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
在寫觀后感時,觀眾需要對作品或場所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加深對作品或場所的理解和認識。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本文為你提供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寫作技巧和示例!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1
昨天晚上,我把《甲午風云》看完了,《甲午風云》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鄧世昌從小好學,別人不知道的他知道,這也是他為什當了艦船長的原因之一。我記得有一次,他去外國,看望他的同學,在路上有一個外國人玩弄他的辮子:“中國人就是這樣嗎?還 留長頭發,和女孩兒一樣!”鄧世昌不僅沒有發火,而是跟他說了一句“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請給我們放尊重一點!”這時,外國人生氣了,跟他打起來了,鄧世昌文武雙全,根本沒有留給他贏的余地。我看了那一段,真的太激動了,讓外國人見識見識,什么是中國人!不要那么隨便!尊重一點。之后,他們在外國留學的也畢業了(也有日本人),這也意味著戰爭的開始。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李鴻章拒絕,并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鄧世昌說:“如果這仗打敗了,與船同沉!”這句話中也表達了鄧世昌堅定的意志,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后旗艦被日擊傷。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后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雖然鄧世昌沒有被炸死,但是他說過“與船同沉!”)
有一次,在海戰中,日本人對他的衛兵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知道中國人為什么總是打敗仗嗎?”“為什嗎”“因為他們不團結!”這句話久久在我腦海里出現。
中國人真的不團結嗎?如果真的打起來,我真的希望這次海戰,再出現一個“鄧世昌”!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2
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我感悟很深,但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
第一次海戰,清朝三艘戰艦遭遇了日本三艘戰艦的攻擊。清朝兩艘戰艦被擊沉,第三艘戰艦的艦長方大人準備逃走。日本主戰艦的艦長吉野,乘勝追擊。清朝戰艦船尾炮手瞄準日本戰艦準備開火時,被方大人制止了。接著,方大人把戰艦加到最高時速。尾炮手看日本戰艦開火了,便連發三發炮彈,擊退了日本戰艦。方大人卻因為這件事情把尾炮手趕走了,世昌收留了他。在慶功宴上,方大人謊稱主戰艦和另一艘戰艦逃跑時觸礁沉默,他佯裝逃跑,用尾炮趕走日本戰艦。
第二次海戰,日本戰艦掛起美國國旗向清朝戰船沖來,中途,取下美國國旗,換成日本國旗。那些投降派以主戰艦的名義命令其他戰艦成橫一字隊形排開,當主戰艦的副艦長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日本主戰艦一炮打下清朝主戰艦帥旗。接著,日本主戰艦用快炮進攻,擊沉了主戰艦。方大人見主戰艦被擊沉,想轉舵逃跑,世昌看了,掛起帥旗迎戰敵軍,吉野命令原本攻打方大人的戰艦迎戰鄧世昌,自己和其他戰艦合圍林大人。鄧世昌看了,命令前炮瞄準吉野,左前炮瞄準另一艘戰艦開炮。擊沉一艘戰船后,發現林大人被包圍了,鄧世昌讓瞭望兵打出林大人向我一靠攏的旗號。瞭望兵說晚了,鄧世昌一看,林大人的戰船被擊沉了。鄧世昌說,日本主戰艦是吉野指揮的。只要我們擊沉它,就可以反敗為勝。然后,開艦駛向吉野,三門大炮齊射,吉野被迫逃跑。追了一半,鄧世昌沒炮彈了,吉野轉舵追擊。一邊追一邊放炮,當兩船間隔只有五百碼時,吉野明白了。鄧世昌是要和他同歸于盡。吉野還 想向鄧世昌的戰艦開炮。炮手說太近了!吉野決定發射魚雷!嘩,鄧世昌連續避開了兩個魚雷。再發一次!轟!鄧世昌的戰艦在即將撞上吉野時,被炸成了兩截。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是靠行動證明的,不能只說不做。鄧世昌為了祖國可以放棄生命,正因為有許多像鄧世昌的人,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3
我要向大家推薦一部描寫甲午戰爭的電影《甲午風云》。
這部電影的作者分別是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和杜梨這五個人。是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62年拍攝的作品。攝影是王啟民,導演是林農。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清朝政府被迫出兵作戰的歷史。當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只讓“濟遠”、“廣已”兩艘艦艇護送“高升”號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清軍大敗。然而清政府依然無所作為,竟把堅持正義的好將軍鄧世昌給辭退了。最后清政府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還給鄧世昌原來的官位。在鄧世昌的率領下,清軍奮勇殺敵,然而敵我力量懸殊,鄧世昌被迫帶領大家開船撞擊敵艦,卻被敵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一場悲壯激烈的甲午戰爭就此結束,但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卻掀起了更大的怒潮。
大敵當前,強存弱亡。兩軍相逢勇者勝,軍威就是國威!漢高祖劉邦曾引吭高歌:“安得勇士兮守四方”,鄧世昌、王國成就是這樣的猛士。“致遠”號全力沖馳,撞擊敵艦“吉野”雖然功敗垂成,卻在這流星過空般的一瞬間里,讓無數愛國之士感到人世間的壯懷激烈!愛國戰士們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永遠激蕩在人民的心中。
我認為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它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要不斷努力、進步,決不讓那飽受屈辱的歷史重演。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4
最近,我國和日本為了一個釣魚島,而鬧得沸沸揚揚,中國人民開始全體行動,抗議日本購買釣魚島。老師為了讓我們深入了解這段歷史,便給我們看《甲午風云》這部具有歷史性的電影。
電影《甲午風云》講的是清朝末年,朝廷腐敗,當時一批有識之士搞起了“洋務運動”,振興我們的國家,想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就從英國購買了一些軍艦,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叫“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是很厲害的,可以跟許多大國抗衡。
1894年,“北洋水師”在一次正常的巡邏中,無意間碰上了日本的軍艦入侵領海,日本挑釁的放了第一炮,把鄧世昌等人全都給激怒了,被迫自衛反擊。之后,就在黃海打響了“甲午戰爭”。鄧世昌等人英勇反抗,我們的艦隊先前還是占上風,但是由于“北洋水師”的炮彈不行,基本上是啞炮,還有的里面不是火藥,而是沙子,所以威力遠遠小于日本的炮彈。就這樣一直打,打了三個多小時,最后打得艦船受重傷,但是“致遠”號艦長鄧世昌拒絕支援。鄧世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決定破釜沉舟,加速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可是日本人連續發射魚雷,前兩次他都躲過去了,但第三次沒能躲過去,一身巨響后,鄧世昌等人沉入海底,英勇獻身,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為什么“北洋水師”的炮彈不好呢?因為,那時是慈禧太后掌握大權,克扣軍餉,把用于給“北洋水師”購買軍火的八十萬經費,幾乎全用在給她祝六十大壽了。戰敗后,李鴻章屈辱地登上了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其中就有釣魚島)全部割讓給日本。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它們才回歸祖國的懷抱中。
現在,中國強大了,可是可惡的小日本還要欺負我們中國,跟我們搶釣魚島,這事豈能不管呢?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衛釣魚島吧!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5
中日甲午戰爭,對我們文科學生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從初中到高中,關于這場戰爭的背景、大致過程、結果和影響我們都曾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也都僅僅是對這場戰爭宏觀的認識。《甲午風云》這場電影,卻是以一種立體的方式,通過視覺聽覺的相互作用,好像帶我們真正回到了那年戰爭前后時,讓我們不僅看到勞動人民和愛國官員的熱血,還有清朝后期的腐朽、貪生怕死的走狗的丑惡嘴臉。
方伯謙貪生怕死,謊報戰功,得了2000兩賞銀,卻想用20兩打發真正的功勛所得者炮手王國成,王國成斷然拒絕,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錚錚鐵骨。王國成想為國家效力,卻因官員的私欲被無情開除,求一不得求二,去找鄧世昌,這不僅顯示了其精忠報國的決心,也顯示了他的智慧,識得鄧世昌為一個可以信賴的好官,以言語說服鄧世昌收留他,二者共有衛國保家之心。相反,方伯謙做出了失顏辱國的事情,卻還敢冒領功勞,在慶功宴上談笑風生,被鄧世昌揭穿后依然臉不紅心不跳信口雌黃,可謂厚臉皮之至。
鄧世昌不懼章程軍法,思量過后毅然收下王國成,得知真相后在參加方伯謙的“慶功”典禮時與其嗆聲,揭露他的真面目。鄧世昌懷著一腔愛國熱血,在海戰中對敵人的攻擊無所畏懼,乘勝追擊卻發現炮彈用盡,欲與敵艦玉石俱焚。船上的士兵們無一人臨陣脫逃,已知無法生還,臉上帶著慷慨就義的凜然,立如松。被敵艦魚雷擊中的那一刻,鄧世昌最后的音容相貌在屏幕上淡淡散去,卻永遠留在了我們心間。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6
甲午,一個注定要讓無數中國人悲痛的紀年,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在歷經兩次鴉片戰爭的恥辱后,又一次遭到外來侵略者的踐踏。
電影《甲午風云》觀看已經不止一次,每每看到以慈禧太后、李鴻章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在列強面前奴顏媚骨的情景時,心中總會涌起無限辛酸、憤慨之情。
一群缺乏骨氣的統治者只能造就一個無能窩囊的政府,一個無能窩囊的政府又豈能指望他寫出一段昂揚奮進的歷史?
生活在這樣政府下的民眾是不幸的,生活在這樣時代下的英雄必將要經受更多靈魂的煎熬。影片中的一段琵琶聲令人動容。電影主角鄧世昌力主派出北洋水師艦隊護送商船,對列強中所謂中立國居心叵測的調停,鄧世昌義正詞嚴地給予駁斥。然而,一腔愛國熱情卻遭到無情冷落,李中堂竟摘去了鄧世昌的頂戴花翎,“賣國因而獲榮,愛國反倒有罪”,這是一個怎樣讓人哀痛的的時代啊!影片中出現了這樣的鏡頭:鄧世昌在房子里獨彈琵琶,琵琶聲里有深沉、有無奈、有悲憤、更有激越------英雄啊,“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種心境,也許只有此時的你,才能體會。于是,你把“一腔心事付瑤琴”,可是,莫道“知音盡,弦斷有誰聽?”,因為,在你的背后,有著無數像王國成這樣的血性中國人啊!
也許,英雄有時注定是要落寞的。可是,鄧世昌,卻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作為一名中國的海軍將領,為了國家利益,為了民族尊嚴,生死尚且可以置之度外,又遑論個人的榮辱得失?電影中鄧世昌那堅毅、果敢的眼神也是令觀眾刻骨銘心的鏡頭。在宴席上痛斥掛白旗逃跑的方伯謙時,在怒斥所謂中立國居心叵測的調停時,在為民請命慷慨陳詞時,在向敵艦“吉野”號沖去時,他的眼神都讓觀眾讀出一種正義、一種忠誠、一種愛國。
影片的最后,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悲壯的力量。當“致遠”艦彈盡之時,鄧世昌,命令開足馬力,決心用艦撞沉“吉野”,可惜,“致遠”艦中了敵人發射的“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黃海的波濤淹沒了英雄的身軀,甲午的歷史卻因了鄧世昌等海軍英雄而留下濃烈悲壯的一筆。
悲哉,甲午!
壯哉,甲午!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7
甲午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于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后,國內政局飄搖。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于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但最終被中國政府粉碎,日本由于當時為做好準備因而未與中國政府發生沖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北洋海軍。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象鴉片戰爭中那樣,洋人幾艘炮艦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動作,但負責人李鴻章確認為日本是遠患而非近憂。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頤和園,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相對于中國政府,日本增強經濟軍事實力,并企圖發動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結果是中國失利,之后還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很大,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在列強面前,徹底失去了防御能力,同時也使中國門戶洞開。.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它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社會的極其重要的步驟。.甲午戰敗,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引發的割地賠款和瓜分危機,將中國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淵。深重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中國人民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甲午戰爭后,掠奪性的投資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侵略也在擴大,進一步的加劇了中國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在客觀上使中國的城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從而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可能和條件。
甲午風云這部電影將甲午戰爭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展現在我的面前,以簡潔形象的方式訴說了甲午戰爭的前因后果。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甲午戰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就在身邊,還一味的讓步,使得日本越發囂張,也導致了甲午戰敗的后果。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臺、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于民族的恥辱,屬于兩岸的哀傷。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部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明清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國家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是一個于農業為主的落后的封建國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于從唐朝開始就向我們學習的日本,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學習西方,逐步的追趕和超越中國,落后的中國被挨打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當今的世界局勢也可以說是風云莫測的,中國本身既面臨機遇,又面臨著挑戰。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唯有發展好自己,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甲午風云觀后感200字篇8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里面的故事很感人,也讓人憤怒,里面的清政府太腐敗了,鴉片戰才過去的,也沒有給他們敲個警鐘,還 是那么貪生怕死,里面的慈禧太后,大手大腳的花錢,將海軍的經費用來辦壽辰還 說辦完壽辰再買也不遲,害的鄧世昌和他的弟兄們到最后沒能換個新船,連炮彈都沒得用了,只能拿船去撞擊敵人,到最后被敵人用魚雷炸死,為祖國光榮的獻身了,而其他艦隊也被敵軍炸沉了,全軍覆沒,集體光榮獻身了。
里面的大臣也貪生怕死,貪污 腐敗,在掛旗時,故意掛錯,還 掛白旗,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炸死。日本人的總統帶領大家一起捐款,為海軍出力,去買最新的軍艦。中國人卻大手大腳花錢,到處貪污 腐敗,貪生怕死,連炮彈都不給,不敢打仗,以保存我軍實力為借口,向日本人求和,向英國等求救,讓他們來幫忙解決事情,自己躲在老窩里不敢出來。
這里面的清政府一點也沒有中國的氣魄,像一只小肥羊,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