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電影觀后感
我們總是會觀看很多好的影視作品,觀看不同國家的電影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多元化,那么寫觀后感有哪些竅門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最愛》電影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最愛》電影觀后感1
最近看了電影《最愛》,一部有關艾滋病題材的電影,但是演員陣容可謂強大,主角基本清一色一線明星:郭富城、章子怡、濮存昕、蔣雯麗、王寶強等。
郭與章扮演的角色通過賣淫染上艾滋病,他們的另一半都因為AIDS而對他們敬而遠之。由于人們對于AIDS的內心恐懼與認知偏差,村里面的人也是看到染上AIDS的人就趕緊走的遠遠的,所以那些染病的人都聚集在學校里面。他們兩個人在學校的時候慢慢喜歡上彼此,當他們的愛情遇到了鄉俗等因素的阻礙時,他們也顯得手足無措,但是最后還是沖破重重阻力生活在了一起,生活在一個遠離村莊的磚窯里面,接著他們還領了結婚證,穿著新衣挨家挨戶發喜糖,我想每個人看到這里都有種悲喜交加的感覺。
當故事發展到他們的病情已經不能控制的時候,女主角一次一次地去跑水缸,然后給男主角身體降溫,男主角清晨起來看到她躺在地上的時候,毫不猶豫用刀砍向他的大腿動脈……我深深為這種意志與決心折服了,我想這才叫做難舍難分、生離死別,叫做最愛。
從這部電影里,我看到三樣事情:一、社會的冷漠,人們對待AIDS患者不是是倍加關愛,而是冷眼看待、唯恐避之而不及;二、人們的無知與醫學在疾病面前的無力,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認知可謂是一張白紙,不知道輸血會感染疾病,而醫學在這個時候也束手無策;三,法律的缺失,血販子(濮存昕飾演)在惹了這么大的貨之后,竟仍然瀟灑的活著,又繼續做著棺材的生意,可能他心里有那么一點愧疚,但是他卻沒有得到法律的制裁,我但愿是顧長衛導演缺乏法律常識吧。
《最愛》電影觀后感2
“我們結婚吧,趁活著!”——兩個艾滋病患者如是依偎著度過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品嘗獨有的愛情滋味,殘酷也美好。盡管顧長衛導演本人都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但我還是覺得“活著”的意義要大于“結婚”,如果僅從愛情的角度來看《最愛》,無異是一種浪費。
顧長衛很喜歡給卑微的角色賦予尊嚴,用看似離譜的信念支撐枯萎的生命,為蒼白麻木且沉重的背景空間注入強烈的戲劇色彩?!蹲類邸返慕Y婚證,《孔雀》的降落傘,《立春》的歌劇,描寫的都是卑微者的信念。大多時候這樣的電影會讓觀眾很揪心,不自覺的跟著故事和角色感到心痛,然后思考這種信念是錯還是對,在面臨相似的人生苦難時,應該左行還是右行,社會的秩序和生命的本能,到底要怎樣才能達到平衡?
這些疑問,大體就是顧長衛電影的主題。和前兩部作品相比,打上主流商業標簽的《最愛》絲毫沒收斂,而且表現得更為瘋狂,從選題就能看得出來,邊緣化的事件背景,另類的視角,大牌的明星,艾滋病和愛情兩個極端的話題,很考驗創作的勇氣和功力。
《最愛》電影觀后感3
看過電影,同行三人都很沉默,他們靜靜點燃香煙。晚上九點才回到學校,我還是堅持出去跑步,想了很多。
在越來越來商業化的電影市場,難能可貴的是顧長衛導演依然堅持用真誠與真情打動觀眾。
欣賞導演冷靜睿智的運鏡,沒有過于煽情與不可控的感情傾瀉。我始終認為一部好電影不能只是直面慘淡的人生,更要給觀眾提供一個感情的出口,令我們走出苦苦糾結的苦痛。最愛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出口和撫慰。琴琴是電影里得意的希望,琴琴與得意同時也是這部電影關于希望的一抹亮色。他們卑微但自尊的愛著。感動于那些村莊山川的遠景,壯闊的美讓無助的心有了暫時安放的地方。
欣賞導演對于苦難的態度,很多場景更多是悲喜交加,電影不是一直給人無助與絕望,很多時候《最愛》讓你笑,再讓你哭。并不是無度的讓你深陷黑暗之中,有些苦難也只是輕描淡寫。我認為我們看待苦難哪怕是死亡都應保有這樣的態度,適度的悲傷,并不是冷漠或冷血,我們更應該看淡得失,以積極的態度笑面人生。
我認為所謂的平等,需要更多人關懷弱勢群體,年輕人關心老人,男人關心女人,來達到平衡。很喜歡左小的配樂,沉重的部分,輕松滑稽的部分,都輔助劇情釋放了我的情感。最后,世上本來就沒有盡善盡美之事,我相信我們所看到的成品中導演還是做了一些妥協與讓步,但仍不失為一部誠意之作。
《最愛》電影觀后感4
真實地落到地上來
——《最愛》管窺
應當慶幸,在這樣一個“看起來特別”的日子里,看了這么一部片子?!蹲類邸?。
我離電影的世界好像脫軌很久,反正關于這部電影,我就是沒有看到媒體的報道,聽到媒體的聲音。
為了“把握中國電影當前的脈絡”,我卻一直下載,一直在看一些惡心到看不下去,討厭到想吐的中國電影。
2011年以來的中國電影,用不用我來數數?
《將愛》《我知女人心》《單身男女》《隱婚男女》《我們約會吧電影版》《硬漢2》《刀見笑》《戰國》《關云長》《倩女幽魂》……
(本年度,只看過這些,也絕望了這些)
中國的導演越來越講不好一個故事??偸菙[了很多架子,放了很多明星,加了很多特效,可就是講不好一個故事。
先不看故事本身的好壞吧,只說故事的這個講。至少得讓受眾看得明白這個故事吧?
不,看起來好像是中國電影高估了受眾,我們的受眾看不懂這樣的電影。
不,看起來又好像是受眾高估了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根本就不會好好地講故事。
《讓子彈飛》的熱乎勁兒還沒過呢。當然很多聲音也一直在強調,我們本來就不必把《讓子彈飛》妖魔化,一部亮點的電影根本崛起不了整個中國電影。更何況《讓子彈飛》也并不是沒有問題。
離《讓子彈飛》騰空出世才四個月,《戰國》《關云長》飛奔而來,讓人發指的是,這些片子非但沒有汲取某些第五代導演的教訓,反而沾染上了中國大片的所有壞毛病。
看起來是在引經據典,把戰國和三國的故事都搬出來,選得是大家耳熟能詳,卻并不夠熟悉的英雄人物,用的明星、特效也不少,但除了“數典忘祖”,除了橫溢的腰(或者是腰包,或者是腰間的肉塊兒),我實在看不出他們橫溢的其他才華。
除了妖魔我們的古人,中國電影還長期漂浮在一種自我臆想的狀態之下,以架空和自我胡扯為生。
《刀見笑》,有媒體聲稱這是一部先鋒武俠片。恕我愚鈍,我看到的電影,沒有“先鋒”,只有“胡扯”。架空歷史也就算了,利用炫目的效果和貌似緊張的氣氛就想來糊弄受眾的票子,簡直是太不拿受眾當回事兒了。
至于《將愛》《我知女人心》《單身男女》《隱婚男女》《我們約會吧電影版》之類的都市片,依然停留在架空的階段。道行低俗,品味丑陋。重要的是在看完了之后,你會覺得這樣的故事也就在電影里發生一下吧,因為它離生活實在是太遠了。里面的人物總是一出場就有著帥氣的臉孔,鼓囊囊的腰包以及豪宅、名車。好家伙,原來電影編導眼里的都市劇就是展現30歲功成名就的富二代如何揮霍自己的人生。這樣的故事,大概也就只敢在電影里發生一下。
當然并不是說架空歷史完全不可取,《讓子彈飛》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架空歷史的。這樣的“盜官記”原先只存在于馬識途老師的小說里,基本無歷史依據可循。但是它依然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必然的,偶然的。但是至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架空歷史——也行得通。
很難得,這么久了,《最愛》是今年目前唯一一部讓我半途中斷劇情,卻無法中斷思緒的電影。停下來的時候,我心里一直想著它。
視聽語言很熟練,并沒有粘帶著很多的藝術氣質。如果不是從頭到尾時而不時出現的那個可愛的男孩子配音,我差點就覺得這是一部紀錄片。是,它就這么真實。終于真實地落到地上來。
故事一出場,幾個明星大腕把我震了一下。因為劇情簡介里只提到了章子怡和郭富城。但是我卻發現各類配角也都是響當當的腕兒,濮存昕,蔣雯麗,陶澤如,孫海英,王寶強,《馬大姐系列》中的馬大姐夫王援朝的扮演者、相聲演員李建華,以及唱歌的那個蔡國慶,唱民歌的那位李丹陽。
我是等了很久才等到章子怡的出場。感覺章子怡又回到了很多年前,《我的父親母親》里。但是仔細看之下,發現章子怡比以前更熟練了,少了幾分當年的青澀,多了很多自己對角色的領悟,演技比起當年已經駕輕就熟得多了。
故事發生在HIV蔓延的一個小村子。大腕兒們的口音都不太標準,但是“鵝”“鵝”“鵝”的講法和那些土屋房瓦讓我猜測村子似乎是跟陜西山西有些淵源的,為了過審而故意模糊地域的痕跡?
濮存昕的出現讓我小悸動了一下,也有些小失望。這么多年來,濮存昕一直給我的印象就是公益事業,我國首位“預防艾滋病宣傳員”,演藝事業上建樹不多。涉及到HIV這個問題,我真怕他又要開始HIV宣傳了,如果他仍以這樣的面孔示給受眾,我覺得他這樣的戲骨真可惜了一身才華。越看越不是,一個壞人,一個“血頭”,村里人人得而誅之罵之的人。導演最后沒有給他塑造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人,我覺得他反而是這個落后小村莊里的“革命者”,是生活的窘迫默默地讓他走了這條路,但至少他勇敢地向貧窮的生活發起了挑戰,“有錢的日子為什么不過?”想法是沒錯,是把路的方向弄錯了。他的各種經營方式各種策略在這個村里顯得鶴立雞群,也遭遇鄙視,但他就是這么一個現實的不能再現實的人。最后也應了大家的想象,他也落了下場,得了報應,自己的兒子死掉。可還是能夠感覺到“壞人”的“好”,感到人在貧窮下的無力掙扎和無奈,感到疾病面前人的渺小和偉大。
蔣雯麗一反知性文弱形象,劇中潑辣的性格跟她秀氣文弱的外表不太稱,卻有透露出一股子特別的味道。
而王寶強,還是那口特別的口音,也還是傻呵呵的狀態。最后他的喇叭沒電了,他自己的蠟燭也即將燃盡。心里又動了一下。
為什么特別提到蔣雯麗和王寶強,他們倆只是配角,劇中戲份不多,但人物形象和特色卻非常明顯。
因為我覺得這部劇里,一個郭富城+章子怡,也沒有抵過一個蔣雯麗+王寶強。
相形之下,郭富城和章子怡的特色,是有些無力了。但我依然還是很出彩。
出彩的不是其他,是愛,是你在你人生最無力最詭異的時刻,還遇到了那個對的人。
是你們一起一遍一遍地念著結婚證書,調戲火車,勇敢而用力地將幸福拋給別人看,也絢爛給為時不多的自己看。
是用毀滅自己的方式來成全你想死亡的念頭,是用毀滅自己的方式來冰住疾病蔓延的速度,放慢你我分離的腳步。
沒有愛過的人,應該能從中間捕捉到你今后為愛而生的影子。
而愛過的人,也能夠從這樣的極端方式里依稀回想到些什么,也許能夠發出喟嘆,真的愛,就是這樣的。或者,我以前也是這么愛的……我以前也這么愛過……
故事的最后,我忍不住鼓掌了。開頭沒有任何的名字,繼續了我對這部片子始末的一無所知?!皩徍说男★w龍”一過,故事便開始了,原來精華都凝結在結尾了。結尾片花里,看到了導演里顧長衛的'名字,我大呼“怪不得怪不得”。看到了攝影里杜可風的名字,我驚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另外特別點到,音樂:左小祖咒。沒有辜負,真的沒有辜負。顧長衛以往的風格在繼續,杜可風的攝影又更是“錦上添花”,還有左小祖咒的音樂靈魂。于是便有了這么一部為中國當前大片時代的“雪中送炭”。我并不是又要妖魔化這部片子,只是在這樣浮躁的眾生里,數典忘祖,粗制濫造,邏輯混亂,架空騰懸,毫無文化支撐,只顧從受眾腰包里拿錢,完全不尊重受眾甚至藐視受眾的中國大片的群像下,能看到這樣的堅持,看到這樣藝術與人性關懷的并重,不去一味地捧落魄窮迫之人,也不去一棍子打死迷途犯錯之人。多給了一分,只為向顧長衛致敬——為這樣帶著鐐銬舞蹈的堅持,為這樣費力不討好、艱辛難兩全的堅持。故事完整,邏輯清晰,畫面樸實得讓特效可以滾蛋。它就值得鼓掌。當然我上句話是吝嗇了點兒的,但是“故事完整,邏輯清晰”,受眾的要求其實僅此而已。
這部片子的名字,從魔術外傳到魔術時代到罪愛,直到今天的《最愛》。這樣的“魔術”,謎底,我好奇。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這部片的定位,類型:劇情/愛情/奇幻。而且這跟我的想法不相近。我怎么也看不出這部劇里的奇幻色彩,血腥的部分隱去了,但卻還能聞到血腥味。性感的部分保留了,卻讓人物形象豐滿而優雅。
也許是愛情的奇幻吧。在落后守舊封閉的小村里,這樣的故事,便是一段愛情傳奇。而傳奇,不應該是奇幻的嗎?
《最愛》電影觀后感5
大陸出這個片子,個人覺得還可以。看完整個片子,再回頭感受前面的內容才明白過來。影片中,對農民的刻畫很逼真,當然對人物絕望情緒的抒發也是很感人的。我覺得,趙柱爺爺,他的對不起抱歉,為兒子,為村子里人做的事情都讓我體會到人性很樸實的很善良的一面;影片的重點還有琴琴和得意的愛情,兩個孤單落魄的靈魂相遇,肯定會做些刻骨銘心傷風敗俗的事情,既然世界都將他們拋棄,他們只能彼此惺惺相惜。寒冷中,章子怡的紅色扮相為她加分不少,喜歡她,影片的這種適當的赤裸裸還是很有渲染力的。最感動的是,琴琴為了就得意,自己一遍一遍地在水缸里浸,然后給得意降溫。琴琴在得意頂不住時,給得意說,明天把柱柱叔接過來,照顧他,給他做飯,給他洗衣服,幫他織毛褲……
有這么美好的人性,當然也有很丑陋的一面。比如,黃鼠狼他兩干得缺德事,齊全干得缺德事,小海要得意房產才肯簽離婚協議書……不過這也回應了,愛有多艱難,就有多燦爛。
其實,最希望的就是,不要有太多貪念,不要做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