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觀后感150字
《金剛川》主要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末期,我國的一支軍隊要通過金剛川到達金城前線作戰,不然我國主力軍隊就會像一只折斷了翅膀的鷹,落入狼群之中的故事。那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金剛川》觀后感15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金剛川》觀后感150字1
今日觀看的《金剛川》電影,主要講訴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戰士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雄事跡。
電影分為了四個部分,以士兵、美軍、炮隊、橋四個視角完美展現了志愿軍戰士們護送大部隊過河時驚心動魄的一晚,炸掉一段橋就立刻修橋,不耽誤每分每秒,在這次戰爭中幸存下來的美軍空戰人員,感慨道:“太不可思議了,他們三個小時就修好了橋,美國人需要三天!”。我們犧牲了無數士兵,他們每個人都用血肉之軀發光發熱,我每每想到此處,都是無盡的心疼。同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炮隊,在漆黑的夜晚點燃火把,吸引敵機注意,甘愿自我犧牲,只是因為大部隊正在橋上通過。排長張飛被炸彈打中,只剩一條胳膊,一條腿,卻依然在奄奄一息的情況下,強撐著一口氣,成功打落一架敵機,他們都是年輕人,甚至還有小孩子,我不敢想象在當時的混亂之中我自己該怎么辦,是手足無措,還是臨陣脫逃。
最讓我感到心疼是,在最后一次敵機用燃燒彈把橋炸毀后,志愿軍同志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托起木板,搭建了一座“人橋”供大部隊通過!寫到這里,我已泣不成聲,河水淹過他們的頭頂,河水泡著他們,他們都沒選擇放棄,而是甘愿犧牲,旁白說:“說實話你們可能不信,我們沒有一個是怕死的。”看到此,我真的是非常敬佩為祖國犧牲的革命烈士們,是他們用自我犧牲換回了如今的太平盛世,這種精神需要每個人都牢記于心,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也不能讓歷史,忘了他們。
《金剛川》觀后感150字2
電影《金剛川》于今天正式上映,講述了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在暗流涌動的金剛川上,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軀無悔許國的故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每一次聽到、唱起這首志愿軍戰歌,就讓我們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慷慨激昂、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英雄場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當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贊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從課本照進現實,校園里傳承“英雄贊歌”。還記得小學課本里的邱少云、黃繼光……讓我們永遠記住了英雄們面對艱難困苦時無私奉獻和不怕犧牲的堅強意志。互聯網時代同樣需要學習英雄模范人物,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既把傳統課本文化教育傳承和發揚下去,還可以把各類紀念館、陳列館、博物館搬上互聯網,讓群眾能夠更直觀地“切身”感受中國近代史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浸潤式的環境中感知感受、認知認同愛國精神,讓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從電視走入生活,全社會唱響“英雄贊歌”。今天我們所站立的地方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青春守護的、用熱血捍衛的、用生命換來的,是他們所熱愛的土地、國家和未來。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和實際的“口號”,而應當融入各類活動之中,精心組織公祭、瞻仰紀念碑、祭掃烈士墓等活動,豐富拓展愛國主義教育領域,推動抗美援朝精神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唱響新時代主旋律,引導群眾緬懷先烈、銘記歷史,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心、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大力唱響愛國主義正氣歌。
從口號變為行動,工作中踐行“英雄贊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繼承和發揚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動有落實。對英雄最好的懷念,就是把我們的敬國之心、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匯聚成洪流,成為磅礴的“中國力量”。黨員干部要時刻把個人生死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永遠銘記“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強化責任擔當,把抗美援朝精神作為提振干事創業激情的不竭動力,轉化為在工作崗位上愛國報國的具體行動,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當前、腳踏實地,一步步埋頭苦干,以超常的氣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讓我們共同把這曲贊歌一直傳唱下去。
《金剛川》觀后感150字3
今天在中心的組織下,我觀看了《金剛川》這部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戰士與敵人殊死對決,一次又一次用血肉、用生命架起被炸毀的橋梁,挺起中華民族脊梁的故事。
堅定目標,化不可能為最強武器。
“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從接到命令的那天起,志愿軍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通過那座橋”,堅守著“保家衛國”的初心、擔負著“保證完成任務”使命,正是因為他們始終目標統一、信念堅定,才能化不可能為最強武器。如今新時代的號角早已吹響,我們生逢其時、我們重任在肩!我們必須要接過時代“接力棒”,點燃新時代的“精神火炬”,堅定目標,學習志愿軍戰士們永不言敗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
不畏犧牲,生命掩護殘肢射高炮。
電影中張飛拖著殘肢斷臂一面腳蹬踏板連續發炮,一面唱起了,“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的情景瞬間讓我淚目。一名初顯懦弱的戰士,為了戰友遺志,為了守衛家鄉,終于成長為一名金剛川前無畏護橋的勇士。我想單位組織我們觀看這部電影就是要讓我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得以升華,用實際行動讓愛國旗幟底色鮮亮,奉獻熱潮昂揚澎湃,在抗美援朝精神之光的引領下砥礪奮進。
鋼鐵意志,血肉之軀筑成新長城。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創造了神跡。”志愿軍戰士用鋼鐵般的意志架起的人橋挺起了中國的脊梁,不僅振奮了國人,更震撼了敵人!不問萬古流芳,但求此心勇往。他們用血肉生命詮釋了戰士的意志,他們用錚錚鐵骨創造了戰爭的奇跡!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許無法像前輩們一樣拋頭顱、灑熱血,但他們身上偉大的革命精神需要我們的傳承和弘揚。
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時光流逝,英雄精神永存,作為一名鐵路職工,我們要從電影中汲取志愿軍戰士的無畏精神,凝聚磅礴的時代力量,努力以“逢山開道、遇水塔橋”的智慧、“燃燈探路、舉火而行”的勇氣,為擔負起“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創造出不負先輩犧牲、不負國家栽培、不負偉大新時代的青春業績!
《金剛川》觀后感150字4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當聽到電影《金剛川》預告片中的這句旁白時,很多人或許會和我們一樣想著,這是一座什么橋?它到底有多重要?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后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后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10月25日,入朝后的第一次戰役打響,兩水洞戰斗初戰告捷,這一天也被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這段歷史對于很多人而言,一知半解,或許更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教科書上黃繼光和邱少云的英雄事跡,記得他們都擁有同一個名字,"最可愛的人"。
直到我們走進電影院,看完了《金剛川》——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聯合執導的電影,把我們帶回了70年前的崢嶸歲月。
電影呈現出的故事沒有歌詞"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那種豪邁,甚至整個故事都不是歷史上的重要戰役,但它如同一個杠桿,輕松地把挑起了時代,用小切口打開了那段歷史。
雖然是三位名導共同執導,但《金剛川》并沒有同《我和我的家鄉》那樣以單元模式進行拍攝。它從炮兵、步兵、工程兵戰士三個不同視角講述同一個事件,在商業電影市場亦是一次創新性地嘗試,同時也是對多位導演合拍多視角組合片的一次升級。
《金剛川》觀后感150字5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一年后被迫進行的一場全局性、大規模、反侵略自衛戰爭。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次戰役。這出其不意的當頭一棒,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從此,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進行了為期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從中朝邊境鴨綠江開戰,連打三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了三七線,攻占漢城,將戰線向南最遠推進了五百公里,最終在朝鮮中部三八線實現了停戰,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目的。
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完全的偉大勝利。
彭德懷后來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經驗時,曾明確指出:"最重要的則是由于黨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決策、堅定的意志和正確的領導。"毛澤東與這場戰爭的偉大勝利,的確有著太多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可以說,志愿軍出奇兵應對這場戰爭,來自于毛澤東決策出兵朝鮮的偉大決心。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組織及其領導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他們堅信毛澤東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發展中國家被壓迫人民群眾為此歡欣鼓舞,他們紛紛走上了爭取民族獨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從而動搖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改變了世界的戰略格局。
從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之后,有許多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新中國真正邁開了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堅實步伐,這也為1971年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訪華和第三世界廣大國家把新中國"抬進聯合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對我黨來說是奪取全國政權之后的立足之戰,對我軍來說是走向世界戰場的立威之戰,對我國來說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功德無量,永彪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