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
《左耳》是2014年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與江蘇譯林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一部青春電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1
要不是這部電影,我根本不會認識陳都靈、歐豪這波“新生代”演員。看這部電影的感覺就像,我靜靜坐在漆黑的角落,聽著一段一段網上摘抄的“心靈雞湯”式語錄從左耳進,再從右耳出。蘇有朋用這部片子卻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一眾演員,一個表情,也可以完成一部電影。
陳都靈長相倒也甜美,神似奶茶妹妹,但是直接被推上銀幕當女主還是有點操之過急。“上帝證明,我是個好女孩”。第一句臺詞出來的時候,就暗示這個女生內心是不安的.,是想當壞女孩的。這話的含義和網上流傳的那些“雖然我抽煙喝酒打架,但是我是一個好姑娘”之類掩耳盜鈴之說如出一轍。這第一句臺詞雖說直接給電影蓋上了網上抄段子的嫌疑,但是之后的劇情倒也解釋了這句話。好姑娘的確差點成了壞姑娘。通篇電影,只有這個思想符合青少年心理:你我是否都有某段時間,想要變壞。
變壞獲不來想要的自由,只會像電影中馬思純飾演的“壞女孩”吧啦吧啦小魔仙一樣,自以為已經掌握了“男人都是壞東西”真理便能御敵于千里之外。其實最后落得個早早凋謝的結果。這一幕和《致青春》里極度相似,話說,有幾個人的青春里老有死人呢。多看幾部這種青春片,過馬路都得有心理障礙了。
話說回來,馬思純倒是我認為這一波流里演技最好的一個了。最起碼真誠,不做作。與此同時,我倒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和飾演“許弋”的楊洋一樣,這倆人演起壞孩子來倒都是如魚得水。楊洋的好孩子形象有點掙扎。
電影時長不短,能看出來蘇有朋背后的努力和“野心”,在青春題材已然泛濫的時候,他還敢迎難而上,的確值得給五阿哥鼓掌。但是禮貌性的鼓掌應該有,批評更應該有。不要覺得票房不錯,就覺得電影成功了。其實,僅僅是票房的成功,不代表電影的成功。
一眾演員的演技不多說了,都屬于面癱派。和我題目說的一樣,基本都不靈。臺詞大段大段的抄襲或者借鑒,想要使勁塑造涵養,卻往往被某句出洋相的臺詞出賣。歐豪阻止富家千金跳樓的一幕,戲里戲外出盡了洋相。不知道蘇導當時是個什么心理。幾場水戲,明顯模仿其他電影的痕跡。雖然“模仿是對原創者最好的致敬”,但是,強撐出來的場面撐不了多久。劇情顯得拖沓而無節奏,想要表達的意思模模糊糊就一概帶過了,屬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典型。
我們的青春并不是電影里演的那種,《致青春》之所以成功,甚至成了同類型電影的標桿,不是因為他的愛恨情仇。而是電影營造的氛圍的平易近人,雖然不是戲里人,但卻能感同身受。看這部片子卻是站在門外看門里人打架,別人家的事,和我全無干系。
沒有靈魂的電影是可悲的。可喜的是,這部電影,終于逃脫了睡覺打胎的樊籠。
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2
前幾天去看了蘇有朋執導的電影左耳,之前在朋友圈看到過一些調侃這部電影的段子,我都沒有太在意。我對蘇有朋印象不錯,我記得他小時候學習很好,很乖巧,看著就是個起碼做事情認真的人,第一次拍電影不至于會太敷衍。整部電影下來,感覺中規中矩,像一個好學生交上的一篇四平八穩的命題作文。我覺得值得一看,起碼是比同樣是首次執導的鄧超的《分手大師》強很多。總體感覺和看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有點類似,故事線清晰,有記憶點,甚至還有某些感動的瞬間。
電影看完我覺得最值得一說的有兩個點,一個是劇中幾個人物對待感情的態度,一個是張漾的因恨生恨的悲劇。
我認為這里面的感情分三類,第一類是蔣皎,黎吧啦 和許弋,第二類是李餌,第三類是尤他。說起來是三類,其實是三個層次,有點像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或者說不同的思想階段所擁有的愛情態度。第一類是最常見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個簡單的理由,甚至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借口由自己 任意發揮想象成一個自認為獨一無二的愛情,然后拼命粉飾,以愛之名行種種任性之事。在我看來這種愛情夠炙熱,但很原始,甚至大部分主角完全做不了自己的主,任由情緒拖著走,基本上過后都是一地雞毛。第二類的感情因主角行動上的孜孜不倦,態度上克制隱忍、堅韌不拔,也非常有感染力,運氣好一點,成就一份高質量的感情也有很大可能性。第三類是尤他的感情,也是我最欣賞的感情觀,尤他在劇中不過是一個配角,導演對他著墨很少。但是他卻有著這般年紀少有的成熟和冷靜,一直默默喜歡著李餌,因為披著表哥的.外衣,可以名正言順地親近、保護她,卻從來沒有流露過,至少是李餌渾然不知。他知道李餌喜歡許弋,卻從來沒試圖阻止過。對于李餌的一切都看在眼里,最后的表白也很含蓄、很紳士,進退有度,既不給李餌壓力,也了卻自己一樁心思,輕松上路。我始終覺得不止是對待感情,對待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應該是這種態度,之前,奮力爭取,之后,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也許也有人會說,沒點狗血的劇情怎么叫青春,不錯,當已然狗血,自然可以這么自我解嘲,但一個人的在感情世界始終優雅著難道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嗎?
故事劇情發展關鍵的一環是張漾對母親的恨意推動的,否則不會有黎吧啦勾搭許弋,不會有那么多的衍生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夠強烈的矛盾沖突對觀眾才夠有吸引力,而恨又是強烈矛盾沖突的重要支撐。于是恨就成了很多電視或者電影作品的重要邏輯線。不知道是我過于粗線條還是怎么著,我一直對這個苦大仇深的恨不理解,那么多主角因為恨,各種寢食難安,臥薪嘗膽、機關算盡,只為最后那一瞬間報復的快感,甚至他們對這個快感都沒有期待,所有的關注都在報復這件事情本身。我總是認為人生來的意義就是尋找快樂,所有的關于學習、工作、感情、生活的努力的終極意義都在于此,階段性的反向操作也是為下一步尋求更高一層級的快樂積累或蓄勢。因為恨讓一個人長時間保持對于從事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的熱情,當事人日后會覺得懊悔的可能性很大。如片中的張漾,毀了許弋,毀了黎吧啦,也毀了自己的生活!
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3
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黎吧啦,她可以為了愛做所有可以做的事情,甚至可以放下給所有,她甚至不惜犧牲自我,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她還有一個真正關心她的人,讓她把自己的苦衷痛苦說出來。但是讓我們感到不幸是,猜她的愛情即將開花的時候參與了車禍就此終結了,生命。我想雖然她離開了,但是她就活在很多人的心中,在傳統的意義上來說,迪巴拉并不是一個好女孩,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評價她,她只是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去抉擇。
另一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人便是李珥,天性單純善良。但是由于她的先天缺陷,左耳聽不見聲音,所以她是內向的,但她并沒有因此丟棄自己的理想,仍然對生活充滿了美好渴望。就像她所認為的那樣,所有的動聽的語言都是專門說給左耳聽得。在17歲那年她遇到了自己青春最青澀的愛戀,猶如破堤的洪水,怎么也擋不住。在她暗戀的對象許戈被黎吧啦追到后,她甚至有動過變壞的念頭,但是她并不能真正的說服自己。但是造化總是弄人的,她竟然和黎吧啦成了好朋友,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卻成了最好的朋友,她們彼此交換了秘密,做喜歡的事情。好在小耳朵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愛。
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小耳朵,實現了她所向往的那樣,用左耳聽甜言蜜語。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離奇為什么她們兩個會在一起呢?在之前的影片過程中,她們兩個并沒有給我們傳達出任何的跡象,但是他們都是最用心生活的,我反而覺得這是最好的安排,真誠的人總是可以得到最真摯的感情的。
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4
閑來無事,自己去看了左耳。從知道左耳被翻拍成電影就一直在期待,沒有人知道,在我孤單的高中三年里,小耳朵給了我多少正能量,我不否認我在等待一個張漾。所以,是一定要看的。
上映后一直找不到人和我同行,索性下班后自己去了電影院,卻分外有意義。我知道朋友圈和微博都在刷左耳,可能在大多數人眼里,它和致青春、同桌的你之類的青春電影一樣;于我,卻不同。
六七年前看的小說了,情節難免會記不清,我邊看電影邊回憶小說,慢慢才對上號。
陳都靈一部分上算得上我心中的小耳朵,饒雪漫親自選的演員,不會錯的。她有小耳朵的乖巧,小耳朵的執著,小耳朵的安靜,她確實和我心中勾勒的小耳朵有許多重疊。我不喜歡去批判一個只是普通大學生毫無表演經驗的姑娘來詮釋的角色,更何況她的動人能蓋過她的不足。所以我好想去抱抱她,就像穿越時空去抱抱六七年前的自己。
歐豪不是我心中的張漾。張漾可以痞,可以壞,可以兇狠,可以溫柔,可以奮進。所以我愿意給自己的記憶留一片空間,去想象心里張漾真正的樣子。因為他不只給了小耳朵新生活,也給了臨高考的我,一個美好的希冀。
所以他倆最后一定要在一起,兩個左耳都失聰的人,注定分不開。那也是所有左耳迷的愿望,包括我。
馬思純無疑是整部影片中演技最棒的。她完美的詮釋了吧啦。就在小耳朵對她說吧啦是我的好朋友時,李珥的堅定,吧啦的動情,我淚如雨下。吧啦幸福過,但是不足夠,車禍那一刻,我心里是無限的恐慌,然后是無限的難過,蔓延了整部影片的時間。不想說了。
楊洋以極高的顏值讓我十分惋惜他的變化,小說里本沒有愛上這個角色,但是他后面的頹廢的確讓人心疼。我覺得整個影片最大的不足是沒有給許弋一個結局,而他的結局,更悲傷,后面說。所以,許弋,我還是喜歡好孩子時候的你,一定是和記憶里的哪個人物有重疊。原諒我,想不起來他應該是誰。
左耳電影個人觀后感5
電影里面的女主人公李珥(陳都靈飾)保持住了一貫的清純,沒有變俗變世故;里面的男主人公張漾(歐豪飾)一開始讓人覺得叛逆兇狠,到后來才讓人逐漸明白他內心的傷痛。其實電影前三分之一我都以為許弋(楊洋飾)是男一,張漾是男二。吧啦熱烈地愛著張漾,情愿為了張漾去招惹并傷害無辜的許弋;李珥明白自己的心上人是怎么被折騰之后理解了吧啦,卻不能理解張漾的心理。后來吧啦因張漾而痛苦且在雨中遭遇車禍死去;李珥在吧啦死后常常發短信質問男主人公張漾,后來參加工作不久后理解到更多層面的東西,便也放下了這種質問。
最后兩人在母校相遇,四目對視,有了學生時期不一樣的感覺。這之后分開,張漾又追到公交車上,坐到李珥旁邊,說還有一句話忘了說,然后便附在李珥聽不見的左耳邊說了一句話,李珥過后仍對著張漾綻開了聽懂了的笑容。我覺得,她即使聽不到,也應該對張漾要說什么而心有靈犀。正如遇到車禍的吧啦(馬思純飾)臨死前對著李珥的左耳說了一句話,李珥沒有聽見吧啦說了什么;但后來她還是對張漾說了她自己希望聽到的話,因為她希望張漾放下過去的自己,不要再沉溺在自責之中。
學會放下,才能成長,才能擁抱身邊的人,才能迎接未來。據說這是蘇有朋對原著的結尾改變之后添加的,他加入的正是這種讓主人公“放下過去”來迎接新生的精神。能給人希望總是好的,我們都需要正能量。說實話,小說《左耳》我沒讀過,所以看電影時沒有與書進行比較的那種挑剔心理,正因如此,我才如此喜愛這部電影,它拍得美而憂傷,結尾又讓人有種釋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