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1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一個童年”這樣一個僅有的、寶貴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呢?與孩子最親近、相處最多的是父母,我們會給與他們什么樣的童年呢?王璐的《蹲下來和孩子交流》一下子就吸引了身為母親的我,沒有什么東西能比父母心中所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這種情感就是父愛和母愛,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仁慈的法官、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父母的愛如火焰照耀并溫暖著孩子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健康成長。父母之愛如此之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發現很多孩子對父母之愛往往不以為然,甚至常常產生逆反心理,對父母抱以“敵視”態度,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父母沒有能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感悟到他們的愛,沒能同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溝通。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正確地去愛孩子呢?這無疑是讓很多為父母者頭痛的話題。孩子淘氣不聽話,不愛學習,不懂禮貌,性格害羞,愛撒謊,屢教不改……如此種.種,讓父母難于應付,萬般無奈之下,無名火起就對孩子動輒以打罵,或者變相的體罰,經過這樣一翻“教育”,自以為孩子能悔過自新,卻成想適得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對你陰奉陽違,以至造成大錯,。這樣的父母這“愛”無疑是失敗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確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呢?本書所要告訴我們的正是這一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應該做到的有以下幾點之一:
一、要放下權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權利。
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適當時放棄那雙充滿“愛”的手,讓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長。
三、父母要以身作則,要知道單純的“言傳”往往很難讓子女發自內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樣,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導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積極耐心地幫助其疏導不良情緒。
五、教會孩子溝通的本領,讓孩子主動說話并能正確的表達。這其中,教會孩子自信是最為關鍵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識孩子,告訴孩子:“你真棒”,賞識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發孩子潛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語和懲罰的方法,批語和懲罰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給孩子一個寬容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充分體會你的愛,這是家庭教育最為根本的一點。
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兒童世界的一種方式;也營造出一種明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放下家長權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2
讀過富含軍事策略的《三國演義》,仰慕過行俠仗義綠林好漢的《水滸傳》,欣賞過初讀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后時嘗到一個家族的興亡衰盛的《紅樓夢》……可最使我百讀不厭,愛不釋手的非屬那曲折驚險的《西游記》不可。
說起《西游記》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那好吃懶做的豬悟能等形象便浮現在我們眼前。
大英雄孫悟空手持金箍棒,號稱“齊天大圣”,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靠他那出神入化的七十二變和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讓師徒四人多次死里逃生,還有他那個倔脾氣,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也寧死不屈,他那精神是我們男子漢的楷模,更是我的偶像。別看三徒弟沙僧長得兇神惡煞,其實內心可善良著呢!整天“扁擔不離肩,行李不離手”假如沒有他這個為師兄化解矛盾的老好人和事佬,這取經路上不知要經過多少破折啊!豬八戒是我心中的豬悟能、豬呆子,拋開他長得豬頭豬腦,笨的可憐不說。
還經常在師傅面前誹謗別人,師傅趕走孫悟空都與他脫不了干系,更可恨的他還是一個好色之徒,他的前世天蓬元帥就是因調戲嫦娥而被貶下界的,他的一生只愛三件東西:吃、睡、女人。怎么樣?可恥吧!這三位的師傅唐僧那才叫一個榆木疙瘩,看他長得一表人才,又那么慈悲善良,但他太執迷不悟、愚昧無知。話說《三打白骨精》那回,孫悟空忍著金箍咒的疼痛保護他,而他不領情,竟毫不含糊地將悟空趕回花果山。氣得我直咬牙,破口大罵:“你的腦子被驢踢了還是進水生銹了,竟這么不近情理,笨蛋!”這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郭沫若和看《三打白骨精》時,郭沫若這樣評價唐僧: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千刀萬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而則認為:僧是愚民有可訓,妖為鬼域必成災。
筆落至此,仔細想想:豬八戒很現實;沙僧忠厚老實;孫悟空智勇雙全;唐僧慈悲憐憫、執迷不悟。讀了《西游記》,我感想頗多:不論是生活中,學習中,我們一定像孫悟空那樣足智多謀不畏艱險,要像沙僧那樣忠厚、踏實能干,忠心耿耿。而不要像唐僧那樣優柔寡斷、愚昧無知。更不要像豬八戒那樣好逸惡勞,諷刺、誹謗別人。
或許,這個最值得我們學習,最值得我們敬佩,又值得我們了解的應該是這個神游天下、充滿智慧的吳承恩先生吧!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3
關于人生的話題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說:十五而向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連而立之年還未經歷,又何談不惑。
一直讀季羨林的《談人生》,季羨林談自己對生命意義、做人處事、名譽、朋友、壓力、困難、愛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種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樣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我的愛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價值?...。
路遙的《人生》則通過小說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于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欲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體背景我沒有查證,應該在改革開放萌芽期,小說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任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虛榮充斥著他矛盾的內心,并最終被沖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于追求、熱愛生命、忠于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著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里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黃亞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強雖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時時左右他的行為。高明樓的圓通、眼界和眼光,馬栓的圓滑,德順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劉立本的精明。
這本小說是朋友推薦的,總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里對德順說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嘗個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自己,大的是內心的堅韌。
社會是現實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選擇也就很多。在面對成績,成功時要保持冷靜,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在給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來,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積累,只有在積累后才能抓住機會,如果高加林沒有才華,也可能成為優秀的通訊干事。要有堅韌的性格,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熄滅,此段經歷會成為他最為寶貴的財富。人要有夢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勞,要敢于折騰,敢于寂寞。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4
假如你只剩下三天的光明,你會做些什么呢?或者只給你三天的光明,你又會做些什么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看完了后就寫下了這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心得體會。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 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吉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 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 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 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話,那這將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 啊!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的短暫的一刻。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部分人哀嘆命運對于自己的不公,責怨 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殊不知現實社會是靠知識才能生存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如 果我們可以好好學習,讓學問把大腦給占據的話,就可以為以后的道路鋪上一層石頭了!讓我們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給無望的世界帶來希望吧!
海 倫凱勒的三天安排。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龐,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還要研究她的容貌, 發現她出自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跡象,她正是以此來完成教育我的艱巨任務的。我希望從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并且看到她那 經常向我流露的、對于全人類的同情。“
有視覺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我將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壯麗的曙光全景,與此同時,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這一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
下一天清晨,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于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復的新的美景。依據我虛構的奇跡 的期限,這將是我有視覺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將沒有時間花費在遺憾和熱望中,因為有太多的東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獻給了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 第二天,向我顯示了人與自然的歷史。今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為生活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兒能像紐約一樣找得到人們那么多的活動和 那么多的狀況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她祈望擁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這個世界,使她熟悉身邊的一切,海倫。凱勒想看到的事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這卻 只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過常人的健 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熱愛。她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 本條件,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 會憑著自我堅強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勇敢寓于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看過《假 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人應該都知道她的不幸。在一般人眼里,如此不幸的人生,還會有什么收獲呢?然而海倫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但考上了哈佛大學,而且 一生中寫了14部著作。她還多方奔走,在全美建起了多家慈善機構,辦成了一般健全人也不一定辦得到的事。珍惜現實,才能擁有未來。這就是”珍惜“的價值所 在,也是生活的辯證法。與海倫相比,我們許多人可能都會感到慚愧。因為我們雖然擁有比她健全的身體,卻常常如她所說的那樣,犯那種”有視覺卻看得少“的錯 誤。或為”已失去“的東西痛苦不堪,或為”得不到“的東西百般煩惱,卻偏偏對實實在在”擁有“的東西不知珍惜,不懂得好好把握。
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而自我呢,有著良好的條件,卻缺乏堅韌不撥的毅力。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內容,時常使我心頭溫暖,不同于其它的名著,讀起來使人黯然淚下。雖然當我們讀到,她只擁有了十九個月的光明與聲音,就猩紅熱奪去了視力、聽力時為她感到同情,但是,當再看到她遇上了許多好心人時,不禁在心底為她祝福。這也足以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充滿了愛的。
全書從海倫得病而失去聽力、視力后,被沙利文老師逐漸從黑暗帶到了光明,從無知走向了成熟開始,將海倫一生的經歷展現給了大家。
海倫那堅強、樂觀的形象,在我眼前清晰顯現。在她書中描寫的一切,我覺得這對于一個殘疾人幾乎不可能。可她卻證明給了我們看。也不難想象這背后有多么的艱辛,如:沙利文老師為了讓小海倫了解水,只有把她帶到水龍頭旁,讓她用那稚嫩的手去感覺。在冰凍三尺的嚴冬里,這樣反復的訓練,怎能不讓人心痛?也就是從小的鍛練,使海倫擁有了一顆堅強的心,也讓她收獲了哈佛的通知書。
海倫的一生也證明了我們課本中的一個道理:海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珍愛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不因為生來的殘缺而碌碌終生,反而成了她生活動力,讓這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并不斷延伸這生命的價值。就如一位先哲所說:“生命中可能會括風下雨,但我們可以在心中擁有自己的一縷陽光”.
在本書中的結尾中,作者也向人們發出了她心中的渴望,不,應該是許多人的心愿。那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殘疾人渴望光明,那我們呢?我們擁有更多上天的照顧。但可悲的是,我們卻沒將生命發揮極致。這無疑是個極大的諷刺。所以把握今天,從今天開始,延伸我們生命的價值,既使頭發漸白,我們的心也要依舊有活力,人活著,不應該只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更應追求生命的光彩!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6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人物中我最佩服趙云。
在長坂坡大戰中,趙云負責保護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戰爭混亂趙云與之走散,于是帶領三、四十隨從回去尋找,找了一圈沒有找到卻殺死淳于導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趙云把二人送到長坂橋險些被張飛誤解其背叛劉備,虧得簡雍解釋澄清事實。于是趙云把甘夫人托付于張飛后又回頭尋找阿斗,但此時只有他孤身一人,沒有一個隨從。亂軍之中趙云又刺死了夏侯恩并奪得了由其佩帶的曹操的寶劍”青罡”,后于一堵矮墻邊尋到了糜夫人及其懷里的阿斗,但是糜夫人已身受重傷行走不便,把阿斗托付于趙云后不顧趙云勸阻跳入一口枯井自盡。趙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幸得曹操愛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趙云才得以在數十萬大軍中背負阿斗安全殺出重圍。大難臨頭時刻是背叛最容易發生的時候,奮不顧身仍舊忠心耿耿拼死堅守的人是能夠信任、可以重用的,而趙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7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我的老師與同學,首先我要感謝我的老師,是你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然后,我要感謝我的同學,親愛的小伙伴們,是你們讓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第二天,我要看清晨與黃昏,因為清晨很快過去黃昏就要來臨,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第三天,我要做自己沒有做完的事情,因為我以前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海倫凱勒【1880至1968】,自幼患病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然而在家庭教師安妮沙利文的精心指導下,海倫學會了讀書寫說話,20歲時即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她一生資助于殘疾人,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十大英雄偶像之一,也是20世紀轟動世界的偉大人物之一,她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她獲得了超出世人的成就,更在于她挑戰了生活的極限,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海倫凱勒是一位盲聾之人,但她克服了語言障礙,學會了說話;她用--年的時間完成了大學前的學業,順利考入了哈佛大學;她克服自己生活上的困難,為殘疾人的前途和幸福四處奔波。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海倫是那么的堅強、勇敢,所以我們要學習她的精神。通過海倫凱勒我還明白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的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的到來了。他則是將長輩的認同該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將童年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貓、狗、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與一只仇貓的故事。作者與貓的關系以及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里的不知和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只貓的搏斗。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與青年過得好與壞,他都會留給我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不管童年與青年的好與壞,長大了的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去回憶他們,因為他們代表著最真摯的情感。年邁的老人,如今因為物質的發展,都會盡心竭力的.實現他們童年和青年時候未實現的愿望。而年少的我們,有大把的青春可以任憑我們揮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寶貴的,高三的我們,更應該緊緊地抓住這僅剩的幾個月時間,努力拼搏,堅持不懈,實現我們的理想,進入理想中的學府進行深造。
讀書經典觀后感500字篇9
張愛玲安于生活里點點滴滴的尋常人事的品味,這與她的性別不無關系。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張愛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么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記趣》)“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燼余錄》)在張愛玲的眼里,人是孤獨、可憐、痛苦的;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
所以,“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傳奇>再版序》)所以,“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素日的生活典型。” (《燼余錄》)但是,在她那些沉迷于小歡悅的文字里,又不時飄過煙云一般的傷感。“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覺得自己的手,在陽光中也是一件暫時的東西……”(《華麗緣》)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管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傳奇>再版序》三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自己的文章》)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審美偏好,在張愛玲的散文特別是那些較長的散文里,總會有意無意地轉入顧影自憐,感時傷世,營造出一種孤獨、凄愴而又美麗的氛圍。這樣的句子段落在她的散文里俯拾即是: “我想道:‘這是亂世。’晚煙里,上海的邊疆微微起伏,雖沒有山也像是層巒疊嶂。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郁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我看蘇青》) “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現在有賣餛飩的梆子,千年來無數人的夢的拍板:‘托,托,托,托’——可愛又可哀的年月呵!” (《私語》) “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罷?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論寫作》) “從人頭上看出去,是明凈的淺藍的天。一輛空電車停在街心,電車外面,淡淡的太陽,電車里面,也是太陽——單只這電車便有一種原始的荒涼”。(《燼余錄》) 張愛玲寫的是不徹底的人對亂世的無可奈何,對歲月的屈服。他們不配享有悲壯,然而到底是蒼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