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觀后感200字
今天我看了電影,電影的名字是《赤壁》。
曹操向皇上討令,去攻打劉關張。把劉備打得連連后退,劉備的兩個夫人和孩子還在家里。曹操人多勢眾,趙云一個人帶著三個人去救夫人,有一位夫人被長矛射死,另一位跳井自盡了。趙云把孩子交給了劉備。劉備和百姓們走了,關羽在那兒抵擋。關羽殺到了最中心,可是曹操沒有讓士兵傷害到關羽。士兵問為什么,曹操說相如趙云,關羽這樣的猛將終有一天我會把他們收服。諸葛亮要去向孫權借兵,他讓周瑜率領三萬大軍去討伐曹操。劉備關羽張飛還是過著貧困的生活。劉備還是編草鞋,關羽去教書了。張飛在寫字,周瑜看了看張飛的字,這個張飛壞脾氣,大吼一聲,“你要干嗎?”諸葛亮和周瑜都堵住了耳朵。這一天曹軍開始進攻了,他們從陸地上進攻,諸葛亮擺了一個八卦陣,這個八卦陣是由士兵的盾牌組成的。曹軍進去后,就被困在了里面。這時,諸葛亮命令變陣了,陣變了,出口都被封住了。最后他們的元帥急了,說:“見兵殺兵,見陣殺陣。”這一下子,曹軍可吃虧了。蜀軍拿著長矛往里面扔。諸葛亮又命令他們變陣。這時趙云趙子龍沖了出來,殺了很多官軍。
趙云快不行的時候,賽展雄關羽又沖了出來,關羽快不行的時候,張飛又沖了出來,張飛沒有拿武器,見到曹軍把曹軍的兵器折斷,或者搶曹軍的'兵器來自己用。張飛不行的時候,趙云又沖出來。我知道這是車輪戰,這回曹軍的士兵可減少了不少。曹軍看勢不妙,用盾牌組成了一個大盾牌,蜀軍往里沖的時候,曹軍伸出長矛把蜀軍扎死了。這時諸葛亮又吩咐變陣。他們拿著繩子,繩子上有好多流星錘,把曹軍的盾牌都打到了地上,然后流行錘又把拿盾牌的士兵打死了不少,曹軍急忙逃了出來。這時,諸葛亮一看周瑜,周瑜已經下去去助陣了。
曹軍的元帥射了周瑜一箭,周瑜把箭拔了出來,還是再殺敵兵。甘興來了,把刀放在了曹軍元帥的肩上,問周瑜殺不殺,周瑜把他給放了。這一仗打得是大獲全勝。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2
由梁朝偉主演的《赤壁》分為上下兩部,主要講述的是曹操率領八十萬兵力攻打東吳,進而產生了流傳久遠的赤壁之戰故事。在電影開始也插入了一些小的情節,比如趙子龍救劉備之子阿斗和劉備夫人投井自殺的故事。劉備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危,在老百姓沒有完全撤離之前依然要堅守到最終,險些面臨全軍覆沒的風險,關羽斷后與曹操有過一面之緣,曹操料關羽是一個有骨氣的漢子,求賢若渴的他放了他一條生路,這一命是關羽欠曹操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野心無非是為了能登上皇帝之位,劉備所主導的勢力和東吳是曹操的兩個拔不掉的眼中釘,劉備和曹操作戰基本上都是吃敗仗,就東吳而言曹操未對其有充分了解。經歷了無數次敗仗的劉備,不甘心就這么落個歷史塵埃無人知曉,他一心愛民,可是也胸懷雄心壯志。為了能制衡曹操的力量,諸葛亮提議劉備與東吳來一個強大聯盟,如此方可與曹操抵抗,任何一方的力量都無法與曹操匹敵,眾人拾柴火焰高,聯盟是制衡曹操唯一的方法。
諸葛亮深知東吳皇帝也想要建功立業能名垂千古,同時他明白東吳皇帝沒有歷經過什么戰亂,精神上和身體方面沒有得到鍛煉,性情比較懦弱,諸葛亮一邊使用激將法不斷的慫恿東吳皇帝聯盟,一邊到周瑜的訓練營地中做說客請求他作戰并且說服東吳皇帝。周瑜是東吳的有功大臣,對曹操的無恥行為早已熟稔于心。周瑜沒有明著說計劃與諸葛亮進行聯盟,他邀請諸葛亮一齊合奏一曲,在合奏的過程中,諸葛亮完全聽懂了周瑜內心的真實想法,他是會聯盟的,并且也會應戰。小喬是周瑜的夫人,也是一個善解人意很有人情味的女人,在赤壁之戰爆發之前,她已經懷了周瑜的骨肉。周瑜明白東吳皇帝懦弱,所以也沒有直接的說服他聯盟抗擊曹操,他期望皇帝能跟他一齊出去狩獵,在狩獵的過程中,經過讓他去打一只老虎的方式警示他,如果你不把老虎殺死,那么老虎就會吃了你,所以在遇到老虎的時候,僅有膽子最大的那一方能贏,而后,皇帝答應了聯盟,并且會全力支持抗曹的行動。
在曹操發動赤壁之戰之前,擅長江南水性的蔡瑁、張允投降歸順曹操,一開始曹操對他們兩個人一個勁的瞧不起,甚至還使用語言含沙射影的罵他們,直到兩人獻出了赤壁地形圖之后,曹操才對他們兩個人刮目相看,并且還委以重任,水師就交給他們兩個人全權管理。周瑜也擅長水上作戰,其培養的水軍作戰本事比較強,在蔡瑁、張允歸順曹操之前,他們和周瑜作戰幾乎是屢戰屢敗,可是在曹操這課大樹下乘涼,誰勝誰負還是一個未知數。曹操派使者送去了他們的戰書,可是東吳只回送了一張白紙,曹操看懂了其意思:懶得跟你廢話,要戰就戰,不戰就不戰。曹操一氣之下直接砍了東吳使者,周瑜十分惱火,日夜練兵,以最快的速度整合戰斗力。周瑜是一個和諸葛亮很相似可是在有些方面又超過諸葛亮的人,他們都很注重謀略,周瑜在實戰方面比諸葛亮擅長一些。
曹操和自我的部下說,此次挑起的赤壁之戰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期望能得到小喬。在小喬青春時候,曹操來過她家做客,看到小喬斟茶的手藝和美貌,曹操深深的愛上了她,就算是為了她也要打贏這場戰爭,說的直白一些那就是搶女人。可是這是赤壁之戰的十分讓人動容的情愫,很可惜,曹操也因為這個女人而失去了獲勝的機會,一念癡纏,一念差池,成為了終生的遺憾。
曹操的兵力主要來源于北方,南方濕熱的氣候容易引發水土不服,在開始安營扎寨于赤壁對面時,出現了流行性傳染病,曹操也所以受到了損失。華佗為曹操隨從的醫生,他認為這次的疫情最少也要在二十多天才能得到解決,那些因為病毒而失去的士兵應當火化以防止傳染的繼續,可是曹操并沒有聽取他的意見,而是將這些士兵用船載著,隨著水流擱淺至周瑜軍隊所在的對岸,周瑜和劉備的隊伍也所以受到了危害,死去了很多士兵。周瑜出于人道主義將曹操“送”來的死尸進行火化,疫情惡化,有一部分老百姓也所以染病。兩軍聯盟,設計劉備佯裝撕扯聯盟協議破壞合作,以使曹操大意,實則劉備從背后出擊。劉備的軍隊擁著老百姓撤回了原先的地方,唯有諸葛亮繼續留下來與周瑜作戰。周瑜部隊所剩的物資不足,尤其是箭,完全無法與曹操的物資相匹配,諸葛亮獻計能解決這個問題,并且擔保如果在三天之內無法弄到十萬支箭就按軍法處斬,可是他的條件是期望周瑜能將蔡瑁、張允這兩位曹操的得力水將鏟除,限期也為三天。周瑜愿意理解諸葛亮的這個賭注,兩人就各自的目標而施策。諸葛亮經過觀天象而獲知近期天氣,在大霧較濃時分派遣船艦前往曹操所在對岸,營造出進攻的假象,每艘船上都放置很多的稻草人,由于大霧的原因,無法分
辨是真人還是假人,蔡瑁、張允見到這種進攻場面之后下令射箭擊退周瑜的攻擊,諸葛亮所以滿載而歸,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另一方面,周瑜也緊張的進行著他的狩獵計劃,周瑜發小跟了曹操,他發小本來還想去勸降周瑜的,沒想到周瑜并沒有上當,而是設計騙取他發小,故意在自我的口袋裝一封關于蔡瑁、張允投降的書信,發小看到后大喜,于是就信以為真的偷取后獻給曹操。曹操本身就本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加上曹操對蔡瑁、張允的認為并不看好,認為他們是墻頭草,見風使舵,所以曹操打心眼就沒有給予他們兩位以足夠的信任,加上這封向周瑜的投降書,多疑的曹操大怒也信以為真。
蔡瑁、張允兩位將軍剛想擊退周瑜的“進攻”向曹操請功,本以為人生從此圓滿,沒想到曹操拿著投降信質問他們,不論他們如何解釋終究無法獲得曹操的信任,曹操一氣之下讓手下將他們兩個拉下去砍了。曹操的意氣用事也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惡果,失去了兩位最懂水師的大將,仿佛失去了左臂右膀,當他意識到自我的沖動之后,他感覺十分苦惱后悔。
曹操決定不再等待,要發起總進攻,徹底的吞滅東吳力量。諸葛亮和周瑜商量火燒曹營,小喬聽到了他們的計劃,覺得此刻的形勢危急,而據她自我聽到的一些有關于曹操為了自我而戰的消息之后,她覺得自我應當做點什么來挽救東吳。她孤身一人來到曹營,在總進攻當晚,她邀請曹操喝一杯茶,其目的是拖延時間。曹操大喜,為了這個女人,為了朝思夜想的一杯茶,他延誤了戰機,等有利的風向成為過去之后,他最終落得失敗下場。真的很可惜,當然也能見的電影里的曹操很癡情,能為了一個自我所愛之人,放棄所有。
電影的戰爭特效做的還不錯,總體而言有一般戰爭片的特征,整個過程都是糾結并激動的。尤其是最終曹操和小喬品茶的那一段,其部下焦急等待曹操能下發號令開始進攻,可是遲遲沒有等到。當曹操看到自我的戰船都被大火吞噬的時候,他的內心有多崩潰是無法想象的,他明白自我失敗了。大火燒了一個夜晚,第二天,周瑜和“出逃”歸來的劉備大軍“再次”聯盟發起對曹操力量的總進攻,曹操的部下對小喬恨之入骨,于是就四處尋找她的下落以將她殺死為這場失誤的戰爭賠罪,可是最終也還是沒有得逞。曹操輸的很慘,他披著頭發,神情很矛盾,周瑜的劍架在他脖子上的時候,他并不慌張,只是一時無法相信眼前戰敗的事實。周瑜放了曹操一條生路,只是在最終跟曹操說,你從哪里來就回到哪里去,我們再也不想看到你。
電影也異常提到了諸葛亮的智慧,他說他自我之所以能懂得這么多的天文地理,完全取決于自我的觀察,周瑜說他是一個好農夫,諸葛亮在自我的隱居之地以耕種為生。表面上是不問世事,可是卻在不斷的醞釀著更大的力量。他在隱居期間認真總結和觀察天文地理,以此增加對大自然的了解,能夠說如果一個人能懂得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就能夠成為你的重要武器進而借此獲取你的勝利。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發我的思考,主要是因為曹操。曹操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他大意又細心,心思縝密又容易相信,無情又多情。在這種復雜且矛盾的人物塑造下,讓我感覺即便是再有野心的人,再有抱負的人,首先是一個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所有情緒和感情。能否完成心愿,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個方面到達標準就足夠。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3
大多觀完影片后,可能記憶中殘留最多的是,諸葛口中的搞笑對白,再余下是很多的廝殺場面,認為索然無味,以至于有人說出:“不好看”三個大字,無語,所謂“不好看”能夠理解為不喜歡看。
對于搞笑部分我在觀看中不太刻意去注意,只是認為這是導演為了活躍一下場內氣氛而設,所謂老劇新拍當然要幽一默,博得觀眾簡便一笑。
本人注意得較多的是整個劇情變化的描述,是否結合史實,以及劇中所演繹到的一些資料:孫劉如何聯軍,各首領的人物個性及心理變化,初戰如何戰勝的,古代作戰的技巧及手法。
Re:赤壁是來源于歷史升華于吳宇森
赤壁也不僅僅是吳宇森腦中的赤壁,從他的構思去拍下這部片子,令我們觀眾得到更好的角度去觀賞,劇情大部分還是根據史實而來,例如,開篇一只靈鳥駛入,畫面唯美,從此引射出漢帝的荒于政事膽小無能,之后是曹操的入場,周圍群臣的神態形體變化無一處不反映出,曹操手握重兵權傾朝野之勢。之后,是孔融作為老一派的學者代表阻礙了他的報復,殺雞儆猴而得一死的結局。之后,對劉備展開侵略戰,逼使孫劉聯軍,由于是戰爭片,廝殺的場面是多了點,但這也貼合劇情,并且,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步陣和破陣,頗為恢弘精彩,聯軍首戰告捷。-
更為期待下集,火燒連環船,場面肯定比這次要更壯觀,單看這集最終快結束時初露顯現的那長江之上的數百船只,就叫人興奮不已,十足吊足胃口,古得很,大氣的很。
Re:七嘴八舌話人物
曹操的扮演者我不太適應,覺得他不是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而劉備孫權的扮演者還算適宜,只是孫權的普通話太過僵硬了。
至于梁朝偉,無所謂他扮什么,反正覺得他扮什么就是是什么感覺。前二天重溫了色戒,
那個時代背景,那個特殊身份,那份欲愛而不能愛的割舍,劇情感人,令人哽咽,一點兒也不情色,我很愛這部劇。
最帥扮相莫過于金城武了!——“且導演此次賦予他幽默的天職……
周瑜:“天這么冷你還扇扇子”?諸葛亮:我隨時需要堅持冷靜。周瑜明白諸葛亮“略懂“音律,陣法之后,諸葛亮接生馬駒時周瑜頭也沒回地問:“這你也懂?”諸葛亮眼神飄忽:略懂,我替牛接過生。然后又來了一句:硬拉是拉不出來的。諸葛亮的這句話令人佩服。
數了那么一堆人,忘記提趙子龍了。胡軍是如一朋友所說,演得很牛,但可惜在劇中只是配角,且身份為一名武將,這只能怪導演沒有給這樣一名武將抖一個包袱,自然人格魅力不如主角,但作為武將演繹得還是比較出彩,但本人觀看時總覺得有他以往拍電視劇中喬峰的影子,加之是配角,所以不太重要談論他。
還有一人林志玲,我也覺得與小喬不符,年紀扮相演技,哎,都無語了……不說什么了……沒什么興趣說她……下集期待ING
再下一集就是火燒連環船了,更為精彩。期待……
(附詩一首)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4
有次去長安劇院看京劇,沒有預定,是想看就去的,在劇場的售票處現賣的票,多嘴問了一句,是否每場戲都無須預定,在現場就能夠買到票,售票員淡淡地幽了一默,說:“不敢保證場場都有票,但基本都能買到。要不然,京劇也就不用振興了。”確實,這就是稱之為“國粹”的京劇在當下的尷尬。
細想一下,也是,凡事到了必須要“振興”的份兒上,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離玩完不遠啦。
京劇的振興,是個沉重的老話題。京劇從清末民初的盛世到如今,潮起潮落,一波三折,好在,不管在什么時候,總還是有人持續不斷地在嘗試新路子。這就是期望。
最近由張繼鋼導演的大型新編史詩京劇“赤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
張繼鋼導演是張藝謀奧運會導演團隊的主要成員,也是“千手觀音”等著名舞蹈的導演。他導演的京劇其實更類似于歌劇,以歌劇的手法對京劇的劇目進行演繹是毫不奇怪的。所以我偏向稱之為“歌劇”,而不是“京劇”,雖然他請的都是有名的京劇演員擔綱,唱的也都是京劇的唱腔,可是,這和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一樣,這是兩個概念上各自建立的體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捏合在一齊的。
作為一個戲,“赤壁”在場景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投資,充分利用了國家大劇院的先進設施,運用現代化的視聽效果,場景宏大,美侖美奐。服裝,道具等無不精美并有新的創意,頗有奧運會開幕式的遺風,為京劇注入了耳目一新的元素。在場面的調度方面也不在恪守傳統京劇的上、下場、定場詩、叫板、起唱等程式,加快了節奏。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不為歷來三國人物臉譜化的束縛,周瑜不再是氣量狹小的都督,孫劉兩家不再相互猜忌和暗算,諸葛亮也還原成致力于結成抗敵統一戰線的一位嚴肅的政治家,脫去了亦人亦仙的傳奇色彩。
可是,在劇情的安排上把曹操的戰爭目的也改了,不再是為了疆土和大一統的統治地位,而只是為了爭奪兩個絕色的女子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赤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演給外國人看的京劇,對于國人來說,傳統的以赤壁之戰為背景的京劇“龍鳳呈祥”已經是千錘百煉的經典,在劇情鋪排上,環環相扣,從政治聯姻,權力集團之間的縱橫捭闔,情報戰,后勤補給,天文地理,戰役戰術運用等各個方面在一個戲里表現的精彩紛呈,再拿它做文章,頗有費力不討好之嫌。
況且,看“赤壁”的觀眾,有相當一部分是沖著名角去的,如果沒有于魁智、孟廣祿、李宏圖、李勝素這些一線的大腕托著,其效果可能就不會這么好。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5
這部赤壁已經不是《三國演義》里的原汁原味的赤壁之戰了,已在原有名著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恐怕要數周郎這個人物了吧。
在《赤壁》中,周郎風度翩翩,豁達大度,精通音律。在里面,周瑜與諸葛亮是音樂上的知音、戰場上的盟友,再不是小說中那個雞腸小肚,嫉賢妒能的周公謹啦!他和諸葛亮一同品茗茶、彈古琴,還為小喬接生過一匹小馬,兩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電影把計除蔡瑁、草船借箭兩個故事自然地銜接在一齊,上演了一出箭鋒上的友誼大戲。在那里,是蔡瑁、張允自我去江上射的箭,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諸葛亮借夠了十萬只箭之后,卻故意放走了一條插滿箭的船,使曹操疑上加疑,而錯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而諸葛亮所以借不夠十萬只箭,本來周瑜能夠殺了他,但他卻暗中添了六百只箭,建立了這段交情。記得福建以往有一道高考話題作文,是關于“假如諸葛亮借不夠十萬只箭”。我猜大概編劇本的人就是借鑒了這道作文題目了吧。
《赤壁》里少了龐統獻連環計的情節,連鎖戰船是精通水戰的蔡瑁設計出來的;少了周瑜夜探曹軍水寨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大膽潛入敵營,刺探軍情,繪制曹營扎寨地形圖;少了周瑜設鴻門宴宴請劉備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和劉備的一段難忘的經歷;此外,還多了甘興部下偷牛的事件,周瑜明白后暗中創造機會讓他們改過自新。
除此之外,電影還異常增加了幾個情節。
第一,曹軍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曹操將得病死的士兵送到江南岸,讓孫劉聯軍染病。此時,周瑜還借機安排了劉備的離去,盟軍的瓦解,令曹操輕敵致敗。
第二,電影中沒有黃蓋詐降的情節,卻有了小喬因為沒有欠東風,單船過江去找曹操,兩人一齊閑聊以前舊事,還一同品茶(可惜曹操不懂得品嘗)。小喬之意本來是期望曹操能為她而放棄殺戮,可是,兩人品茶卻所以使東吳得到了一個火攻曹軍水寨的絕好機會。如果東風沒有來,周瑜沒能夠打敗曹操的話,那么小喬將再也不會回到周郎身邊。這也正好貼合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安排也貼合情節安排。
第三,赤壁之戰的最終結局卻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在戰場上相遇,兵戎相見。三國的各位主要人物都在那里碰面了。最終不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而是周瑜他們放走的。這果然是一次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
《赤壁》雖然有些不合史實,有些夸張,卻也合情合理,十分巧妙。里面的戰斗場面果然精彩,驚險刺激。《赤壁》比以前《三國》的戰爭場面要來得精彩些。周瑜集中了兵力正面攻擊曹營,先讓黃蓋的草船火燒曹軍戰船,攻入曹營,接下來還要費很大勁攻打曹軍旱寨。另外,劉、關、張和趙云配合吳軍攻擊曹軍側翼。果真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讓我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反傳統的影視套餐。
總而言之,這算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6
今天,我看了《三國演義》中的《赤壁》,讓我學到了很多。故事是這樣的:
曹操,字孟德。有一次,他親自帶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準備攻打江東。當時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嚇得孫權連大氣也不敢出。幸好劉備派諸葛亮去江東幫助孫權,受到了孫權的熱烈歡迎。雖然是初冬,諸葛亮卻預測三天以后有東南風,于是他和周瑜商量了一條計謀。他們先派龐統去游說曹操,讓他把所有的戰船都用鐵鏈連接起來,再讓黃蓋領兵去詐降,趁機把曹操的戰船都燒毀。等到了黃蓋詐降的那一天晚上,果然吹起了猛烈地東南風,于是黃蓋放出了許多火船。只見那些火船乘著東風,飛快地沖向曹操的戰船。可曹操的戰船被鐵鏈拴在一起,不能掉頭,無法逃脫,因此,一轉眼就被全部燒毀了。曹操大敗。
看完《赤壁》,我對諸葛亮又敬佩有羨慕。他不但能打仗,能制造木牛流馬和噴火巨獸,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測出三天后有東南風,對赤壁之戰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我以后一定要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他博覽群書、刻苦求學的精神。我會每天好好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好好做作業,還要讀很多的課外書,增加自己的知識,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社會有用的人。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7
今天和同學去看了電影[赤壁],30一張票,什么概念呢?比一般的美國大片便宜了點,但比大部分國產電影貴了不少。可是,大家看完之后大多說不怎么樣,排除大家憤青或嘩眾取寵的因素,我想這總會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摘取大家反映最多的一個問題,談談我的愚見,權當玩耍。
我問過七個人,有五個說不行,其中理由占多數的,是劇情與歷史不符,覺得故事情節的設計很失敗。其中原因,當是很明白了。由于這是一部國際導演,投資巨大,大牌云集的名片,這是要全球同步上映的。那么就不得不考慮到外國人的感受。在他們不了解中國歷史的背景下,有許多情節是若是一板一眼照原書演是不可以的。比如外國人看了會問,曹操兵敗為何為沒被殺死?這就要講到華容道,而為何關羽會釋放自己的仇人?這就要講更多甚至與赤壁不沾邊的內容,這樣,影片就散了。說句實話,吳老在這里把關羽調過來并讓他斷后被擒,曹操義釋之,也是一個漂亮的改編。
此外,我們還看到許多與我們想象中赤壁之戰或三國人物不同的影子。比如諸葛亮的給馬接生,比如長板坡的鏡面反射,比如孫尚香多次的放肆犯上,等等。畢竟吳老在美國呆了這么長時間,對美國文化爛熟于心。要知道,美國人眼中的英雄與中國是不同的。中國的英雄講究忠義神武,運籌帷幄,有羽扇綸巾的大氣,又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從容。而美國的英雄則不同,從超人蝙蝠俠到蘭博終結者,無不肌肉發達,一路猛打。不說頭腦簡單,但至少思考的時間比打斗的時間少,而中國英雄的代表關公,我們在給他筑像時,一般是筑他讀書時的像。這便是文化的不同,于是,文化的不同注定這部商業大片要追求大多數人的意志,這樣,我們看到英雄們各自為戰缺少配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諸葛先生的接生工作,也是一個文化問題,而非衛生問題。在美國英雄不僅僅要有俠骨,更要有柔腸。雖然似乎中國也是如此,但其兩者是不同的。在中國看來,劉備帶老百姓逃難,這是柔腸,但他絕不會帶著牲口逃難。這或許是動物在兩種文化間不同地位的原因,總之,給馬接生在我們看來是笑場的橋段,但在西方人眼中,這才是英雄所為。至于帶百姓逃難,那是你劉備無能,沒什么。
說來說去,還是落在文化上。本來嘛,電影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吳老也是一個文化的締造者。這是導演的本質,也是導演的任務。可問題是電影不僅僅是文化,它還是藝術,還是商業。于是,電影也由此逐漸退去文化的光環。導演也更注重影片的商業價值了。
當然,國際名導畢竟是國際名導,影片至少讓人看了覺得有一絲文化的味道。或許是劇本和故事發生時代喚起國人內心共鳴的原因吧,但在這一方面講,本片就比什么終結這一類只注重視覺效果而胡扯一頓,只注重商業價值而瞎拍半天的好。
最后說來,本片無非就是一部中國版的[特洛伊]。倒不是說他們的情節雷同或是說視覺效果相似。而是因為其內在都是美國文化對世界范圍內古典文化的再審視。或許是美國沒有古典文化,便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可利用的古典文化,再大加改造,最后弄到除了人物名字還是原來的以外無一相似了為止。然后對世界宣稱,這就是美國版的特洛伊,這就是美國版的赤壁。實則是美國版的希臘文化,實則是美國版的中國文化。不倫不類。
這就是美國式的文化再審視。好像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一夜暴富,總覺得缺點什么,就買下了各個名牌大學的學位,印在自己名片上。殊不知,學問這東西和文化一樣,沒有上千年的醞釀,買來的永遠是買來的。或許它可以使你賺很多錢,但絕不會深深的刻在你的血液里。既然這樣,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回歸正題,這部片子,就是導演的中國情結,國人的對自己文化重新要求外來審視的愿望,與全球的商業化結合的產物。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文化空虛罷了。這樣的片子賺錢,原因就在于它把我們的文化結合進美國主流文化。換句話說,就是把圓明園建成一個豪華賓館,國人沖著圓明園的歷史去,西人沖著他的豪華去。所以說,這部片子是美國文化的產物,而非中國,而情節則的變動要更貼近西方價值觀。
有人問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我說,一部電影,總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要是都不喜歡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就不會上映。所以,在選擇中喜歡不喜歡不重要,畢竟人各有各的欣賞標準。于是,分析比結果更重要。
分析比結果更重要,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試圖透過暄彩的熒幕看到它后面深深隱藏著的東西,看到我們心中深深隱藏著的東西,看到一些不算在那30塊錢里的東西。愚見平庸甚極,權當玩耍。
《赤壁》觀后感200字篇8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豈能料乎?”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有奪天造地之法、鬼神不測之術。他的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才能,在赤壁之戰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話說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于是吳蜀聯合抗曹。由于曹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使用火攻。先是“鳳雛”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曹軍用鐵索把船只連在一起抵御風浪;再是周瑜假打黃蓋,后者假裝降曹;最后孔明推測出東南風將至。風起時,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里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本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孔明在岸上設連環計,殺得曹操四處逃竄,最后只剩數十人。在華容道上,關羽念及舊情,放曹操一馬,曹操逃走了。
故事中,孔明在七星壇上喚東南風,正好,三天三夜后風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態,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煙,果然,曹操率軍走進了設有埋伏的小道,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曹操為什么會輸得如此慘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他的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是曹操輕易信人,先是中了龐統的連環計,再是信了闞澤的詐降書;是曹操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掉以輕心使曹軍大敗;曹操的多疑也是失敗的重要所在,看著煙霧騰騰的小路和風平浪靜的大路,懷疑是諸葛亮在引誘他,于是偏往藏有埋伏的小路前行。
赤壁之戰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制勝的根本在于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曹操的聽信謠言。這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不僅僅要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學會做任何事都不能夠掉以輕心,不能夠聽信他人未經過證實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