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
經常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從電影中得到啟示和感悟,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這里分享一些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下載,供大家寫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參考。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1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意大利亞米契斯著的《愛的教育》,愛,一個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而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
《愛的教育》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師如此細膩的用行動教會孩子怎樣去愛。《愛的教育》中,作者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里,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老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愛可以使人絕處逢生,愛可以使浪子回頭,愛又可以激發人無窮的力量。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老師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愿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于他,這位老師的坦誠深深地打動了我!他讓我們意識到,老師或家長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養育我們的父母。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2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如果你做錯了,要有勇氣承認并承擔責任。發現不公平的事,要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等等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撒丁島的小鼓手了。
庫斯托扎戰打響的第一天有六十人在樓房里被敵人圍攻。指揮這六十人的是一個上尉和兩個下級軍官,小鼓手和上尉形影不離,他們成了好朋友。圍攻了幾天,他們快堅持不住了,上尉就問小鼓手有沒有膽量,小鼓手自信的說:“有”。上尉就讓他去找人求救,小鼓手順著窗戶下去就向前飛快的向前跑去。突然,小鼓手的腿被子彈打住了,可是小鼓手忍住傷痛一邊繼續向前跑,一邊想:“我一定要堅持住,一定要找到救兵。”正當上尉說援兵來不了要自盡時,下士匆忙趕來說:“援兵到了,援兵到了”。他們又重新振作起來,把敵軍打敗了。上尉在醫院看見小鼓手說:“你肯定也流了許多血。”小鼓手微笑的回答:“豈止流血,你看!”小鼓手掀開被子,上尉驚呆了,小鼓手的左腿從膝蓋上面截掉了。一位軍醫走過來說:“這孩子太不幸了,要不是他硬撐著跑,他的腿可以保住的。不過,這孩子是好樣的,一滴眼淚都沒有流,一聲也沒有叫喚,我真為有這樣的意大利孩子感到驕傲。這孩子真有種。”
看到這我真為小鼓手感到驕傲,并為自己感到慚愧。想想自己曾經為手上腿上受了一點點傷而嬌氣的不得了。小鼓手雖然中了槍,可是他仍然想到的是大家,想到的是國家。想想電視上那些叛徒,敵人的皮鞭一舉就把戰友、國家拋到腦外,真的連小鼓手都不如。小鼓手這種舍身為國、堅強、勇敢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3
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通俗易懂,而且故事很感人。《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寫的,一篇日記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父母對子女的愛;親朋好友之間的愛;陌路人之間的小小的關愛······《愛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在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娓娓道出這近乎完美而又為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等等。書中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但一字一句中所蘊含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愛就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又最容易被忽視。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它,它已經如同血液一樣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命。書中有一篇日記:“陪護爸爸”很感人,一個少年聽說父親住進了醫院就急忙趕緊跑到醫院,想要照顧父親痊愈,然而由于醫院的疏忽,少年被領到一個陌生人的病床前,他一直悉心照顧這個素不相識的“父親”,直到“父親”幸福地離開人世。當少年知道他照顧的病人并不是父親是,是完全可以離開的,但是少年卻出乎意料的決定留下來。他的舉動讓所有的人震驚和感動,難道這不正是愛的體現嗎?
在現實生活中,愛到處可在。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捐款捐物,共度難關,不也是愛的表現嗎?
看了這本《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更懂得了愛的可貴,愛的給予。我會更加愛我的父母,愛我的老師和同學,當別人需要需要幫助時,我會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會更加美好!!!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4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愛的教育》。他讓我認識了調皮的弗蘭迪,行俠仗義的卡隆和舍己救人的洛佩諦。他們讓我學會了道理,令我終身難忘。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文章就是“奈利的保護者”。你們想聽嗎?想聽就接著看吧!
有一次,我們班參觀完連隊行軍,奈利很難過,好像是因為自己當不成兵的原因,所以很難過。奈利學習不錯,只不過是因為自己身體太瘦弱了,氣都喘不過來。奈利還有一個身材矮小的媽媽,每天放學就會來接奈利。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都嘲笑他,用書包頂他的背,奈利從來都不反抗,也不把別人欺負他的事告訴媽媽,以免讓媽媽傷心。
有一天,又有人欺負奈利了,卡隆立馬站起來,大聲地說:“以后誰要再欺負奈利,我就給誰一個耳光!”別的小孩聽了,都不敢吭聲了,只有弗蘭諦不聽,走過去,敲了一下奈利的背,于是卡隆就給了弗蘭諦一巴掌,打得他都快要到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奈利了。
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讓卡隆和奈利坐在了一塊,從此,他倆就變得形影不分離了。奈利上學的時候,要先看看卡隆在不在,放學的時候,一定要給卡隆說再見才肯回家。每次老師表揚卡隆的時候,奈利就很開心,跟自己得了獎一樣。
時間一長,奈利就把卡隆幫助他的事告訴了媽媽。
一天,奈利的媽媽帶著奈利來找校長。“校長先生,有沒有一個叫卡隆的小孩跟我兒子做一塊呀?”“有”“能讓他過來一下嗎?”“可以。”說完,校長就把卡隆叫了過來。奈利的媽媽看見卡隆,親了親卡隆的頭,又把自己的項鏈送給了卡隆,說:“謝謝你,這條項鏈你拿著做個紀念吧!”說完,就把這條項鏈戴在了卡隆的脖子上。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不要欺負弱小,要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到幸福。這本書對我的感觸非常深,我一定要把它收好!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5
近期,我讀了一本名為《愛的教育》的書,這本書是由意大利的亞米契斯創作的啟蒙教育書。在書中,亞米契斯講一個叫克萊諦的孩子,書中還以日記、書信、故事,三大類型出現。每一篇都告訴我們不同的道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篇名為《萬里尋母記》的文章,此篇以故事類型出現,講了一個意大利熱那亞少年馬爾可不顧艱辛,走過茫茫大海、美洲五座城市,認識了倫巴底老人、紳士、同鄉、綽號‘頭腦’的商人……歷經種.種艱辛,終于在薩拉第洛河畔找到母親。由此可見馬爾可對母親的愛有多么深厚,同時也告訴人們要孝敬自己的母親。
在愛的教育中有許許多多感人的事,不知大家想不想看呢?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6
這是一部以教育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歌頌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高尚情懷;它鼓勵人們消除階級觀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實現各階級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愛的教育》都一直是整個意大利的青少年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的教育》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來的標題是“Cuore”,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誠的心和平等的概念”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該書的教育主旨,也是這本書最局限、甚至可以說最“失敗”的一個地方。作為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作者對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里,人與人最大的交流障礙在于他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而這一點不是簡單的對“心” 的召喚能解決的,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把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辦法來號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個有“心”的孩子。這一點,作者自己也早就認識到了,所以,在《愛的教育》獲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體上對自己的所謂“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6]
該小說是充滿著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簡短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的小故事。如《高尚的行為》中的卡羅內同情弱小的克羅西,主動承擔責任,他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正如日記中所寫:“今天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真正了解卡羅內的為人”《全班第一名》的德羅西是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我有點嫉妒他,但他不僅成績好,而且很熱情有紳士風度,我更加佩服他了。這些故事寫出了同學之間的純潔的愛,是充滿著童年的樂趣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會被無限擴大化,孩子的矛盾復雜心態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我的母親》《熱愛祖國》等寫出了父親深沉的愛。老師“每月的故事”更是一個個有意味的故事。《帕多瓦的愛國青年》《倫巴第的小哨兵》《佛羅倫薩小抄寫員》《撒丁島的小鼓手》《爸爸的護士》等等,這些故事是老師先讓孩子抄寫然后在課堂朗讀的,在孩子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學生是一個樂于接受新事物和觀念的階段,在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中,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堅持,什么是勇氣,什么是孝心,什么是愛國等。
在《我們的老師》中,作者通過描寫老師的表情和語言,勾勒出一個慈祥、親切而又不失威嚴的好老師,當他看到同學扮鬼臉時,他并沒有責怪,而是說了一句“以后不要這樣了!”最后那個學生請求老師的原諒,這一個小小的故事體現了老師用真心感化學生,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最感人的老師是思里科父親的老師,一個八十四的老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每年留出每個學生的作業保存起來,作為他永久的回憶,他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當然,小說還寫了《學校里的女教師》,她們溫和、樂于助人、為人善良《病中的老師》生活拮據,重病中卻想著孩子們,如小說中:“我在發高燒。我病得快死了,記住,要用心學算術,多做練習,開始做不出,休息一下繼續做,還不行?再休息一下,再從頭開始。要慢慢來、向前走,不要著急,頭腦發熱。……”寫出了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形象,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真實寫照。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無私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一切。有句話說得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父母的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言傳身教,還要把握著孩子發展的方向。在《愛的教育》中,無論是來自底層的父母,還是有錢有勢的紳士,他們大都是以正面的積極的姿態出現的,沒有當今社會上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而是嚴格要求孩子們,引導他們與人為善,和睦相處。小說中引人注口的是老師給我們的“每月故事”,許多故事是講述愛國小英雄的事跡的,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像《帕多瓦的愛國少年》開始所說“不,我絕不是‘懦弱的士兵’!但如果老師每天都能給我們講一個像今天早晨講過的故事,可能我會情愿上學呢!”老師的故事顯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倫巴第的小哨兵》為祖國捐軀而令人敬佩,《撒丁島的小鼓手》為執行任務而丟了一條腿,激起了孩子們無限的愛國熱情。
該小說不僅寫出了人間的多種真愛,也用許多故事告訴了讀者一些道理。正如許多小標題一樣,告訴讀者不要有虛榮心和嫉妒心,要懷有感思之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勇氣,有膽量,有毅力。《愛的教育》在寫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時,逐漸上升為對社會、祖國的愛。
作者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敘述故事,通過對兒童視角的準確把握,對兒童世界、成人世界作了逼真展示和深刻剖機“童年永遠是一種心理距離,永遠是一種心理切入,永遠是一種心理覓尋”,在某種程度上,守望童年成為作家們的審關理想,而兒童視角的敘述則是表達他們這一審美理想的最好載體。在小說中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所做所想,除了這個孩子的天真的活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讀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表達,他的感情傾向是隱藏在文宇背后的,這種表達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說服力。這種在當代敘事學中稱為“內聚焦型”視角的采用,一改傳統敘事中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的位置,通過兒童的感官去看去聽。兒童視角的敘述是一種樂于為兒童接受的表達形式,這種兒童文學作品有利于激發兒童讀者的聯想,想象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閱讀熱情和審美能力。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7
我終于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它把我深深地打動了,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人間,”是啊!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愛,比如父母對我們的愛,親朋好友之間的愛,老師對同學的愛……,書中雖然沒有說什么豪言壯語和英雄事跡,但是書中所蘊含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愛每天都陪在我們身邊,書中的每一篇小故事講的都是愛。《臨危不懼》中的費魯喬講的就是對奶奶的愛,兩個強盜闖進了家,他不顧一切地向強盜撲去,最后強盜把費魯喬的胸口刺穿了,他臨危不懼的事跡將永遠傳頌下去。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8
通過讀《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有一天,女兒拿著一本書在自己房間里認真地看,我過去瞧了一眼她在看什么書,她說向同學借了一本《愛的教育》回來看,于是我趁自己閑暇時偶偶翻了翻。
其中一篇寫《我的母親》讓我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因恩利科不尊重父母親,而受到父親的批評,父親從生活的點滴入手歷數了母愛的偉大。并讓他牢記:人世間最神圣的愛莫過于母子之情了。因恩利科生病,他母親整夜整夜地守在他的床前,屏息靜聽他的呼吸。母親以為馬上就要失去自己的兒子而怕得渾身發抖,因過度悲傷而痛哭流涕。為減輕孩子一小時的痛苦,寧可犧牲一年的歡樂。為了自己的孩子,她可以沿街乞討,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她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如今的孩子尊重父母的越來越少了。現在家庭中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在父母親的眼里都視如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自私、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孩子的要求你做父母的就一定得滿足他,否則就是對他不公平。
就像書里所說,孩子對母愛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忽視了它的存在,進而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接受了母愛,卻從不會說一聲謝謝,不懂得感激,不懂得尊重,我們就扔掉了道義,拋棄了親情,沒有了以心換心的真誠,人性也黯然失色了。等到父母都離開人世了,再想彌補已經來不及了,會成為終生的憾事。
如今自己身為父母,有時也覺得自己還是做得不夠好。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與尊重。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
愛的教育觀后感簡短篇9
在我八歲時,曾讀過《愛的教育》一書。當時,我只記得,它是一部日記體小說,記錄了小主公埃瑞克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幾天,我又讀了一遍《愛的教育》,才明白,這部書的真諦就讓我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快樂自己。
這部書展現了一幅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 ……的動人畫面。雖然風格樸素,但是卻有著深刻的含意。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的《小愛國者》故事。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在一艘從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市輪船上,有個身無分文、衣衫襤褸的青年。幾個旅客聽了他的遭遇后,給了他一些錢。
后來,這幾個旅客侮辱了少年的祖國——意大利。少年毅然將錢幣扔給了他們。
身處困境的少年多么需要幫助啊!可當他聽到別人侮辱了他的國家時,他卻把手中的錢幣礽了!因為在他心中,祖國的榮譽高于一切!我已經被他熱愛祖國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其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深刻:普雷克西是一個鐵匠的兒子,他的爸爸不但酗酒,而且無所事事,全家人都跟著他忍饑挨餓。不僅這樣,他父親還無緣無故地打他。有些時候還把普雷克西的作業本到處亂扔,甚至還燒了他的作業本。既便這樣,他還是竭盡全力地刻苦學習,從不向同學和老師述說家里的情況。我想到自己家里,環境是那么好,爸爸媽媽又那么照顧我,可我卻沒有十分用心地努力學習。想想可憐的普雷克西,他是那么地熱愛學習!
我一定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向熱愛學習的普雷克西學習。
我想,正因為《愛的教育》這部書告訴了我們怎樣關愛別人和作者精彩的文筆,這部書才能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