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觀后感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1
一直以來就很佩服魯迅先生,但對于他的文章沒有怎么多的接觸過,除了在以前課文中學到的。這周開始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開篇的《狂人日記》就給自己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嘗“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凄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嘆。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很容易解讀出來。因為小說的 ” 序 “ 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 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 分隔多年, 消息漸闕 。 日前偶聞其一大病 。 適歸故鄉 。 迂道往訪, 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而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 ” 狂人日記 “ 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 ” 狂人日記 “ 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遐想,看到魯迅以象征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我們也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 ” 傳統 “ 殺人。 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理解出現。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征,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著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在那樣的時代,這不得不讓我們敬佩。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2
我高度贊揚魯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與魯迅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啟蒙時期讀的書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因素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當時都是帶著魯迅的書去吃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看書好。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那一份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悵。我該不該轉過身來責備魯迅寫的作品?當然不,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在這個時候的我,真的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嗎?當然沒有,但他不狂嗎?不狂的話又怎么說這些話?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魯迅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魯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們卻極度孤獨,從一開始的暗室理論,到后來難以抑制的吶喊。
魯迅走了很長的`路,不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提煉出一些深層次的文化核心。
其實,狂人形象產生的根源在于一種文化的內在升華,同時,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壓抑。
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狂人是什么樣子的,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落后于或超前于這個時代,其實都是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會被時代當成狂人,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3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文學)的一顆不朽星鉆。一讀,再讀總能發現“光點”。
一讀時期是小學,認為這只是一篇簡單的被害妄想癥患者的日記。滿口胡言,多疑焦慮,荒誕至極!“不然,那趙家的狗各以看我兩眼呢?”閱讀此句只讓我感到“狂人”的病情之重。然而這可是文壇巨著,如若如此,魯迅何以稱為一代文豪呢?
再讀時正值高中,“共情”能力初現。已能在文中找到些許“縫隙”。文章中是“狂人”的世界,以現世之人的思維實難理解。拋開如今的“狂人”定義,置身于新舊思想激烈交鋒,社會動蕩不安的“狂人”世界,感受“狂人”的生平與思想。趙家的狗(封建勢力的走狗)虎視眈眈;趙貴翁的觀察,大哥的打量。都是在掩飾“吃人”的本意。文中“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這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人是“吃人”這句。使我窺出“狂人”世界,更象征著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歷史教吃人,如若你不吃,在無意中也已是吃人的一員,或被吃。常人將其稱為“狂人”,終不知“狂人”亦是正吟:“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又讀已是近“美”之年。更覺結尾痛擊社會。《狂人日記》的結局,“狂人”不狂,不僅回歸正常生活,而且還做了官。“狂人”的結局是好的吧?畢竟,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阿Q都死了。還有吃了人血饅頭的也死了。歷史條件和“狂人”的自身條件使得“狂人”終究被封建勢力壓倒,且成為“吃人”的一員。日記最后,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狂人”或許明白,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有望擺脫封建禮教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的只有瘋子和孩子。
狂人的覺悟之語,在封建禮教占主導地位的舊社會被認為是狂人的瘋人瘋語。狂人的孤獨,苦澀,無助,世人無法通曉。現世的我們也會面對憑自身素養完全不能理解的言語,事情和人。也許真是自身的思想覺悟不夠高,難以企及先行者的眼界與洞察力。
我崇尚民主集中,也深知“精英”于世。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4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于我這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真的是晦澀難懂,如同嚼蠟。可名作就是如此,不然何以區分大家與大眾之分。
所以于我,魯迅先生的文章必讀兩遍以上,方可略知其意。如若再不懂,那只能是自己的智商拙急,不能深領其意了。而《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篇晦澀難懂的文章。
至于寫下這篇筆記,也是再讀了很多遍的前提下,再參考著文章,才用拙劣的文筆寫下的一絲小理解。
文末的注釋寫到《狂人日記》是我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那么魯迅先生便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誰都知道當時的中國社會還處于動蕩不安的年代,寫此文必定會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響。
那么魯迅先生既敢寫出此文去抨擊社會禮教,就證明了魯迅先生已經深刻認識到當時的社會已經腐朽沒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也缺少敢于對抗的思想。
所以魯迅先生通過《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被外界認為是“瘋子”的我。而我之所以被認定為“瘋子”,就是我覺得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會“吃人”的人,而且都要吃掉我。甚至連那狗都想要分一杯羹。
可最后的我,竟然發現我那死去的妹妹,可能也被我的哥哥做成了肉,予每個人都吃了。而我可能也是那吃了自己妹妹肉的人,也成了那“吃人”的人。
于是文末感嘆到: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甚是悲涼凄慘。
所以以我低能的智商理解這篇文章,魯迅先生許就是通過那真真假假的“吃人”手法,來批判當時社會的昏暗腐朽,來批判那封建禮數。
通過吃人,來反應那落后的封建思想,反應被那封建思想吃掉的真正的“吃人”者。使社會沉淪,使思想沉淪。
所以魯迅先生才會棄醫從文,不光是因為封建禮數的“吃人”,還有中國人自己吃自己的慘痛經歷。
魯迅先生當時在日本求學時看到了一群身體強健的中國人冷漠的旁觀一個要被殺害的中國人,竟然麻木到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于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造就當時國情的一切根本毒瘤。就是封建思想的麻木,沉淪。它腐蝕了人的思想,讓人逆來順受。
你順從,則永生;你若反抗,則必死無疑。
所以當時社會才會淪為最大的殖民地,淪為人不人鬼不鬼的人間地獄。才會有許多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去換取人間正道。
讀罷,竟也覺得悲戚,想到當時若是沒有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愛國文學家去做文章,做新文學。來對抗舊時思想,那么還有有多少人都殘忍的“吃”掉呀!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5
初讀狂人日記,沒有完全看懂,再次閱讀方才體會到狂人之意。
狂人的狂,指的既是病理上的神經錯亂,語無倫次,措辭荒謬;還指了狂人在心態上的一種病態變化——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
《狂人日記》寫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杰出作品。發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故事梗概:一個年輕人由于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愈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
傳統觀念認為,魯迅借狂人之口,抨擊吃人的社會制度,事實上,也只要狂人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語,但是,我和媽媽共同認同這部小說的是對狂人精神狀態的描繪,確實是精到、準確,媽媽說以前課本很多革命小說都如過眼煙云一般消散在歷史塵埃中,而狂人卻不會,我是第一次讀這篇文章,而媽媽則是重讀,她認為,因為這篇小說和魯迅曾經學過醫有關,這篇小說準確地寫出了一種有迫害癥和強迫癥的精神病人的形象,這篇作品成功不是其立意多么高,而是其形象把握之準而名流文壇。
我現在不懂不要緊,過幾年后,回過頭再看看,也許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6
說道狂人,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即一直以為是輕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記,也不過為腐木爛泥之事罷了。于是,我懷著一種奇怪的心情開始讀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長,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臟,難以忘卻。
文章講的是某村的一個人因為環境的原因,時代的局限,舊禮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癥,一天到晚都擔心身邊的人來吃他。結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變成了神經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關了起來
第一次看完這篇文章,我并沒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樣嘲笑那狂人。可是,為什么狂人會這樣,書中明了,我前文也說到了,是環境,時代和舊禮,這其中舊禮和環境對狂人的影響尤為關鍵。
舊禮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而它也算華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所謂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為了他們的主,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顧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宮廷斗爭當作犧牲品就義前,都還會發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熱血之吶喊;君主對自己有恩,而當他有難時,作臣子的不惜殺妻棄子,為君報舊時之恩。為歷史留下一筆又一筆的“榮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這種“榮耀”被后人所傳承,至今視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傳!說到吃人,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為孩童和女人,到后來發展成那些亂臣賊子....這篇文章也說到徐錫麟被凌遲最后他的心臟被掏出炒著給人吃,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生在當時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邊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說說當時的環境,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國人麻木,正如文章寫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這盡管是在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有些爭議,但無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沒有快樂;沒有理想;沒有渴望;沒有那中天真無邪。否則病人看了如何不怕,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哀與凄涼。魯迅的吶喊也同為當時有志之士的心聲,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犧牲了喚醒國人。孫中山也為此發起一場轟烈的革命......也正是為此,當初魯迅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
而所謂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舊時禮制迫害的人。
狂人日記觀后感篇7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癥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喪心病狂的人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后來,狂人甚至以為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把小時候死去的妹妹的肉體放在飯里給狂人吃。
這位狂人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后,狂人喊著:“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里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狂人所說的這一句話,讓我懂得,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他也知道:應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現,社會才會更有朝氣吧。
其實,回過頭來再想“狂人”的“狂”,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魯迅先生只不過想借“狂人”的“狂”來喚醒沉睡的人來推翻那個充滿血腥味的社會而已。
最后,借用一下某教材書上的話來作為我的結尾,“犀利的思想與凝煉老辣的語言融為一體,撕開其潛意識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