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
《金剛川》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影片中最激動人心的是,在巖里木橋被美軍燃燒彈炸毀的情況下,是一座人橋——無數志愿軍戰士頂托成的人橋,幫助志愿軍主力部隊按時渡過金剛川。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1
2020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這一場立國之戰可謂十分慘烈,尸橫遍野,犧牲了無數志愿軍戰士,讓英魂忠骨永遠沉睡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也是這一戰讓強大如美帝主義的軍人跪下繳槍,新中國從此在國際立足。當我坐在影院,觀看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主題的電影《金剛川》時,心中的情緒久久不能平息。70年后的今天,國家日益強盛,不再需要靠一場慘烈的戰役贏得威望,捍衛國家領土主權。
在《金剛川》的電影中,為我們講述了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的故事。印象最深的鏡頭是只剩一條胳膊一條腿的張譯,哼唱著「長坂坡前張翼德,嚇退曹操百萬兵」,用僅剩的三枚炮彈,面對俯沖而來的敵機,毫不退讓躲閃,生生將其炸毀!這個鏡頭慘烈,英雄,也真實,恍惚間看到了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雙腿傷、忍痛爬、捐軀開路的許家朋,臥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云。這一幕幕在腦海中重疊交匯,激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往事不回,歷史需要被銘記,當代有志青年肩負起新的歷史任務。今年的疫情何嘗不是一場戰役,內部的疫情恐慌,外部的輿論壓力考驗著我們的國家。我們再一次體現了黨的領導力,群眾的凝聚力,打不倒的意志力,幫扶弱小國家的大國情懷。當國內醫用物資通過鐵路運輸到他國的時候,中國再一次贏得掌聲。我不是軍人,無法守衛邊疆,但我能做一顆螺絲釘,做大國巨器中一顆齒輪也好。
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2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為了讓我們回憶并銘記這段歷史,激發愛國精神。鐵路組織我們一起看了《金剛川》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導演用三個個視角分別呈現了這個故事。
第一是隊員視角部隊需要過橋,美軍無情摧毀,工兵連迅速修橋。我了解到不只是有日本人掠殺我們,還有美國人,讓我看到了戰爭的殘忍以及中國人毅力修橋,志愿軍死了又上用無窮無盡的血肉填滿炮坑,用意志戰勝了強國的飛機大炮,詮釋了前仆后繼舍生忘死。同時也勾引起我想一直觀看的興趣。
第二是敵人視角記得美軍有個人說了一句話意思是入地獄的人是幸運的,而還在執行任務的他是煎熬的。從此可以看出他們雖然有著強勁的武器可是還是恐懼我們中國人的實力以及害怕繼續戰爭打仗的內心還有對我們修橋毅力的敬佩。在最后他們還說了句“沒有什么是可以阻止他們的”,又可以看出中國人在修橋面對巨大困難的不退縮堅持不懈勇往無前的精神。
第三是炮兵視角其中有個感人的細節師傅讓徒弟換陣地是因為第一陣地已經暴露為了保護自己的徒弟他犧牲自己并且故意吸引敵軍為大部隊過江爭取時間,以及后來徒弟殘胳斷腿也強忍痛意直線面對敵人打敗敵人的這部分讓我安靜了下來仿佛置身于地仿佛在和他一起奮斗,帶著痛恨帶著力量看完這個片段。
最后結局是志愿軍活人搭橋眾志成城取得了勝利。水深4米水流湍急可以想象有多少戰士在水下死去,而人橋更像是一種象征意義,用無數生命堆砌而成的勝利,深深的震撼了我,“不可能”就是他們唯一的武器。最后背景音樂一條大河一想起更是讓我潸然淚下,明白了很多之前不懂的道理,同時也賦予了這首歌新的含義。最后也讀懂了國歌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句話,然而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更應該勿忘國恥,我們后輩人更沒資格替前輩人原諒敵人。
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3
十月黨建活動,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金剛川》。電影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愿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的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的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武裝力量懸殊的情況下, 不斷抵御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涌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從一位位戰士的眼神中,我們讀懂了視死如歸,無私奉獻,以及他們大無畏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永不熄滅,中國肯定會越來越好!
無數先烈的鮮血,浸染了勝利的軍旗,浩蕩的鐵流里,我們看見了先輩偉岸的身軀,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斗里,創造了偉大的功勛,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解放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今天,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強大,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不應該忘記抗美援朝戰爭,更不應該忘記那些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最可敬的人——志愿軍們,是他們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是他們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讓中國人民免遭外國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長的我們應永遠銘記這段歷史,以他們為榜樣,時刻以祖國的強盛為己任,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堅強勇敢,刻苦鉆研,掌握科學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為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作出自己的貢獻。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饒和美麗。
讓我們銘記那些曾經奮不顧身向前作戰的志愿軍吧!戰爭雖已結束,但歷史將被印在我們的心中,英雄的事跡將千古流傳,作為后輩,我們將永遠致敬英雄烈士!
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4
《金剛川》這部電影我很受感動。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后那一座人橋,那是志愿軍用犧牲精神筑成的最堅固的長橋,志愿軍工兵連反復修,以血肉之軀維護著關鍵的木橋,最終還是讓大部隊成功過江,到達前線陣地。
抗美援朝戰爭及取得的偉大勝利,不僅使朝鮮免遭了侵略者鐵蹄的踐踏、保衛了世界的和平,同時也有力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打出了新中國應有的的國際地位,而且更主要的是新中國通過抗美援朝向世界宣告了,世界的事務、尤其是亞洲的事務沒有新中國的參與,是無法解決的。但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偉大意義并不僅僅在于中華民族在這場反擊侵略、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的戰爭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也不僅僅在于中華民族通過這場戰爭實現了自身的崛起。
金剛川這部電影,讓我觸動很大。縱觀現今世界,風險無處不在,今年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一些國家還在對抗病毒中。我們現在可以說控制的非常好,這些都源于那些無私奉獻的“可愛的人們”,是他們的付出,他們的無所畏懼讓我們可以安然的度過這場風波。我們能享受到平安自由的生活,也是無數堅守在各個行業戰位上的人們在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自己的“戰位”,堅守那份“執著”,讓他們的付出“值得”,同時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我向他們表達崇高的敬意。我們要永遠記住70年前,那群英勇的戰士幫國家、幫我們抵御了戰爭,迎來了今天的和平和繁榮,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他們,傳承精神。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向前!
學生看完金剛川觀后感5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近日,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上映,影片用鮮明的構圖和寫實的場面“復寫”了那一場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反絞殺戰”,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所彰顯的艱苦卓絕、血戰到底的精神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一座橋,困不住一群人。電影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動了F-4U夜間改進型戰機和B-26、B-29轟炸機,對金剛川沿岸部署的防守兵力進行輪番轟炸。從行軍戰士、守橋炮兵、敵方力量三個視角都能看到,不管橋被炸毀多少次,士兵們總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其修復好。一次次進攻,一次次補修,一次次回擊,志愿軍戰士用屹立不倒的姿態詮釋了“三尺青鋒懷天下”,用鐵骨錚錚的行動踐行著“一騎白馬開吳疆”。
一座橋,鑄起了一種魂。“你莫跑!”炮兵張飛直指云霄中的戰機,怒目而視,眼神好似劃過天際的流星,堅定得就像直插心臟的利刃,隨即以殘缺的肢體扣動了那一發致命炮彈,讓肆意的“美國牛仔”在空中付出了代價。從揪心到解氣,影片氣氛和人物情緒拿捏到位、觸及人心,讓人切實感受到戰斗的激烈和不易,這也更加突顯了中國軍人身上那“粉身碎骨全不怕”的鐵血軍魂。
要知道,上世紀50年代,中國在軍事、科技、教育等多方面都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提并論,對戰雙方力量可謂極其懸殊。事實上,我們擁有的不過是全國全民族的眾志成城,不過是手中僅有的簡易槍炮,不過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斗爭信念。但一切看似“不可能”都轉化成了逆轉的“可能”,并隨之鑄為永恒。
“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片中,敵方毫不猶豫地說出了這句話。在他們看來,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問題,就沒有什么是無法解決的。即便用再多炮彈如雨點般“伺候”這區區一座橋,頑強的中國軍人也能夠在一兩個小時內將其再次修復并投入使用,這本身便是一種“不可能”,本身便是一種“致命武器”。事實勝于雄辯,當大部隊按約定時間過江之后,便任你是天空“喪門神”,管你是何方“攔路虎”,都無法阻擋這不止于前、激流勇進的爭勝勢頭。
電影雖來源于對現實的改編,但拋開藝術層面的處理,真實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程度定不亞于此。據推測,本片原型來自于帶領工兵連造橋的戰斗英雄張振智,他曾頂著炮火用7天7夜的時間帶領戰士們架起了一座載重橋,并在橋身受到損害后立下軍令,保證短時間內再次架好,以至于在敵軍千枚炮彈的攻勢下一次次將橋“復原”,不屈意志由此可見。當然,這樣的勇猛無畏還有很多,“冰雕連”的感人事跡就是一例。志愿軍第9兵團的戰士們立誓完成阻擊美軍的任務,為不打草驚蛇,在嚴寒肅殺、白雪皚皚的長津湖一動不動,甚至靠著吃雪喝尿等極端方式埋伏于此,以待良機。戰后,4000多人因為天寒地凍而失去了生命,悲壯程度可想而知。鮮活的生命成為了冰冷的數字,卻換來了最終的勝利,留下了永續傳承、世代發揚的精神品質。
“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烈士們的功績彪炳千秋,烈士們的英名萬古流芳!”習近平總書記在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情說道。歲月不負過來人,歷史銘記忠魂骨。70年前,不遠的過去,一條條生命冒著槍林彈雨向死而生,用一次次沖鋒捍衛著和平與正義;70年后的今天,作為后來人的我們也當秉承這份意志,崇尚這種精神,在新時代奮進的號角中盡顯芳華,盡展才干。
哪有什么從天而降的英雄,不過都是挺身而出的凡人。很多一線戰士的年齡都在十來歲到二十多歲區間,換做現在,也都還處在接受教育和剛邁入成年人序列的階段。年紀輕輕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心懷大義,雖沒有衣食無憂、安然自在的大好生活,卻能夠用保家衛國、拼死一戰的戰斗意志,用一往無前、前仆后繼的犧牲精神,為后人的美好生活奉獻那“只活一次”的精彩。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動人的旋律再次響起,這一次,兩岸的炮彈激起的巨浪與血骨筑成的“人墻”融為一體。好似在用默不作聲的行動向著蒼天豪邁答道:“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一岸,鋼筋鐵骨,這一段,歲月崢嶸。鐵骨忠魂,千古!
金剛川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