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方式來提升你的寫作水平,同時讓你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寫《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下載,供大家參考。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1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么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么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么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沖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么多你留戀的東西啊——或許很多人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家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么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現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凈化一次心靈,真好……我希望成為英雄。感動中國觀后感錢學森觀后感亮劍觀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2
和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不太一樣,我不太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說的直接點,以前基本上對此不太感冒。經常搞不懂為什么一提起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他們總會興趣倍增滔滔不絕。
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也是從它開始,我慢慢的懂得了從戰爭片中發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贊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后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和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
于是,懷著高山仰止的心境,開始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歷程。
當影片結束時,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厚實。這不僅僅是看過一部好片的充實和快感,中間夾雜著思考,震撼,余音繞梁,發人深省。
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可是,當它赤裸裸的以一種觸目驚心的直觀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去應對呢
還好,斯皮爾伯格始終是一個懷著童心的老男孩,一個能拍出《ET》這么溫情的童話的人不可能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為猶太人的他的那部驚世的《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仍然是一個人的救贖,結局仍然給人以期望,即便是那個內心掙扎的納粹軍官最終還是放走了他喜歡但卻極力抗拒的猶太女傭。所以,懷揣著天真的他能夠還原戰爭的慘烈,能夠刻畫戰爭中種.種人性,但他永遠不會像庫布里克那樣對世界的刻畫絕望得讓你不敢直視。他始終會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擇后給你以期望,讓你對人生有所感激,讓你對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這部影片的主題,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于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貼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不想在對開頭的20分鐘的震撼的諾曼底登陸的槍林彈雨做過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經做過太多的褒獎和評述,并且我明白,無論我用什么樣的文字努力去還原,較之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語言來說,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我還記得米勒中尉剛到岸上時候的那一怔和那一個片刻的周圍的死寂無聲,搖晃的眩暈的他的眼神環顧著四周慘烈情景。已經不能用驚愕來描述了,腦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無法理解!!前一刻的還在平靜中的他們此時竟然來到了地獄!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場景,因為在那時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于戰場上去身臨其境的感覺周圍的血肉橫飛。開頭的這場登陸戲讓我想起了《盜火線》里的那場警匪對峙,同樣的真實迅速把觀眾拉入其中的氛圍。緊迫的節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過本片的人可能會更多的關注那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和他每次出擊前的那個招牌性的動作:親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確實很讓人神往,可這是斯氏對戰爭的神話描述,對戰爭傳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人不可能憑一己之力來改變戰爭結果的。
還記得最先犧牲的那個士兵嗎?為了救一個毫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中槍身亡,而在之前他絲毫都沒有研究過值不值得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可能近乎一種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價是生命。
還記得他們放走的那個德國人嗎?最終反過來被他所殺時那種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說什么呢?這就是戰爭,沒有所謂的仁慈嗎?
恐怕人人都會在那個士兵躲在樓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戰友已經快被敵人殺死的時候而近乎憤怒了吧!再我們眼里,他懦弱的近乎無恥,在他自我看來,他可能也會痛恨自我吧,因為直到這樣的危難時刻,我們和他自我,才同時如此清晰的通徹了他的內心。
這便是戰爭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強烈的比較才能更深刻的彰顯人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那些平日里隱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層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應對戰爭之時,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是一個很讓你恐懼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我會發現自我竟然會感到底氣不足!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并沒有令我們感到失望。正義勇敢的他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無法去扭轉什么,因為大家已經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計任何代價。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不是魯莽,而是一種高于生命的職責。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我,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將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直到他頭發花白的時候,仍然會為這些動力和自我的堅持激動的熱淚盈眶。
最終,當米勒中尉無力的躺在那,一槍一槍的射向敵人的坦克的時候,我從他即將熄滅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絲的絕望。直到最終的一刻他都在堅持,這種堅持往往能創造奇跡。
轟隆震天的坦克爆炸聲和上空呼嘯而過的飛機,是一個昭示期望的開始。
其實奇跡不光是電影中才有的神話,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里告訴我們的一樣:什么時候都不要放棄了期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奇跡了。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3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贊
每次觀看戰爭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便在我腦海中閃動。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不到勝利的笑容,更找不到作為贏家的欣喜。僅僅有一股真切的感覺環繞著我,就是來自生命頑強及尊嚴對我的震撼。
我從這部影片中終于明白,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勝利的。因為,為了勝利,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會隨之消亡,但這對于任何一個家庭無不是打擊。
在這次二戰中,億萬人失去家庭,億萬人的生命成為了戰爭對人類的懲罰,他們用八個人純潔的生命與靈魂交換了一個大兵的性命。支持他們堅持下去的,是要拯救大兵瑞恩。
在這次行動中米勒上尉在激戰前夜,對其他人說:“我殺過人,一個、十個、百個、上百個,但我十分后悔,可是我又不得不告訴我自己,我不殺人別人就會殺我。在我的指揮下犧牲了四十九名士兵,但他們挽回的卻是幾倍幾十倍。使命就是生命,我們使命的意義在于要讓瑞恩回家去,要讓他活著。”也許這就是人性的殘忍,偉大與光榮。當美軍轟炸機盤旋在血淋淋的戰場上,八人小分隊全部陣亡,但這場戰役的意義也許就是米勒上尉對瑞恩說的最后一句話:“要好好做人……”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生活中失去兩個兒子母親的希望,這值嗎?也許值,這就是對人性對戰爭的抵抗,是善良。八個人最終用生命付諸了行動,他們隱藏了八位母親無言以對的失子之痛,把大兵瑞恩還到痛失兩子的母親身邊,這是何等選擇!也許是人性的溫暖、生命的偉大做出的選擇!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人性、生命究竟是有什么力量在戰爭中,米勒上尉小分隊用生命捍衛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的確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捍衛人性的自由不惜放棄生命,以死相博。“螻蟻的在鐵蹄面前的掙扎”是否也是在捍衛人性呢?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有了人用生命去捍衛尊嚴與自由,是讓人類在失去生命卻沒有失去精神活著的佐證,讓生命不至于墮落到用數字來計算。
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艱難的人生。
為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敢于用生命抗爭。不僅詮釋了生命的偉大維護了世界的和平,也說明無畏的犧牲里包含著一切光榮,對一切理解生命的赤子之心實在不易做到。
當今社會里,雖然沒有硝煙和戰爭,但是有一群維護我們安寧生活的人們。他們是抗擊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消防員……他們用行動甚至是生命贏得了屬于自己的尊嚴,最美的禮贊應當屬于他們,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贊……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4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向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么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可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著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后,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消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了瑞恩。可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衛橋,可是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可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么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齊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樣的記憶,有的驚栗,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5
對母親來說,孩子是生命的延續,甚至是活下去的期望,士兵為國捐軀,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家庭,最疼愛他們的我是母親,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口中才會不停的叫著“媽媽”“每死一個人,就等于救了一個甚至一百個人”用鮮血換來和平,用死去換來活著,這也許也男主與自我內心的痛苦所做的斗爭。
人是一個群體,人與人之間不停地在建立聯系,在士兵這群人中,大家總是在一齊應對死亡,他們之間的聯系會很緊密,戰友的死,帶來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每一次作戰勝利,對士兵來說,最大的勝利也許是活下來的幸運。
拯救瑞恩是上級下達的任務,服從任務是士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守則,可是士兵也是人,也擁有七情六欲,男主在中槍后,拿著手槍向那堅不可摧的坦克不停的開槍,是作為一個戰士的使命,但更多的也許是對戰爭的仇恨,失去戰友的心痛。
到底該不該救瑞恩,也許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用八個人的生命換另一個活著,不值得,但一個母親已經失去三個孩子,每個人都能理解那是怎樣的痛苦,并且這是社會道德所認同的,沒辦法,兩者必選其一,當然得選母親這邊,大家都不明白瑞恩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上級下達命令,下級執行任務,因任務而死是士兵的光榮,不論他們是否想要這光榮。
上級的任務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執行任務的計劃,死去的人,不能抱怨,不能訴說,不能流淚,但他們的故事被瑞恩記在心里,自責,內疚,感激將伴隨他的整個人生,為了“不要辜負我們”而努力地活好,被銘記,也許就是活著的另一種形式。
那個被放過俘虜仍舊殺戮不斷,為什么他如此的怕死,卻又那樣的傷害他人,他放過了為他求過情的少年,證明了他也是有人性的嗎?他也是一個士兵,為了活著而活著,按戰爭的要求殺敵,為了自我的正確放走敵人,最終的死也是被放走人所殺——那個懦弱的少年。
因為這個少年的害怕,損失慘重,只是送子彈都不敢,一邊一自我為恥,一邊害怕地站不起來,他捧著珍貴的子彈像捧著所有人的生命,又無能為力的淚流滿面。他明白他求過情的俘虜殺了自我的隊友,卻更加地自責無能,直到親眼看見自我放過的人向隊長開槍,情緒積累到定點,最終才會在俘虜隊伍里打死了他。
當瑞恩拒絕回家,的確展現了他堅定的意志,和之前找錯的那個哭著要回家的人構成比較,但千里迢迢趕來的戰士們,就完不成任務,對不起已死去的同伴,但瑞恩的堅持讓他們無可奈何,站前的笑聲看起來樂達,卻被不著邊際的傷感覆蓋,多少悲痛憤恨都一笑了之。
神槍手每次開槍前都會禱告耶穌,并親吻項鏈上的十字架,來祈求保佑和加強信心、勇氣,他從沒有完全地相信自我必須能夠打中,而是將期望交給天神,自我才能篤定的開槍,所以才從不驕傲自負,也沒有被作為一個槍手的壓力壓倒,十字架是受盡苦難的耶穌的象征,耶穌為人類償還苦債,來祈禱人們幸福。
士兵用自我的生命換來更多人的幸福平安,就像耶穌一樣,保護著其他人。墓地里一排排潔白的十字架,訴說著戰爭帶來的苦難和士兵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每個高潔的十字架下,都安眠著一個曾與苦難抗爭到底的英雄的靈魂。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6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十分投入,被里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來之后,腦海中仍然回蕩著電影里的情景。
總的來說,看過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幾個詞,而且總是不停地閃現,那就是:國家,榮譽,親情,友情,正義,邪惡,母愛,善良,責任,人性。
雖然早就知道說美國人人情差啊,貪生怕死啊什么的都是片面之詞,雖然以前也看過幾部十分經典的美國拍的反應二戰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還是最深的。當諾曼底海灘上成群的士兵還沒上岸就被打成蜂窩煤,當幾個醫務兵冒著生命危險在沙灘上搶救幾個可能有救的傷員,并不顧別人的“危險”的提醒,回應說:“他還有救。”這就是責任。當馬歇爾向幾位軍官念出瑞恩母親已經失去了五個兒子時,幾個久經沙場的硬漢眼里全都含著眼淚,再沒有一個人對拯救瑞恩提出反對的意見,這就是人性。當軍方的車開到瑞恩家門前時,瑞恩母親當即癱坐在地上,這就是母愛。當戰友們在一場又一場惡戰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時悲痛欲絕,這就是友情,也許超越了友情。當一位士兵在極其危急的時候卻想要救下一個德國女孩時,這就是善良。當瑞恩不愿離開陣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看到了責任。當米勒上尉為了打勝仗甘愿冒著危險和犧牲,并深深知道戰爭的意義時,又看到了正義對邪惡的挑戰。當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陣亡的消息時,不管是對的那個還是錯的那個,他們悲痛的反應,看到了什么是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最后,當美國國旗出現在片尾,輕輕飄蕩,知道了,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為了國家。
美國政府,體制也正是憑著對個體的尊重和保護,收獲了最大的集體效益。
這些情景中也許很多選擇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輝的東西,卻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篇7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么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么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么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沖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么多你留戀的東西啊~或許很多人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家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么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是沒有硝煙的平靜的,但是二戰依然給我們了許多的啟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樣告訴我們什么是愛,像愛親人一樣地愛自己的戰友,自己的同學,這是最高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領會了二戰這個血的教訓!
最后,人應該懂得感恩。電影首尾由大兵瑞恩去墓地形成呼應,實則是一種感恩教育。瑞恩只是一個代表,他感謝周圍的人,尤其感謝米上尉。生活中的每個人應時時地地懷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低調生活,不要認為什么都應然,不要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對自己的厚愛。只要我們懂得感恩,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