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云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對作品或創作者的情感和態度。甲午風云觀后感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甲午風云觀后感,本文為你提供甲午風云觀后感寫作技巧和示例!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1
我要向大家推薦一部描寫甲午戰爭的電影--《甲午風云》。
這部電影的作者分別是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和杜梨這五個人。是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62年拍攝的作品。攝影是王啟民,導演是林農。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清朝政府被迫出兵作戰的歷史。當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只讓“濟遠”、“廣已”兩艘艦艇護送“高升”號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清軍大敗。然而清政府依然無所作為,竟把堅持正義的好將軍鄧世昌給辭退了。最后清政府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還給鄧世昌原來的官位。在鄧世昌的率領下,清軍奮勇殺敵,然而敵我力量懸殊,鄧世昌被迫帶領大家開船撞擊敵艦,卻被敵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一場悲壯激烈的甲午戰爭就此結束,但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卻掀起了更大的怒潮。
大敵當前,強存弱亡。兩軍相逢勇者勝,軍威就是國威!漢高祖劉邦曾引吭高歌:“安得勇士兮守四方”,鄧世昌、王國成就是這樣的猛士。“致遠”號全力沖馳,撞擊敵艦“吉野”雖然功敗垂成,卻在這流星過空般的一瞬間里,讓無數愛國之士感到人世間的壯懷激烈!愛國戰士們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永遠激蕩在人民的心中。
我認為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它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要不斷努力、進步,決不讓那飽受屈辱的歷史重演。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2
我要向大家推薦一部描寫甲午戰爭的電影《甲午風云》。
這部電影的作者分別是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和杜梨這五個人。是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62年拍攝的作品。攝影是王啟民,導演是林農。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清朝政府被迫出兵作戰的歷史。當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只讓“濟遠”、“廣已”兩艘艦艇護送“高升”號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清軍大敗。然而清政府依然無所作為,竟把堅持正義的好將軍鄧世昌給辭退了。最后清政府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還給鄧世昌原來的官位。在鄧世昌的率領下,清軍奮勇殺敵,然而敵我力量懸殊,鄧世昌被迫帶領大家開船撞擊敵艦,卻被敵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一場悲壯激烈的甲午戰爭就此結束,但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卻掀起了更大的怒潮。
大敵當前,強存弱亡。兩軍相逢勇者勝,軍威就是國威!漢高祖劉邦曾引吭高歌:“安得勇士兮守四方”,鄧世昌、王國成就是這樣的猛士。“致遠”號全力沖馳,撞擊敵艦“吉野”雖然功敗垂成,卻在這流星過空般的一瞬間里,讓無數愛國之士感到人世間的壯懷激烈!愛國戰士們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永遠激蕩在人民的心中。
我認為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它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要不斷努力、進步,決不讓那飽受屈辱的歷史重演。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3
電影《甲午風云》再現了在中國清朝末期甲午年間發生的歷史事件,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瘋狂侵略中國,掠奪中國的土地和資源。以鄧世昌為首的一群愛國將領對此無比憤怒,為了抵抗日軍的侵略,在黃海海域與日寇海軍浴血奮戰,終因政府的軟弱,導致全軍覆沒,鄧世昌和官兵們帶著遺恨,英勇殉國。
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胡作非為,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而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黃海大戰中,北洋艦隊海軍提督丁汝昌所在旗艦“定遠”號被日艦擊沉,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艦官兵頑強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后來炮彈用盡,鄧世昌當即立斷:撞沉敵旗艦“吉野”號,全艦官兵義無反顧、無一人退縮。但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看完了這個100多年前的悲壯場面,我的心靈震撼了! 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與日寇血戰到底而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
我回想起去年暑假,我們全家與我的好朋友張昊洋全家到威海旅游,我們登上了復制的 “定遠”艦。站在“定遠”艦上,東望劉公島,當年的海戰場面就像還 在眼前一樣。
我思索著,深刻地理解了一個國家和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實,再想想今天的釣魚島,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從來都沒有放棄它們侵略擴張的野心。
我們中華民族難道就永遠坐以待斃嗎?我們這一代少年,難道就只能泡在甜水里,養尊處優嗎?不,我們要學習鄧世昌,我們要學習錢學森,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建立起強大的中華民族,建立起不可戰勝的鋼鐵巨艦,讓敢于來犯的侵列者們顫抖吧!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4
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我感悟很深,但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
第一次海戰,清朝三艘戰艦遭遇了日本三艘戰艦的攻擊。清朝兩艘戰艦被擊沉,第三艘戰艦的艦長方大人準備逃走。日本主戰艦的艦長吉野,乘勝追擊。清朝戰艦船尾炮手瞄準日本戰艦準備開火時,被方大人制止了。接著,方大人把戰艦加到最高時速。尾炮手看日本戰艦開火了,便連發三發炮彈,擊退了日本戰艦。方大人卻因為這件事情把尾炮手趕走了,世昌收留了他。在慶功宴上,方大人謊稱主戰艦和另一艘戰艦逃跑時觸礁沉默,他佯裝逃跑,用尾炮趕走日本戰艦。
第二次海戰,日本戰艦掛起美國國旗向清朝戰船沖來,中途,取下美國國旗,換成日本國旗。那些投降派以主戰艦的名義命令其他戰艦成橫一字隊形排開,當主戰艦的副艦長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日本主戰艦一炮打下清朝主戰艦帥旗。接著,日本主戰艦用快炮進攻,擊沉了主戰艦。方大人見主戰艦被擊沉,想轉舵逃跑,世昌看了,掛起帥旗迎戰敵軍,吉野命令原本攻打方大人的戰艦迎戰鄧世昌,自己和其他戰艦合圍林大人。鄧世昌看了,命令前炮瞄準吉野,左前炮瞄準另一艘戰艦開炮。擊沉一艘戰船后,發現林大人被包圍了,鄧世昌讓瞭望兵打出林大人向我一靠攏的旗號。瞭望兵說晚了,鄧世昌一看,林大人的戰船被擊沉了。鄧世昌說,日本主戰艦是吉野指揮的。只要我們擊沉它,就可以反敗為勝。然后,開艦駛向吉野,三門大炮齊射,吉野被迫逃跑。追了一半,鄧世昌沒炮彈了,吉野轉舵追擊。一邊追一邊放炮,當兩船間隔只有五百碼時,吉野明白了。鄧世昌是要和他同歸于盡。吉野還 想向鄧世昌的戰艦開炮。炮手說太近了!吉野決定發射魚雷!嘩,鄧世昌連續避開了兩個魚雷。再發一次!轟!鄧世昌的戰艦在即將撞上吉野時,被炸成了兩截。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是靠行動證明的,不能只說不做。鄧世昌為了祖國可以放棄生命,正因為有許多像鄧世昌的人,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5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里面的故事很感人,也讓人憤怒,里面的清政府太腐敗了,鴉片戰才過去的,也沒有給他們敲個警鐘,還 是那么貪生怕死,里面的慈禧太后,大手大腳的花錢,將海軍的經費用來辦壽辰還 說辦完壽辰再買也不遲,害的鄧世昌和他的弟兄們到最后沒能換個新船,連炮彈都沒得用了,只能拿船去撞擊敵人,到最后被敵人用魚雷炸死,為祖國光榮的獻身了,而其他艦隊也被敵軍炸沉了,全軍覆沒,集體光榮獻身了。
里面的大臣也貪生怕死,貪污 腐敗,在掛旗時,故意掛錯,還 掛白旗,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炸死。日本人的總統帶領大家一起捐款,為海軍出力,去買最新的軍艦。中國人卻大手大腳花錢,到處貪污 腐敗,貪生怕死,連炮彈都不給,不敢打仗,以保存我軍實力為借口,向日本人求和,向英國等求救,讓他們來幫忙解決事情,自己躲在老窩里不敢出來。
這里面的清政府一點也沒有中國的氣魄,像一只小肥羊,任人宰割。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6
昨天晚上,我把《甲午風云》看完了,《甲午風云》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鄧世昌從小好學,別人不知道的他知道,這也是他為什當了艦船長的原因之一。我記得有一次,他去外國,看望他的同學,在路上有一個外國人玩弄他的辮子:“中國人就是這樣嗎?還 留長頭發,和女孩兒一樣!”鄧世昌不僅沒有發火,而是跟他說了一句“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請給我們放尊重一點!”這時,外國人生氣了,跟他打起來了,鄧世昌文武雙全,根本沒有留給他贏的余地。我看了那一段,真的太激動了,讓外國人見識見識,什么是中國人!不要那么隨便!尊重一點。之后,他們在外國留學的也畢業了(也有日本人),這也意味著戰爭的開始。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李鴻章拒絕,并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鄧世昌說:“如果這仗打敗了,與船同沉!”這句話中也表達了鄧世昌堅定的意志,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后旗艦被日擊傷。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后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雖然鄧世昌沒有被炸死,但是他說過“與船同沉!”)
有一次,在海戰中,日本人對他的衛兵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知道中國人為什么總是打敗仗嗎?”“為什嗎”“因為他們不團結!”這句話久久在我腦海里出現。
中國人真的不團結嗎?如果真的打起來,我真的希望這次海戰,再出現一個“鄧世昌”!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7
今天我很激動的觀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講的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當時場面浩大、氣勢宏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杰出的藝術經典。
今天,我看了這部影片我的心就更加激動了,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使我很感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觀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鄧世昌有一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他不像電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貪生怕死,遇到敵人就退縮,一點也沒有中華民族的氣概。而鄧世昌他不但堅強不屈,而且視死如歸在這部電影中,我覺得不只鄧世昌有民族骨氣,他身旁的林大人和那些水手們也都有著鄧世昌那種精神。當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時,那些水手們都抱著一種和敵人們同歸于盡的心態。
如今,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它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要想我們的國家繼續強大,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努力,長大為祖國效力。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8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這個歷史片是寫了中日兩國在海上大打仗,主角是鄧世昌。鄧世昌領隊打日本鬼子的四艘軍艦,最后鄧世昌英勇的為祖國犧牲了。就是因為鄧世昌的犧牲,我們才懂得了應該愛國。
大家認識鄧世昌嗎?應該都認識吧!其實鄧世昌是一位海軍將領,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在和敵人的戰爭中倒在了海上,我們怎能不難過!怎能善罷甘休?又怎能放得下對敵人的仇恨呢?一提到鄧世昌和我們中國同胞的死,大家憤怒的心情就不由而生。大家都被鄧世昌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1894年,日本侵略軍襲擊我軍,一次緊張的戰斗又開始了。戰斗中的鄧世昌依然十分鎮定,冷靜的向日本侵略軍發起了攻擊。日本侵略軍也不甘被打,費盡心思的想要打敗我軍。我軍終于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戰斗開始了,鄧世昌指揮軍艦用彈藥先把日本侵略軍的船打破,再等到他們把子彈用完,我方再把炸藥傳到日本侵略軍那邊去,一個彈藥比一個彈藥高,彈藥爆炸后,海面頓時水射八方,煙霧繚繞,冒出一串又一串的黑煙,很難找到方向,這讓日本侵略軍和我方均是措手不及,在船里直跺著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漸漸地,煙霧慢慢地散開,我方又繼續攻打,日軍也在攻擊,戰斗中我方彈藥用盡了,這使得我們更是火上澆油,我方決定用槍來對付敵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敵人終于被打敗了。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9
今天下午,我們看了一部老電影《甲午風云》。電影主要講甲午戰爭時期,(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任憑愛國將領鄧世昌視死如歸的努力,中國的北洋戰隊還是與倭寇艦隊激戰慘敗的事情。
當時的大奸臣劉步蟾,正在海上護送官兵出征,突然看到了日軍艦隊的旗艦吉野號,嚇得腳都麻了,而可惡的吉野號竟無緣無故地向我們中國北洋艦隊開炮,這時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奮力反擊,可是奸臣劉步蟾卻趕忙下令撤退,并且親手升起了讓北洋艦隊的臉都丟盡了的白旗,我懷疑他身體流的不是中國人的血;而他呢,則趕忙藏到了一張桌子下面,生怕炮彈打住他,我就不明白,這樣人怎么能配當軍人,甚至是將軍、大官,如此窩囊的人都能擔當清朝的上等大臣,清朝又怎有不滅的道理呢?
此時,一個炮兵實在是對倭寇的惡行忍無可忍,他頂著被砍頭的風險,身負著國人對日寇的仇恨,毅然下令發炮,打中了劍拔弩張的吉野艦,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真是好樣的!可是這樣一位愛國志士卻被那位奸臣劉步蟾給抓住了,說什么為了他好,讓他辭職,其實就是想把那位炮兵的功名攬到自己身上,好給自己升官進爵。真是應了那一句話了:這世上有三種人:“一種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一種是良心沒被狗吃了的人;還有一種是良心連狗都不吃的人。”這位劉步蟾大人可能就是這傳說中的第三種人。在祖國危難之時,不想社稷安危,只想個人利益,虧你還口口聲聲說你是大清人。
在致遠號與吉野號斗智斗勇時,吉野號已經被致遠號逼得走投無路了,可是致遠號船上的炮彈卻離奇的沒了,吉野號趁火打劫,立刻轉舵,要活捉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鄧世昌此時并沒有慌亂,而是在想如何充分的利用“殘子”(圍棋一名稱,此比喻已無力戰斗)作用,他大義凜然的站到桅桿頂上,對將士們說:“兄弟們,我們為國作戰,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現在‘致遠’艦傷彈盡,無力再戰。我決定以我傷殘之艦撞沉‘吉野’,與‘吉野’同歸于盡,定能挽回敗局,取得最后的勝利!”這一番話說的人心里洶涌澎湃,全艦官兵高聲呼喊:撞沉“吉野”!說罷,致遠艦向吉野艦狂追,像一頭追捕獵物的獅子。吉野艦趕忙集中炮火轟擊致遠艦,而這絲毫沒有阻擋住致遠艦這頭憤怒的獅子,反而更加激怒了他,使他進化為一只憤怒的火龍。致遠艦乘風破浪,直向吉野艦駛去。吉野艦上的水手們一看這情形,紛紛跳水,驚恐萬狀。就連艦長河源要一也嚇得目瞪口呆,緊急發射魚雷,可是致遠艦卻巧妙地躲了過去,直到第三發魚雷才擊中了致遠艦,致遠艦緩緩地沉入水中。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了,并簽署了恥辱的《馬關條約》,可是那都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雖然那時清朝剛剛收復新疆失地、獲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可基層百姓與官員的差別是太大了,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他給我們所有中國人一個沉重的教訓,北洋艦隊最后一艘戰艦沉沒的聲音,永遠是我們耳邊揮之不去的警鐘。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10
回首往事,曾經的屈辱歷歷在目,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中的每個情節都使我深受感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部電影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軍在中國領海內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膽小的西太后為息事寧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人去與日軍講和,傲慢無禮的日軍卻將中國商船擊落。鄧世昌是一位對祖國懷著赤誠忠心的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他立刻怒火中燒,去找李鴻章評論,這時,英美外交官正在給李鴻章轉達一些日本提出的條約,讓鄧世昌在二堂等候,那些條約都是針對中國的,他心急如焚、越聽越急,手中的茶杯都掉到了地上,大廳內的人聽到“咣當”一聲,他們側目張望,鄧世昌把門打開,走上前去,袖子一甩,義正詞嚴、慷慨激昂地說,“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是惹事生非?難道日本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由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一番話說出了中國人民捍衛主權的心聲,也說出了帝國主義想要侵占我國利益的丑惡用心。在場的人聽了他的話都瞠目結舌,鄧世昌也被趕出了大廳。
過了一會,李鴻章召見鄧世昌,他進入大廳,雙膝跪地,呈上了一份萬民折,請求朝廷和日本宣戰,李鴻章一聽大怒,狠狠地罵了鄧世昌一通,并讓他回了威海。鄧世昌回到艦隊之后,水手們發現鄧大人一言不發,正當他們疑惑時,忽然從他的房間里傳來了琴聲,時而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時而緩慢柔和、悲傷不已,時而如閃電一閃而過,時而如大雨持續不停。
日軍不宣而戰,民憤四起,頂不住壓力的李鴻章重新啟用鄧世昌。海戰中,日本大量軍艦向北洋水師步步緊逼,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李頡)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軍擊沉。鄧世昌見勢立即掛起帥旗,替代旗艦指揮作戰,他拿著望遠鏡偵查敵情,發現日本人老奸巨猾,故意掛成星條旗,讓中國人誤以為是美國軍隊,鄧世昌火眼金睛識破了日本人的陰謀,親自指揮作戰,水面上波濤洶涌,大炮砰砰地向日本的艦船射去,率領“致遠”號官兵與日軍展開殊死大戰,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而這時,方伯謙在船艙里將舵手用槍打死,準備臨陣脫逃,后來炮彈打完了,已經逃跑的吉野號又調頭來攻擊我們,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后,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日本人一看大事不妙,一連發了三個魚雷,鄧世昌的艦船不幸被第三發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甲午戰爭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永遠的傷痛,但是一個政府的腐敗,并不代表整個民族的墮落,影片中的鄧世昌,就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體現,面對外國列強的侵略,他態度堅決,奮勇抵抗,表現了一種大無畏的偉大精神。突出了鄧世昌、大批愛國志士和廣大人民憂國憂民、保家衛國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各方之間的矛盾,把這一歷史事件的各種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看完這部影片,使人感覺到中華民族是永遠打不垮的,因為我們有一大批浴血奮戰的英雄,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但是我也在反思,為什么我們會失敗呢?我們有和日本可以媲美的海軍艦隊,也有鄧世昌這樣的海軍將領,就是因為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昏庸無能、不思進取,才使得敵人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我想起了一句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有了英明的政府,有了強大的國防,我們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這些英雄前輩還有那些屈辱的歷史都值得我們深刻銘記,只有真正強大了才能有力量對付壞人,英雄的事跡會鼓舞我們不斷前進、好好學習,努力強大自我,為祖國的富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11
《甲午風云》這部影片主要講了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在中國領海內隨意挑釁,制造事端,讓百姓極為不滿。于是請了一位老教書先生寫了一張萬民折,要求國家向日宣戰。可沒人敢交,正發愁時,鄧世昌來了,他答應一定幫人們交上去。可由于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
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
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但我方彈藥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就在緊急關頭, “致遠”號不幸遭遇兩顆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看到這里,我不禁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氣憤,更為鄧世昌及全艦官兵的英勇報國,視死如歸的決心感到震動。沒想到在腐朽無比的晚清中,還有著這樣感人的事情,更沒想到一向是我感到恥辱的甲午戰爭中,還有這這么多的愛國將士存在著。
甲午風云觀后感篇12
中日甲午戰爭,對我們文科學生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從初中到高中,關于這場戰爭的背景、大致過程、結果和影響我們都曾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也都僅僅是對這場戰爭宏觀的認識。《甲午風云》這場電影,卻是以一種立體的方式,通過視覺聽覺的相互作用,好像帶我們真正回到了那年戰爭前后時,讓我們不僅看到勞動人民和愛國官員的熱血,還有清朝后期的腐朽、貪生怕死的走狗的丑惡嘴臉。
方伯謙貪生怕死,謊報戰功,得了2000兩賞銀,卻想用20兩打發真正的功勛所得者炮手王國成,王國成斷然拒絕,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錚錚鐵骨。王國成想為國家效力,卻因官員的私欲被無情開除,求一不得求二,去找鄧世昌,這不僅顯示了其精忠報國的決心,也顯示了他的智慧,識得鄧世昌為一個可以信賴的好官,以言語說服鄧世昌收留他,二者共有衛國保家之心。相反,方伯謙做出了失顏辱國的事情,卻還敢冒領功勞,在慶功宴上談笑風生,被鄧世昌揭穿后依然臉不紅心不跳信口雌黃,可謂厚臉皮之至。
鄧世昌不懼章程軍法,思量過后毅然收下王國成,得知真相后在參加方伯謙的“慶功”典禮時與其嗆聲,揭露他的真面目。鄧世昌懷著一腔愛國熱血,在海戰中對敵人的攻擊無所畏懼,乘勝追擊卻發現炮彈用盡,欲與敵艦玉石俱焚。船上的士兵們無一人臨陣脫逃,已知無法生還,臉上帶著慷慨就義的凜然,立如松。被敵艦魚雷擊中的那一刻,鄧世昌最后的音容相貌在屏幕上淡淡散去,卻永遠留在了我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