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來說,觀后感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1
看完《血戰鋼鋸嶺》,我立馬給它起了另一個標題——信仰、良知與慘烈戰爭的較量,呵呵,雖然我的有點長,但是似乎與影片所表達的主題更貼切些。
就這部影片,我想談談它給我帶來的強烈震撼,139分鐘的時間,我是一點沒拉下,看完全篇又看字幕,當白色的字幕出現,音樂響起,我仿佛看到影片制作團隊在幕后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還有那充滿著興奮的激情、巨大的成就感。我們不得不承認,導演、編輯包括演員在這部影片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而且展現了他們作為電影人智慧、執著、巧思的一面。
電影一開始的場面就很震撼,熊熊烈火,血肉橫飛,近距離短鏡頭的戰爭寫實畫面直撲眼前,整個畫面讓我想到這些詞:慘烈、血腥、生命瞬間倒下、到處是尸體、空氣中充滿著絕望、拼殺、求生欲望及死亡的味道,前五分鐘我就被這影片所吸進去了,這也正是作為一個導演所要具備的最佳能力之一。
《血戰鋼鋸嶺》除了場景拍攝的成功,還有劇情安排的巧妙。先說影片的時代背景和事件背景,影片的時代處于二戰期間,準確說是1945年4月,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國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1945年4月,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在太平洋拉開序幕,成千上萬斗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而要想拿下沖繩島,就必須先攻破日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美國大兵中,有一個不愿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就是來自美國弗吉尼亞也是本片男主角的德斯蒙德·多斯。
情節上從男主角德斯蒙德·多斯(以下稱多斯)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親入手,多斯的父親是一戰老兵,由于戰爭失去了三個最好的哥們兼戰友,他的脾氣也變得暴躁、陰郁,經常跑到墓地和他們自說自話,其中這段對話安排的很精彩。
他的父親對已故的戰友說“杰克孫街和主街的街角挖了,鋪了人行道,你們肯定認不出來了,恐怕他們(鄰居或友人)也很難認出你們,我經過他們身邊時,他們就差點沒認出我來,仿佛我和你們一起死了,仿佛我們從未存在過”,從這些話觀眾可以感受到,多斯的父親由于戰爭,更由于親密戰友的離去,內心已經是一片死灰,戰爭的創傷和死亡的陰影一直在困擾著他,這從側面烘托了影片的主題——戰爭對人性的改變。原來的他勇敢,愛自己的家庭,不會打罵妻子和兒子,現在的他經常干些連他自己都覺得很可怕的事。(令我至今沒想清楚的是,多斯的父親為什么要在日出時打他們一頓,然后在日落時又打他們一頓,難道只有這樣才能展示或宣告他這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抑或顯得他這一天過的多么的令人難以忘記,以便讓三個戰友感知?)
但盡管如此,多斯的母親依然愛著他,當兒時的多斯來到受傷的母親身旁,他的母親說:他不是恨你們,而是恨自己,只是有時……(這省略的部分我猜應該是“控制不住自己”吧),母親依然在為父親辯護,爭取兒子們的諒解。
這里,導演并沒有直接去拍攝或以一種回想倒敘的方式去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激烈,而是通過多斯父親那暴虐的脾氣,苦痛、糾結的內心,以及對兒子和妻子無謂的情感發泄,內心既不愿意讓兒子參軍等細節,向觀眾集中傳達了一個認識:即戰爭的殘酷,對人性的滅絕和對人的心靈、精神所造成的巨大創傷,即便戰爭結束,這些依然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看到這,不僅讓我想起了西方垮掉的一代和戰后精神恐懼癥,以前有不少歐美影片曾拍過這些)
細想后就會發現,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刻意讓其充滿著濃郁的--氛圍,在這個背景的烘托下,導演一步步讓男主角多斯從一個普通人通過信仰逐漸發展為一個精神領袖或者說一個信仰導師。從剛開始的基督訓導“你可聽過,耶和華是永恒之神,創造地極之主,他既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人可揣度,他賜力量予疲乏者,增能力予軟弱者,正值青春也會疲憊困倦,青年亦會絆倒跌跤,但信仰上帝者,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贏展翅翱翔,必奔跑而不疲倦,必行走而不跌倒”,到“哥倆打架,多斯良心上感到不安,就去跑到門后盯著《主禱文 十誡》,然后他母親告誡他說‘殺人是眾惡之首,奪取他人的性命,在上帝眼中是最嚴重的罪,沒別的比這更令他傷心’”,再到“史密提故意挑釁多斯,打他左臉后讓其再遞上右臉”等等,這些都源自于圣經。
個人認為,這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對上帝的信仰,對人性中那些正義、良知、美好事物的追求。從一個側面,我們看到--不僅在生活中對西方的社會、家庭影響至深,且在人(某部分人)的內心深處、精神領域占有著無可動搖的地位,但在表現這些時,影片跳出了“直接表白”的窠臼,通過讓男主角歷經一系列挑戰對比鮮明地給我們展示了信仰的堅定性。
挑戰一:圣經教導他愛鄰人,當他得知有兩個同齡人因未能參軍而自殺時,他的憐愛之心告訴他,他必須參軍,否則就是對自己信仰的背叛,這是多斯參軍的動因——愛鄰人,要良知。同時,這也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因為他參軍的目的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去保家衛國,打擊敵人,殺死敵人,他是一個因良知而拒絕攜帶武器者,他的目標是軍醫,是要去戰場上救人。(如果不是這個身份,估計他早就死在戰場了,所以說,正是這個身份和他對基督的信仰成就了他)
挑戰二:信仰教導他不許殺人,因此,在進行射擊訓練時,他拒絕拿槍,但不拿槍就通不過訓練,通不過訓練就上不了戰場,他救人的目標就無法實現,信仰又一次受到挑戰。影片中有一段,我記得非常深刻,就是當別人都休假可以回家探望時,那個光頭長官唯獨沒有批多斯假期,因為他違反了軍規,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不拿起槍訓練,要不被送上軍事法庭。看到這,我第一時間想起了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一條軍規》,這幾乎就是那本書中所揭示的悖論的翻版,這讓我有理由懷疑,導演或編劇借用了《第二十一條軍規》里的創意,不然這也太巧了。
挑戰三:多斯被關進監獄,女友來看他,女友多羅西勸他不要太自傲和倔強,適當的時候要做出表面的妥協,就算做做樣子也行,還說多斯把自己的意志當作了上帝的意志。而多斯的回答是:如果我不能忠于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更不是成為你希望我成為的那個男人。
瞧瞧,在無比美好且準備傾注一生情意的愛情面前,男主人公依然沒有動搖其信仰。看到這時,我對多斯這個人物是徹底折服了,心中只有一句話,就是信仰的力量無堅不摧,不可戰勝。
挑戰四:進入前線后,慘烈的戰爭場面給從未上過戰場的多斯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驚,剛開始他似乎動搖了,覺得上帝怎么能這樣呢?讓這么多人被活活的燒死或打死,他告慰自己說這一切都不是上帝的安排,但隨后通過自己所創造的神一樣的奇跡(在敵人的追殺下救出了75位傷員,包括他的上司,那個訓練他們給他們起外號的教導員),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當一個士兵呼喊“救我,上帝”時,他似乎真的聽到了上帝的聲音,之后他不停地鼓勵自己說“再救一個,幫我再救一個”。當看到這,我又禁不止想起了另一部著名的二戰電影,呵呵,你也想到了?對,就是《辛德勒的名單》,只不過那部影片中,男主人公是用財產、珠寶救人,而這部男主人公是用肉體和堅強意識救人。
還有一個挑戰在影片的最后,當準備第二波進攻時,大家都希望有多斯在,而他們的長官也希望這樣,多斯此時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不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多斯的安息日,圣經教導安息日是不能干活的,要安心侍奉上帝,更別說參與到無情的殺戮當中了。但此時,相對于戰友的生命,勝利的在望,遵守安息日這個信仰的末節似乎已經顯得不再重要,所以多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和戰友們站在了一起,這雖然違背了圣經的儀式,但卻從某種意義上成就了另一種信仰——對正義和勝利的渴望,對親人和祖國的報答。
當多斯受傷被送下懸崖,懷抱圣經,導演用一種近乎神示的方式告訴觀眾,多斯由于對信仰的虔誠,已經成為上帝最忠實的信徒,要想學到其中的真義,我們須仰視才見。
除了以上這些,影片中可圈可點的還有很多,比如剛到前線,當這些新兵看到幾輛大卡車經過,上面堆滿了死尸,而坐著的幾個活著的面孔也是個個表情絕望、悲慘。這些鏡頭,導演沒用一句臺詞,僅僅通過老兵和新兵的表情對比就把戰爭的慘烈和殘酷程度一下子讓觀眾體會到了。(當時看到這,我整個的心都是吊著的,太震撼了)
另一處可圈點的是通過臺詞表現的,哪句臺詞呢?就是在戰爭間隙,一個士兵絕望地說出的“戰爭時期父葬子,和平時期子葬父”,這句話一說出,給影片瞬間籠罩上了一種悲情成分,極好的刻畫出了當時在眾兵士心里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情緒。
還有一點就是導演——梅爾·吉普森,從最早看他的《勇敢的心》(現在似乎還能想起他飾演的那個人的嘶喊“freedom”),到現在的《血戰鋼鋸嶺》,他完全從一個讓無數影迷為之傾倒的演員,成功蛻變成了一個能拍出如此精品的實力派導演。
好了,不多說了,相信大家在看了影片后,也都有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在此,讓我們一起重溫《血戰鋼鋸嶺》,感謝那些經典電影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新時代下,讓我們一起珍愛和平,拒絕戰爭,拒絕假丑惡。最后,小編把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句子摘選了些,送給大家。
影片金句:
當世界在自我毀滅時,我覺得做一點點補救,并不是一件壞事。
上帝說不可殺人,我給你們一個新的戒律,即你們要愛彼此,就像我愛你們。
任何干預他人信仰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不管在軍隊里還是別的地方。
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會變得認真,會嚴肅對待自己的人生,就會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而他(多斯)就是這樣一個人。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2
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戰爭歷史片《血戰鋼鋸嶺》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更有無法割舍的親情、浪漫忠貞的愛情和堅忍篤定的信念。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不愿意攜帶武器上戰場,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當幸存戰友們都撤退的時候,他一人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最終,他以赤手空拳之力,拯救了75名戰友的生命。
童年時期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次兄弟的打鬧,險些殺害了自己的哥哥,所以他對上帝十誡中不可殺人一誡印象深刻,再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他對殺戮有著本能的抗拒,“不殺”是他的信仰。影片中戴斯蒙德曾說過,自己拒絕持槍的根本原因來自于家庭,來自于他的父親;父親對他的打罵他都可以忍受,但他不能忍受的是父親對母親的暴力。
戴斯蒙德的父親,一名退伍老兵,一個“傷痕累累”的人。戰爭給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悲傷,酗酒、暴力、邋遢是他的代名詞,導致自己的兒子,一個頑固的--將他在心中“殺死”。但是他對家人的愛卻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他是一位父親,一位愛孩子的父親。
戴斯蒙德與多蘿西
與多蘿西的相愛是影片中最溫情的一段,呆呆的一見鐘情、刻骨銘心的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戰場的每一份思念,最后的白頭偕老,愛情之下更多的是信任。
戰場的慘烈,鮮血淋漓,看著一名名戰友在自己面前倒下,對于心靈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那種恐懼,那種無助之感深深的傳達到了熒幕之外,令觀者感同身受。
炮火之下,生命的燈一盞一盞被熄滅,撫摸著手中的圣經,看著自己心愛之人的模樣,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上戰場不是為了殺敵,而是為了救人;再多的誤解都改變不了他的信仰,傷亡慘重之時,他沒有選擇撤退,而是單槍匹馬返回了戰場,只是為了拯救生命;他不停的祈禱,不知疲憊的奔跑,不斷地躲避敵人的掃蕩,多次的命懸一線,可是他沒有放棄,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一次次的向上帝祈求讓自己再多救一個......
信仰的堅持最終戰勝了敵人,也讓戴斯蒙德的戰友們有了信仰,有了堅持的力量,有了奮勇殺敵的勇敢的心,才有了鋼鋸嶺的最后一次沖擊,才擁有了最終的勝利。在安息日上戰場,為了救自己的戰友而撿起了槍,這對于戴斯蒙德來說也是一種成長,這并不違背他的信仰。
信仰這個東西,不只只是宗教那么簡單,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才讓戴斯蒙德在孤身之力的情況下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不殺”是他的信仰,多蘿西是他的力量!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精神的力量遠遠比外在的任何力量強大的多!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3
演而優則導的梅爾·吉普森最新力作《血戰鋼鋸嶺》太好看了。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基本上還原了真實情況。
故事講的是在二戰時期,拒絕帶武器上戰場的軍醫代表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扮演)在沖繩戰役中,救出了75名受傷戰士的傳奇經歷。
導演梅爾·吉普森曾經是美國超一線的知名演員,他的代表作有早期的電影《勇敢的心》和《愛國者》。在當演員時期,他的演技好得沒話說,是人們公認的超一流的知名好演員,在后來他做制片人和導演后,他的作品《無臉的男人》、《哈姆雷特》和《天荒情未了》也是大獲好評,大家都拍手稱贊。
他的這部電影作品《血戰鋼鋸嶺》真實的描寫了當時二戰中沖繩戰役的慘烈,在槍林彈雨中,戰友們紛紛倒下,死的死,傷的傷,尸橫遍野,狼煙四起,一片慘不忍睹的場面。梅爾·吉普森對戰爭場面的刻畫非常的走心,也非常的下功夫,沒有把敵人丑化,也沒有過分渲染己方的戰士是多么的堅不可摧。他為觀眾還原了一個真實可信的戰爭,在這種狀況下,手無寸鐵的道斯冒著犧牲的危險,拯救出了75名受傷戰士,一次次的營救行動是那么的驚險,而他卻沒有退縮,而是總在說一句話:“再讓我多救一個吧。”這是怎樣的精神啊,太讓我敬佩了,此時此刻,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一行熱淚。
從道斯自愿參軍,再到他在軍營里受到軍官和戰友的鄙視、不理解,他毫無怨言,通過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軍官和戰友。上了戰場后,他第一個沖上鋼鋸嶺,義無反顧的救治傷員,在戰場上,他還搶救出了幾個日本傷員,他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太讓人欽佩了。戰爭結束后,美國杜魯門總統親自給他頒發了獎章,他是第一個在戰場上沒有攜帶武器,沒有在戰場上殺死敵人,而得到這枚勛章的人,簡直是太偉大了。
梅爾·吉普森導演善于拍攝大場面,這對于他來說很拿手,在大場面的拍攝中,他還會抓住一些小細節,在把男主角弱化后,更好的表現出了戰爭殘忍的一面和人性善良的一面,這樣矛盾又對立的情節讓他把握的很好,沒有一點瑕疵。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4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看的一部戰爭片了,沒有之一。相信梅爾·吉普森導演今后還能拍出更多這樣的作品,創造票房奇跡,好期待哦。
電影一開始浪漫曖昧的情景,一度讓我以為這是部言情劇。隨著劇情的發展,男主進入部隊,他一直拒絕拿槍,他這一點是讓我非常反感的。部隊里不是只有命令和服從嗎?一個大男人瞎矯情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一個男人,就應該像獵豹一樣勇敢地去戰斗!在我眼中,他無疑是個懦夫!直到那一刻,在沖繩鋼鋸嶺血戰中,美軍節節敗退,不得不撤退,而他,一個被眾人所鄙視的醫務兵,不僅留了下來,還獨自救了75個人!我不敢想象這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支撐著他!
“One more!”就是這句話,讓他一次一次爬起來,忘記了自己鮮血淋淋的雙手,忘記了被刺刀穿過疼痛的傷口,忘記了槍林彈雨的危險,只靠著“再救一個人”的信念,他無數次地重返戰場!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連敵軍他也會營救!從最初大家眼中的懦夫,到最后,上士寧肯晚10分鐘開始行動,也要讓他祈福完畢,一個虔誠的教徒形象、無畏的勇士形象已然在大家心中悄悄建立起來。
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是無限的,我們之所以很多時候做不到自己所承諾的抑或是自己所期盼的,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理想與信念支撐!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年初的時候,我們立下的豪言壯志,在年末的時候,你還記得嗎?你又為實現這個目標付出了多少努力呢?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拼盡全力?是不是還可以更好?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是否始終滿懷必勝的信念呢?
我們不必好高騖遠地設立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及過去成績,作出一個合理目標。并把這個目標,數字化,逐步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天都朝著目標努力,每天都想著要完成今天的目標,我就可以離最終目標近一點再近一點。懷揣著“One more”的精神,一路前行,哪怕旁人不解,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必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價值!
血戰鋼鋸嶺電影觀后感5
觀看《血戰鋼鋸嶺》,幾次眼淚奪眶而出,最后想大哭一場卻忍住沒好意思。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全片無一句多余的話,莊嚴,圣潔。“上帝總會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那些最天真的人”,還想再看一遍。” 我的一位學霸朋友感慨地說:“這是一部讓我從頭哭到尾,卻更有勇氣的片子。”我的一位男同事說:“這部電影很好詮釋了戰爭的殘酷和什么是堅定的信仰,在戰場上彌漫著恐懼,聽到第一聲槍響,你想的只會是回家。”
于是我帶著忐忑的情緒,懷揣一包紙巾走進了影院,最后卻一張未用因為那眼淚不是從眼眶里嘩嘩嘩地流下,而是從靈魂深處一顆顆沁出來的 ——#原來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東西竟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信仰不得不佩服老美洗 腦的手段。
再無恥的事在老美嘴里說出來就是那么的閃光。
只不過稍微有點腦子的人也不會信這些鬼話。
試想一下一個不會殺人的戰士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戰士?
要是人人都象主角般莊嚴、圣潔,那五角大樓可以改成修道院了!
不過洗 腦多了也有負作用,美國軍人是世界上戰后心理綜合癥最嚴重的,沒上戰場前一直被洗 腦美軍人是如何的正義、博愛,如何的拯救人類,結果一上戰場才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有相當一大部分美國退伍軍人會終生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美軍從來就不是什么正義的化身,他們所到之處只有毀滅與虐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