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
由導演李路執導,張豐毅、陸毅、高亞麟等演員領銜主演的當代現實主義政治題材劇《人民的名義》是李路和高亞麟的第三次合作,而高亞麟此次則是以《人民的名義》總出品人和演員的雙重身份與李路聯手。
高亞麟和李路的第一次合作追溯到2009年李路執導的家庭情感劇《老大的幸福》,該劇由范偉、高亞麟、孫寧主演。初次的合作便碩果累累,讓兩人一見如故,高亞麟坦言:能夠進入李路的“幸福劇組”感到很幸福,我這個人閑不住,一有空余時間就要找李路探討劇本,恰巧李路要求拍攝團隊養成每天開創作會的習慣,正合我意,這也是讓我在劇組中幸福指數飆升的重要原因。而李路在談到高亞麟時則表示:作為一位身兼編劇、導演、演員的多面手,高亞麟低調謙虛并對待工作的認真敬業沒有絲毫怠慢,這是讓我最欣賞和佩服他的一點。,李路執導的都市情感劇《坐88路車回家》再次邀請到高亞麟,兩人的第二次合作更是默契十足。
高亞麟從南京演出完話劇搭上回京的高鐵,車廂偶遇李路,二人閑談期間聽聞李路正在籌備的新戲正是由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編劇周梅森老師親手執筆,十年磨一劍精心打造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義》。該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出品,萬事俱備,只差資金的注入,高亞麟本著對周梅森老師的信任,對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的敬意,對李路導演的友情,在劇本一眼未過的情況下當場拍板決定資金缺多少,自己就出多少,并且親自組織發行。高亞麟李路共同擔任制片人并肩戰斗,完成了兩人的第三次合作。
在《人民的名義》拍攝期間,導演李路幾乎每天只休息三個小時,除了拍戲李路一直關注中國的政策發展,了解反腐斗爭的狀態,以求在人性、人心的把握上就更加準確。
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篇2
一個可恨又可憐的貪官,小官巨貪,包括出了事的公安廳廳長祁同偉,也是農民出身,而且祁同偉曾對高小琴推心置腹的有那么段話說,我沒有一個好爹,我是農民出身,所以個性對我們來說很奢侈,我們玩不起,反正種.種的這些情節好像似乎都指向窮苦出身的人了,更加容易貪腐,那是不是這樣呢?
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有他的道理,但是太片面。確實有相當多的窮苦出身的人最終走向了腐敗,可是這不等于說農民出身的人或者農民的后代,他一定就得腐敗或者富人出身的就不腐敗,沒有這事,這太絕對。
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什么呢?是你和什么人交往,用現代話說就是你的朋友圈,你跟什么人往來,往往決定著你的價值取向,咱們說《人民的名義》里邊,祁同偉你看他跟什么人往來,很多商人,形形色色的,懷著各種各樣的不可告人目的的商人,跟這些人整天觥籌交錯,吃吃喝喝,那時間長了物質欲望就會腐蝕他的靈魂。
所以我說非常關鍵的是什么,你的朋友圈,你和什么人往來,所以我們經常說咱們可要交友要謹慎,可不要被朋友給拉下水,這個確實是。
為啥呢?你再能把握住自己,這沒問題,但是你把握不了你的朋友,你的朋友有點事,就容易給你帶下去,這里頭有非常復雜的人情的關系利益等等等等,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握得了的。
所以身在官場中的人想要保持自己的清廉,除了加強自身的修養和自律以外,很主要一點,朋友圈的交往一定要謹慎。
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篇3
一位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千萬,當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衣著樸素的“老農民”在簡陋破敗的舊房里吃炸醬面。
當這位腐敗分子的面具被最終撕開的同時,與該案件牽連甚緊的漢東省京州市(虛擬地名)副市長丁義珍,卻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偵察手段逃脫法網,流亡海外。案件線索終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項目引發的一家漢東省國企大風服裝廠的股權爭奪,牽連其中的各派政治勢力卻盤根錯節,撲朔迷離。
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長陳海在調查行動中遭遇離奇的車禍。為了完成當年同窗的未竟事業,精明干練的侯亮平臨危受命,接任陳海未竟的事業。
在漢東省政壇,以漢東省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高育良為代表的“政法系”,以漢東省省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為代表的“秘書幫”相爭多年,不分軒輊。新任省委書記沙瑞金的到來,注定將打破這種政治的平衡局面,為漢東省的改革大業帶來新的氣息。
《人民的名義》絕不僅僅是一部反腐小說,而應該是廣義的政治小說,是對中國目前政治生態的寫照,很多都是生活中發生的。
通過《人民的名義》反腐倡廉電視劇,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些落馬官員無視黨紀國法,目無組織紀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權力去中飽私囊,滿足私欲,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破壞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敗壞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干擾了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使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損失,最終受到了法律的懲處。警示教育片以案說紀、以案說法,觸及靈魂、震撼心靈,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潔從政教育,大家觀后感慨良多,既為那些“臺上領導”一下子變為“臺下囚”感到遺憾,也為黨內清除了一批“蛀蟲”而慶幸,并一致認為,在領導、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非常必要,通過反腐倡廉教育的不斷深入,進一步增強黨員領導干部的拒腐防變能力,讓拒腐防變的意識入心入腦,從心靈深處受到觸動、得到啟迪和教育,對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收看《人民的名義》的同時,我一直在想,“清官”和“貪官”之間有何質的區別?
首先,他們的人生追求不同。“清官”有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宗旨,國泰民安、國富民強是他們的追求。而“貪官”不同,他們追求的是富裕的物質生活。一心想著自己的小家。以不正當手段斂財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追求的是虛名實利。
其次,他們思想、立場不同。“清官”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應盡力為人民利益著想。他們一身正氣,大公無私,真正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正因為他們心中裝著人民,所以立場堅定、頭腦清醒,能抵制各種威逼利誘。而“貪官”則相反。他們誤認為手中的權力是自己奪來的。可以為所欲為,可以假公濟私,可以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更不用說各種誘惑了。
通過這次觀看反腐警示教育片,再次警示我們:
一、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通過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勵教育和反面剖析教育,時時刻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政策法規約束自己,用道德規范衡量自己,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查找差距與不足,提高覺悟。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廈的根基,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才能抵御住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二、要慎重使用權力,嚴格遵章辦事
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明白,權力是誰給的,手中的權力應該為誰謀利。要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做到警鐘常敲,時刻不忘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常修為政之德、 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只有這樣,才能經得起金錢的誘惑,永葆共產黨員、人民公仆的本色,真正做到廉政、勤政、優政。
三、要注重加強個人自律意識的培養
要防腐拒變,自律是關鍵。個人的廉潔主要來自自律,自覺遵守黨紀國法和社會公德。現實生活中,誘惑種.種,稍有不慎,就會思想錯位,行為出軌。輕者蒙人生污跡之羞,重者受身敗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絕腐敗,抵御腐敗,唯有管住自己,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棄僥幸,實實在在的規范修身。堅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保持一身正氣,保持共產黨員本色。
四、注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和落實
注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堅持教育方式的多樣性,保持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四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實效性。未雨綢繆,形成“不去為”的教育機制;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形成“不能為”的防范機制;培養廉潔為榮、腐敗為恥的風氣和氛圍,形成“不愿為”的自律機制;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形成“不敢為”的懲戒機制。
我們在工作中,時常也會遇到各種誘惑,我們應該牢記前車之鑒,提高自身修養,拒絕貪腐。
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篇4
每一位觀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義》都會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談談我的深刻體會: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講述了因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案件,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主線,以錯綜復雜的官場關系和貫穿始終的“一一六”事件為輔線,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一網打盡一連串的利益集團。
透過一件件、一樁樁觸目驚心、震撼人心、發人深醒的典型腐敗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黨以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嚴峻形勢和重要性。透過觀看這些腐敗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黨員干部及職工都理解了一次思想洗禮,深刻領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僅靠黨紀國法的約束是不夠的,務必靠自覺、靠嚴格自律,持續嚴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作風,要“慎微”,要“慎獨”。同時,讓人們從靈魂上受到震撼,從心靈深處得到凈化,牢筑道德、紀律和法律防線,正確對待權力,正確把握人生。
權力是一柄雙刃劍,自己手中的權力既可成為為人民服務、為企業服務的工具,也可成為毀傷自己的利刃。對于無權無勢的人,在各種非分的誘惑面前即使有那個心,也往往沒有那個膽;即使有那個膽,也往往缺少付諸行動的條件。而對黨員領導干部來說,由于權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難重重的事情卻可能易如反掌。這樣,當他們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個人或小集團撈取好處的時候,權力對他們的腐蝕也就開始了。但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多少人自以為手段高明,自以為手中的權力和強大的后臺能夠充當“保護神”,最終卻都難逃被押上審判臺的下場,被永久地釘在恥辱柱上。
在社會道德目標不斷發生變化的這天,在腐化墮落、違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斷地步那些翻身落馬者的后塵,重蹈覆轍,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裝。觀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認識到時刻自警,增強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時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在權利與誘惑面前,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在思想上、行動上、作風上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自覺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們忙于事務,不注意學習,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務主義中去。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前人教誨語重心長,實實在在地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兢兢業業,如霆如雷。”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句子。“兢兢”,是謹慎留意的樣貌;“業業”,是誠惶誠恐的樣貌。兢兢業業,就是一種極端負責、生怕有什么閃失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高度自覺的“自警”精神,是全黨同志和全體人民思想道德的修養上都不可缺少的品質,“自警”精神是抵御誘惑的武器,“自警”精神是持續廉潔清正的最后屏障,“自警”精神是平衡權利與職責的天秤。天下事無不成于節儉而敗于奢糜。我們要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時刻自警,增強自律,進一步開展好工作。
觀看了“人民的名義”電視劇后,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我深受教育,也有幾多感慨。是阿,黨員干部也是人,是人也就會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要要時刻持續清醒的頭腦,時刻認識到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善始善終完成黨交給的使命。
這部劇給我們每一個黨員敲響了警鐘,黨員、官職不是護身符,手中的權不代表自己的利益,處在黨員干部職位上,那就意味著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盼,國家的期望。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就應懷著敬畏和感恩心理,圍繞“權、利、廉、責、德”五個方面,時刻自我警醒,時刻自我約束,始終堅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做一個領導干部。
作為國家干部,如果不潔身自律的話,那么最終會得一應有原下場。曾多次將國家和人民的財產裝進自己的口袋的袁學林所說“后悔了,我的心在流血”,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反而教材,此時此刻,毀掉的是他自己的前途,而痛心的是我們的黨和人民,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千萬不要讓利欲熏昏了頭腦。
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篇5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最終落下帷幕,贏得了各方褒獎,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劇中貼近現實的政府工作生活的描述,以及立體的人物刻畫,讓人感覺劇中“漢東省”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另外劇中的人物不再是臉譜化的“忠奸”之分,媚上欺下貪污腐化的祁同偉也會有令人同情的過去,“心系GDP”的李達康也因“太愛惜自我的羽翼”而受到指責。真實的社會環境和飽滿的人物形象為《人民的名義》引發熱議打下了基礎。
本劇人物個性鮮明,刻畫生動,其中最能引起共鳴的就是“達康書記”和“勝天半子”的祁廳長了。同為寒門子弟,兩人卻走上了截然不一樣的道路,前者最終自證清白,后者卻落得飲彈自殺,令人唏噓,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探討。
李達康書記作為一員“改革猛將”,不僅僅為漢東省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并且能堅守底線,為官清廉,“京州市委書記,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擲地有聲,令人欽佩。“草木秋死,松柏獨存”,禁得起考驗的口號才叫原則。
李達康一向謹記自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土地就是爹娘鄉親的命根子,深知土地污染對農民意味著什么,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向沒有忘記保護養育自我的土地。擔任呂州市長時,當時的省委書記之子趙瑞龍想在呂州著名的名片月牙湖上建一座美食城,一邊是來自自我“老領導”的壓力,一邊是對月牙湖免受污染的保護,李達康堅守住自我的原則,拒絕項目的審批,導致被黯然調離了呂州市。
隨后擔任林城市委書記時,沒有因為在呂州的“挫敗”而改變自我的操守,依舊扛起了環保的大旗,在塌陷區建立起了一個環境友好的高新科技開發園區。李達康自我在向省委書記沙瑞金談起這段林城往事是這么說的:“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謀發展,需要必須的速度,需要GDP,可是絕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淚的GDP。”在唯GDP論的年代,能堅守環保底線的代價是沉重的,以自我的前途換取這種底線的堅守,尤其難能可貴。
對于電視劇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公安廳長祁同偉,網絡上的討論最多,評價兩極分化也最為嚴重。有人認為他是權力被濫用的犧牲品,值得同情;也有人批判他夢想信念不夠堅定,“以為夢想是紙糊的,還是自身出了問題”。這種反差的背后,是因為當初應對權力的傾軋,他確實進行過不服輸的抗爭,有“勝天半子”的氣魄,讓人可敬。而在抗爭無果后,自我向權力下跪,轉而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又是如此地變本加厲,無所顧忌,令人可恨。
出身貧困,但憑一己之力考入漢東名校的,是他。大學時意氣風發,憧憬完美未來與感情的,是他。被高官之女追求三年不為所動,因之被調往貧困山溝的,是他。身處逆境而不折不撓,身中三槍而無怨無尤的英雄緝毒警察,是他………
他勇闖毒窩,身中三槍,贏得了英雄的稱號,卻沒能改變自我的命運,得到想要的工作調動。另外,祁同偉自我抗爭的失敗讓部分觀眾感受到了社會的階級固化問題,上升的渠道僅有向經過權力“下跪”才會打開,這種焦慮投射在祁同偉身上,讓人產生一種不自覺的代入感,從而會對祁同偉的遭遇充滿了同情。可是,跳出與侯亮平的比較,李達康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對于“保護養育自我的土地”的堅守讓自我被調離呂州,“拖累”林城的GDP指標,因而導致自我升任省委常委晚了高玉良一步。沙瑞金贊許他是一個有歷史底線的決策者,即使代價是讓自我喪失了進一步的機會。我認為他是擔得起這個評價的,應對權力的壓力,他堅守住了底線。可是祁同偉卻在抗爭而不得之后,轉而選擇了向權力低頭。并且,雖然他感受過權力的傾軋對于普通人的可怕,卻只是變本加厲地將自我手中的權力之杖揮向更弱者。他一廂情愿地要“勝天半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報復心理,其實他已經不明白自我在追求什么了。我們不期望他真能同天對弈,向傾軋普通人的權力發起挑戰,饒是“達康書記”也沒有向不合理的人事調動和之后“美食城”經過審批提出任何異議。可是他刀向更弱者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可能從他下跪的那一刻起,那個緝毒英雄就已經
“死了”。他的下場是他罪有應得,但卻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人民的名義》因其貼近現實且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畫飽滿生動而深受大眾喜愛,這部劇更早已成為軟開小伙伴茶余飯后暢談的一部熱門劇。除了文中提到的達康書記,還有諸如扛炸藥包的陳巖石老同志、思維敏捷辦案嚴謹的侯亮平、公正嚴明一絲不茍的沙瑞金書記等,都給我們留下了一身正氣的深刻印象,讓我們感受到凡事以“人民的名義”出發,終會被人民所擁戴并取得反腐的最終勝利。
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篇6
《人民的名義》主要講述了由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案件,以檢察官侯亮平(陸毅飾)的調查行動為主線,以錯綜復雜的官場關系和貫穿始終的“一一六”事件為輔線,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一網打盡一連串的利益集團。
檢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階層展開抽絲剝繭的調查工作,還以身涉險與位高權重的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遺余力消除一切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蒼蠅老鼠。
記得那里面侯亮平說:“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這方面就是毀了,就下地獄了!”其實地獄離我們多么近啊。現在的社會,壓力大,矛盾多,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總有些人看到別人日子過的紅火,看到別人買車買房,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紅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應當得到的東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點點權力去換取物質上的享受。
還記得抗日英雄吉鴻昌的一則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后,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接著,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自此,吉鴻昌就將那只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身為人民公仆,就應當努力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廉潔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片中的齊斌也一直在講,他自己的教訓就是學習不足,法律法規的這些學習高度沒有拔上去。只有個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會流毒的侵蝕。
人,無欲則剛。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華美,其實燙手的東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剛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為別人的表率。“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誠不欺我。
關于人民的名義觀后感篇7
買來原著是想看看電視劇沒能表達出的深層的問題。可是看完發現:書能表達的電視劇也都說清楚了,沒有讀的必要了。周梅森是個一流的編劇,但只是個二流的作家。最有力的證據是:這是個立場鮮明對錯分明的作品。從政治的角度是個滿分的旗幟,而從人性的角度卻成了最大的缺陷。世事常常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這也就是人類社會既復雜又有趣的地方,才吸引我們不斷的往前走。
這部劇這么火,究其根本是老百姓的比例遠遠多于官員。對于那些老百姓看不到卻有可能存在的交易既好奇又痛恨。這部劇既滿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又在電視劇的光影里釋放了一種不得志的小憤懣。
可辯證的看待問題,那些貪官在成為貪官之前,也曾是人中龍鳳,青年才俊。他們有能力,有志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可在得志后卻沒能經受住金錢、美色的誘惑。本質是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有弱點的。而權力給了人性考驗。換句話說,老百姓就不貪婪嗎?普通人就不出軌嗎?貪婪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官員有了機會而已。
除了之前談過的祁同偉,高育良這個角色讓人深思。一面是滿腹經綸的大學教授出身的高官,一面又包養著年輕的情婦逼迫發妻離婚。滿嘴的高深理論極高水平的覺悟,內心卻極度掙扎茍且于欲望。看過高老師這個角色,我明白對一個的評價(如果可以評價的話)能力和人品是兩個緯度的指標絕不能混為一談。一個人可能有耀眼的學歷,過人的智力,優雅的談吐但不代表他一定是一個善良,有溫度的人。以一方面的突出表現而做一個片面的判斷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畢竟他的光芒籠罩不了你的路途,而在人生旅途中讓你心懷暖意是媽媽給你做的那碗炸醬面,和大雨傾盆時善良的人們幫你撐過的一把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