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最愛》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電影《最愛》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電影《最愛》觀后感1
由顧長衛導演,章子怡、郭富城領銜主演的影片《最愛》,不得不說是今年看過的所有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還是影片的取材、畫面上,都感覺很好。尤其是由一個過世的人,來講活人世界的事情,這種記敘方式,大概還是第一次見,一般人可都是喜歡用活人來講死人的,有新意!盛贊蔣雯麗,不惜打破一貫在觀眾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以刁悍、潑辣村婦面貌示人。李丹陽、蔡國慶雖然均是首次出演電影,演技當然不能說有多好,但至少也沒讓人覺得別扭。孫海英、濮存昕、王寶強可都算是實力派的演員了,鏡頭不多,卻演繹的淋漓精致。兩位主演就更加不用評了,一個是四大天王之一,一個是國際影星,當然都很棒!
影片講述了染病的得意和琴琴很快從相憐到相愛,在絕境中萌生的`近乎看得到盡頭的愛情的故事。這既可以說是既凄美、又勵志的。在病痛的折磨中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然而這樣一對相愛的人卻不得不面臨看得見的死亡、不得不承受來自家人、來自鄉鄰們那歧視的眼神。
在當今這個人人追求平等的社會里,艾滋病患者更是希望能夠得到社會的關心與幫助,然而他們卻常常被歧視,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拿正眼相看,身體已然承受巨大痛苦,心理如何扛得住這些?影片中得意與琴琴好不容易生活在一起,好不容易結婚了,本來應該是很喜慶的事情,本來應該得到大家的祝福,可卻連他們送的喜糖,都沒人敢接,看似善良的老奶奶也拒他們于千里之外。可見在這個開放的年代里,人們仍舊還是很難容忍艾滋病患者,希望通過這部影片,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這一個群體,善待他們,起碼不再歧視他們。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淚腺比較發達的人可能會哭。
電影《最愛》觀后感2
看完一部電影如果沒有所得,其實蠻對不起自己的,在參與了一場自己未曾經歷的人生后,勉強壓抑那份悸動,本身就不符合咱的個性。而《最愛》作為一部詣在探討人性、愛情等等困擾世人問題的電影,在選材角度上比較合理。當人生所剩無幾,被告知隨時要去上帝報到的那段時光里,感情的確可以最大限度的彌補內心的傷痕。因為極致,才能讓人性晾在X光下,把一切變得如此透徹,過濾后剩下的就是最能觸動人心的一點。
所以,人性是什么?也許就是潛伏在人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本能反應。抗拒與恐懼并肩作戰,把人生當做一場試煉,人性充當了最好的試劑,因為只需一點點,就可以洞悉所有。那么,愛情又是什么?是兩顆孤單的心找到彼此的瞬間,還是同病相憐下的相知相惜?如果說,愛情是一種向往,那么,人性就會不斷地考驗著愛情的向往。并非每段感情都要痛徹心扉,也不是極致人生下才能放大愛情的復原能力。
劇中的趙得意和商琴琴,不過就是一對被命運摧殘下誕生的愛侶,他們的廝守并非是愛情的順其自然,而是一種對抗命運,享受生活的勇氣。電影真正感動人的不是他們愛情的偉大,而是在看透人生最終的結局是死亡時,還能保有對于人生的最佳狀態,所謂活一天就得意一天。
當現代人還在自己的感情中糾結時,也許我們早已背離了愛情本來的軌道,不是現實太誘惑也不是感情太脆弱,只是我們沒有辦法在極致的狀態下逼自己做出最佳的選擇而已。愛與被愛,本就不是互相改變的拉力賽,升華到付出與所得也顯得太過膚淺,最愛的那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極致下的選擇,不是無奈的選擇而是靠近靈魂入口處的選擇,所謂的付出與改變也不過就是選擇之后的自然展現。
說實話,看完本片,對于人性的感觸并不是很多,因為了解自己,于是人性就變成了一副軀殼,在誰的身上套下去,都是一個不變的本質。沒有什么好探討的,而面對人性時我們所要做的,不過就是勇敢面對罷了,這也是劇中人物所傳達的意義吧?
可能是顧導刻意留下了一個思考的空間給觀眾,所以很多他想表達的主題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也許是在下眼拙看不出來,這個可能性也蠻大的說),讓我比較驚艷的倒是章子怡的表演,以前不是很看好她,覺得演技水平沒有什么突破,而這一次雖然和當年的成名作《我的父親母親》有相似的地方,演技也是不慍不火,張力不是很大,但是內斂的恰到好處,尤其是幾處落淚的鏡頭,還是很有觸動人心的魅力的。也許是顧導顧忌章大牌的形象吧,她在劇中算是最美的女人了,就連最后發病死亡也沒什么艾滋病該有的病癥出現。這比蔣雯麗騎豬跑的場景不知道美了多少倍!
電影《最愛》觀后感3
電影更多像是在講一個故事,故事源于生活,只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更多更深層次的內容,因此讓人物極端化,矛盾尖銳化。濮存昕,蔣雯麗,陶澤如,蔡國慶,王寶強,孫海英,加上兩位主演,影片可謂眾星云集。對于影星演技的暫且不做評價,讓我們更加沉浸到故事中去,感悟更多鏡頭背后的深意。
影片講述了因為賣血而導致熱病在鄉村傳播,一群身患絕癥,每日面臨死亡的人們的生活。引出的卻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主題:生命和愛情。糧房嫂偷米是為了獲得自己勞動的回報,對別人的施舍去不屑一顧。得了絕癥卻沒有絲毫對死亡的畏懼,仍然不許豬糟蹋糧食。王寶強一句“我的喇叭沒電了,我也快沒電了”表述了被動接受死亡的那種無奈,而臨別前仍然別一束美麗的山花在耳邊,體現了對生命無限的熱愛。精彩的活著,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柱柱老爹代表了最寬宏,最忍辱負重的中國父母。兩個兒子犯了再多的錯,都自己承擔下來,為了兒子的幸福不惜做各種妥協和犧牲。濮存昕演的大哥則走在自己的路上,為了擺脫貧窮而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他對得意和琴琴結合的鄙視,全村人對得了熱病的人的歧視和隔離,都是生活中各種世俗壓力的反映。
趙得意和商琴琴因為熱病而飽受家人的歧視與隔離,因為性的沖動和渴望而走到了一起。活著一天得意一天,生命隨時會終結,得意不再顧忌別人的眼光,不再畏懼死亡,懷著最大的熱誠過好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愛自己想愛的人。在火車前拼命的奔跑是他生命最美的綻放。琴琴真正渴望得到的是一份真摯的愛,明知自己無理取鬧,可還是希望和得意一起上吊,為的只是驗證感情的真摯。趁活著,結婚吧。得意為了讓琴琴開心,也讓自己更好的活著,背棄了世俗禮教,放棄了尊嚴,房產,毅然和琴琴結婚。結婚證與其說是獲得法律的認可,不如說是給兩人的愛情進行了一次莊嚴的見證。看淡了生死,琴琴依然對獲得真摯的愛情而欣喜感動,并義無反顧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來捍衛這份感情。得意每天耍賴不起床,伸出期盼的手等琴琴來拉他,更多的是對這份感情的依賴。琴琴離開了,就標志著自己的世界的完結。雖然兩個人的結合出于扭曲的渴望,可愛情在兩個人無條件的付出和抵死相依中得到了升華。
影片在審核的壓力下被剪得有些支離破碎,可還是將最重要的含意表達給了觀眾。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愛情是什么,每個人都要獨自面對這樣的問題。影片中的人們用寶貴的生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多渴望象得意一樣,勇敢的放下一切,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過好每一天,放肆的在火車頭前奔跑,永不停息……
電影《最愛》觀后感4
那天無意看到央視電影頻道評論電影《最愛》,評論人我也沒有記住是誰,反正是從演員的演技到故事情節都被貶的一無是處。于是這引起我的好奇心,就跑到網上一看,還真的有這個電影。
其實這個電影很好,首先題材是個好題材,講我們國家艾滋病村的故事,由于這個題材,決定這是一個現實題材,同時又是一個很沉重的題材。
故事說的是在中國某個農村,由于賣淫被傳染上艾滋病的一群人,被人歧視,基本上是沒有人管,國家補點錢,根本不管用,于是他們自動組織起來,集中住在一個小學校內,他們一起生活,不怕互相傳染。就這樣互相依偎著生活。也就是活著,活著等待死亡,當他們中間那些人一個個人悄無聲息地從他們中間走,沒有痛苦,沒有眼淚,沒有絕望,剩下的人,哪怕還有一天的日子也要認真地活著。對于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影片用黑色的幽默來表現,表現中國農民的特有的樂觀精神。面對死亡,沒有通常電影里的哭天抹淚,有的只是默默地注視,然后是看透生死的淡然。
再說演員,影評人說郭富城,僅僅衣服穿的像個農民沒有用,骨子里還不像,像個小混混。說章子怡更不像農村人。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看電影的。我看這個電影,透過表面的看似搞笑,實則隱藏著大悲,除了感到說不出的壓抑和沉重外,我沒有感覺這兩個演員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這個電影,還告訴人們,盡管明明知道自己馬上要死,還是一樣勇敢地去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當男女主角終于拿到那張結婚證的時候,它不是向世人強烈地傳遞這樣的一個信念,在我們的心底還是這樣認可,我們愛的最終也是唯一歸宿就是婚姻。哪怕明天就是死去,它還是還是那么重要。
電影《最愛》觀后感5
如果將顧長衛導演的《最愛》當作一般的愛情片來看的話,確實不亞于其他愛情片,而與其相平的優秀電影亦是不少,甚至有勝于它的。可《最愛》卻將故事背景放在了極其敏感能觸動人心、人們不斷包容的群體里,艾滋病群體。
我曾經讀過郭敬明編的《少數派報告》,顧名思義,全書是記述“少數派”的。然何謂“少數派”?書中詮釋道——有自閉癥患者,有聾啞人,有LGBT(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人群,有精神分裂,亦有艾滋患者。“是誰何時開始,以論理、道德,或以自己為標準或是憑借,認定孰是孰非,如此,人們的'歧視、唾棄、憎恨,以至于他們懊惱、瘋狂,然不知所措卻與世長辭;他們的生活沒有光明,他們生活在黑暗之中,唯一的是在深夜里街邊的路燈給予最后的光照。”這是摘錄于我閱畢本書后所文的讀感,文章標題是書中柴靜文章的標題——《當你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咱們就是平等的》。
以此來概括《最愛》其實再好不過;然而相比之下,是敘述人的愛恨離愁,是敘述生的水生火熱,是討論人性、金錢、盲流或道德是非,卻失了本意。為何不攝作愛情片,為何不攝作驚悚片,而融于艾滋病群體,豈不為突出弱勢群體。談至弱勢群體,我更喜與“少數派”并論。所謂弱勢群體,大家更喜歡將作為經濟上的弱勢,比如被拖工資的農民工、收入少的人民教師等等等等,而我所說,并且認定這才是真正弱勢的,是沒有收到關心、疼愛、包容,乃至歧視、唾棄、憎恨。何為?反抗之?卻認為自己的精神、心理對社會是個危害,卻認為沒必要,于是他們的“勢力”愈來愈少,談何反抗。事實上,少數派并非如此的“少數派”,他們不僅僅是這些所謂心理或生理有“缺陷”的人們,比如,有災民,有自由攝影師,有雜技演員,有流浪藝人。他們擁有他們的思想——那是偉大的——然而卻無法告之于世,因為這種思想會讓他們被孤立——可是他們依舊堅持。人心叵測,本來只是少數人的厭惡,可惜社會缺乏對如此人的保障,人云亦云,久而久之,社會開始厭惡這些人群。
通過各種媒介,我們了解與我們不同身份的、極少數的人群,但一旦與他們相親生活,才發現原來和常人一般,和你同樣有喜歡的東西、厭惡的東西,同樣有著夢想,為之奮斗的目標;只不過是在一些層面與你有著不同,比如財富,比如他喜歡的人的性別,比如他的器官是否好使,比如他是否喜歡和別人多說話,比如,比如。他們時而一無所有,卻堅持生活在陰影之下,倒不如說是早將生死置之于事外,甚至不再奢望他人的同情,因為他們只為滿足自己——這不是肉體上的滿足,不是物質可以滿足的。少數派們被孤立,他們就生活在他們的世界里,吶喊,掙扎,卻依然繼續他們的“少數行為”。“變態”、“神經病”、“啞巴”、“腦殘”、“妖精”……多少的“愛稱”充斥于他們的耳邊。然而,或許這只是我們無心地出言,卻哪知在他們內心是何種巨大的打擊……
談到艾滋病不覺與同性戀聯系起來,有人憎惡,有人包容。有這么一篇文章:“希臘神話中的多數男神都是同性戀 ,他們都是否是‘神渣、神妖、神變態’……?愛神丘比特是雙性戀,難道他向眾人射出的愛情之箭是‘神妖、神渣之箭’,或者是‘箭渣、箭妖’……?…… 您愛看奧運會嗎?很不幸:奧林匹克運運會史傳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頭號英雄赫拉克勒斯創始的,他就是個雙性戀,運動會上的體操、騎馬項目就是為了紀念他和美少年伊俄拉俄斯的愛情,古時候冠軍運動員加冕時唱詩班就唱起他和伊俄拉俄斯凱旋時的頌詩(相當于今天的奏國歌),那奧運會豈不成了“妖、渣、垃圾、變態......運動會”了?……您是漢族嗎?知道嗎:漢族就是因為劉邦在中原建立了漢王朝才漸漸有了這個族名的。而劉邦就是雙性戀,西漢的皇帝幾乎就是個雙性戀大集合,咱的漢民族難道是“妖、渣、垃圾、變態民族”?漢文化、漢字不知又算什么呢?”等等,訴諸了厭惡同性戀之人妄想與其脫離干系至不可能。
然而無論是誰,都有生活的權利,只要我還沒死,就要活著。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別人意見不一之時,或許僅僅只是三人行而兩人論,自己被排除在外時,其實我們就瞬間變成了少數派。你可能因為一個好奇的想法,被人取笑,可你經受不了,便放棄了,進而再次跟隨“主流”。那不過是一時的少數行為,得到的也不過是一時的打擊;然而他們呢?每個人都會突然進入“少數派”,我們亦有感受別人的排斥,然而自己卻又是如何對待與自己更不同的少數派?
我仰天嘆而淚縱橫,或許這不會讓所有的人流淚,可我流淚了,我變成了少數派。我厭惡別人的唾棄,可我依舊淚流。只要我還沒死,就要活著。末了,失語。
以片中一句話作為標題亦代結尾,曰:得意一天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