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
觀后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地思考電影背后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拓展我們的思維和視野。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供大家參考。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1
昨天晚上終于讀完了《京華煙云》,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的讀完一本厚厚的書了?自問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記不起來上一本讀的是什么,在什么時候。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最后一行字時,我莫名嘆氣。而后的一天時間里,仿佛還是在那段亂世之中,扎下根出不來,也不想出來,多呆一會兒,總是好的。
如今,我的腦袋里有了兩個木蘭的存在。一個木蘭,巾幗英雄稱豪杰,不懼強敵勇向前,是我們朝朝代代贊揚的對象,古書記載,勵志故事,動畫形象,讓國人無人不知,家喻戶曉。而另一個木蘭,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筆下,存在于讀過《京華煙云》的讀者心里。機靈活潑,端莊大方,時髦新派,拋棄舊習,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當,是當時整個時代的先鋒。書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寫,她說林老當時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可見林老對于木蘭的鐘愛。此處的木蘭,沒有巾幗的英雄奇跡,更現實更生動,讓人不禁大聲感嘆:“不做巾幗此木蘭,必做書中彼木蘭”!
書中的人物和關系結構是我讀過的所有書中第二復雜的,第一便是《紅樓夢》了。很巧,林語堂先生終生癡迷《紅樓夢》,對于龐大的人物體系細化之分,想必當時也受益于《紅樓夢》。書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個富貴家庭的起落和變遷,僅僅三個家庭,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時封建落后又努力掙扎的中國。
姚家,一個不參與政治的生意人家,產業遍布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這位老先生在整個過程中是唯一一個讓我想不出缺點的人,人無完人,也許我沒有參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極度自由的,在看書時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輕十歲二十歲,會不會和他的女兒一樣,積極適應新社會,崇尚新思想。也許是因為年紀,姚先生的這種自由思想沒有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但是在兒女身上,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沒有不理解,一個靈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敗炮火連天,又怎么能擾他清凈?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2
林語堂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學著,他學貫中西,更主要的是,他總是讓人覺得很和藹,從不會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時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解讀,里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顯然是道教學派的忠誠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么區別,從里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個是姚家,書香門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個是曾家,顯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為人處世,遵從禮節,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嚴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權貴和利益的代表,雖然也從書上學到了裝飾門面的所謂“學術”,但只不過是沽名吊益的一種粉飾和手段而已。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中國當時屬于一個動蕩的年代。在世事變遷中,無論那家都無法幸免于難,但在面對同樣的動蕩和不按時,他們的反映和最后的結果卻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當一切繁華過后,一切都化為虛無,最后他很安靜的離開了人士,在世人的嚴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見未來,最后安然平靜的離世。曾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當一切變故發生的時候,他的反映,是對世事的不滿和憤恨,最后在悲哀中離開了人世。而牛家,榮華享盡,風頭盡顯,成了日本人的走過,最后成了人們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魚肉,讓世人恥笑。
雖然對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夠深刻,但我的感覺是儒家總喜歡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告訴你如何處事,如何做人。被稱之為出世的哲學,如果要工作,要入世,處處都能感到儒家的影響。而道家總是給人一種很隨意的感覺,他認為天人合一,一切順其自然,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對一切都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觀點,經常認為自己是錯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歷來中國的文人總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間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業,換選擇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會不由的選擇道家文化,可以關心生活,關心自己。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3
姚家有很多人,電視劇里編劇將曹麗華合和銀屏并為一個角色——蓀亞的女友。導致了電視劇失去了一段精彩。銀屏無疑是悲劇的一個角色,是當時大家庭等級制度下的產物。姚家不允許兒子和一個丫鬟結婚,銀屏被逼無奈才做出后來的事情,體仁最后也沒能好好走到最后;紅玉有人說是林黛玉的另一個形象。那阿非要比寶玉強多了。阿非也許受了兩個姐姐的影響,正直善良開放,再加上有著英式的紳士風格,讓人讀到最后最讓人印象深刻。
再來說第二個家庭——曾家。對于曾家,我說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個傳統而偉大的女人。尚在花齡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輩子活寡,沒有自己的親生的孩子。令人慶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亞是相愛的,即使封建的婚約這個牢籠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婦道,裹著小腳,忍氣吞聲,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國舊社會婦女狀態。我以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過了,殊不知后來發生的一切讓這位舊社會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來反抗!全中國的婦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禮教,沒有地位,沒有生活的意義,只為了順從,一味的順從。后來,姚先生說“中日大戰,曼娘說打就打,說不打就不打?!睍锏哪咎m很疑惑,我也很疑惑,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結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說:連曼娘這位傳統女性都要站起來反抗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是時候覺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這一節時我的心一陣一陣的發麻難過。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許出于官場的緣故,總是不想承認時代的變化,極力維護舊秩序,和木蘭形成對立。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見不合,但是還是很愛木蘭的。書中對于蓀亞著墨較少,和木蘭伴隨出現,林老后來寫蓀亞變得尚金錢。我覺得他即使這樣也不讓人討厭,代表了那個社會隨機應變的中年人們。經亞顯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許就是和素云離婚吧。曾家,因為木蘭的加入變得精彩萬分,有了素云的加入變得動蕩不堪。曾家,我覺得真正的才像紅樓夢中的賈家,曾經輝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驕傲。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4
曼妮。曼妮是一個忠貞的女子,在洞房花燭夜便失去了她深愛的平亞,她傷心過后從尼姑庵抱養了一個孩子,從此守在曾家。他對平亞的愛是一種精神上的信仰,她不允許任何人褻瀆她對平亞的感情。她轟走了不懷好意打她主意的安大夫;曾因為阿宣說了句“我要活的爸爸”而打了阿宣一巴掌;也曾因木蘭撮合她和陳原而打了木蘭;陳原默默地愛她也絲毫沒讓她動心。在日本進入北平后,她不愿搬到王府花園,最后,為了自己的貞潔,拿起了斧頭狠狠地在自己脖子上一劃…… 她是一個孝順、懂禮、賢惠的女子,她與世無爭,在曾家分家產的時候,她說她啥都不要,她只求永遠留在曾家。
在一個人的日子里,每個人都很同情她,覺得她很不幸、很孤單、無所依靠。所以大家自以為是的給她撮合,以為這樣可以給她帶來快樂,減少她的悲傷。這些只是大家的想像,其實她除了曾平亞她不會因為任何人心動,因為愛情于她而言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信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沒有信仰的人便會覺得在黑夜里走路沒有了方向。她是有方向的,而且在這條路上義無反顧的行走著,不被別人打擾。不要以為她沒有其他人所謂的幸福,當她堅持這個信仰的時候她就是幸福的。
木蘭。木蘭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子,從小深受父親的喜歡和重視,在父親的熏陶和培養下,她琴棋書畫樣樣接通、并懂得醫術和甲骨文,是京城里有名的奇女子。
木蘭是孝順、善良的。為了不讓爸媽為難,為了曾家名聲,她放棄了自己所愛的人孔立夫,替妹妹莫愁嫁到了曾家。然而她是不被孫亞接受的,對于孫亞來說,木蘭太過完美,木蘭跟父母一樣,嘮叨,跟她在一起,他覺得渾身不自在。他和木蘭的婚姻對他還說就是一個湊數的,是父母強迫的。他追求的是自由、愛情。他在曹麗華那里尋找到了自己所要的東西,覺得在那里才是放松的,才存在真正的自我。他為了曹麗華放棄了去英國留學的機會,回到北平。并偷偷和曹麗華在一起,并有了兒子……木蘭在曾家是委屈的,但她只能把眼淚往肚子里咽。她在曹麗華死后,覺得在曾家實在待不下去了,決定離開,往前邁進一步,去尋找孔立夫攜手到老。但為的曹麗華的兒子,為了曾家名聲,她還是留在了曾家,和孫亞在外保持夫妻的名分,照顧孩子。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5
姚家有很多人,電視劇里編劇將曹麗華合和銀屏并為一個角色——蓀亞的女友。導致了電視劇失去了一段精彩。銀屏無疑是悲劇的一個角色,是當時大家庭等級制度下的產物。姚家不允許兒子和一個丫鬟結婚,銀屏被逼無奈才做出后來的事情,體仁最后也沒能好好走到最后;紅玉有人說是林黛玉的另一個形象。那阿非要比寶玉強多了。阿非也許受了兩個姐姐的影響,正直善良開放,再加上有著英式的紳士風格,讓人讀到最后最讓人印象深刻。
再來說第二個家庭——曾家。對于曾家,我說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個傳統而偉大的女人。尚在花齡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輩子活寡,沒有自己的親生的孩子。令人慶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亞是相愛的,即使封建的婚約這個牢籠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婦道,裹著小腳,忍氣吞聲,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國舊社會婦女狀態。我以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過了,殊不知后來發生的一切讓這位舊社會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來反抗!全中國的婦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禮教,沒有地位,沒有生活的意義,只為了順從,一味的順從。后來,姚先生說“中日大戰,曼娘說打就打,說不打就不打?!睍锏哪咎m很疑惑,我也很疑惑,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結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說:連曼娘這位傳統女性都要站起來反抗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是時候覺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這一節時我的心一陣一陣的發麻難過。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許出于官場的緣故,總是不想承認時代的變化,極力維護舊秩序,和木蘭形成對立。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見不合,但是還是很愛木蘭的。書中對于蓀亞著墨較少,和木蘭伴隨出現,林老后來寫蓀亞變得尚金錢。我覺得他即使這樣也不讓人討厭,代表了那個社會隨機應變的中年人們。經亞顯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許就是和素云離婚吧。曾家,因為木蘭的加入變得精彩萬分,有了素云的加入變得動蕩不堪。曾家,我覺得真正的才像紅樓夢中的賈家,曾經輝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驕傲。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6
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在朋友的推薦下。
本書以姚木蘭為主人公展開敘述,講述了姚家在逃難時姚木蘭失蹤,與曾家的人相遇,與曾家結緣后發生的一連串的故事。全文圍繞著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雖然只寫了幾個小家庭,但卻全景式展現了人們從舊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轉變。
就拿書中的曼娘來說好了,她處在一個舊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腳,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盡量少見面,不能有肢體接觸,導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相比之下,木蘭就顯得自由許多,她不需要裹腳,并且喜歡古玩,京戲,在異性面前可以大方談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擁有新時代思想的女性。
書中令我感觸較深的還有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書中姚母因為對木蘭的哥哥體仁過于溺愛,而姚父對體仁又過于嚴厲,在兩種極端的教育下,體仁變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銀屏攪在了一起。本想著去英國讀書,結果途中放棄,留在了香港,將父親給他讀書用的大筆財產全部揮霍了個精光,將父母氣了個半死。不過,幸好在木蘭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無能,頹廢,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許多人將這本書稱之為現代版的《紅樓夢》,但我覺得《京華煙云》還是要遜色許多,暫且拋開復雜的人物關系不說。相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恨情仇,《京華煙云》講述的家族恩怨則顯得更為平淡許多。其次,《紅樓夢》中主要圍繞著賈府從繁榮到衰退的過程,而《京華煙云》講述的卻是整個中國,時代,社會,思想上的變遷,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對傳統中國的文化和生活細節的真摯熱愛,這點是與《紅樓夢》大不相同的。
京華煙云,撥開煙云,探究云霧下真實的舊社會,這,便是全書要向我們訴說的東西。
京華煙云觀后感800字篇7
最后一個家庭,牛家。一個存在于整本書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圖,馬祖婆尖酸刻薄,牛懷瑜卑鄙齷齪,牛素云蠻橫無理。唯一拯救了他們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輩子,驕傲著活著驕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蘭比上比下出言不遜,離婚后跟哥哥誤入歧途,成了當年的“白面兒皇后”。風光又諷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錢,就得做為日本做不正當勾當,謀害同胞。欣慰,慶幸,素云最后的選擇為她干過的所有壞事一筆勾銷,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過自新更值得慶幸的事情?牛家沒落理所應當,也代表了當時的政府官員家里的斗爭有多激烈。100個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總要有一個“黛云”!
書里還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陳媽,一個鄉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當我看到她自從兒子丟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號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憐天下父母心。后來陳三找到了,可是陳媽卻又沒了。這一對母子的陰差陽錯,讓人想起,那時那日的戰場,有多少母子生離死別;小小的銀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讓人相信命運之輪的轉動;陳三、環兒、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個人代表的一個世界,代表著一類人,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一股強心力!小人物的輝煌造就了整本書的輝煌。林老細膩的筆觸沒有丟棄他們任何一個人,有生有死,讓人欣慰讓人安心。
書中有一段說老北京的語句,說的很好:“滿洲人來了,去了,老北京不在乎;歐洲的白種人來了,以優勢的武力洗劫過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現代穿西服的留學生,現代卷曲頭發的女人來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戰火中依然在茶館挺細喝茶聊天,生活之計,永不停息!也許就是這種精氣神兒,讓北京撐到了最后,撐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個同樣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沒落。唯一慶幸的是家里的人還是站在向著未來的大隊伍里,帶著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書,蕩氣回腸,把我帶回那年代,感受那時那刻的精彩!
感觸頗深,讀后感嘆,謹以為念。今后重讀感悟又將是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