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
《金剛川》于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電影《金剛川》在故事方面,其前兩段有些平淡,第三段是精華,第四段是升華,前三段之間稍稍有那么一點割裂感,不過電影用一些重復鏡頭幫助觀眾理解和銜接,所以總體觀感還是可以的。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1
電影《金剛川》在故事方面,其前兩段有些平淡,第三段是精華,第四段是升華,前三段之間稍稍有那么一點割裂感,不過電影用一些重復鏡頭幫助觀眾理解和銜接,所以總體觀感還是可以的。
而在特效方面,都說這部電影在如此短的時間制作完成,是我們電影工業水平的集中體現,我覺得沒問題,電影的特效真實且不違和,配合影院的巨幕和音箱,觀看體驗非常好,在國產戰爭片里絕對屬于上乘。電影里的防空高炮、榴彈炮這些武器的射擊場面,真的值一回票價。
尤其在演員方面,先出場的李九霄和鄧超,表現很穩,無奈故事簡單,他們沒什么發揮空間,工兵連的魏晨,展示了非常好的身材,一身肌肉,有硬漢的感覺了,看起來很帥。吳京和張譯是最主要的演員,吳京一口京腔,表演很放松,有老大哥的范兒。
電影里真正有發揮空間,且在發揮空間里將演技拉高到一定層次的,只有張譯了,電影的后半段,說是張譯一個人撐著的,也沒一點問題。
張譯的角色一開始比較求穩,相對于吳京的角色,有些保守,隨后吳京的角色的犧牲,給張譯的角色帶來了內心的轉變,這是電影里為數不多的人物心里弧線,他從求穩,變得無所畏懼,即使犧牲,也要把那架該死的偵察機轟下來,當僅剩一條胳膊一條腿的張飛坐上需要七個人才能操作的防空高炮架上,拼勁最后一口氣,將那家偵察機射殺的時候,給人超強的震撼。在普通人看來,這或許有些超現實,但我是相信我們的志愿軍戰士是可以做到的??傊?,張譯在影片里展現了影帝級別的演出,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嘴角抽搐,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緒,真的,我可太喜歡張譯了。
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2
今天我看了《金剛川》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美國的統帥克拉克想要占領朝鮮,而后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政府看透了美帝國主義的野心,因此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愿,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中朝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難以置信的高度智慧和無所畏懼的拼搏精神,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正如"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
那天,我們上體育課,老師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游戲規則是用一根繩子同時綁住兩個人的一條腿,然后圍著操場跑一圈,看哪組用的時間最短。"老師讓我們用抽簽的方式來分組,結果我抽到我最好的朋友---趙子晗,我高興地幾乎要喊出聲來。我想這還不簡單,憑我倆的默契,我們一定會取勝的。比賽開始了,老師一聲令下,我們就趕緊向前沖,可看事容易做事難,還沒走出幾米,我們就摔倒了好幾次,摔得灰頭土臉的,我們掙扎著爬起來,這可怎么辦?突然我靈機一動對著子晗輕聲說:"現在聽我口令,我喊一的時候我們一起邁綁著的腿,我喊二的時候邁另一腿。"子晗會意的點點頭。我們一起喊著口令"一、二、一二、……".在接下來的路程中我們跑的很流暢,最終我們在游戲中獲得了第一名。
這件小事讓我明白了: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就能戰勝困難。
小到一件事,大到一個國,中國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沒有屈服,"五·一二"大地震沒有震垮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心;無情的洪水、泥石流沒有沖走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情。在災難面前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用高超的智慧,無所畏懼的勇敢拼搏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把困難踩在了腳下。
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人民永遠跟黨走,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我們偉大的祖國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3
電影《金剛川》不同于展現“絞肉機”似的戰場畫面,卻把視角聚焦在戰場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戰士身上,他們的友誼、信仰與犧牲,好像講述的就是身邊戰友的故事,更加令人久久不能平靜。劇情簡單,但以小博大。影片所表達的抗美援朝的精神,是所有中華兒女都能夠感受到的。
看完電影《金剛川》,久久不能平靜,感動于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的拼搏,以血肉之軀保衛祖國的和平安寧?,F在回想起影片中的幾個情節,還是不由得濕潤眼眶。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中國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轟濫炸,一個個無名英雄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橋過江的故事,在暗流涌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金剛川》以四個不同的視角,展現了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戰士在金剛川上補橋過江,抗擊美軍的戰爭故事。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以高炮連為視角講述的故事。這個故事里最主要的兩個人物是兩名高炮手關磊和張飛。他倆是師徒也是戰友,但在我看來他倆勝似血脈相連的兄弟。在關磊開玩笑地說出那句:“想要這個炮位,用十發炮彈來換。”而張飛則認真地回答說:“可以?!逼鋵嵱^眾們都知道這個炮位早已暴露,是敵機下一次的攻擊對象,但當那句“可以”說出時,我的眼角濕潤了……高炮連的戰士們不畏犧牲,用僅有的兩門高射炮和幾十發炮彈,抵御美軍接二連三的偵察機、轟炸機,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夜里點燃火把,將自己視為敵機的活靶子,只為換取戰友們能夠快速過江。這一段將高炮連的戰士們刻畫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淚,將志愿軍戰士們無畏犧牲,誓死保衛祖國的決心展現的淋漓盡致。
正如電影中美軍接二連三炸橋失敗后所說的那句話:“不可能才是他們最厲害的武器”。是的,在當時軍事力量懸殊的戰爭中,我們憑的不是武器,是億萬萬中國人保家衛國的勇氣和決心,是我們無畏犧牲,只為換取后代和平安寧的信仰。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最終才能將美國人拉在板門店前談判。
抗美援朝期間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上甘嶺戰役中用身體堵住機槍的黃繼光,熊熊烈火中為不暴露目標壯烈犧牲的邱少云……
今日的我們何嘗不是受著昨日先烈們的護佑,才能生活在如今這美好的和平年代。
在那個年代,我們的祖國尚無如今這般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中國人的精神,就是無可爭議的神話!無論何時何地,自強不息、英勇無畏的中國人,都可以讓列強們看一下,中國人這道人墻,永遠都炸不塌,中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步伐,沒有誰可以阻擋!
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4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做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丈夫許國,實為幸事。我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但我也銘記,這些和平與幸福是先烈前輩們奮勇殺敵,用他們的堅強與毅力,舍命換回來的。
正值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單位組織我們一同觀看了《金剛川》,電影從三個視角向我們講述了1953年我軍戰士在抗戰的最后階段,面對著武裝力量懸殊的情況、面對著美軍一次次將渡河的橋炸毀的險情、面對著一次又一次敵機的狂轟濫炸,我們的戰士都堅守在第一線,無一退縮,無一例外,為著勝利、為著和平、為著后代的幸福而不斷努力頑強抵抗著。將要渡河的戰士們,聽從上級安排,將自身生死置身度外;高炮連的戰士們為了從未見過面的戰友安全渡河,吸引火力,奮勇獻身;工兵連的戰士們面對一次又一次橋的損壞,無一埋怨,仍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深深地被每一幕的場景所震撼,不僅僅是因為那慘烈悲壯的場面,也不僅僅是因為被雙方武裝力量感到差距,更是因為所有戰士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能夠將中國精神發揮到極致,中國人,從來不貪生怕死,中國人民有著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任何想要打到我們的人和力量,我們都不會輕易認輸。就連美國老兵也感嘆為什么他們三個月才能修好的東西,我們在短短幾個小時就能做到。我忘不了那座人民戰士支撐起來的“橋”,看著大部隊從他們的身上走過,我突然間覺得,人這一生或平凡或特別,但是,一個國家的安樂憂患則取決于我們一代又一代對國家的奉獻與付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安樂,我想,我會盡我所能,為這幅美好的“中國圖畫”添上一筆,讓自己不負初心,不負先烈,不負國家,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積極分子金剛川觀后感5
鐵打成軍 鋼鑄成魂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中心工會、團委組織下我觀看了《金剛川》這場意義深遠的電影。作為一個曾經有行伍經歷的青年來講,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是非常深的。
首先說一些這部片子的背景,戰斗發生在1953年,此時已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三個年頭,以美國為首、多國聯合軍為輔以及李承晚傀儡政府南朝鮮軍已在長期的拉鋸戰中已疲態盡顯,盡管有李奇微的“星期攻勢”作為戰術指導思想,但對于我軍的“多方位包抄,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戰略方針下,仍舊損失慘重。此時,兩方停戰和談已進入尾聲,李承晚傀儡政府悍然挑釁,假借“就地釋放”名義,強制扣留朝方戰俘2.7萬余人,同時進行大規模反鄉團肅反活動,殘殺軍民。我方迅速展開了“夏季反擊”第一時間對南朝鮮軍進行嚴厲打擊。由此戰役第一階段“金城戰役”展開序幕。
故事所講的“金剛川”戰斗就是志愿軍20兵團以及24軍在“金城戰役”開始前的序曲。由于金城所處位置為北漢江至金化之間重要支點城市,而守備軍又多以南朝鮮軍精銳部隊為主,所以拿下金城對整個“夏季反擊”戰役乃至后來的38線停戰協定簽署具有重要意義。而取道金城,就必須要經過江原道第一山脈“金剛川”。
影片采用多視角敘事的手法從4個方面為我們呈現這場鮮為人知的戰斗,以不同的視角展現了不同的故事。其中3個視角是以我志愿軍普通士兵的視角來講述,而最后一個則以敵軍飛行員的視角來闡述。
“報效國家”“勇立頭功”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縮影,百萬將士看著千蒼百孔的木橋心生急迫,看著不斷傷亡的戰友心在滴血。雖然我們的戰士背著從日本人手中繳獲的老式三八大蓋,身上纏著炒米袋,但身后是祖國千萬兄弟姐妹的無聲支援,每一個戰士都怒不可遏,誓當以雷霆萬鈞之勢全殲敵軍。無論路上犧牲多少戰士,最后即便是傷殘滿身,也要通過木橋去給予敵人沉重打擊。
工兵雖然不直接參與爭奪城池,但卻是全軍官兵的希望。北漢江的江水湍急洶涌,敵軍F4U-5N“海盜”型艦載戰斗機、B26“大刀”以及B29“空中堡壘”型轟炸機往復轟炸,采用了高爆炸彈、定時引信炸彈、和凝固汽油燃燒彈來阻礙我工兵鋪設橋梁進度,雖然傷亡慘重,但工兵營仍堅守到最后,與其他志愿軍戰士用血肉之軀組成了“堅不可摧”的人橋,確保了部隊及時通過,對戰役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2門37單管高炮分2個陣地掩護,與敵軍戰機展開激烈對決,高炮部隊最終以兩個班以全部陣亡的代價極大的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震懾了敵人,同時也為大部隊過河爭取到了時間。
最后一個視角來自美軍飛行員,戰爭是殘酷的,而打一場非正義戰爭不僅是對士兵身體上的摧殘,同時也讓敵軍陷入精神上的地獄。而美軍飛行員的視角更證實了朝鮮戰爭是美帝主義政客為一己私利把人民推入戰爭汪洋的丑惡嘴臉。
雖然這場戰斗的規模并不是很大,但從中我也感受到了志愿軍先烈的“亮劍”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髓在我黨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不滅的燈塔,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奮進進取。毛主席講過“武器雖然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人永遠是決定性因素”,堅守使命、奉獻愛國、敢打敢拼的精神是我們當代鐵路工作者需要學習與傳承的,客觀因素總是會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困難也是不可避免的。和平來之不易,當下守護和平也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在國家經濟建設進入緊要關頭之際,工作崗位就是我們戰場,雖無槍林彈雨的洗禮,卻仍要保持一顆戰斗的心,堅定不遲疑的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同時年輕人也不該放松警惕,現代國際社會風云涌動,更要將“鐵道兵”時代傳承下來的智慧與意志發揚光大,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建成一支鐵打的隊伍,凝聚在一起成為鋼鑄的魂。
祝祖國興旺,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