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1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暖春》。影片圍繞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展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我被主人公的行為所震撼,讓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暖春》主要講述了寶柱爹把一個名叫小花的女娃領回了家,卻遭到了兒子和兒媳的埋怨。媳婦香草想方設法騙走小花,但被寶柱爹一次次找回。香草惱羞成怒,寶柱爹帶上小花另起爐灶。寶柱和香草的刻薄,小花非但沒有記恨,反而用善良的心去接近和感動他們。最終大家消除了隔閡,小花擁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十四年后,小花成為了村子里第一位大學生,她甘愿留在山村當教師,用一生來報答父老鄉親。
電影中一個鏡頭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在得知吃螞蚱可以治療香草的不孕之癥后,小花每天都帶上一個罐子,在上學和放學途中不斷捉螞蚱。小花的辛苦沒有白費,當十幾個裝滿螞蚱的罐子擺在眼前時,香草感動了……
看到這一幕,我聯想到了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個同學打傷了我,雖然老師處理了這件事,但我卻一直都對他心存不滿。一次,他找我借橡皮擦,我卻輕蔑地瞟了他一眼,傲慢地把頭扭向一邊:“不借!”聽了我這話,他愣了愣,隨后再次懇求我,我仍然固執地拒絕了他。看著他臉上焦急萬分的模樣,我幸災樂禍,得意極了。
回憶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再看看鏡頭中的小花,她善良、寬容、上進的形象與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倘若面對每一個傷害我的人,都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的話,我的朋友將會逐漸變成我的敵人,而一個失去朋友的人將是多么的悲哀。想到這里,我深為自己狹隘的心胸感到羞愧不已。因此,我需要以寬大的胸襟面對以后的人生,正如清朝賢臣林則徐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是主人公以德報怨的精神卻永遠駐留在我的心中。
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2
12月7日,我們六年級全體學生觀看了愛國主義電影《暖春》,我深有感觸。
《暖春》主要講了在一個偏遠的山區,一位普通而貧困的老爺爺不惜與家人反目也堅持收留被遺孤的小花。小花的嬸娘幾次都想把小花送走,但最終卻被小花的善良、淳樸所打動,小花的叔叔也漸漸接受了小花,一起供小花讀書。小花也沒有辜負親人們,一路拔尖地考上了大學。小花并沒有忘記報答親人們,回鄉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看到這兒,我的心被震撼了——為什么一名出生貧寒、經歷了無數次磨難的小女孩,竟成為第一個走出大山的孩子?是愛啊!是一個家庭給予她的愛!小花是幸運的,她雖然失去了親生家庭的愛,卻得到了來自于另一個家庭的愛!面對這來之不易的親情,小花選擇了珍惜和回報。而我呢?自幼出生在“蜜罐子”里,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卻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回報。想想過去,父母在耳旁的虛寒問暖,在我心里竟成了嘮叨:回憶過去,父母冒著大雪買藥給我,在我心里,竟成了假猩猩的討好:回首過去,父母請我下樓取份報紙,我卻理直氣壯地拒絕;反思過去,給疲憊的父母倒杯茶,竟成了無關緊要的事了……
件件往事,種種態度撞擊著我的心,小花對親人——哪怕是厭煩她的人,她都以一顆善良而淳樸的心去面對,讓我無地自容。一個家庭的愛,讓小花成長為第一位走出大山讀書的孩子,一個貧困家庭的愛,讓小花沐浴著溫暖的春風在鄉村大山里自由的成長。而我呢?接受著一個富裕家庭的愛,我做了些什么?是成長為一個珍惜回報的人?還是淪為一個麻木不仁的孩子?
花兒的成長不僅需要土壤、陽光和空氣,更多的還是需要愛。然而,又只有懂得珍惜、回報的花兒才能燦爛地成長在任何一個角落——哪怕只是一座貧困的大山。
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3
如果說,人的情感是一汪碧水,愛則是當中最為清澈的一滴。《暖春》就像是對心靈深處的愛的召喚,在我的心中泛起圈圈漣漪,久久揮之不去……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小花因不能忍受暴打而逃了出來,被寶柱爹撿了回去。可香草卻對她百般刁難,有好幾次都想把小花送人。盡管這樣,小花還是沒有記恨于心,反而以德報怨,終于感動了他們。
有時候,給予別人快樂真的很簡單。小花可以為了寶柱的一句話一個笑容而感到滿足,高興那么久,趕著告訴爺爺。小花懷著一顆多么善良、知足而又懂得感恩的心啊。而父母的的呵護,老師的教導,同學的關心,在我們看來都是最正常不過了,好像別人對我們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于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養成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多體諒一下父母,給陌生人一個微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看看自己被“蹂躪”得不成樣子的本子,不由得感慨。記得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小花從一個紙盒子里拿出一支拇指長度的筆,請求老師用鉛筆批改作業,這樣本子就可以多用幾次了。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有幾個本子是好好的,從頭用到尾,還真沒有多少。我們肆意地浪費著父母給我們的財富,不用和小花一樣辛苦,就能得到很多的零用錢,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卻還有很多的抱怨。小花很少吃雞肉,甚至白米也成了“高檔食品”,可我們不吃這不吃那,將父母著急的神情收在眼皮子底下,卻不以為然,仿佛是一件和自己毫無關系的小事。
除了與自己的壞習慣相比較,《暖春》帶給我更多的是感動。不知桌前的紙巾用了多少張,小花這個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了。好吃的想著爺爺,甚至不忘記給欺負她的寶柱和香草一份,而自己卻從未想過要什么,多么寬大的胸襟啊!當小花喊著香草“娘”,緊緊相擁的時候,我從心底祝福她們,為小花而高興,多么美滿的結局。
《暖春》帶給我們的是沉重的思考,當我們為爺爺和小花的真、善、美而感動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反思,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想告訴人們的吧。
《暖春》,如流水般傾入我的心,帶給我感悟,如水滴撞擊碧湖,泛起圈圈漣漪,在我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4
大地春回之際,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暖春》徹底沖垮了我精心構筑多時的情感圍墻。我心潮澎湃,淚眼婆娑,不得不一次次仰起頭,但淚水怎么也擋不住……
《暖春》的故事很簡單,情節也不曲折。那么為何這部“貌不驚人”的影片卻成為重量級的?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有二:真實和揚善。
影片講述了一位貧窮且沒文化的善良老人收養孤兒的故事。故事情節十分真實,影片表現手法也十分真實,沒有一丁點造作之感。故事讓我想起我的童年,以及那生我養我、仍然貧困的小山村。于是,影片讓我產生的共鳴更為強烈,讓我流下的淚水也更多。這與時下風行的以作秀嘩眾取寵的做法大相徑庭,但卻收到了不少大片難以達到的良好效果。
影片沒有離奇的故事和曲折的情節,但有根主線始終在揪著觀眾的心——人間大愛。這種愛已超越父愛、母愛和親情,是一種人類最博大、最深廣的關愛。少就更事、寓于愛心卻無家可歸的小花,讓人同情,更令人反思。在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當下,一些人在為如何引導消費潮流而絞盡腦汁時,又有多少人在貧困的旋渦中不可自拔!當小花第一次穿上別人送的花衣裳高興萬分時,我哭了;當小花的手被扎破血跡斑斑時,我的心比針扎還疼;當小花撕心裂肺地哀求“我會做飯,會洗衣服,求您不要把我送走,我每天只吃一頓飯就行”時,我感情的閘門徹底被打開了。為收養孤兒終身未娶的寶柱爹忍氣吞吐聲地“實實在在做了一回人”,讓人崇敬。難道我們有理由以自己未達小康而喪失同情心,對弱勢群體不聞不問嗎?“我雖不識字,可是我懂得個理兒,人,不能見不救啊!”寶忠爹說這句樸實的話時,雖然不是聲嚴色厲,但卻發自肺腑,直刺人靈魂深處。見死不救不已喪失人的起碼良知了嗎?在社會真情淡化的今天,不正需要最原始、最樸素的真情回歸嗎?
應當說,《暖春》是近年來少見的弘揚真善美主旋律的好作品,是富于愛心、充滿真情地呼喚人們干涸心靈的“及時雨”。《暖春》就像山嶺上一朵素潔淡雅、沁人心脾的小花。
當然,影片銜接和收尾略顯不自然和倉促。但瑕不掩玉。《暖春》很值得未看的觀眾去看一次,好好體味一番。
暖春電影觀后感600字5
“鴨鴨鴨鴨鴨鴨``````”在一座大山里,有一個美麗的村莊,村里每天都會出現一個趕鴨子的身影——她就是小花,一個無父無母的女孩,《暖春》中的主角。可又有誰知道小花背后辛酸的故事。
小花在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唯一的親人奶奶也離她而去。她只好寄人籬下,在遭受那戶人家的虐待之后,小花逃了出來,被一個叫“二狗”的村民救了。大家都不愿意領養她,最后一個老漢領養了她。老漢遭受了兒子與兒媳的反對,毅然把小花留了下來。
小花的嬸娘對她很壞。千方百計的要把小花送走,但小花一點也不記恨她。用心溫暖、感化她。
結局自然是美好的:小花如愿以償地成了嬸娘的孩子,鄉親們為小花一家捐錢捐糧,她考入了大學,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一位人物,一個故事,一場電影,讓我們感到了人間的春風與溫暖。在車水馬龍的都市里,人們為自己原本美麗的心靈披上了冷酷的面紗,裹上了金錢、利益的外衣。小花的善良為我們敲響警鐘,對待惡毒的嬸娘,她卻如對媽媽一般;小花爺爺的仁慈讓我們無顏以對,他的一生都給了兩個孤兒,如對自己的子孫一般呵護疼愛。
羅丹說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5.12地震中,面對那一雙雙求助的眼睛,每個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勇奔前線……點點滴滴,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感受到了春天。
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也許是人生的價值,可是真情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人生像大海,那么真情就像浪花,大海是壯闊的,是蔚藍的,浪花也是美好的!珍愛大海,也請你珍惜每一朵浪花。 -