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觀后感150字
通過寫觀后感,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寫作水平,從而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集結號觀后感150字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集結號觀后感150字,方便大家學習。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1
忘記了有多久沒有去電影院了。
今天,萍答應兒子去看電影,兒子吵著要看變形金剛。查了一圈,沒有放映的。正好朋友送了幾張北京青年宮的票,就決定去看馮老師的“集結號”。
吃過晚飯,驅車來到青年宮,停車,那個難!我讓萍帶兒子先去換票,搜索了半天,找到一馬路牙子,與保安好說歹說停了上去,交5塊錢,沒發票。唉,為了看場電影,就當送給保安的消費了,5塊錢,便宜。
晚上0830,電影準時開映。
(中間先空著,以后加,先把感想寫了)
感想:一、總體上片子拍的貼近實際,感人。
二、谷子地是條漢子,是個真正的軍人,是個優秀的指揮官,是個聽話的下屬;
三、關鍵時刻,領導一般為了保全自己,都會犧牲手下,來贏得最后的榮光,馮老師沒有偏離現實;
四、一個小兵小卒的命運本就微不足道,
五、組織上還是有良心的,不管時間過長,過程多久,在你熬碎了心,跑斷了腿之后,會給你一個公正的答復,盡管這公正來的遲些。因為他們知道,你苦苦為自己尋求的是一點政治上的肯定,所以,給了你,你就獲得了心里的解放,也就滿足了。
六、建議結局改成:谷子地熬歲了心,拖垮了身體,終于在快累倒時挖出了1名戰士的尸體,然后喜極而又悲傷過度加上勞累,暈了過去。等他醒來,47名手下的尸體已經蓋在一面軍旗下。此事很快驚動了最高層,派調查組再次對谷子地連長及全連戰士進行調查,終于追認為烈士。此時,谷子地眼睛全盲,幾年后病逝。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2
從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集結號》這部電影的名字,但從來沒有主動去看過。只知道它是一部戰爭片。
這次通過影視欣賞課終于是看了這部片子。只能用震撼和感動來形容了吧。
知道只要是戰爭片就必定有死亡這個概念,可是這個以少對多的敵對狀態,也太是不公平了點吧。1948年的淮海戰役,身為九連連長的谷子地接受了一項阻擊戰的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為命,只有聽到號聲才準撤退,若是沒有號聲,哪怕只戰剩下一名戰士也要拼死戰到最后一刻。在一座廢舊的窯場里,47名戰士們奮勇對敵,廝殺非常壯烈。但最終還是因為寡不敵眾,戰死戰場。只剩下連長谷子地一人。他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卻無能為力。有一位叫作焦大鵬的排長死前對谷子地說他聽到了集結號的聲音,叫谷子地趕緊帶弟兄們撤退。可是,此時,另一些人認為不能就此離開,產生分歧。而谷子地自認為沒有聽到集結號的號聲對死去的兄弟感到內疚,繼而帶著弟兄們再戰。結局是慘烈的。
僅剩的谷子地卻被解放軍當成了敵軍的俘虜。后來,他才知道自己的原先部隊番號已經被取消,導致他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并且連戰死兄弟的尸首都無法找到。上層人員降他們視為失蹤。谷子地無法接受如此的結果。他設法加入了解放軍,跟著解放軍的部隊南征北戰。他一心只想著要為死去的戰友們討回應有的榮譽。他與兄弟們之間的情感,哪怕時間過得再久再久,哪怕周圍的一切一切都已經時過境遷,也不會動搖。后來又遇到了一直在尋找丈夫的指導員王金存的妻子,孫桂琴。谷子地為孫桂琴與趙二斗牽線,促成了一段佳緣。
他們一同回到當年發生血戰的窯場,如今卻變成了煤礦場,面無全非。
除了谷子地,沒人相信在煤礦場的下面會躺著壯烈犧牲的戰士們。為了給戰友們討回榮譽,谷子地瘋狂地挖著堆積如山的煤礦場,就算被旁人阻止,也堅決不停下。
本以為到鏡頭的最后,會有谷子地挖出他日夜思念的戰友們的尸體,結果不是想的這樣,畫面就這么結束了,放出來的是一段話,“最終汶河修水利時發現了這個舊窯,里面的47具遺骸確認是中原野戰軍獨二師一三九團九連的全體戰士。”這樣,谷子地和他的戰友們一同被授予了戰斗英雄的榮譽稱號。谷子地的堅持終于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這是我們都非常感慨的。
戰斗真的是太可怕了,子彈不長眼睛,炮彈也無情。沒有戰爭的時代真的可以是無比幸福的了。朋友間的感情也沒有什么可以比得過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很真切,很真切。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3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拉開了序幕,中華兒女浴血奮戰,揮灑著鮮血,用堅強的意志筑起堡壘,寧死不屈,堅強勇敢,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今天的新中國!
回首歷史,看完了《集結號》這部電影,它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了那個為了幸福生活而斗爭的戰爭年代,九連連長谷子地帶領全連47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然而團長為戰爭的全局考慮沒有吹響集結號,九連戰士奮勇抵抗,除了谷子地全部壯烈犧牲了,可是他們卻都按照失蹤人員處理。為了給九連的戰士尋回應有的榮譽,谷子地開始執著尋找,終于在掩埋著烈士的戰場吹響了至死也沒聽見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雖簡單卻又蘊含著復雜的感情,簡單的故事里屹立著的那是人民英雄,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淡忘了了他們。可是沒有他們,哪來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可是他們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為了新的光明的中華人民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集結號,集結號的吹響便意味著任務的結束,也意味著生還的希望,但它卻始終沒有吹響。沒有集結號的吹響不能撤退,戰士們便一直堅持到最后。為了戰斗的勝利,他們不怕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固然可貴,但是他們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他們不惜一切去抗爭。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我們自己,貪圖安逸,不求上進,懶惰嬌弱。不必說什么大事,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樂意完成甚至不完成,我們是否該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沒有戰火的幸福年代里面,卻不好好珍惜,不好好讀書。我們是否都應該把心思用在學習上面呢,是否應該好好完成學習任務,將來為國家做一份貢獻呢?
影片中的連長谷子地,總把集體放在第一位,卻沒有為自己著想。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了?獨立的個體總是離不開集體的,幫助集體不也是幫助自己嗎?我們總是要和他人交往的,總是要互相扶持的。所以,作為新一代的.學生我們更要增強集體觀念,將來為集體,社會,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最后,谷子地吹響了那嘹亮的集結號,那是一首悲壯的戰歌。你聽,它還在響著,在耳邊環繞。它是在提醒我們這新一代的年輕人,歷史不能忘記,不能忘記那屈辱而布滿血腥味道的日子,不能忘記那些浴血奮戰的勇士,不能忘記那些為了革命事業前赴后繼、為民族解放事業而捐軀的革命烈士,他們是真正的勇士!他們永生在我們的心間!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4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當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于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夢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匯,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集結號》吹響。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向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于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應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向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并不熱衷,只是偶爾換臺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欲望,習慣以感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我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和演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么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么的揪心和感動,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谷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尸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于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谷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后,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于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電影完結,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日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5
西方電影,尤其是戰爭電影,多表達戰爭對于人類的摧殘這一普世價值觀。但是他們的主題,往往是基于兩種固定模式:例如二戰,是生命的一種莊嚴的光榮;例如反侵略戰爭,那是戰爭對于被侵略國家的生命和人性的戕害。而馮小剛的《集結號》仿佛推開了一扇追求回歸人性的希望之窗。
首先,他選擇了一個大膽的題材——內戰。戰爭題材的影片在中國往往以喚起民眾的愛國激情和民族熱情為目的,因而以反侵略為主題的影片比比皆是。但是,很少有人把眼光拉長放大到抗戰之后的國共兩黨的內戰上來。馮小剛看到了,而且他看到的不僅停留于戰爭對于人性的戕害,而且上升到了戰爭中人類對于真實人性的回歸。他將這種人性的回歸以相對于抗戰來說規模更小的內戰來體現。則更加凸顯出了戰爭中人性的真實光輝,無論是大戰還是小戰。
其次,作為一個戰爭片,他并沒有將重點放在宏大的戰爭場面上,不像《珍珠港》,在戰爭的規模中凸顯人類反抗精神的偉大。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細節上,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實在的行為,近乎于固執的性格刻畫出了谷子地這樣一個形象。在讓人不經意間為谷子地而感動,“讓弟兄們些口氣兒!”一句樸實的話,卻讓另一個人火了,當對方吼道:“你能負責嗎?”時,谷子地就以堅定的近乎于固執的口氣說道:“我負責!”短短的三個字“我負責!”,卻是擲地有聲,撼動人心。
第三,馮小剛在電影中大膽地還原了人性的真實,在整部影片中,我看到的貫穿全片的就是兩個字“真實”。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是戰士不在英勇無敵,刀槍不入,很多的戰士都只是剛一露面就犧牲了。我們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場面,因為在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愿意打仗。馮小剛自己就曾說過:“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這種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當真實的戰爭已然從我們的心頭煙消云散,除了傷痛和榮耀,我們記住了什么?我們又忽略了什么?我們應該忽略什么?我們又應該記住什么?我想,馮小剛的《集結號》就提醒了我們這一點,它應該在每一位觀眾的心中吹響回歸最真實的人性的集結號。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6
我覺得《集結號》拍的一個與眾不一樣的戰爭片……過去我們看到的戰爭片多是表現運籌帷幄的將軍。而《集結號》拍的是戰爭洪流中最底層的士兵或最低級的指揮員——像谷子地這樣一個連長。
因為在所有的戰爭中,決定戰爭勝敗的實際上還是他們。《集結號》表現的是常人,是名將身后的“萬骨”們。
這部能讓觀眾在沒有視聽沖擊力、沒有感情、沒有美女的情景下跟著劇情走,這是電影最難的,從目前電影放映的效果來看,最入戲的恰好是后半部分。
最終《集結號》的結尾,谷子地找到了一個證人,證明戰友們是烈士,而不是失蹤人員。《集結號》這樣的電影,會讓觀眾看到谷子地的委屈,跟著谷子地把這一年的委屈宣泄出來,這也是十分有快感的。谷子地這個人性格很開朗,他打了那么多仗,不會單單因為戰爭這件事而感到傷感,只是全連的人都陣亡了而他討不到一個說法,這件事壓得他喘可是氣來。谷子地堅持認為對他的審查不公平,這種不公看似只針對他個人,實際上是針對他的全部陣亡戰友。
這種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多么需要啊!
想起前段時間看的《色.戒》,二者相比還是《集結號》令人感動。我覺得電影最重要的還是故事,好故事不需要裸露一樣能賣座,不吸引人的故事再怎樣裸露也可是是噱頭而已,終也挽救不了電影!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7
今日我看了《集結號》,我對當年解放戰爭的慘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谷子地帶領九連執行牽制敵人的任務,依托廢坑道,堅守陣地,打退敵人連續幾次的黑壓壓的進攻,血流成河,腦袋被削、胳膊上天,讓人看到戰爭的慘烈。但團長從布置任務起就沒有打算給他們吹響撤退的集結號,戰爭就是這樣的無情,在敵眾我寡的困難時刻,需要局部作出犧牲包括以鮮活生命作為代價時,有時也不得不作出的痛苦決擇。谷子地也明白這一點,以至向團長要什么給什么,要不到補充戰斗員時還要了一個懦弱的“指導員”王金存。
戰爭結束后,谷子地回到浴血的戰場故地,尋找烈士的遺骸和戰友的親屬,卻遭遇了無視這些犧牲的戰士的犧牲價值、不給他們烈士名義的不公正的待遇。谷子地悲天長嘯而又無能為力,只得把滿腔的怒火與悲愴化為在別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行動,在煤矸石山上刨呀刨,他要挖出烈士的遺骸來證明“組織不相信”的事實。那里,我們看到的一個硬漢內心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的內心世界,看到的是對戰友深情和連長職責的準確描述。我們的心也被一鎬一鎬的聲音所震痛。
在幾次對谷子地進行身份甄別時,谷子地都滿懷巨大的委屈,壓制著沖天的火氣。明明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戰將功臣,在醫院治療時卻被懷疑是敵軍臨時換的服裝而冒充的;好不容易忍辱負重到抗美援朝第一線、到新疆戍邊干農活,還逃脫不了政治上“組織的不相信”。應對毛頭干部的居高臨下的審查,這是比戰爭摧殘生命還要痛苦的煎熬,谷子地這個死過好幾回的人,最終爆發了,他舉起椅子怒砸戴著有色眼鏡的那個審查自我的人。我們觀眾的情緒也由憋屈向著叫好轉變,同時也暗暗地為之著一把汗。這是在特定的年代里什么都可能發生的事。好在結局是大圓滿的,經過那么多番曲折反復,跌宕起伏,最終找到了九連這個番號,上級也承認了烈士與谷子地的歷史。這個懸念一向留到最終。
我坐在電視機前,屏住氣在看著,沒有聲響。相信大家都會被此情此景所深深地震撼、深深地感動。而此役僅僅是一場阻擊戰,場面便是如此的悲壯、慘烈,作為解放戰爭的一個縮影,使我進一步認識到當年的解放戰爭的艱苦卓絕。由此可見,我們新中國的成立、今日的幸福生活,是由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由得為之肅然起敬。
我們應當為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集結號觀后感150字篇8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讀高中的時候,當時老師為了讓我們勞逸結合而選擇了放電影的形式,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電影里面的情節印象越來越淡,連主人公的名字都不記得,依稀記得的是他在幸存后找尋自己的部隊,為戰友恢復榮譽過程中的艱辛與辛酸。時隔幾年,我又重溫了這部電影。
故事一開始就是谷子地率領九連47名戰士在汶河岸掩護大部隊撤退,在對抗敵人時,全連戰士義無反顧,直到集結號響,事實上集結號并沒有響,也不會響。在沒有聽到集結號吹響的情況下,就算剩下最后一人也要堅持打完這場仗,這就是谷子地接到的命令。在武器力量懸殊的條件下,九連仍然完成了阻擊任務,但47名戰士全部犧牲,僅谷子地幸存。影片大部分是在敘述谷子地尋找自己的部隊,但找到后才發現他的47名付出生命的兄弟戰友全部被國家認為是失蹤(失蹤包括戰死、被俘、逃跑)。一想到戰友們在戰場上英勇抗敵不怕犧牲的場景,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發誓要找回他們的榮譽。影片結局是國家在開發的時候發現了47具白骨,這才證實了當時的戰爭并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榮譽。
整部電影中,真正感動我們的,不是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而是連長谷子地為戰友求證、為戰友爭取榮譽的過程。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向所有默默無聞的英雄和烈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