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1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么瀟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2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3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 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4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的。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有個小女孩,才13歲就當起了代課老師。為了一個因為家里太窮而進城打工的小男孩,這個小女孩也進了城。她在電視臺的幫助下,終于把那個小男孩找了回來。
我覺得這部電影中的小女孩很有毅力,也很堅強。看看影片中的山村學校,那么破舊的房子,那么破舊的桌椅,跟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真有天壤之別。我們處在這么好的環境里,一定要好好讀書。
今天,我和妹妹去社區看了一部電影,影名是《一個都不能少》。內容是高老師要看望生病的媽媽,于是他請來了一位年僅12歲的代課老師魏敏芝。高老師臨走時囑咐班里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是沒有多久,班里有一個學生因為家里窮連飯都吃不飽,就去城里打工了。代課老師知道后,走了很遠的山路,十萬火急地趕到城里,在電臺臺長的幫助下她終于找到了那位打工的學生。代課老師年齡雖小,但她卻遵守若言、千辛萬苦把輟學打工的學生找回來,真令人感動。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但在貧窮面前總是顯得那么無能為力。片中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讓我總是不能忘記。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而我們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應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接受教育,長大后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看了這部影片后,唯一想表達的情感就是:感動。為了學生的努力學習而感動,為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而感動!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生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師一走是給那些孩子上課呀,于是,便請了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學的代課老師。水泉鄉的條件很差,連村長都半年沒發工資了,而水泉小學的教學條件則更加糟糕了,連粉筆都屈指可數。開學后不久,班級里的張慧科就因為家里窮,父母有臥病在床,沒辦法逃學只好去城里打工。魏老師和同學們好不容易湊足了9塊錢使魏老師來到城里。為了找到自己的學生,魏老師向電視臺的登記人員苦苦哀求,卻受盡了辱罵,但她并沒有放棄,而是不知疲倦地四處尋找。幾經輾轉,最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學生張慧科。
我現在的環境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差,我應該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影片中的魏老師為了她的學生辛勤地操勞著,而現實中老師一樣關心著我們,愛護著我們。我們對老師一定要尊重!
一個都不少電影心得5
應該說,這是繼《媽媽再愛我一次》賺我淚水最多的一部電影。我盯著熒屏的雙眼被淚水模糊了多次。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魏敏芝 水泉小學代課老師(臨時、民辦),年僅13歲。她是一個地道的山里娃,很單純。可以說,她去代課的最初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那50塊代課費。這從她一到學校就和高老師提錢的事情,以及后來問村長要代課費抗議看出來。她一個純真質樸的山里娃子,有著誠實守信的天性,時刻牢記高老師走的時候給她交待的每一件事情,要看好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她自己也只是個孩子,僅僅是小學畢業,如果是在條件好一點的地方,可能也正在享受著快樂童年。但是,她卻不得不為了生活,成為了28個孩子老師。因為年齡太小,開始的時候,她在孩子中也沒有威信,甚至不愿意叫她老師。隨著和學生的朝夕相處,感情日益劇增,對高老師的“交待”已經轉化成了一種責任,雖然她自己可能也說不清。為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她之身一人去了城市,在身上僅有的9塊錢用完后,露宿街頭,仍不放棄。特別是為了找電視臺臺長一天一夜守在門口,見到戴眼鏡的就問,經歷千辛萬苦,終于找到自己的學生,怎不讓人心酸。
高老師 水泉小學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老師。他可以說是貧困地區教育的堅守者和執著者,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也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仍然擔心學生的學習。就在準備出發的清晨,還放不下心頭大石,忐忑不安,不愿把自己作為老師的身份放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皂情況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正是山區教育工作推行的可幸之處。
村長 資源短缺、經濟落后是基礎教育遲遲也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自八十年代開始實行革開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貧富懸殊卻日益加劇。居于窮鄉僻壤的許多適齡兒童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失學間作拉鋸式的取舍。除了因為資源短缺的緣故外,又有誰會關注到政策推行的問題上呢?近十年來,政府和不少慈善團體也紛紛籌集資金及物資,送往各貧困山區,興建希望小學,不斷推動山區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真正正花在有需要的學生身上呢?正當魏敏芝嚷著要到城里找回學生張慧科,到村長家中請求幫助,村長卻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魚大肉,一面拒絕魏敏芝的請求,還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這是多么的令人憤怒。由村長對魏敏芝的嚴厲態度,到賄賂張慧科說出擅跑學生的藏身之處,再到電視臺把魏敏芝、張慧科送回水泉鎮,村長見到一大車文具及收到助學資金的眉飛色舞的樣子,都足見村長唯利是圖的作風。這不就是貧困地區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嗎?
《一個都不能少》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動容的氣氛。片末只以學生用七彩繽紛的粉筆寫字的情景作結,并沒有交代水泉小學的及展及高老師的復職,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亦正是我們該對山區教育推行問題加以正視的地方。
電視臺的接待員 城市人的市儈,按章辦事的迂腐以及對事物的短視更觸動人心靈的痛處。這也是電影想帶出的重要信息。電視臺接待員只知道安規定辦事,不懂得絲毫變通,使主人公見臺長之難不亞于過去進京面圣。如果人人都這樣,也許社會秩序井然,但是這個社會絕對不會發展,因為誰都是因循守舊,沒有絲毫的創造。當然,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機關的衙門習氣。魏敏芝多次要求見臺長,臺長就在里面,隔的僅僅是一個窗,但是卻不亞于一座山。接待員固守著辦事的規定,沒有證件就是不能見;其它工作人員即使看到了,也冷漠地走開了,沒有一個人幫忙帶她見臺長。即便是臺長的秘書,也是在魏敏芝等了一天一夜之后才告訴臺長。見一個小小的電視臺長都如此之難,要是見市長呢,省長呢?難度可想而知。也許編導正是考慮到見那些大官根本不可能才安排了個臺長來解決。
冷漠的人心 說到這,就不得不再說一個問題。電影中魏敏芝的困難歷經重重,最終還是象征政府權力的電視臺長解決的。為什么這個小小的事情,都要政府,都要電視臺參與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呢?為什么城市里就沒有多少熱心的人幫忙呢?難道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也冷卻的城里人的心?讓一個個都變的冷漠。
弊病的體制 事實上,中國又何止一個水泉小學,豈止一個張慧科?簡陋的校舍、輟學的兒童,遍布了中國各窮鄉之中,城市人看見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為何他們只懂同情施予給一間水泉小學,一位小老師和一位輟學兒童,對其他卻漠不關心?只可說一句:當權為政著短視、思想表面化,對深層的問題不愿思考,固守弊病的教育體制,不思變革。這故事不但說出貧村小學不幸,更是說出整個中國的不幸。中國發展的速度世界驚人,存在的重重問題更驚人。我想,導演開拍此電影的目的,可能就是想讓國人作一個反思,反思整個社會的前途方向,反思國家的發展和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