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800字
《大國崛起》是一部12集長的大型紀錄片,每集時長45分鐘,并配有40多分鐘的解說,解說詞在這部紀錄片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這部紀錄片的解說詞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模式,沒有變化,不免讓人產生“聽覺疲勞”。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1
視頻中金一南教授有一句話,令我感觸良多,原話是這樣的:“做難事必有所得,做容易的事情,做輕車熟路的事情,這是重復而非提高,一定要去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即所謂的挑戰。最后的結果無論成敗與否,都是提高?!?/p>
此處,我將結合自身的經驗和思考,談談自己的真實想法。
記得在《邏輯思維》里頭有一篇關于“學習區”的文章,它把我們的學習內容劃分成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的內容對于我們而言太容易了,而恐慌區的內容又太難,我們應該要保持在學習區,即不斷地接觸和學習對我們而言有足夠難度且又能通過自身努力達到目標的內容。
而金一南先生所提到的“做難事必有所得”中的“難事”,指的這個。
前段時間,朋友圈里能經??吹筋愃频奈恼拢骸蹲叱鍪孢m區,遇見更好的自己》、《成長,先走出你的舒適區》,看來圈里的朋友對此頗感認同。確實,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
有些人可能對此提出疑問,我們花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舒適區來發揮自己的特長,你寫一篇文章告訴我不要呆在舒適區?其實,也許你在舒適區里面依靠自己嫻熟的技藝能夠賺足夠多的錢了,但我強調的是“學習”,即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技藝,我們就需要在學習區里不斷地在鍛煉了。
說到這里,突然就想起自己在實習時的一段趣事。我的第一份實習是做招聘,那時的任務很簡單,打建立電話,邀約面試。記得第一次撥通簡歷電話,對面傳來渾厚的聲音。
我:“您好,我是____集團的HR,郭小北,恭喜您通過了我們的簡歷篩選,現邀請您……”
應聘者:“您好,我想了解一下公司的情況,請問上班地點具體在哪里?”
我:“……”
應聘者:“工作時間怎么安排?”
我:“……”
應聘者:“您是,新員工?”
我:“是”
沒錯,十分尷尬。
在接到工作安排的當天,我私以為一切都很簡單,不就是打電話嗎?誰不會?但是,當我拿起電話的時候,才猛然醒悟過來,原來自己對企業信息、業務內容是如此的不明不白。私以為材料只需看一眼,就能記得七七八八,沒想到,自己對他人提問的應對內容是如此的一竅不通。
待在舒適圈并不可怕,頂多就是沒有任何的進步,你的生活依舊平淡無奇,可怕的是,待在舒適圈的自己,還自以為了不起,自身在墮落卻渾然不知。
相反,高手之所以能成為高手,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區里面待慣了,他們一天不進步就渾身不舒服。
扎克伯格, Facebook創始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每一年都給自己下一個全新的任務,那些任務聽著都有點匪夷所思:
2010年是學中文,中文這事太難了,我到今天都不敢說自己中文學好;
2011年是只吃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
2012年是重新學習編程;
2013年是每天認識一個新朋友;
2014年是每天寫一份小便簽感謝一個人;
2015年是每兩周讀一本新書;
2016年,①自己要做一個人工智能,來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助手。②全年要跑365英里;
2017年走遍并拜訪每一個州,與各州民眾交流;
2018年不斷完善Facebook用戶條款并防止被當成錯誤的工具來使用;
2019年組織一系列關于科技未來的公開討論,討論其中包含的機遇、希望與焦慮。
看嘛,高手都在學習區里不斷奔跑,我們憑什么待在舒適區樂此不疲?
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2
昨天和上一周都看了《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各國歷史的興衰交替,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講起。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啟了美洲的歷史,使得這片從未有聯系的土地開始和外界有了接觸。哥倫布一直堅信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印第安人。
各國的發展歷史都大不相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歐洲小國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有了想要探索世界的想法,并且組建航海商隊向東方進發。那時,人們還不清楚世界到底有多大,地球是個什么樣子,人們甚至都不知道地球是不是圓的。這兩個國家開辟的許多航道至今仍沿用,發現了很多海峽與海角,比如今天的好望角。麥哲倫環球航行為人類歷史開啟了新的篇章,人們知道了地球是圓的。
早期的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閉關鎖國的,像中國、日本,中國皇帝與大清王朝,日本的幕府統治。西方的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這就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使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割地、賠款等,使中國認識到自己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便開始了一系列變法圖強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各國經濟嚴重衰退,但有一個國家借此機會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那就是美國。美國稱霸世界已經有一個世紀之久,它的軍事力量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在當今世界已經無人能敵。
世界的發展是飛速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蒸汽機車的出現,汽車火車萊特兄弟首飛飛機,把人類歷史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第三次信息革命帶來的成果更驚人,手機、電子通訊,各種電子產品加快了人們信息化步伐。現在人們之間的距離變短了,交流變多了,再遠的地方也只需要一個電話便可聯系到。
世界的發展需要和平,人人都渴望和平,不希望戰爭,愿我們的世界陽光燦爛,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3
在不同的時期,只有那些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確戰略判斷的國家,才能獲得歷史的青睞。
-----題記
看過《大國崛起》使我對世界歷史有了一個真正的了解。這部片子是根據歷史事實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在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9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
但不免讓我想起了中國可悲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中國從此落后。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一個接一個的出場,引領了歐洲作為全球頂尖的新時代。五百年前航海技術的提高人類終于有了一種真正的世界觀。先后出現了殖民大國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都有著早期大國的相同的特點,靠掠奪別的國家的資源,充實國力兵力,然而資源是有限的,國家和人民的消費消耗是無限的,沒辦法發展本國經濟的特色,終于在無限的消費中保持不住強國的地位。這讓我們明白了靠掠奪只能是暫時的強大,最關鍵的是要能發展自己國家特色的經濟,才能站穩世界強國。
在這本書中,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還是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為海洋霸主,或是荷蘭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條件。而面積只有兩個北京大的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證券交易所,建立銀行信用體系的國家。正是這種經濟體制的創新,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經濟,也使面積這么小的國家脫穎成為當時世界性強國。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使其成為當年的“日不落帝國”。這無疑告訴了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強占先機,才能立于強國之列。但是,當世界上的國家一個接一個的崛起時,當時的清政府卻依舊落后。明朝時期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后,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戳诉@些,我想我不說同學們也知道為什么中國現在比別的國家落后。而英國、荷蘭等國家是那樣的強大。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發展比較遲。不過中國發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點幾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崛起都給其他大國造成了恐懼。
這本書是品讀歷史的見證,更喚醒了人們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它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4
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的影響力幾乎滲透到“仕、農、工、商”等每一個階層當中,凡是對世界充滿渴望和夢想的知識分子都對此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呢?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評說,莫衷一是,概先不談。這部紀錄片它主要是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我始終抱著好奇和學習的心態想探究一下這些大國是如何“崛起”的,前些天專門買了一套,看完片子后結合咱們國家的一些情況,先談一下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體會。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像荷蘭那樣的小國,卻被列入大國行列,顯然該片對大國的定義,并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
那么,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么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現行;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
三、曾經經歷_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
紀錄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相比之下,我們中國雖然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連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準中的任何一條,而只是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么,為什么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說,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說,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說,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說,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說,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独菆D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于綿羊。別說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說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
所以,別人敢于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沖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
說我們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沒有中斷,國家沒有分裂,證明歷代的制度還是起到了維護主權和國家統一的作用。說我們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發明是中國的。沒有火藥,就沒有熱兵器和火箭,沒有指南針就不能發現新大陸,沒有造紙和活字印刷就無法產生信息產業,說明中國的古代文明是輝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存在問題呢?
我比較同意從這兩個方面去尋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后的迅速復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區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鮮、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們的普遍就業觀,我們的人才往往不是復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學習新的技能,只能下崗回家。還有我國的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愿意買兩本書看一看。像這樣下去,這個民族還有什么希望呢?
在辛亥革命到現在的一個世紀當中,經過了幾代人的犧牲和努力,中國終于開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與上述大國不同的是,我們不可能再走他們的老路,通過對外擴張和侵略實現自身的強大。但是,我們作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沒有理由不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而中國的強大,只會有利于世界和平。
我們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諧的、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急需倡導科學的、理性的、法治的觀念,否則就無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舊中國不能強大,就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化;國民黨_打不過共產黨,就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文化;后來我們出現了“大躍進”和“_”的錯誤,也是因為缺乏科學和法治的文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成為了世界大國,也會像過去的一些大國一樣,再次衰落下來。
了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電視片《大國崛起》,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生動
的歷史資料,它不僅對我們成年人具有教育意義,而且也可以作為學校歷史課的有益教材。
初中生大國崛起紀錄片全集觀后感5
這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一,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杰出代表。英國可以為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
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為什么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松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里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
改革體制是關鍵,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二。
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改變國體為天皇掌權的君主立憲制。當中國的皇帝還在紫禁城內醉生夢死的時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天皇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目的作出了脫離亞洲,與歐洲列強為伍的明智選擇,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為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鑒。
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沙皇親自到歐洲留學。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后,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讓自己成為歐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三。
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來是俄羅斯改革體制最有力的推動者,可當改革到一定階段時,改革必然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此時他(她)們都同時不約而同成為改革的反對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國家幾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約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們成為繼續革新的反對派,這是保證革新持續到成功的關鍵。
在近代世界歷史舞臺上忍氣吞聲二、三百年的中國,如何看待這些年已經成功崛起的國家?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這是每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