱喻了當時造成全球經濟混亂的高盛集團和雷曼兄弟的爭斗。
華爾街的大佬們在續集中操縱股市的手法與《華爾街1》時期相比更為隱晦,且更為兇狠,投資銀行這樣動輒在全球狂掃數億美元的金融機構代替了80年代的企業掠奪者。直至今年,著名的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公司仍然被“欺詐門”的丑聞纏身,直至7月15日,才終于以接受一筆破紀錄的、向美國財政部和幾家潛在受害方支付5.5億美元的罰單的方式解決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自己的指控。
導演當然更沒有忽視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中,中國是金融巨頭們眼中的“救世主”,影片中 “人民幣”“中國”等詞被華爾街大佬們屢屢提起,地產大亨潘石屹的妻子張欣更在片中客串中國大企業的談判代表,本色出演。
華爾街的確在不停改變。上個世紀80年代,在導演奧利弗·斯通拍攝《華爾街》之前,他做了幾十年華爾街經紀人的父親常對他說,市場上都沒有好的商業金融片。于是剛剛完成大獲好評的戰爭片《野戰排》的斯通決定把鏡頭拉回美國本土,拍下發生在家鄉的大戰——紐約金融叢林里的戰爭。
在斯通父親做交易員的年代,年輕交易員必須慢慢往上爬,如果一年內做了10萬美元的生意,就已經相當成功了。到了80年代,很多年輕人開始賺大錢,接下來,人們談論的交易條款從百萬美元猛增至10億美元。
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得很多問題浮上水面。“銀行長期以來都欺騙美國大眾,他們計算錯誤、大量融資、投機買賣,”斯通說,“華爾街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賭場心態……華爾街是一個引起毀滅的機器嗎?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問題。”
1987年,斯通將《華爾街》當做一個道德上的寓言故事來拍攝,而實際情況是,這部影片遭到誤讀。斯通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創造的想予以道德批判的戈登·蓋柯會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即使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壞蛋。
這個標志性的角色確實為華爾街創造了一種文化。一些人對斯通說:“我到華爾街工作,都是因為看了你的電影。”很多交易員留起了戈登的招牌長發、穿他的吊帶褲、按照他交易時趕盡殺絕的作風行事。
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心里相信戈登的名言“貪婪是好的”。在《華爾街2》中,戈登說:“我過去總是說貪婪是好的,但現在它是合法的。”
貪婪已成為時尚,斯通感慨,這簡直 “令人發指”。
“你必須發笑,因為世界發瘋了,”他說,“請記住,金融只是這個故事的背景,它的情節實際上是關于愛情、信任、貪婪和背叛的,這些東西由來已久,并且一直與我們有關。”
23年前,《華爾街》終結于戈登的入獄;而如今,斯通為影片設置了一個更為明確的溫暖大團圓結局:親情戰勝了一切。萬惡的戈登在片中留下了悔恨的眼淚,甚至如同慈善家般地勸導道:“萬惡的根源是投機。”顯然,華爾街如今的貪婪時尚,只能讓斯通對故事的導向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