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大國崛起》浸透著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贊揚。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1
《大國崛起》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該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西方九國為題材,解讀15世紀以來這些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國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點呢?這九國說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
一:對外擴張的歷史
二:殖民統治史
三:資產階級革命史
四:工業、科技、文化、軍事和社會方面的改革史
五:對世界近代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
對比現在的中國,我們提出的"和平崛起"與他們有所不同。目前世界正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中,信息革命是當前的標志,只有擁有科技創新的能力,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實現國家的整體提升,達到和平崛起的目標。
要實現這樣的崛起,中國就要學習各國崛起的優點,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響。
首先,我們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競爭力,使全體國民的高等教育素質繼續提升。
美國雖然現在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力在逐步衰退,鋼鐵工業和重工業制造業在失去,就業壓力增加。但是我們業應該看到美國仍然處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科技競爭力還是很強,而科技創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儲備的實力,美國大學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來說,仍然是一流的。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實現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們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繼續主導經濟改革,讓中國的市場繼續成為全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全世界在經受經濟危機的創傷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中國市場的開放和擴大內需的潛力,成為了各國的救命稻草,各國紛紛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國市場的經濟發展,帶動各國走出世界危機。而中國也加大經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經濟投資,推動我國GDP水平的更高層次發展,目前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想,如果再有10年,很有可能超過美國,實現經濟總量的新騰飛。
最后,我們要繼續進行科技創新,實現產品核心的技術的掌握。創新能力是當前各國科技水平的體現,有沒有核心競爭力,就看你是否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目前,我國正處在科技創新的新階段,創新力成為各個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法寶,因此,只有我們不斷的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取得先機。
總之,我們既要學習他國崛起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又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制定我們特色的崛起之路,走處一條區別他國的和平之路,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在不遠的將來,讓我們中華兒女奮發圖強,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
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2
聽說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于是借了碟看,末了還不忘刻錄下來。
恩里克王子、伊莎貝爾女王、奧登巴恩維爾特、伊麗莎白女王、拿破侖波拿巴、俾斯麥、明治皇、彼得大帝、喬治華盛頓……
格物致知,我們不難發現,偉大時代的背后總會有一支巨擎、一只偉大的推手。歷史呼喚英雄,英雄也領航著歷史前進的風向標。
《大國崛起》顯然是命定中國的',那么新世紀中國的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話——你準備好了嗎?
開啟海洋時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個國家中相繼傳遞,粲然全球角落。當時在東方的泱泱大清帝國并不是沒有機會圖強,1840年國門破開之時,日本還沒有步入明治維新時代,比肩而啟的中日兩國,在1894年甲午戰爭后徹底改變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復雜,但其中根本之一要歸咎于當時所謂大一統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錮人文思想、四書五經等儒學教科書歷經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舊模型造人、造物、造社會,結果導致中國在很長的時期里人文沒有進步、科技沒有創新、社會沒有發展……,被人樂道的康乾盛世說白了也不過是農業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飯吃飽而已,好像中華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溫飽為榮光的。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定會呈現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這個民族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去接納新思想,學習新文化,最終創造新的強勢文明。
繆斯女神就這樣被錯過了。那時時間定格在19世紀。
20世紀,百年滄桑,然而圖騰已經復健。
21世紀,新的世紀,第三次信息革命風口浪尖中,誰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中國特色之大國崛起?我們拭目以待。
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3
如果帝國在現代漢語里是一個略帶貶抑的名詞的話,那么把它用在美國的頭上,我覺得有必要加以一定的修飾,那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上У氖?,在央視的《大國崛起》系列片里,由于當局意識形態的局限性,美國篇和蘇聯篇一樣都令人失望。用西人的諺語說就是:BEAT AROUND THE BUSH,不得要領。
《大國崛起 美國篇》中有兩個重點:其一,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其二,危局新政。
現在當朝者在討論到中國的臺灣問題時,常會援引美國南北戰爭為例來闡述統一的'正當性,所以央視的編導們當然也要不遺余力地濃墨重彩描繪一下該事件。不過,人們常常忘了美國南北戰爭雙方的特征是以工業資產階級民主派為代表的北方與農奴制莊園主為代表的南方之間的斗爭。雙方各自代表的階層在歷史大潮中此消彼長的特點才是最后成敗的關鍵。回想當年美國脫離英國的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成功,而時隔百年在美國內部的南部獨立戰爭卻失敗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統一戰爭或者獨立戰爭都可以以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的大帽子來代表戰爭的正義性與否,關鍵的問題還是雙方政權各自代表的階層和行政經濟運作方式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中國人都期盼中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完成,然而統一的藍圖是如何描繪的呢?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給了我們明確的啟示。強大如英國者,不能阻擋美國的獨立。強大如南方軍者,也不能阻擋美國北方軍的統一。獨立與統一,誰是誰非?歷史老人告訴我們:只有民主的,進步的,代表新經濟發展方向的體制才有資格統一或者獨立。獨立或統一,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而絕不是某些肉食者或民粹主義或民族主義式的吶喊所能決定的。大陸若不自強,最終將無法阻止臺灣的獨立。
講到危局新政,那是指1929年發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其后的羅斯福新政。央視的編導們口沫橫飛地描述了當年美國人的悲慘生活:煤礦經常發生爆炸事故,工人超時加班現象嚴重,政府職能部門腐敗貪污,自然環境為工業污染所破壞,食品攙假影響人民健康,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當那個被采訪的美國問題研究專家講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發現了她臉上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是的,她羞愧了。在她講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覺得她應該和我同樣想到了:這些,80年前發生在美國的這些,不正是現在正在中國大地上發生著的事情么?只是,不能說,也說不得。那位教授只好在面對采訪的時候,尷尬地露出一點羞愧的笑,然后繼續向老美開炮。有趣的是,編導們的畫外音出現了:蘇聯的計劃經濟一片繁榮,所以美國人也要學習蘇聯老大哥。弦外之音是:老祖宗之法,也曾經輝煌過!可惜,錯了,又錯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的新政以凱恩斯的理論為基礎絕對不是蘇聯計劃經濟的那一套,美國的政府經濟干預是在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而絕非如計劃經濟那樣凌駕于市場之上的模式。應該說,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出現的經濟危機不過是當年全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之余,產能過剩導致的一次自我調整。防佛一個小兒在青春期迅速成長的階段,如果運動過度而又營養補充跟不上的話,容易缺鈣抽筋。羅斯福總統不過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了社會一劑強心針和一點鈣片。羅斯福總統的名言是“我們最大的恐懼是內心的恐懼本身”。我的理解是,體制本身的問題不大,是人的內心恐慌情緒導致了股市的大拋盤進而影響了整個經濟形式。當然,羅斯??偨y的“鈣片”:加大政府公共建設財政投資以拉動經濟的做法也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至于蘇聯則不然,它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抵御能力在前文我曾表述過我的看法,就不再這里繼續贅述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話題是關于“壟斷”。美國篇里長時間討論美國洛克非勒石油公司等托拉斯壟斷問題,闡述的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后期發展出來的壟斷企業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其中,采訪了錢穎一教授,他的觀點一針見血:壟斷的問題并不在于壟斷的財富積累本身,而在于它影響了人們自由競爭的平等機會之權利。“自由競爭”“平等權利”這些字眼,有意無意地出現了!所謂的蘇聯式的國有大企業,大銀行,大電信,大郵政,大交通系統,難道不正是一種國家式的大托拉斯么?這樣的社會組織形式又給普通的消費者經營者們帶來了什么?如果說,美國托拉斯影響的是平等競爭的機會,那么蘇聯式國有大企業影響的就不只是平等競爭的機會,而卻是對私有財產的野蠻掠奪和消費者權益的漠視乃至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說羅斯福新政對于壟斷托拉斯大企業開刀是美國式資本主義經濟膿瘡爆發的一次自我療傷,那么所謂優秀的“蘇聯式社會主義經濟”走上的國家壟斷的道路又是怎樣的一個奇怪的南轅北轍!人所不欲,則施于己?實在是有趣之極。
開國元勛,不留戀高位毅然掛冠離去的GEORGE WASHINGTON,他屬于美國!
農夫之子成為總統,自強不息并解放黑奴統一國家的ABOLAHAM LINCOLN,他屬于美國!
兩次把人類從瀕臨滅亡的世界大戰中解救出來,并在戰后幫助無數國家建設民主經濟的那個國家,就是美國!
在列強中把中國的庚子賠款退還中國興辦學校與醫院的,肩并肩協助中國打敗日本的主要國家,那還是美國!
在這樣一片開放的,聚合全球各膚色人才的熱土上,還有什么樣的奇跡不能發生?美國,依然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并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最先驅。或許,人類永遠沒有最完美的制度,但在過去100年里,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最偉大的帝國。
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4
在學習科學發展觀實踐活動中,本局組織觀看了《大國崛起》,一部關于近現代世界發展歷史中幾個大國相繼崛起的記錄片。這是一部挺有深度的記錄片,詳細記錄了500年來,9個超級大國的崛起歷史!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震撼人心,發人深思?!洞髧绕稹废盗薪逃钌畹慕o與我震撼和教育。從中給與我們國人非常深刻的啟迪。
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真正全速發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國留學生,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松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比如最近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由局外人到作為重要利益方而參與斡旋,就體現了高明的國際政治策略。
而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著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僅有古希臘先哲的思想可與之比擬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給我們指點迷津。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著五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
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走過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p>
的確,我們不能忽視過去,不能忘記歷史,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應該以什么態度和方法回顧過去、總結歷史呢?答案是:我們必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客觀史實出發,尊重歷史全貌,而不是從歷史中任意裁剪出零零碎碎的片斷,讓它們服從“創作意圖”,拼湊出所謂的“歷史理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但是,我們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客觀史實出發,通過嚴謹細致深入的科學研究,總結經驗,探討規律,啟迪未來,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如果是裁剪史料、扭曲歷史,再動人的畫面,再美麗的臺詞,也只能是誤導觀眾,引起思想混亂。
《大國崛起》的播出符合時代的要求,哪個國家都想發展壯大,哪個國家都想奮發圖強。特別對于中國來說,意義更大。13億人口的中國,要想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崛起,世界的格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以上的國家,都有起輝煌的曾經,但在最后也開始一定程度的衰落下來了,被其它的國家迎頭趕上,有的人說由于國土面積,有的說是人口、原料的等不足等等,但我想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一個民族當他們開始從世界上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后并享受著這些財富的時候,這個民族往往就開始懶散起來了,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個國家的天性,要戰勝這個惰性,需要的就是制度性的新的體制,在人是改變舊習慣,不斷地創新,創造新的東西,在國家來說就是改變舊的制度,創造新的能促進新的生產力的體制,悲劇很大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面,這也是他們被其它的國家迎頭趕上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的“天朝上國”大清王朝當時就在重復著這個歷史的悲劇,所以它開始在世界上落伍了!
在回顧與深思其他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希望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曾經的我們,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崛起這個詞語并不恰當,更適合的應該是復興!而這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亦是我們成天在說,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的!
那么我們要為祖國的崛起做出什么呢?
高談闊論已無所謂,主要是實實在在的做出什么來?我想在我們個人的角度來看就是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整個中國建設洪流中的一個分子。發揮每個人應有的社會感和職責。為公司做出貢獻,也就為我們的祖國做出了貢獻。
我們中國總會越過艱難險阻實現自己偉大的理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大國崛起德日美觀后感5
一直以來,對國家大事少有關心,08年即將過去,相信中國人對08年的記憶是深刻的,從春節的雪災,到汶川的地震,到北京的奧運會,到現在的金融危機。而我,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似乎長大許多,不再如以前,就只會想到自己,會想要了解更多,關心更多,畢竟每個人都是社會人。
《大國崛起》共分為十二集,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第一集 海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第二集 小國大業――荷蘭;第三集:走向現代――英國(16 - 17世紀);第四集:工業先聲――英國(18 - 19世紀);第五集:激情歲月――法國;第六集 帝國春秋――德國;第七集 百年維新――日本;第八集 尋道圖強――俄國;第九集風云新途――蘇聯;第十集 新國新夢――美國(17世紀 - 19世紀;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國(20世紀初 - 二戰結束);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此紀錄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從航海開始,原來割裂的世界終于在地理上連成了完整的世界。每一集的名字已經概括了這一集要講的核心,從未看過如此長篇電視紀錄片的我,真的感到振憾。這些國家的名字,相信每個人都很熟悉,即使是對于世界歷史不了解的我。但也因為對世界歷史的不了解,我也無法解讀大國真正成為大國的原因。只是,看過之后還是略有感想。
一個深刻的感覺就是,從不同的人不同的口中,經常被提到的“文化、教育”,還有,每個大國進程中被提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事跡、他們的著作,有些我們很熟悉,有些我們并不熟悉,但他們所起的作用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跡。從海洋時代的哥倫布、麥哲倫,走向現代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工業先聲的牛頓、瓦特、亞當·斯密,帝國春秋的俾斯麥,百年維新的澀澤榮一,到風云新途的列寧,到美國的愛迪生、福特,這只是少數的代表,有所謂的政治家,更多的是啟蒙思想的思想家、作家,引領人類探索自然的科學家,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家、企業家?!翱茖W、技術、人才”,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抓好這幾樣似乎一個國家的發展、發達就會到來,而這些也都源自于合適的教育,大國的發展是伴隨著教育的發展的,教育也不是固定不定,不同的時期有它合適的教育內容,這也才促進了大國的發展。日本的崛起,它的百年維新的“求知識于世界”的思想,融入于教育中,人才培養了,科技發展了,國家還能不強大嗎?即使作為中國人,現在的我對日本并沒好感,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確實夠實力,我們要做的是像強國靠齊,學習人家發展旅途中的精華,一步步得壯大自己。還有,法國的先賢祠,也是這個紀錄片里讓我印象深刻的一處。真的好想進去一睹先人的風采,躺在里面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身軀,更多的是他們精神,他們帶給世界的“財富”。也讓我們看到法國有多尊重人才,“居住著”的作家、科學家們要比政治家們多,說明什么,我想大家都懂。
大國并不是一直輝煌著,總是有些起伏。不少的國家都迷信武力爭霸世界,可最后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家的財政不堪戰爭的重負,或是戰爭的失敗,帶給國家的最終都只是人民生活的蕭條。在和平中發展國家經濟,發展工商業才是維持強國的基礎。但日本的崛起卻是由于國門被黑般敲開,看到二戰后它的發展,當時心里只想到一個詞“痛定思痛”,為了不受欺凌,唯有比人更強大吧。
最后簡單說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幕吧,普魯士的小學紀念館,記得里面有一句話,它的未來在小學就奠定了;彼得一世的留學,因為第一次聽到一個君主可以如此跟普通人一樣生活,做工匠;德國人對歷史的承認,把納粹歷史寫進教科書,當時想到的是,為什么日本一再否認一些歷史呢?1970年的冬日,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的下跪,“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而跪下了”,真的,淚珠在眼眶里打轉。600多萬猶太人,那刻可以安息了嗎?
歲月流逝,很多歷史還“活著”,活在一棟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殘存的遺址間、一個偏僻的博物館里,或者活在當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遠流長的典禮儀式上、活在專家學者的考據里。歲月悠悠,有些歷史已經永遠消逝。但歷史依然如此沉重,不要再重復歷史的錯誤,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正確得勇敢得面對歷史,是現在的人應該做的。
無法說出多少大道理,我想觀后感,也就是觀后之感受吧,即使是微小的,只要真實的感受即可吧。最后引用一段話作為結尾“對于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于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討論。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